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水分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8629发布日期:2018-12-25 20:37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水分离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水分离箱。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产生的工业污水以及生活污水也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含油污的油水混合污水,在车辆清洗、酒店餐饮、食品生产等领域非常常见,排放量也很大,如果将含有油污的污水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对相应的排水设备和城市污水处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处理含有油污的污水,隔油池在污水处理中渐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隔油池是在池体中设有油水分离仓,通过油水的密度差使油全部浮在水的表面,再利用设备将水表面的油污吸附排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水油分离不彻底而导致油吸不干净,最后排出的水中依然含有较多的油污,油水分离不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箱,能解决油水分离不纯的问题,操作简单,省事省力。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箱体,其内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块隔板,两块隔板将箱体分为进水仓、油水分离仓和出水仓,进水仓设有进水口,出水仓设有出水口,进水仓内设有过滤室,以过滤从进水口流出的油水,箱体顶部设有固定环;

分离装置,其包括分层板、连接杆和分层块,分层板将油水分离仓从上至下分为储油腔和储水腔,分层板上开有连通储油腔和储水腔的分层孔,分层块与分层孔契合,分层块的密度在油和水之间;连接杆贯穿箱体顶部且穿过固定环,连接杆在油水分离仓内沿竖直方向自由伸缩,分层块的顶部与连接杆的底端连接;当油水分离仓内的水面与分层板齐平时,分层块卡固在分层孔内,将油水隔离开;当油水分离仓内的水面低于分层板时,分层块从分层孔内自动脱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吸油设备,其包括电动机、抽液泵和抽油管,所述抽油管与电动机及抽液泵均相连,抽油管贯穿箱体且部分管体位于油水分离仓内,抽油管的管口与分层板垂直,且能在靠近和远离分层板的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抽油管的管口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分层孔的两侧上设有向孔中心延伸的挡片,挡片与分层板的上表面齐平,两片挡片彼此不接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靠近出水仓的隔板的底端与箱体之间存在间距,靠近进水仓的隔板的顶端与箱体之间存在间距、且底端与箱体密封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分层板所在水平面高于出水口、且低于进水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进水口上设有进水阀,所述出水口上设有出水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储油腔的内部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水仓内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箱体上设有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进水阀、出水阀、电动机、和抽液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油水分离装置通过在油水分离仓分内设有分层板和密度比水小比油大的分层块,当水面与分层板齐平时,分层块刚好卡固在分层孔内,将油水分离,再利用吸油设备将油转移吸出,分层板和分层块的设置很好的解决了以往油水分离时油和水没有完全隔开,导致转移油的过程中顺带把水混入里面的问题,操作方便,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水分离箱未进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水分离箱进水且分层块卡固在分层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10-隔板,11-进水口,110-进水阀,12-进水仓,13-油水分离仓,130-储油腔,131-储水腔,14-出水口,140-出水阀,15-出水仓,16-过滤室,17-连接杆,18-固定环,2-分离装置,20-分层板,21-分层孔,22-分层块,3-吸油设备,30-电动机,31-抽液泵,32-抽油管,4-第一压力传感器,5-第二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水分离箱,包括箱体1,箱体1内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块隔板10,两块隔板10将箱体1分为从右至左的进水仓12、油水分离仓13和出水仓15,在进水仓12上设有进水口11,出水仓15上设有出水口14,由于污水中一般含有各种各样的残渣,为了防止残渣进入箱体1内淤积而难以清理,还在进水仓12内设有过滤室16,以过滤从进水口11流出的油水。过滤室16为中空结构,且其位于箱体1内的每个面上都设有多个小孔,从进水口11流出的油水在进入进水仓12前会先进入到过滤室16内,油水从各面孔中流出至进水仓12,残渣则留在了过滤室16内,当过滤室16内的残渣积累到一定量,为了方便清空过滤室16,优选的,过滤室16与箱体1可拆卸连接,能从箱体1顶部直接将其取出,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过滤室16的取放,优选的,在过滤室16的顶部设有提手。在箱体1的顶部还竖直设有固定环18,固定环18为中空圆柱结构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固定环18与油水分离仓13连通。

