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碎土筛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5341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过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碎土筛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愈发细化,人们对各领域的劳动工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验内进行土壤成分测定、盆栽试验等需要进行碎土、筛土和装土的操作,对土壤材料的粒径有一定要求。传统的细土选取靠人力转动筛网进行筛选,此方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因过筛土多才为风干土,灰尘大,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另外,作物根系清洗,也多采用钢制土筛清洗,常常会出现生锈,以减少使用寿命,同时对后期养分测定与分析产生影响。

盆栽试验,因对土壤材料的粒径有要求,一般需先过筛后装盆,步骤繁琐,当与遇到颗粒大的土块,需用人工橡皮锤碎土筛土,方可进行,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环境卫生。尤其是面对大面积的盆栽试验时,传统方式不能够合理的满足试验人员的需要,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人力操作并且可以多层筛分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层碎土筛分装置,包括桶体,所述桶体顶部设有进口,底部设有出口,所述桶体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N个筛网并将桶体内部空间分割成N+1个区域,自上而下前N个区域内均设有共用一根搅拌杆的搅拌叶片,所述碎土筛分装置还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搅拌杆相连。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口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

优选的,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N个所述筛网筛孔的面积依次减小。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叶片呈锚状或者螺旋桨状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N等于3。

优选的,所述桶体外壁上设有用于清除筛网堵塞的振击装置。

优选的,N个所述筛网位置处对应桶体外壁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振击装置。

优选的,自上而下前N个所述区域对应的桶体桶壁上均设有出口。

优选的,所述出口处设有用于连接装土装置的卡扣且所述卡扣开口的大小可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桶体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N个筛网,自上而下前N个区域内均设有共用一根搅拌杆的搅拌叶片,电动机与搅拌杆相连,通过电动机搅拌节省了人力,多层筛网的设置使得筛分更加彻底,效果更好。

2、振击装置的设置有利于筛网堵塞时,通过击打桶壁进行清堵而且在碎土筛分装置正常工作时,振击装置击打桶壁也可以提高筛分效率。

3、通过在前N个所述区域对应的桶体桶壁上均设有出口,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土颗粒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出口,同时当有筛网发生堵塞时,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出口进行人工清理。

4、设置开口大小可调节的卡扣使得出口与装土装置,例如花盆连接在一起,形成密闭空间,减少装土过程中灰尘的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层碎土筛分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10-桶体 11-进口 12-出口 13-筛网 14-搅拌杆 15-搅拌叶片 16-振动装置 20-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多层碎土筛分装置,包括桶体10,所述桶体10顶部设有进口11,底部设有出口12,所述桶体10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N个筛网13并将桶体10内部空间分割成N+1个区域,自上而下前N个区域内均设有共用一根搅拌杆14的搅拌叶片15,所述碎土筛分装置还包括电动机20,所述电动机20与搅拌杆14相连,通过电动机20搅拌节省了人力,多层筛网13的设置使得筛分更加彻底,效果更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桶体10的口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自上而下间隔设置3个筛网13且3个筛网13筛孔的面积依次减小,对应的3个搅拌叶片15依次为螺旋桨状、螺旋桨状、锚状。

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桶体10外壁上设有用于清除筛网13堵塞的振击装置16,3个所述筛网13位置处对应桶体10外壁上均设有振击装置16,优选的,每个筛网13位置出对应桶体10外壁均设有2个振击装置16且2个振击装置16相对设置,振击装置16的设置有利于筛网13堵塞时,通过击打桶壁进行清堵而且在碎土筛分装置正常工作时,振击装置16击打桶壁也可以提高筛分效率。

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自上而下前N个所述区域对应的桶体10桶壁上均设有出口12,所述出口12处设有用于连接装土装置的卡扣且所述卡扣开口的大小可调节,通过在前N个所述区域对应的桶体10桶壁上均设有出口12,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土颗粒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出口12,同时当有筛网13发生堵塞时,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出口12进行人工清理,设置开口大小可调节的卡扣使得出口12与装土装置,例如花盆连接在一起,形成密闭空间,减少装土过程中灰尘的扩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