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3572发布日期:2020-09-18 13:16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氨水储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



背景技术:

氨水又称阿摩尼亚水,是氨的水溶液,无色透明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氨的熔点-77.773℃,沸点-33.34℃,密度0.91g/cm3,氨气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具有部分碱的通性,氨水由氨气通入水中制得,氨气有毒,对眼、鼻和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能使人窒息。

目前氨水储存一般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例如cn105521706b火电厂低含尘烟气scr脱硝装置、脱硝方法,具有节能降耗的优点,但脱硝过程中,部分二氧化硫容易转化为三氧化硫,且需要采用五氧化二钒催化,为避免储存系统中产生三氧化硫和达到无需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故而提出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来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具备可以避免储存系统中产生三氧化硫和无需使用催化剂的优点,解决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过程中,部分二氧化硫容易转化为三氧化硫,且需要采用五氧化二钒催化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可以避免储存系统中产生三氧化硫和无需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包括氨水储罐、混合器、氨水浓度检测仪和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所述氨水储罐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位液计,所述氨水储罐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氨水储罐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呼吸阀,所述氨水储罐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进口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水储罐,所述氨水储罐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进口管,所述第二进口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水储罐,所述氨水储罐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横置板,所述横置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水加压泵,所述氨水储罐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混合器与氨水储罐之间固定连接有氨水加压泵,所述第一清水储罐与混合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水加压泵,所述混合器与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之间固定连接有喷射枪。

优选的,所述第一清水加压泵位于第一进气管的底部,且第一清水加压泵与第一进气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氨水储罐的内部装有氨水,所述第一清水储罐和第二清水储罐的内部均装有清水。

优选的,所述氨水加压泵与出水管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呼吸阀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清水加压泵和第二清水加压泵的型号均20sg3-30。

优选的,所述氨水储罐、混合器、氨水浓度检测仪和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均为不锈钢壳。

优选的,所述喷射枪的出水压力在三十公斤每立方厘米到六十公斤每立方厘米。

优选的,所述水位液计为可视玻璃,且水位液计的正面刻有计量刻度。

优选的,所述氨水加压泵的型号为20sg3-14。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运作氨水加压泵后,氨水储罐内部的氨水将被导入混合器的内部,同时运作氨水加压泵,使第一清水储罐内部的清水流入混合器的内部,混合器混合完成后,少许混合器内部的氨水将流入氨水浓度检测仪的内部,当氨水浓度检测仪检测混合器内部的氨水浓度合格后,氨水浓度检测仪将电信号传递给喷射枪,喷射枪则将混合器内部的氨水导入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的内部,并与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内部的氮化物反应,生成物为氮气和水,从而有效的避免储存系统中产生三氧化硫和达到无需使用催化剂的目的。

2、该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通过设置呼吸阀,且呼吸阀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当压力传感器监测到氨水储罐内部的气压过大或过小后,呼吸阀将进行气压调节,避免氨水储罐内部气压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二清水储罐,第二清水储罐用于收集氨水储罐内部少许泄漏的氨气,第一清水储罐和第一清水加压泵则用于后期清洗整个氨水储存系统,有效的达到避免氨水系统清洗不便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中氨水储罐连接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中氨水非催化还原反应式的示意图。

图中:1氨水储罐、2水位液计、3压力传感器、4呼吸阀、5第一进气管、6第一清水储罐、7第二进口管、8第二清水储罐、9横置板、10第一清水加压泵、11出水管、12混合器、13氨水加压泵、14第二清水加压泵、15氨水浓度检测仪、16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7喷射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包括氨水储罐1、混合器12、氨水浓度检测仪15和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内部的温度在八百五至一千两百五摄氏度,氨水储罐1的内部装有氨水,氨水储罐1、混合器12、氨水浓度检测仪15和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均为不锈钢壳,氨水储罐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位液计2,水位液计2为可视玻璃,且水位液计2的正面刻有计量刻度,氨水储罐1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3,压力传感器3的型号可为mpm280,氨水储罐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呼吸阀4,压力传感器3与呼吸阀4电连接,氨水储罐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进口管5,第一进气管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水储罐6,氨水储罐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进口管7,第二进口管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水储罐8,第一清水储罐6和第二清水储罐8的内部均装有清水,氨水储罐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横置板9,横置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清水加压泵10,第一清水加压泵10位于第一进气管5的底部,且第一清水加压泵10与第一进气管5连通,氨水储罐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1,混合器12与氨水储罐1之间固定连接有氨水加压泵13,氨水加压泵13的型号为20sg3-14,氨水加压泵13与出水管11连通,第一清水储罐6与混合器1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清水加压泵14,第一清水加压泵10和第二清水加压泵14的型号均20sg3-30,混合器12与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之间固定连接有喷射枪17,氨水浓度检测仪15与喷射枪17电连接,喷射枪17的出水压力在三十公斤每立方厘米到六十公斤每立方厘米。

在使用时,运作氨水加压泵13后,氨水储罐1内部的氨水将被导入混合器12的内部,同时运作氨水加压泵14,使第一清水储罐6内部的清水流入混合器12的内部,混合器12混合完成后,少许混合器12内部的氨水将流入氨水浓度检测仪15的内部,当氨水浓度检测仪15检测混合器12内部的氨水浓度合格后,氨水浓度检测仪15将电信号传递给喷射枪17,喷射枪17则将混合器12内部的氨水导入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的内部,并与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内部的氮化物反应,生成物为氮气和水,从而有效的避免储存系统中产生三氧化硫和达到无需使用催化剂的目的,通过设置呼吸阀4,且呼吸阀4与压力传感器3电连接,当压力传感器3监测到氨水储罐1内部的气压过大或过小后,呼吸阀4将进行气压调节,避免氨水储罐1内部气压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二清水储罐8,第二清水储罐8用于收集氨水储罐1内部少许泄漏的氨气,第一清水储罐6和第一清水加压泵10则用于后期清洗整个氨水储存系统,有效的达到避免氨水系统清洗不便的目的。

综上所述,该采用非催化还原法的新型氨水储存系统,运作氨水加压泵13后,氨水储罐1内部的氨水将被导入混合器12的内部,同时运作氨水加压泵14,使第一清水储罐6内部的清水流入混合器12的内部,混合器12混合完成后,少许混合器12内部的氨水将流入氨水浓度检测仪15的内部,当氨水浓度检测仪15检测混合器12内部的氨水浓度合格后,氨水浓度检测仪15将电信号传递给喷射枪17,喷射枪17则将混合器12内部的氨水导入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的内部,并与非催化还原法的反应锅炉16内部的氮化物反应,生成物为氮气和水,从而有效的避免储存系统中产生三氧化硫和达到无需使用催化剂的目的。

并且,通过设置呼吸阀4,且呼吸阀4与压力传感器3电连接,当压力传感器3监测到氨水储罐1内部的气压过大或过小后,呼吸阀4将进行气压调节,避免氨水储罐1内部气压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通过设置第二清水储罐8,第二清水储罐8用于收集氨水储罐1内部少许泄漏的氨气,第一清水储罐6和第一清水加压泵10则用于后期清洗整个氨水储存系统,有效的达到避免氨水系统清洗不便的目的,解决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过程中,部分二氧化硫容易转化为三氧化硫,且需要采用五氧化二钒催化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