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泡罩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4819阅读:15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泡罩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通过气液介质直接接触而进行传质交换的分离设备,具体讲涉及的是一种使气体通过液体的带有水平泡罩塔板的泡罩塔。
通过气体与液体介质直接接触进行传质交换是在气体吸收或分馏、精馏等过程中的常见操作,泡罩塔则是其常用的一种设备。在主要包括塔釜及内部设置有若干块泡罩塔板的塔身两大部分结构的传统泡罩塔中,为使塔板上能保持有一定高度的液体层以延长气液接触时间,其排液管上沿口的高度均低于泡罩内升气管的上沿口,而且各层塔板上排液管的上沿高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在塔板上气液接触时间的长短与上升气体气速的大小关系密切,气速大时则气液接触时间变短。因此象常规泡罩塔这样以各层塔板上几乎等高的液体层去处理气速大小不同的上升气体显然是不利于提高气液间的传质效率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采用尽量少的塔板数的情况下为提高气液传质效率及增大稳定操作的适应范围而提供一种改进的高效泡罩塔。
本实用新型的泡罩塔主要对各塔板层上排液管伸出塔板表面的高度作了改进,将排液管由基本等高变为不等高,使其中有一块或几块塔板上的排液管上沿口高度高于泡罩内升气管上沿口的高度。当然,必要时也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适当改变升气管的高度,以更好地调整与排液管间的相对高度关系。在这些上沿高度高于升气管上沿的排液管中,如果至少有一块塔板上的排液管上沿高度能高于泡罩外顶缘的高度则更好。这样,当上升气速足够大时,这类塔板上的泡罩可以处于被存液完全淹没的状态,大大增厚的存液层可显著延长此时的气液接触时间。
应该提出的是,在使排液管由等高变为不等高时,如果能使排液管的上沿自低于升气管上沿起依次递增至高于升气管上沿或泡罩外顶缘的高度——无论这种递增在塔内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排列,显然是更为有利的,这样可以使各层塔板上的存液厚度依次变化,在不同上升气速的情况下均有可发挥主要作用的塔板存在。
当排液管高度高于泡罩外顶缘时,为使液层表面尽量保持水平及气泡的分布和进一步增加气液接触时间,建议在这些塔板的泡罩外顶缘与高于该外顶缘的排液管上沿之间的位置上加设一块带有筛孔的辅助塔板是适宜的,无论是筛孔的大小及分布都是均匀的形式还是大小和/或分布都呈非均匀形式的均可。这种由泡罩塔板及其上的带有筛孔的辅助塔板所组成的塔板单元实际上就可以兼备了泡罩塔与筛板塔二者的性能与优点,对延长气液接触时间,提高传质效率显然是有极为有利的。塔中这种塔板单元的数量可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设置一组或多组。
由上述结构不难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泡罩塔中各层塔板上排液管的高度,既有低于升气管上沿的,也有高于其上沿或高于泡罩外顶缘的,因此无论气速大小,都有能与其相适应的具有适当高度排液管的塔板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尤其是当具有已不能使常规泡罩塔正常工作的较大上升气速时,具有较高排液管高度的塔板就可发挥出明显的优越性,保证了操作的正常进行。这种塔内各层塔板以其自身各不相同的特点和能力相互配合协同共同完成气液间总的传质交换过程无疑可大大提高塔的传质效率,同时
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塔釜(1)和塔身(2)在内的泡罩塔,塔身(2)中设有若干块带有泡罩(5)的塔板(3),塔板间有升气管(4)和排液管(6)相联通,其特征在于至少应有一块塔板上的排液管(6)的上沿高于升气管(4)的上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在排液管(6)的上沿高于升气管(4)的上沿的塔板中至少应有一块塔板上的升气管(4)的上沿高于泡罩(5)的外顶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塔身中各块塔板上的排液管(6)的上沿由低于升气管(4)的上沿起依次递增至高于泡罩(5)的外顶缘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排液管(6)的上沿高度变化是自塔身中最上的一块塔板起向下依次递增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排液管(6)上沿高于泡罩(5)外顶缘的塔板中,至少有一块塔板在排液管(6)上沿与泡罩(5)外顶缘之间的位置上加设有一块带有筛孔的辅助塔板(7)。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排液管(6)上沿高于泡罩(5)外顶缘的塔板中,至少有一块塔板在排液管(6)上沿与泡罩(5)外顶缘之间的位置上加设有一块带有筛孔的辅助塔板(7)。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辅助塔板(7)上的筛孔是呈非均匀状态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泡罩塔,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辅助塔板(7)上的筛孔是呈非均匀状态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使气液直接接触而完成传质过程的泡罩塔,它改变了各层塔板上排液管等高的传统结构,使各层塔板分别具有自低于升气管上沿至高于泡罩外顶缘的不等高形式的排液管。特别对于后者,还可在排液管上沿与泡罩外顶缘之间的位置上加设一块筛板,从而可显著提高传质效率和扩大允许的操作适应范围。
文档编号B01D3/14GK2071972SQ9021477
公开日1991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1990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1990年7月19日
发明者李达丁, 谢永新, 张安平, 刘仕胜, 王超, 刘杰, 文仕纯, 陈章林, 秦泽荣, 王宪利, 王旭, 郭长寿, 蒙应松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一八工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