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0352发布日期:2020-11-06 13:47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胶液搅拌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理化试验的试样制备过程当中,经常会需要将胶液的两种或多种组分混合在一起,使不同的胶液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进而获得新的材质,制得所需的试样。在这个过程当中,使胶液各组分之间的充分接触混合均匀是制得有效试样的关键要素。

目前,各种胶液都是以桶装的形式保存,在制备试样时的操作步骤有两个:量取胶液、搅拌胶液。在量取胶液时,用勺等工具从桶中转移胶液,极易造成胶液洒落污染周边环境。在搅拌胶液时,当需要两种或多种胶液需要进行搅拌时,采用人工搅拌的形式,容易出现搅拌不完全,胶液分层、扩展不均匀,各组分无法充分接触的问题。而现有的胶液搅拌装置,仅实在搅拌桶中设置可转动的搅拌叶进行搅拌,但是对于搅拌同种胶液深度较深的情况,传统的搅拌装置就不能对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充分搅拌,可能出现搅拌叶片所在深度胶液混合均匀,而其余深度的胶液混合不均匀的情况。因此,针对传统的胶液搅拌装置存在的取胶不便、容易污染环境、不同深度的胶液混合不充分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实现干净便捷吸取胶液、对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充分均匀搅拌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桶,所述搅拌桶的桶壁上设置有进液管和抽吸管,搅拌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液管;所述搅拌桶的内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带有螺纹的立柱,所述立柱上通过螺纹连接套设有搅拌件,所述搅拌件的顶部向上延伸至搅拌桶的顶部外侧并与转动件连接,驱动所述转动件带动搅拌件转动。

工作原理:

搅拌桶为带有桶盖的密封结构,桶盖可拆卸的设置在搅拌桶的顶部。搅拌桶的桶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液管和抽吸管,需要吸取胶液时,将进液管通过外部管道伸入需要吸取的组分胶液中,将抽吸管与真空泵、空气压缩机等外部抽吸设备连接,然后通过外部抽吸设备将搅拌桶的内部抽吸形成接近真空的状态,搅拌桶内形成的负压迫使组分胶液通过进液管进入搅拌桶中,完成对胶液的吸取。对于不同组分胶液的比例是通过在抽吸胶液之前进行称重确定,即预先通过称重确定不同组分胶液的比例,然后进行组分胶液的抽吸。胶液被抽吸至搅拌桶的内部后,通过电机或手动的方式驱动转动件转动,转动件进而带动搅拌件进行转动,实现搅拌件对搅拌桶内部胶液的搅拌。同时,搅拌件在转动的同时,由于搅拌件通过螺纹连接套设在立柱上,因此搅拌件在自身转动的同时,也会沿着立柱进行线性移动,通过控制转动件的转动方向进而控制搅拌件的转动方向,通过转换搅拌件的转动方向,即可实现搅拌件在自身转动的同时沿着立柱进行线性往复运动,从而对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均匀搅拌。为了保证搅拌件在自身转动时能够顺利沿着立柱进行线性运动,需要保证搅拌件与立柱之间螺纹连接的摩擦力大于胶液对搅拌件的阻力。本实用新型用于搅拌液态组分胶,同时要求的搅拌速度较慢,因此液态组分胶对搅拌件的阻力较小,完全能够保障搅拌件与立柱之间螺纹连接的摩擦力大于胶液对搅拌件的阻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件为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搅拌桶的桶盖上,且转盘的中心设置有带螺纹的通孔;所述搅拌件向上穿过转盘的通孔并与通孔的内壁螺纹连接。

通过电机等外部驱动设备或手动驱动的方式驱动转盘转动,转盘通过螺纹连接进而带动搅拌件进行转动,实现搅拌件对胶液的搅拌,同时搅拌件自身转动时,由于与立柱之间进行螺纹连接,因此同时沿立柱进行线性运动。为了保证搅拌件在自身转动时能够顺利沿着立柱进行线性运动,需要保证搅拌件与立柱之间螺纹连接的摩擦力、搅拌件与转盘至今螺纹连接的摩擦力均大于胶液对搅拌件的阻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搅拌件包括连接管和搅拌叶片,所述连接管的内壁通过螺纹套装在立柱上;所述连接管的外壁通过螺纹与转盘的通孔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底部的两侧设置有搅拌叶片。

