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2468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应用于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预测预报和生物测定等农业科研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水稻生产上为害较为严重的种类主要是褐飞虱(AiVajOarKaia lugens、、白背飞虱(Soga tel la furc if era)、灰飞MS Laode Iphax s tria tel I us) 0 尤其是水稻褐飞虱发生为害尤为猖獗,在我国水稻产区都有发生为害,其发生范围广、数量大、为害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褐飞虱呈周期性爆发为害,给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我国水稻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变化、耕作制度和水稻新品种的更替等,褐飞虱的变化发生为害呈不断加重趋势,爆发频率、为害面积、田间种群数量等屡创历史新高,需引起粮食生产部门和农业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技术措施,保护水稻粮食安全生产。
[0003]水稻褐飞虱的成虫有翅能飞,若虫共5龄,褐飞虱成虫体长3.6-4.8mm,I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的体长分别为1.1mm、1.5mm、2.0mm,2.4mm,3.2mm和3.6-4.8mm,褐飞虱的体型小,善跳跃,在田间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汁液进行为害,是水稻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在开展预测预报、田间防效试验评价、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等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田间捕捉褐飞虱观察,尤其是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通常需要大量不同虫龄的褐飞虱虫源,因此,采取快速简便地采集、分离不同虫龄的褐飞虱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但目前沿缺少一种能将田间采集的褐飞虱样本快速无损地有效分离的设备。
[0004]开展水稻褐飞虱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获取试验虫源,试验昆虫获取的速度及试虫发育阶段的整齐度是关系到稻飞虱科学研究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田间褐飞虱种群结构复杂,发育不整齐,田间实际情况往往都是褐飞虱的I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5龄若虫、成虫混合发生为害。目前,传统用瓷盘法、捕虫网、吸虫器等方法从田间采集到的稻飞飞虱样本往往都是各个发育阶段的稻飞虱混合样本,实际实验过程需要分离出同一个虫龄的稻飞虱,目前,分离稻飞虱样本往往需要多个人配合,程序复杂,工作效率极低;有的通过吸虫枪依靠操作人员目测吸取同一虫龄的稻飞虱,这种方法也是工作量大,效率较低,且每个试验人员对同一虫龄稻飞虱的判断不容易统一,造成试验误差极大,试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度无法保证;有的是将田间采集的稻飞虱样本进行麻醉处理,然后人工挑取所需的稻飞虱,这种方法一方面工作量大,而且人工挑取过程中容易造成稻飞虱虫体受人为机械损伤,导致试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稻飞虱自然种群特性。总之,上述这些稻飞虱样本分离方法都存在严重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简便的采集的褐飞虱样本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的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包括多个中部带滤网并可直立叠加在一起形成管状体的套管,位于顶部的套管上方扣设有扣盖,由上往下套管上滤网的网孔逐渐变小,所述扣盖中部设置有贯通扣盖的管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套管数量为6个,并且由上往下套管上滤网的网孔直径分别为3.5mm、3.0mm、2.2mm、1.8mm、1.3mm 和 0.15~0.3mm。
[0008]进一步的,所述套管的内径为60~180mm,套管的高度为60~180mm,所述滤网与套管下端之间的距离为5~10mmo
[0009]进一步的,所述管口的内径为10~20mm,并且管口上设置有海绵塞或软木塞,套管与套管之间以及套管与扣盖之间采用可拆的承插式套接或螺纹连接结构。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快速、简便的采集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褐飞虱试虫;同时能够有效避免褐飞虱受到机械损伤,保证试验昆虫的完好性,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001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褐飞虱转移至试管中的状态示意图;
[0014]图中标号说明:1_套管、2-扣盖、3-滤网、4-管口、5-海绵塞或软木塞、6-试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2所示,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包括多个中部带滤网3并可直立叠加在一起形成管状体的套管1,位于顶部的套管I上方扣设有扣盖2,由上往下套管上滤网的网孔逐渐变小,所述扣盖2中部设置有贯通扣盖2的管口 4,所述套管I和扣盖2均采用透明材料,每个套管I均配备有一个与其配合的扣盖,当所有套管直立叠加在一起时,只需要位于最上部的套管扣上扣盖以封住管状体的上端。
[00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I数量为6个,并且套管I上滤网的网孔直径分别为3.5mm、3.0mm、2.2mm、1.8mm、1.3mm 和 0.15~0.3mm。
[00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I的内径为60~180mm,套管I的高度为60~180mm,所述滤网3与套管I下端之间的距离为5~10mm,以在套管I的下端留出与下一个套管的上端连接的空间,同时分检完毕将套管放置在桌面上时还可以使分检到的褐飞虱与桌面保留一定间隙,确保褐飞虱在滤网的上方活动,避免将过滤分离的褐飞虱与桌面直接接触而受到挤压,避免褐飞虱受到机械损伤,保证试验昆虫的完好性。
[00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口 4的内径为10~20mm,管口 4高出扣盖顶部20~30mm,并且管口 4上设置有海绵塞或软木塞5,套管与套管之间以及套管与扣盖之间采用可拆的承插式套接或螺纹连接结构,为避免过滤分检的褐飞虱试虫缺乏食物而饥饿或死亡,可以从管口处把稻苗放入,并用海绵塞起到对稻苗基部保湿作用,保证褐飞虱试虫正常取食。
[0019]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的使用方法:(I)将所有套管按网孔大小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的顺序直立连接形成管状体;(2)将采集的褐飞虱混合样本放入位于顶部的套管中,并扣上扣盖,用海绵塞或软木塞密封扣盖上的管口 ;(3)轻轻摇晃或拍动管状体管壁,不同虫龄褐飞虱就能被过滤分检,褐飞虱成虫停留在孔径为3.5mm的滤网上方,而5龄、4龄、3龄、2龄、I龄褐飞虱若虫分别停留在孔径为3.0mm、2.2mm、1.8mm、1.3mm和0.15~0.3mm的滤网上方;(4)然后将套管一一拆卸并用在每个套管上扣上扣盖,并用海绵塞或软木塞将每个扣盖的管口密封,防止褐飞虱逃窜;(5)需要某一龄段的褐飞虱试虫进行试验时,则取出对应套管的扣盖管口上海绵塞或软木塞,将扣盖管口伸入试管6或其它试验容器中,将套管倒置并轻轻拍动,所需的褐飞虱试虫即可转移到试管6或其它试验容器内。
[0020]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中部带滤网并可直立叠加在一起形成管状体的套管,位于顶部的套管上方扣设有扣盖,由上往下套管上滤网的网孔逐渐变小,所述扣盖中部设置有贯通扣盖的管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数量为6个,并且由上往下套管上滤网的网孔直径分别为3.5mm、3.0mm、2.2mm、1.8mm、1.3mm和0.15—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内径为60~180mm,套管的高度为60~180mm,所述滤网与套管下端之间的距离为5~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口的内径为10~20mm,并且管口上设置有海绵塞或软木塞,套管与套管之间以及套管与扣盖之间采用可拆的承插式套接或螺纹连接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包括多个中部带滤网并可直立叠加在一起形成管状体的套管,位于顶部的套管上方扣设有扣盖,由上往下套管上滤网的网孔逐渐变小,所述扣盖中部设置有贯通扣盖的管口。该水稻褐飞虱过滤分检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快速、简便地采集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褐飞虱试虫;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IPC分类】B07B1/04
【公开号】CN204933930
【申请号】CN201520596534
【发明人】邱良妙, 占志雄, 刘其全
【申请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