参见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分离装置2,分离装置2包括分层板20、连接杆17和分层块22,分层板20将油水分离仓13从上至下分为储油腔130和储水腔131,分层板20上开有连通储油腔130和储水腔131的分层孔21,分层块22与分层孔21契合,且分层块22的密度在油和水之间,能保证分层块22始终位于油层和水层之间。当油水分离仓13内的水面与分层板20齐平时,分层块22随着水面卡固在分层孔21内,此时分层板20将油水隔离开,油位于分层板20的储油腔130内,水则留在分层板20下方的储水腔131内;当油水分离仓13内的水面低于分层板20时,分层块22则随着水面的高度往下降,此时分层块22会因为重力从分层孔21内自动脱出。其中,为了确保当水面与分层板20齐平时分层块22刚好能卡固在分层孔21的位置内,这里分层块22的顶部与连接杆17的底端连接,而连接杆17贯穿箱体1顶部且穿过固定环18,固定环18位于分层孔21的投影范围区域内,从而实现连接杆17带动分层块22在油水分离仓13内能沿竖直方向自由伸缩,确保分层块22始终位于分层孔21的投影范围区域内。其中,连接杆17的密度也在油和水之间。为了防止分层块22穿过分层孔21进入到储油腔130内而影响油水的分离,这里在分层孔21的两侧上设有向孔中心延伸的挡片,挡片与分层板20的上表面齐平,且两片挡片彼此不接触。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当储油腔130内的油积累到一定量时,为了将储油腔130内的油转移出来,还包括吸油设备3,从结构设计远离寄用途角度出发,吸油设备3优选的设置在箱体1的顶部。吸油设备3包括电动机30、抽液泵31和抽油管32,抽油管32与电动机30及抽液泵31均相连,抽油管32贯穿箱体1顶部且保证部分管体位于油水分离仓13内,电动机30能控制抽油管32的管口在靠近和远离分层板20的水平方向上移动,抽液泵31则赋予抽油管32一定的吸力将油从储油腔130内吸出。为了使抽油管32将储油腔130内的油尽可能洗干净,这里抽油管32的管口与分层板20垂直,优选的,抽油管32的管口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形,能更快速的吸取油分。

进一步的,参见图1或图2所示,为了保证各个仓之间的连通性,靠近出水仓15的隔板10的底端与箱体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使位于储水腔131内的水进入到出水仓15内排出;靠近进水仓12的隔板10的顶端与箱体1之间存在间距且底端与箱体1密封连接,保证进水仓12内的水能进入到油水分离仓13。为了保证与油分离后的水能自然排出,这里分层板20所在水平面高于出水口14且低于进水口11。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控制进水和出水的速度,在进水口11上设有进水阀110,出水口14上设有出水阀140,当油水分离仓13内的水面与分层板20齐平,分层块22卡固在分层孔21内时,关闭进水阀110和出水阀140,电动机30控制抽油管32往下降使管口处于油中,启动抽液泵31,将油往箱体1外吸,抽油管32能随着油面的下降而下降,将储油腔130内的油尽可能转移出来。当油转移结束,打开出水阀140,将出水仓15内的水从出水口14排出,由于出水仓15和储水腔131彼此连通,因此储水腔131内的水平面会随着出水仓15的水平面同步下降,此时,分层块22随着水平面的下降从分层孔21脱出。当出水仓15的水平面低于出水口14时,打开进水阀110,关闭出水阀140,依此循环分离油和水。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繁琐的人工操作,在储油腔130的内部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4,出水仓15内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5,箱体1上设有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分别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4、第二压力传感器5、进水阀110、出水阀140、电动机30、和抽液泵31。当油水分离仓13内的水面与分层板20齐平,分层块22卡固在分层孔21内时,第二压力传感器5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自动控制关闭进水阀110和出水阀140,与此同时控制电动机30将抽油管32往下降使管口处于油中,且启动抽液泵31,将油往箱体1外吸,当储油腔130内的油被吸完后,第一压力传感器4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自动控制打开出水阀140,出水仓15内的水从出水口14排出,当出水仓15的水平面低于出水口14时,第二压力传感器5再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打开进水阀110,同时关闭出水阀140,依此循环分离油和水。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在分离油和水的过程中,油沾在分层板20而影响分离效果,这里分层板20的下表面上覆有一层亲水疏油的涂层,分层板20的上表面上覆有一层亲油疏水的涂层。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