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582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碳化硅粉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



背景技术:

碳化硅的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因此其广泛使用在各种领域,例如以特殊工艺把碳化硅粉末涂布于水轮机叶轮或气缸体的内壁,可提高其耐磨性而延长使用寿命1-2倍:用以制成的高级耐火材料,耐热震、体积小、重量轻而强度高,节能效果好:低品级碳化硅(含SiC约85%)是极好的脱氧剂,用它可加快炼钢速度,并便于控制化学成分,提高钢的质量:此外,碳化硅还可以用于制作优良的电热元件硅碳棒。正因为碳化硅具有上述优良的表现,因此,碳化硅的制备越来越得到广泛的研究。

由于碳化硅陶瓷的烧结性能以及陶瓷产品的质量与原料的细度和纯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原料的纯度和细度越高,产品的烧结性能越好,当陶瓷的密度与碳化硅理论密度3.2g/cm3相近时产品的应用性能较好。

目前在制备该粉用的分级处理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使得分级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容易使下部的进水口因粉料的沉淀而发生堵塞,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新型的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为喇叭状,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与所述罐体的顶端内壁保持一定距离,所述溢流管自所述罐体的侧壁伸出于所述罐体外并与流出液收集器相连接,所述罐体的下部为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一个U形管连接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所述U形管连接集污器,所述进水口内设有一个弹性材料的制作的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表面设有多个出水缝。

所述溢流管的上端通过支架与所述罐体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集污器内设有吸附膜料。

本实用新型通过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为喇叭状,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与所述罐体的顶端内壁保持一定距离,所述溢流管自所述罐体的侧壁伸出于所述罐体外并与流出液收集器相连接,所述罐体的下部为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一个U形管连接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所述U形管连接集污器,所述进水口内设有一个弹性材料的制作的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表面设有多个出水缝,可以实现通过控制进水口的水压实现使进入罐体内的粉料通过溢流的方式进行分层并分级,使相应的粉料自溢流管的上端口流出而收集,且不会使进水口发生堵塞,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参见图1所示,一种碳化硅粉生产用分级装置,包括罐体10,所述罐体内设有溢流管20,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21为喇叭状,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与所述罐体的顶端内壁保持一定距离,所述溢流管自所述罐体的侧壁伸出于所述罐体外并与流出液收集器30相连接,所述罐体的下部为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一个U形管40连接与水泵60的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50,所述U形管连接集污器41,所述进水口内设有一个弹性材料的制作的半球体70,所述半球体的表面设有多个出水缝。

其中,所述溢流管的上端通过支架22与所述罐体的内壁相连接。

其中,所述集污器内设有吸附膜料。

由于设有进水口内设有一个弹性材料的制作的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表面设有多个出水缝,该出水缝可以在水从底部进入后被高压水打开而向上注入罐体内实现溢流分级,而在不工作时,在弹性力作用下自动闭合,从而防止有粉液倒流入下部的进水管,起到了一个止回阀的作用。

另外,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少量的细粉倒流,此时通过U形管连接集污器将少量的倒流液汇在该U形管连接的集污器中,集染器具有可打开的螺纹盖,可以一段时间后打开进行清理,由于是U形管结构,也不会使粉液流入水泵而影响水泵的工作。

所述吸附膜材料可以采用吸附纤维或吸附棉等实现。

本实用新型通过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为喇叭状,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口与所述罐体的顶端内壁保持一定距离,所述溢流管自所述罐体的侧壁伸出于所述罐体外并与流出液收集器相连接,所述罐体的下部为锥形体,所述锥形体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一个U形管连接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所述U形管连接集污器,所述进水口内设有一个弹性材料的制作的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表面设有多个出水缝,可以实现通过控制进水口的水压实现使进入罐体内的粉料通过溢流的方式进行分层并分级,使相应的粉料自溢流管的上端口流出而收集,且不会使进水口发生堵塞,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