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351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分离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或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现用于使用的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大多都是采用一个电机进行驱动,通过内筒的离心甩动将液体甩出,再就是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堆积进行固液的分离,而这两种分离的效果并不好,要么就是较小颗粒的固体容易被甩出,并混在分离后的液体中,要么就是较多的液体未从固态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可以充分的对固体和液体进行离心式分离,并且不会将分离后的固体混入分离后的液体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包括开设有入料口且内部形成空腔的壳体、与壳体底部连接的集液槽以及安装在集液槽底部的驱动装置,所述在壳体空腔内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集液槽的远离驱动装置的一侧并与集液槽连接,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安装有传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集液槽与传动装置连接。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还包括分离通道,所述分离通道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安装在集液槽的两侧。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滤筒和离心过滤罩,所述滤筒与离心过滤罩套接,所述离心过滤罩远离入料口的一侧与传动装置连接。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滤筒包括集污篓和与集污篓连接的滤网,所述滤网固定安装在集污篓靠近入料口一端。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滤网的网孔直径小于离心过滤罩侧壁的网孔直径。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形成内腔的外壳、与集污篓侧壁连接的外接接盘、安装在外接接盘上的主动伞齿轮,与主动伞齿轮啮合的两个传动动伞齿轮以及分别与两个传动动伞齿轮啮合的从动伞齿轮;所述在从动伞齿轮远离主动伞齿轮的一侧安装有内接接盘,所述内接接盘与离心过滤罩卡接。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传动装置还设置有限位销,所述内接接盘通过限位销与离心过滤罩的底部相互卡接。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集污篓的剖面为梯形,且其侧壁为密封壳体。

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优选,所述壳体的底部还对称安装有用于支撑壳体的支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通过限位销把离心过滤罩紧扣在内接接盘上,再把固液混合物从入料口处倒入离心过滤罩内,接通外部电源使驱动装置工作,驱动装置将带动传动装置运转,由于传动装置采用伞齿轮组,在传动装置转动的情况下,离心过滤罩和滤筒将会产生相反方向的旋转,从离心过滤罩内过滤出的液体和颗粒较小的固体落入滤筒内,集污篓将对少量固体进行沉淀,再通过旋涡离心的方式将液体从滤网处漏出,分离后的液体将流至集液槽内,最后从分离通道流出分离后的液体,在离心过滤罩和滤筒的内腔收集分离后的固体,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并且分离的效果更加明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分别安装的滤筒和离心过滤罩进行两次离心过滤,可以充分的对固体和液体进行离心式分离,并且不会将分离后的固体混入分离后的液体中,确保了分离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分别对离心过滤罩和滤筒进行相对转动,可以更加清晰的对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同时也防止由于惯性的力量使较小的固体顺势流入混合后的液体中;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中过滤装置、传动装置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传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壳体,2-支脚,3-集液槽,4-驱动装置,5-滤筒,6-集污篓,7-滤网,8-传动装置,81-外壳,83-从动伞齿轮,84-传动伞齿轮,85-主动伞齿轮,86-内接接盘,87-外接接盘,9-离心过滤罩,10-限位销,11-分离通道,12-入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包括开设有入料口12且内部形成空腔的壳体1、与壳体1底部连接的集液槽3以及安装在集液槽3底部的驱动装置4,所述在壳体1空腔内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集液槽3的远离驱动装置4的一侧并与集液槽3连接,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安装有传动装置8,所述驱动装置4通过集液槽3与传动装置8连接。

集液槽3的内腔与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驱动装置4通过电导体与外接电源连接,驱动装置4通过驱动轴与传动装置8进行连接,并带动过滤装置转动,过滤装置进行固液分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还包括分离通道11,所述分离通道11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安装在集液槽3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分离通道11安装在集液槽3上,与集液槽3内腔连通,对收集的液体进行排除。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2所示,过滤装置包括滤筒5和离心过滤罩9,滤筒5与离心过滤罩9套接,离心过滤罩9远离入料口12的一侧与传动装置8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传动装置8带动滤筒5与离心过滤罩9转动,固体和液体进行离心式分离,并且不会将分离后的固体混入分离后的液体中,确保了分离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滤筒5包括集污篓6与集污篓6连接的滤网7,滤网7固定安装在集污篓6靠近入料口12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从离心过滤罩9内过滤出的液体和颗粒较小的固体落入滤筒5内,通过集污篓6对少量固体进行沉淀,再通过将液体通过旋涡离心的方式将液体从滤网7处漏出。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滤网7的网孔直径小于离心过滤罩9侧壁的网孔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有效的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3所示,传动装置8包括形成内腔的外壳9、与集污篓6侧壁连接的外接接盘87、安装在外接接盘87上的主动伞齿轮85,与主动伞齿轮85啮合的两个传动伞齿轮84以及分别与两个传动伞齿轮84啮合的从动伞齿轮83;在从动伞齿轮83远离主动伞齿轮85的一侧安装有内接接盘,内接接盘86与离心过滤罩9卡接;传动装置8还设置有限位销10,内接接盘86通过限位销10与离心过滤罩9的底部相互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主动伞齿轮85、从动伞齿轮83以及传动伞齿轮84大小相匹配,传动伞齿轮84主动伞齿轮85的左右两侧,主动伞齿轮85、从动伞齿轮83以及传动伞齿轮84在且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工作,主动伞齿轮85、从动伞齿轮83以及传动伞齿轮84均与外壳9进行连接;在使用过程中驱动装置4驱动主动伞齿轮85进行转动,由于主动伞齿轮85与传动伞齿轮84相互啮合,传动伞齿轮84与从动伞齿轮83相互啮合,从动伞齿轮83将进行转动,从动伞齿轮8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内接接盘86,内接接盘86通过限位销10与离心过滤罩9的底部相互卡接,使得从动伞齿轮83转动带动离心过滤罩9和滤筒5转动,驱动装置4通过驱动轴与传动装置8的主动伞齿轮85底部进行连接,带动传动装置8的转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集污篓6的剖面为梯形,且其侧壁为密封壳体1;壳体1的底部还对称安装有用于支撑壳体1的支脚2。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剖面为梯形加速液体的流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机电一体化固液分离装置,包括开设有入料口12且内部形成空腔的壳体1、与壳体1底部连接的集液槽3以及安装在集液槽3底部的驱动装置4,所述在壳体1空腔内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集液槽3的远离驱动装置4的一侧并与集液槽3连接,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安装有传动装置8,驱动装置4的驱动轴穿过集液槽3与传动装置8底部传动连接;分离装置还包括分离通道11,分离通道11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安装在集液槽3的两侧;过滤装置包括滤筒5和离心过滤罩9,滤筒5与离心过滤罩9套接,离心过滤罩9远离入料口12的一侧与传动装置8连接;滤筒5包括集污篓6与集污篓6连接的滤网7,滤网7固定安装在集污篓6靠近入料口12一端;滤网7的网孔直径小于离心过滤罩9侧壁的网孔直径;传动装置8包括形成内腔的外壳9、与集污篓6侧壁连接的外接接盘87、安装在外接接盘87上的主动伞齿轮85,与主动伞齿轮85啮合的两个传动伞齿轮84以及分别与两个传动伞齿轮84啮合的从动伞齿轮83;在从动伞齿轮83远离主动伞齿轮85的一侧安装有内接接盘86,内接接盘86与离心过滤罩9卡接;传动装置8还设置有限位销10,内接接盘86通过限位销10与离心过滤罩9的底部相互卡接;集污篓6的剖面为梯形,且其侧壁为密封壳体1;壳体1的底部还对称安装有用于支撑壳体1的支脚2。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