连接管为中空结构,连接管的通孔内壁上设置有与立柱的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连接管通过螺纹连接套设在立柱上。连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与转盘的通孔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且连接管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与转盘的通孔。转盘转动时驱动连接管转动,进而带动连接管底部的搅拌叶片转动对胶液进行搅拌,同时连接管沿着立柱进行线性移动,进而带动搅拌叶片在搅拌桶的内部升降。为了满足搅拌叶片对搅拌内部的底部到顶部的完全搅拌,因此连接管的长度大于等于搅拌桶内部的深度,即连接管的长度大于等于搅拌桶内部的底部到顶部的距离。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通孔内壁上的螺纹为t形螺纹。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外壁上的螺纹为t形螺纹。

将转盘的通孔内壁上的螺纹设置为t形螺纹,相应的连接管外壁的螺纹也为相匹配的t形螺纹;将立柱外壁上的螺纹设置为t形螺纹,相应的连接管通孔内壁的螺纹也为相匹配的t形螺纹。通过t形螺纹能够传递更大的传动力,同时有效避免转盘和连接管之间、连接管和立柱之间发生打滑。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抽吸管与搅拌桶的内部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还包括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的承重台上放置有搅拌桶。

称重装置用于在吸取胶液时实时称量吸取的胶液重量,以控制不同组分胶液之间的配比。如a、b两种组分胶的比例为1:1,则在抽取a组分胶液时称量a组分胶液的吸取重量,然后在吸取b组分胶液时称量b组分胶液的吸取重量,保证a组分胶液和b组分胶液的吸取重量相同,即保证a组分胶液和b组分胶液配比比例为1:1。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搅拌桶的内部设置立柱,并在立柱上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套设搅拌件,在搅拌桶的顶部转动设置转动件,且转动件和搅拌件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进而实现转动件转动时带动搅拌件对搅拌桶中的胶液进行搅拌,同时搅拌件在进行自身转动时还能沿着立柱进行线性运动,实现对搅拌桶中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均匀搅拌;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对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搅拌、胶液混合均匀充分的有益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搅拌桶的桶壁上分别设置进液管和抽吸管,在搅拌桶的底部设置出液管,通过在抽吸管上外接外部抽吸设备将搅拌桶中的空气吸出形成负压,进而通过负压将胶液从进液管吸入搅拌桶进行搅拌,胶液搅拌均匀后通过出液管排出,使胶液的吸取、搅拌、排出过程均处于相对密封的环境中,防止有机性气体挥发,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健康,同时通过向搅拌同种抽气或充气的方式分别控制胶液吸取和胶液排出,实现了充分释放搅拌过程中混入胶液中的气泡;

(3)本实用新型的整个胶液吸取过程采用负压吸入的方式,不会出现胶液滴漏现象,避免污染周边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转盘与搅拌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立柱与搅拌件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搅拌桶;2-立柱;3-搅拌件;4-转动件;31-连接管;32-搅拌叶片;01-进液管;02-抽吸管;03-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配比胶液搅拌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搅拌桶1,所述搅拌桶1的桶壁上设置有进液管01和抽吸管02,搅拌桶1的底部设置有出液管03;所述搅拌桶1的内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带有螺纹的立柱2,所述立柱2上通过螺纹连接套设有搅拌件3,所述搅拌件3的顶部向上延伸至搅拌桶1的顶部外侧并与转动件4连接,驱动所述转动件4带动搅拌件3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过程为:首先开启搅拌桶1的桶盖,然后将立柱2安装在搅拌桶1的内部,然后将搅拌件4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套设在立柱2上,然后将桶盖关闭,桶盖的中心设置有供搅拌件4的顶部穿过的通孔,且搅拌件4的顶部与桶盖的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用于密封以保证搅拌桶1内部的气密性。然后将转动件4与搅拌件3延伸至搅拌桶1外侧的部分连接即可。

在吸取胶液时,将抽吸管02与气泵、空气压缩机等外部抽吸设备连接,将进液管01深入待吸取的胶液中,然后启动外部抽吸设备将搅拌桶1的内部抽吸至接近真空的状态,搅拌桶1内部形成的负压即可通过进液管01将胶液吸入搅拌桶1的内部。胶液吸取完毕后,停止外部抽吸设备,并将进液管01封堵,保证搅拌桶1内部的气密性。

然后通过电机等外部驱动设备或手动驱动的方式驱动转动件4转动,转动件4进而带动搅拌件3进行转动,搅拌件3对搅拌桶1内部的胶液进行搅拌。搅拌件3进行自身转动时,由于搅拌件3和立柱2之间进行螺纹连接,因此搅拌件3还会沿着立柱2进行线性运动,通过控制转动件4的转动方向进而控制搅拌件3的转动方向,通过变换搅拌件3的转动方向即可带动搅拌件3沿着立柱2进行往复线性运动,实现对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均匀搅拌。

