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回收制冷回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6997发布日期:2018-07-10 22:19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是酒精生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副产物,每生产1吨酒精理论上可获得二氧化碳约0.96吨,在酒精发酵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可达到95%以上,其杂质为醇类、醛类、酯类及微量氧气,利于生产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以年产酒精10万吨的酒精厂为例,其生产过程可年产生二氧化碳9万吨。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不仅危害环境,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能够将此部分二氧化碳进行回收,无论是对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是对企业的效益都是很有意义的。

酿酒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已经被普遍运用。

一般包括:依次连接的气体预处理单元、压缩单元、净化干燥单元、制冷冷凝单元、储存单元、汽化提纯单元和控制上述单元工作的电子控制单元等。

制冷冷凝单元是二氧化碳回收系统中的关键单元之一,会长时间处于较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制冷冷凝单元中的压缩机,在排出冷媒时,也会排出微量的冷冻机油。即使只有0.5%的上油率,如果油不能通过系统循环回到压缩机中,若以5HP为例,循环量在ARI工况下约为330kg/h,则在50分钟就可以将压缩机内的油全部带出,大约在2~5小时内压缩机将会烧坏。

因此回油的设计至关重要。现有的回油装置,虽然能够提供普通制冷用压缩机的回油需求,但对于长时间处于较高负荷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二氧化碳回收制冷回油装置,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二氧化碳回收制冷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一侧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另一侧设置有二次回油装置接口;

所述外壳内设有依次连接的铜制挡板和静电吸附模块;

所述铜制挡板竖直放置;

所述铜制挡板上设置有至少10条,间距为1~5mm的竖直的沟道;

各个所述沟道上,均设置有上下排布的至少5个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1mm,大于0.3mm;

所述静电吸附模块设置有上下排布的两个高压吸附电极,分别为上电极和下电极;两个所述高压吸附电极分别连接高压吸附电源的两个电源端;

所述铜制挡板与所述上电极电连接;

所述下电极采用截面为U型的碳纤维材质的沟槽,并在碳纤维材质的沟槽表面附加陶瓷层;

所述沟槽上排布有至少10个漏油孔,所述漏油孔的直径小于3mm,大于1.5mm;

至少10个漏油孔的间距大于2mm小于5mm;

还设置有一接油槽,所述接油槽连接回油容器;

所述接油槽,自所述铜制挡板下方延伸至所述沟槽下方。

通过上述设计,制冷剂首先通过制冷剂入口,进入外壳,再经过铜制挡板进行减速、滤油和带电;然后经过静电吸附模块迫使带电的油滴落到表面附加陶瓷层的沟槽表面,经由漏油孔,落到接油槽中,得以回收。

然后,制冷剂经由二次回油装置接口,到达常规的回油装置,进行再次回油处理。

相对于传统的回油装置,具有回油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铜制挡板的一种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2,二氧化碳回收制冷回油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一侧设置有制冷剂入口2,另一侧设置有二次回油装置接口3;外壳1内设有依次连接的铜制挡板4和静电吸附模块;铜制挡板4竖直放置;铜制挡板4上设置有至少10条,间距为1~5mm的竖直的沟道5;各个沟道5上,均设置有上下排布的至少5个通孔6,通孔6的直径小于1mm,大于0.3mm;静电吸附模块设置有上下排布的两个高压吸附电极,分别为上电极7和下电极8;两个高压吸附电极分别连接高压吸附电源12的两个电源端;铜制挡板4与上电极7电连接;下电极8采用截面为U型的碳纤维材质的沟槽,并在碳纤维材质的沟槽表面附加陶瓷层9;沟槽上排布有至少10个漏油孔10,漏油孔10的直径小于3mm,大于1.5mm;至少10个漏油孔10的间距大于2mm小于5mm;还设置有一接油槽11,接油槽11连接回油容器;接油槽11,自铜制挡板4下方延伸至沟槽下方。

通过上述设计,制冷剂首先通过制冷剂入口2,进入外壳1,再经过铜制挡板4进行减速、滤油和带电;然后经过静电吸附模块迫使带电的油滴落到表面附加陶瓷层9的沟槽表面,经由漏油孔10,落到接油槽11中,得以回收。然后,制冷剂经由二次回油装置接口3,到达常规的回油装置,进行再次回油处理。相对于传统的回油装置,具有回油效率高的特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