低温浓缩结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8231发布日期:2018-07-07 08:52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温浓缩结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领域,经常需要对物料进行结晶处理,现有技术中的结晶器大多设置有罐体,并在罐体上设置有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连接管道,且连接管道与罐体的内部连通,以形成对物料的连续结晶,为了提高结晶效果,通常在连接管道上连接有换热器以对连接管道进行降温处理,如可设置列管式换热器或盘管式换热器,无论采取哪种换热器,在低温结晶过程中都会造成换热器的堵塞现象,因此需要定期的对堵塞的物料进行清洗,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低温浓缩结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低温浓缩结晶装置,以用于物料的反应或结晶,包括具有物料容纳腔的罐体,于所述罐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构成物料循环通道的进料口和出料口,还包括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换热腔,设于所述换热腔内以对由所述容纳腔进入所述换热腔内的气体进行喷淋的降温部,以及置于所述降温部下方换热腔内的填料层,于所述换热腔上设置有排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腔连通有真空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排液口与所述降温部的进液管连通,于所述进液管上串联有气液分离器和循环泵。

进一步的,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和循环泵之间的进液管上还设置有储液罐。

进一步的,于所述循环泵下游的进液管上设置有冷补偿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上方,于所述降温部下方设置有以对所述降温部的喷淋液落入所述容纳腔构成阻挡的导流部。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为挡罩于所述连通通道出气口上方处的导流板。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呈伞状。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部位于所述连通通道的上方或侧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侧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低温浓缩结晶装置,通过设置换热腔并在换热腔内设置降温部,进而当物料中的溶剂因蒸发并进入到换热腔内时,可通过与降温部的喷淋液直接进行热交换而形成降温,从而可避免因物料附着在换热管道内壁上而造成的堵塞现象发生,且通过设置填料层可增加喷淋液与蒸汽的接触面积,提高降温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低温浓缩结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通通道位于换热腔外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通通道位于换热腔内部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通通道位于换热腔内部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容纳腔,2-罐体,3-物料循环管道,4-连通通道,5-换热腔,6-降温部,601-液体分布器,602-进液管,7-填料层,8-排液口,9-气液分离器,10-循环泵,11-储液罐,12-冷补偿部,13-导流板,1301-导流分板,14-间隙,15-导流主体,16-第一连接板,17-第二连接板,18-排水槽,19-进料口,20-出料口,21-物料循环泵,22-热补偿部,23-真空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低温浓缩结晶装置,以用于物料的反应或结晶,如图1所示,其包括具有物料容纳腔1的罐体2,且在罐体2上设置有与容纳腔1构成物料循环通道的物料循环管道3,该物料循环管3的一端位于容纳腔1的底部,另一端则可位于容纳腔1的中上部,在物料循环管道3上分别设置有具有控制阀的进料口19和出料口20,并在进料口19和出料口20的物料循环管道3上串联有物料循环泵21。本低温浓缩结晶装置还包括与容纳腔1连通的换热腔5,设于换热腔5内以对由容纳腔1进入所述换热腔5内的气体进行喷淋的降温部6,以及置于降温部6下方换热腔5内的填料层7。

在上述的结构中,其中降温部6包括设于换热腔5顶部处的液体分布器601,以及与该液体分布器601连通的进液管602,本实施例中液体分布器601以及填料层7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故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喷淋液进行排出,本实施例中在换热腔5的底部处还设置有排液口8,并将排液口8与进液管602连通,同时在进液管602上串联有气液分离器9和循环泵10,以便于喷淋液的循环利用,同时为了可对喷淋液进行存储,本实施例中在气液分离器9和循环泵10的进液管602上还设置有储液罐11。

此外,为了便于物料中溶剂的蒸发,本实施例中换热腔5还连通有真空系统23,以使得换热腔5处于低压状态,并同时也可将上述的气液分离器9与真空系统23相连通,以便于蒸汽的回收利用。于所述循环泵10下游的进液管602上设置有冷补偿部12,该冷补偿部12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装置,如可为水冷或风冷。同样的,本实施例中也可在上述的物料循环管道3上设置热补偿部22。

本实施例中换热腔5可位于罐体2的上方或侧部,如图2所示,当换热腔5位于罐体2的侧部时,为了便于换热腔5与容纳腔1连通,本实施例中在换热腔5和容纳腔1之间连接有连通管道4,此时喷淋液可直接经由排液口8排出,而不必设置下文所述的导流部以对喷淋液进行阻挡。如图3和图4所示,当换热腔5位于容纳腔1的上方时,此时连通通道4则位于换热腔5的内侧,此时填料层7可位于所述连通通道4的上方或侧部。而为防止喷淋液经由连通管道4进入到容纳腔1内,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降温部6下方设置有以对所述降温部6的喷淋液落入所述容纳腔1构成阻挡的导流部,该导流部为挡罩于连通通道4出气口上方处的导流板13。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3的整体形状可为伞状,且为了保证导流效果,本实施例中可将该导流板13的下边缘低于连通通道4的出气口设置,并同时保证导流板13的内壁与连通通道4的出气口间距设置,以形成供蒸汽向上窜出的间隙14。

当然,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3除了可为上述的伞状结构外还可为其它的结构形式,由图5结合图6所示,如其也可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导流分板1301组成,各相邻导流分板1301近似于斜置的Z形,其包括斜置的导流主体15,以及分别设于该导流主体15顶端和底端处的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其中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分别与导流主体15呈夹角设置并分置于所述导流主体15的两侧,且第二连接板17与导流主体15形成排水槽18,在布置时第一连接板16构成对相邻的导流分板1301的第二连接板17的遮挡,以使得喷淋液可经由排水槽18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