胶液搅拌均匀后,在此启动外部抽吸设备抽吸搅拌桶1内部的空气,此时搅拌桶1内部的压力再次降低,因搅拌在胶液中产生的气泡因气压降低从胶液中溢出并被外部抽吸设备抽出,然后将搅拌均匀的胶液通过带有阀门的出液管03排出使用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所示,所述转动件4为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设置在搅拌桶1的桶盖上,且转盘的中心设置有带螺纹的通孔;所述搅拌件3向上穿过转盘的通孔并与通孔的内壁螺纹连接。

搅拌桶1的桶盖中心设置有用于转动安装转盘的安装孔,转盘转动设置在安装孔中,且转盘与安装孔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进行密封以保证搅拌桶1内部的气密性。转盘的中心设置有供搅拌件3的顶部穿过的通孔,且转盘中心的通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搅拌件3的外部设置有与转盘的通孔的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即搅拌件3的外壁与转盘的通孔内壁螺纹连接。转盘通过电机等外部驱动设备或手动驱动,转盘转动时通过螺纹连接带动搅拌件3进行转动,实现对胶液的搅拌。由于搅拌件3通过螺纹连接套设在立柱2上,因此搅拌件3自身转动时液沿着立柱2进行线性移动。通过控制转盘的转动方向进而控制搅拌件3的转动方向,通过变换搅拌件3的转动方向,式搅拌件3进行往复转动,进而实现搅拌件3沿着立柱2进行往复线性移动,实现对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均匀搅拌。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搅拌件3包括连接管31和搅拌叶片32,所述连接管31的内壁通过螺纹套装在立柱2上;所述连接管31的外壁通过螺纹与转盘的通孔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连接管31的底部的两侧设置有搅拌叶片32。

连接管31呈中空的管状结构,连接管31的内壁上对应立柱2上的外螺纹设置有内螺纹,且连接管31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套设在立柱2的外侧。同时,连接管31的外壁上对应转盘的通孔的内螺纹设置有外螺纹,且连接管31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转盘的通孔内壁连接。连接管31的底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搅拌叶片32,搅拌叶片32的另一端延伸至搅拌桶1的桶壁,且搅拌叶片32倾斜设置,使胶液搅拌更均匀。

转盘转动时,通过螺纹传动带动连接管31转动,连接管31进而带动搅拌叶片32进行转动以进行胶液的搅拌。由于连接管31与立柱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因此连接管31进行自身转动的同时,还沿着立柱2进行线性移动,进而带动搅拌叶片32沿着立柱2进行线性升降,实现对搅拌桶1内部不同深度的胶液进行均匀搅拌。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或2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转盘的通孔内壁上的螺纹为t形螺纹;所述立柱2外壁上的螺纹为t形螺纹。

将转盘的通孔内壁上的螺纹设置为t形螺纹,相应的连接管31外壁的螺纹也为相匹配的t形螺纹;将立柱2外壁上的螺纹设置为t形螺纹,相应的连接管31通孔内壁的螺纹也为相匹配的t形螺纹。通过t形螺纹能够传递更大的传动力,同时有效避免转盘和连接管31之间、连接管31和立柱2之间发生打滑。能够保证转盘和连接管31之间的摩擦力、连接管31和立柱2之间的摩擦力均大于胶液对搅拌叶片32的阻力。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3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还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抽吸管02与搅拌桶1的内部连通;还包括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的称重台上放置有搅拌桶1。

空气压缩机通过抽吸管02将搅拌桶1的内部抽吸至接近真空的状态,在搅拌桶1的内部形成负压,进而通过进液管01抽吸胶液,在胶液吸取完毕后,将进液管01封堵以保证搅拌桶1内部的气密性,同时避免胶液从进液管01倒流溢出。然后进行较液的搅拌,较液搅拌完成后,通过空气压缩机抽吸搅拌桶1内部的空气,使搅拌桶1的内部气压降低,此时因为搅拌在胶液中产生的气泡溢出并被空气压缩机抽出。胶液中的气泡消除后,通过空气压缩机向搅拌桶1的内部冲入空气,并开启出液管03上的阀门,此时搅拌均匀且无气泡的胶液通过出液管03流出。

整个搅拌桶1放置在称重装置的称重台上,称重装置预先量区搅拌桶1本身的重量,然后在吸取胶液时量取胶液和搅拌桶1的整体重量,通过将整体重量减去搅拌桶1本身的重量即可得到抽吸胶液的重量。通过称重装置实时量取抽吸的不同组分的胶液的吸取重量,以控制不同胶液之间的配比。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4任一项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