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0838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用于将扩散粉尘从烟气中分离回收的清洗过滤专用装置技术领域。
现在国内中小型水泥厂大都采用立窑工艺生产线生产水泥。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粉尘随同烟气在立窑烟囱中排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并且排放后未能回收综合利用。据河北省获鹿县环保部门对年产8万吨的县属水泥厂立窑烟气排放测定,烟气排放粉尘为25-35g/m3,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200倍,全年约有6000-12000吨的粉尘排入大气。目前国内大型水泥厂少数采用静电除尘来解决粉尘排放超标问题,但投资大,耗能高,一般中小型水泥厂均无法采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射流、旋风、水膜技术于一体,通过射流水加速烟气流速作用将水泥立窑排放烟气中的粉尘捕集回收利用,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投资小、效果好、耗能低的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它具有外塔7和内塔8,内塔8安装在外塔7体腔内且二者同一中心线,外塔7和内塔8顶端开口是净化后烟气出口1底端开口是灰水混合物出口12;在外塔7外上部一侧装有溢水槽2,槽底连有内塔进水管3与内塔8相连通,且下部还连有排污管4与外塔7相连通,通水时在内塔8外壁上形成内塔水膜5,在外塔7内壁上形成外塔水膜6;外塔7外下部一侧与水池立窑烟囱11相连通,连通处为待净化烟气入口10,连通处装有射流组9,所述射流组9每一组是呈三角排布安装的3根水管,并且每根水管上均匀装有3-4个喷嘴构成。这种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的外塔7和内塔8为平行的2组。
本实用新型构思新颖、设计独特、造价低廉、效果显著。它集射流、旋风、内外塔水膜技术于一体,综合效果好,在现有射流技术中,一般都是用水带水、气(汽)带水、或水气(汽)带物等,而用射流水带烟气并用于水泥立窑除尘属国内首创。射流组喷射出的高速水流不但未增加烟气量,还起到了湿润烟气、降低烟气温度、减小烟气体积、加速烟气排放速度、使烟气在塔内排放中产生旋流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投资省、效果好、排放不超标。目前大型水泥厂采用一套静电除尘仅设备投资即高达200万元,且每小时耗电高达150千瓦以上,一般中小型水泥厂均无法采用。而本实用新型投资不超过30万元,每小时耗电仅15千瓦。尽管综合采用了射流、旋风、水膜等多项技术,但结构紧凑、操作简单、维修容易、运行成本低。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
图1的C局剖图;图3、图4是射流组9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
图1的A-A剖面。
参照
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水泥立窑烟囱11一侧,采用平行的2组外塔7和内塔8,当水泥立窑烟囱11排放烟气进入待净化烟气入口10时,参照图5、图3、图4,安装的射流组9喷射高速水流,将水泥立窑内排放的烟气加速产生旋流,烟气中的粉尘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较重的粉尘向下降落,细微粉末由于内塔8的外壁产生的内塔水膜5和外塔7的内壁产生的外塔水膜6排除,与较重的粉尘一起都降落从灰水混合物出口12排出回收利用,回收后作为水泥原料,若按每吨60元计价,年排放粉尘8000吨的水泥厂则全年节约值在48万元以上,因而不到一年能收回本实用新型全部设备投资,外塔7产生的外塔水膜6和内塔8产生的内塔水膜5都是由溢水槽2、内塔进水管3、排污管4通水后产生。本实用新型可以一组外塔7和内塔8单独使用。除用于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外,还能用于化工、冶金、机械行业生产中的除尘。
权利要求1.一种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外塔[7]和内塔[8],内塔[8]安装在外塔[7]体腔内且二者同一中心线,外塔[7]和内塔[8]顶端开口是净化后烟气出口[1],底端开口是灰水混合物出口[12];在外塔[7]外上部一侧装有溢水槽[2],槽底连有内塔进水管[3]与内塔[8]相连通,且下部还连有排污管[4]与外塔[7]相连通,通水时在内塔[8]外壁上形成内塔水膜[5],在外塔[7]内壁上形成外塔水膜[6];外塔[7]外下部一侧与水泥立窑烟囱[11]相连通,连通处为待净化烟气入口[10],连通处装有射流组[9],所述射流组[9]每一组是呈三角排布安装的3根水管,并且每根水管上均匀装有3-4个喷嘴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平行的2组外塔[7]和内塔[8]及射流组[9]。
专利摘要一种水泥立窑湿式除尘器,属用于将扩散粉尘从烟气中分离回收的清洗过滤专用装置技术领域。安装在水泥立窑烟囱排放口旁,由外塔、内塔、射流组以及溢水槽、内塔进水管等构成。采用射流、旋风、水膜技术,通过射流水加速烟气流速作用,将水泥立窑排放烟气中的粉尘捕集回收利用。结构简单、投资少、效果好、耗能低。还能用于化工、冶金、机械行业生产中的除尘。
文档编号B01D50/00GK2213560SQ9423805
公开日1995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1994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1994年8月26日
发明者杨春希 申请人:杨春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