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8333发布日期:2018-09-28 19:0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合成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微流控合成的到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微流控是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微流控的早期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采用光刻技术在硅片上制作的气相色谱仪,而后又发展为微流控毛细管电泳仪和微反应器等。微流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微尺度环境下具有独特的流体性质,如层流和液滴等。借助这些独特的流体现象,微流控可以实现一系列常规方法所难以完成的微加工和微操作。目前,微流控被认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微流控在反应过程中流量较小,反应时间较长,且微管道易堵塞,当两种或多种反应液进入微反应器时,由于反应液温度受外界温度影响,当反应液温度较低时易导致反应物析出堵塞管道,影响反应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包括氨基酸放置瓶和反应液放置瓶,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和反应液放置瓶通过微流管与微反应器连接,所述的微流管上设置微流泵,所述的微流泵能控制微流管内的液体流速,所述的微流泵下部设置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顶端与微流泵连接,所述的支撑杆的底端与微反应器连接,所述的微反应器下部设置出液管,所述的出液管上设置电磁阀,所述的出液管的下方设置接液瓶,所述的微流管与微反应器连接的一端外周设置加热套。

如上所述的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和反应液放置瓶的下部各设置一个制冷装置,所述的制冷装置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的制冷装置的凹槽内能放置导热液体,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和反应液放置瓶的下部能位于制冷装置的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所述的接液瓶下部设置加热装置,所述的加热装置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的加热装置的凹槽内能放置导热液体,所述的接液瓶的下部能位于加热装置的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所述的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上设置温度显示器,温度显示器能显示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凹槽内导热液体的实际温度,所述的制冷装置和加热装置上设置控制旋钮。

如上所述的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所述的氨基酸放置瓶和反应液放置瓶为双口锥形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能便捷的对即将进入微反应器的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进行加热,避免出现由于反应液温度较低导致反应物析出堵塞管道的现象,便于实验正常进行。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为微流泵带动氨基酸溶液放置瓶和反应液放置瓶内的液体通过微流管进入微反应器,通过加热套对即将进入微反应器的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进行加热能有效的提高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反应物析出堵塞管道,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在微反应器中反应完成后打开电磁阀,通过出液管流入接液瓶,反应完成后减压浓缩得氨基酸酯类衍生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1氨基酸溶液放置瓶2反应液放置瓶3微流管4微反应器5微流泵6出液管7电磁阀8接液瓶9加热套10制冷装置11加热装置12温度显示器13控制旋钮14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包括氨基酸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通过微流管3与微反应器4连接,所述的微流管3上设置微流泵5,所述的微流泵5能控制微流管3内的液体流速,所述的微流泵5下部设置支撑杆14,所述的支撑杆14顶端与微流泵5连接,所述的支撑杆14的底端与微反应器4连接,所述的微反应器4下部设置出液管6,所述的出液管6上设置电磁阀7,所述的出液管6的下方设置接液瓶8,所述的微流管3与微反应器4连接的一端外周设置加热套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为微流泵5带动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内的液体通过微流管3进入微反应器4,通过加热套9对即将进入微反应器4的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进行加热能有效的提高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反应物析出堵塞管道,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在微反应器4中反应完成后打开电磁阀7,通过出液管6流入接液瓶8,反应完成后减压浓缩得氨基酸酯类衍生物。

具体而言,由于反应时间较长,氨基酸溶液以及部分反应液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易变性,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的下部各设置一个制冷装置10,所述的制冷装置10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的制冷装置10的凹槽内能放置导热液体,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的下部能位于制冷装置10的凹槽内。通过制冷装置11能使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内的液体处于较低的温度环境,避免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内的液体变性,便于反应正常进行。

具体的,由于接液瓶8处于较低温度时反应物易析出粘附在器壁上,不便于后期减压浓缩,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所述的接液瓶8下部设置加热装置11,所述的加热装置11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的加热装置11的凹槽内能放置导热液体,所述的接液瓶8的下部能位于加热装置11的凹槽内。通过加热装置11能使接液瓶8中的液体处于较高的温度环境,避免反应物析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装置10和加热装置11上设置温度显示器12,温度显示器12能显示制冷装置10和加热装置11凹槽内导热液体的实际温度,所述的制冷装置10和加热装置11上设置控制旋钮13。通过温度显示器12能实时得知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的实际环境温度,通过控制旋钮13便捷调整温度,便于调整温度。

更进一步的,由于单口锥形瓶不便于添加反应液,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所述的氨基酸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为双口锥形瓶。双口锥形瓶便于添加反应液,便于,反应正常进行。

实施例

一种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微流控合成装置,包括氨基酸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所述的氨基酸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为双口锥形瓶,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的下部各设置一个制冷装置10,所述的制冷装置10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的制冷装置10的凹槽内能放置导热液体,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的下部能位于制冷装置10的凹槽内,所述的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通过微流管3与微反应器4连接,所述的微流管3上设置微流泵5,所述的微流泵5能控制微流管3内的液体流速,所述的微流泵5下部设置支撑杆14,所述的支撑杆14顶端与微流泵5连接,所述的支撑杆14的底端与微反应器4连接,所述的微反应器4下部设置出液管6,所述的接液瓶8下部设置加热装置11,所述的加热装置11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的加热装置11的凹槽内能放置导热液体,所述的接液瓶8的下部能位于加热装置11的凹槽内,所述的出液管6上设置电磁阀7,所述的出液管6的下方设置接液瓶8,所述的微流管3与微反应器4连接的一端外周设置加热套9,所述的制冷装置10和加热装置11上设置温度显示器12,温度显示器12能显示制冷装置10和加热装置11凹槽内导热液体的实际温度,所述的制冷装置10和加热装置11上设置控制旋钮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为微流泵5带动氨基酸溶液放置瓶1和反应液放置瓶2内的液体通过微流管3进入微反应器4,通过加热套9对即将进入微反应器4的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进行加热能有效的提高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反应物析出堵塞管道,氨基酸溶液以及反应液在微反应器4中反应完成后打开电磁阀7,通过出液管6流入接液瓶8,反应完成后减压浓缩得氨基酸酯类衍生物。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部”、“底部”、“一端”、“另一端”、“顶端”、“底端”、“上”、“下”、“左”、“右”、“一侧”、“内”、“中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转动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能够是固定连接,也能够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能够是机械连接,也能够是电连接;能够是直接相连,也能够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能够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