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杨梅的采摘分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2975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杨梅的采摘分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果分选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杨梅的采摘分选装置。



背景技术:

杨梅因其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而被很多人喜爱,有关杨梅的加工食品也越来越丰富。而杨梅在采摘后由于自身原因和天气条件容易腐坏,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加工。在杨梅加工之前,为了提高加工的食品的品质,需要对杨梅进行分选,而传统的杨梅分选方式一般由人工手动分选,分选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另外,由于杨梅水份含量较大,表皮脆弱,容易碰坏并不适合于市面上现有的机器进行分选。

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分选方式极易对杨梅表面造成伤害,影响杨梅品质,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快速分选杨梅的同时,不对杨梅造成过多表面伤害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杨梅的采摘分选装置,来解决杨梅分选以及分选过程中降低对杨梅表面的伤害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杨梅的采摘分选装置,包括分选床和主体骨架,所述分选床一端固定安装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底部设有固定安装于主体骨架一侧的支撑杆,所述分选床另一端设有滑道,所述滑道末端下方设有异形果收集箱,所述分选床固定安装于主体骨架上,所述分选床下方设有落果挡板,所述落果挡板上方固定安装有分隔板,所述落果挡板末端下方设有收集槽,所述分选床上设有分选杆,所述分选杆两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安装于分选床两端,所述分选杆中间的下方设有支撑杆。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夹紧分选杆的固定杆托,所述固定杆托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安装螺母且分选床两端均匀设有用于配合安装螺母使用的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分选床倾斜向下设置,并且与水平面呈10—20度夹角。

优选的,所述分选杆从顶部开始呈逐渐发散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落果挡板被分隔板分隔形成的通道数量与收集槽盛放区数量一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分选杨梅的过程中,利用杨梅自生的重力在分选床上滚动,当果实球径小于间隙宽度时,果实自动落入下方的落果挡板,实现自动分选,使得杨梅在分选过程中避免了机械损伤,提高分选效率,并能够降低对杨梅表皮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选床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落果挡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选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料口,2-分选床,3-滑道,4-异形果收集箱,5-分隔板,6-收集槽,7-主体骨架,8-支撑杆,9-落果挡板,10-加强杆,11-分选杆,12-固定杆托,13-安装孔,14-安装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4,一种杨梅的采摘分选装置,包括分选床2和主体骨架7,所述分选床2一端固定安装有下料口1,所述下料口1底部设有固定安装于主体骨架7一侧的支撑杆8,所述分选床2另一端设有滑道3,所述滑道3末端下方设有异形果收集箱4,所述分选床2固定安装于主体骨架7上,所述分选床2下方设有落果挡板9,所述落果挡板9上方固定安装有分隔板5,所述落果挡板9末端下方设有收集槽6,所述分选床2上设有分选杆11,所述分选杆11两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安装于分选床2两端,所述分选杆11中间的下方设有支撑杆10,所述分选杆11从顶部开始呈逐渐发散状设置,杨梅从下料口1加入,果实受到重力影响,陆续向分选床2滚动,果实依次进入分选杆11之间形成的槽道中向斜面底部滚动,由于分选杆11呈发散状设置,槽道间隙越来越大,杨梅直径小于间隙宽度时,自动落下,落下后沿着落果挡板9滚入收集槽6内,而完全经过分选床2未通过间隙的杨梅果实可能过大或者形状不规则,被判定为异形果实,从滑道3进入异形果收集箱4。

为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分选灵活性,将分选杆11安装于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夹紧分选杆11的固定杆托12,所述固定杆托12底部中间固定连接有安装螺母14且分选床2两端均匀设有用于配合安装螺母14使用的安装孔13,使用者可以根据被分选的果实大小,自行调整安装螺母14的安装位置,进而改变分选杆11之间间隙的宽度范围,实现目标大小的果实自动分选,高效便捷。

由于杨梅果实水分含量高,外表脆弱,容易损毁,不宜外界机械分离,故而将所述分选床2倾斜向下设置,并且与水平面呈10—20度夹角,利用杨梅自身重力在斜面上滚动,自动落入间隙,实现分选,提高了分选果实的品质;为进一步隔离落果,所述落果挡板9被分隔板5分隔形成的通道数量与收集槽6盛放区数量一致,使得大小相近的果实进入统一盛放区。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