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925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调压装置的排气制动器,以及一种防止在排气制动器中形成过压的方法。使排气制动器的工作压力稳定可靠,并且可调节。
技术背景 汽车制动系是现代汽车高速、安全行驶的重要装置之一。在车辆需要减速时特别是在山区或城市公交需要频繁制动时,如果频繁使用行车制动,就会造成车轮制动器过热而使制动性能衰退,如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停车冷却),甚至会导致制动完全失效而发生危险车况。所以针对此类情况采用无衰退性辅助制动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使用辅助制动装置可增强车辆的制动性能,不需使用或少使用主制动器(传统的摩擦制动器)就能将车辆控制在一定的安全速度范围内,预防车辆制动失灵,确保行车安全,特别是增强重载车辆下长坡时的安全性。同时使用缓速器可显著的减少主行车制动器(摩擦制动器)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主制动器制动毂和摩擦片的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同时延长主制动器的维修周期,降低维修成本,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驾驶员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在目前使用的汽车辅助制动装置中,排气制动器因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容易操作,安装方便,他作为一种辅助制动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排气制动器是在发动机排气管路中安装一碟阀和转动机构,通过关闭该碟阀增大排气行程阻力,利用发动机的排气作为辅助制动的。然而发动机排气管路通常是根据废气温度、气压以及其背压进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采用排气制动装置时排气管路完全关闭而造成压力过大的异常情况,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排气制动装置造成损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调节装置,制动力就不是恒定值,而是随发动机的转速增大而增大,一旦压力超过发动机许可的数值就会对发动机造成损坏。虽然可以通过增加卸压孔来降低其最大压力,但无形中也增大了产生背压的时间,所以同样会造成制动严重滞后,而且同样压力值也不稳定。另外由于制动严重滞后,所以往往使其丧失了制动效果,严重时还会导致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排气制动器存在的背压不稳定且不可调,制动严重滞后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及时释放过度压力,保持制动工作压力稳定,且制动反映灵敏的排气制动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气制动器,包括阀体、碟片、支撑杆、支撑套、减压阀、弹簧、调节支撑和盖,支撑杆和支撑套用来把碟片固定在阀体的指定位置,并带动碟片绕其轴线转动,碟片上面开有第一腔和第二腔,减压阀被弹簧、压板、调节支撑和盖压在第二腔的底部,弹簧用来调节排气制动器总成的工作压力的大小。
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排气制动器能准确控制总成的工作压力大小,且反映灵敏,制动平稳可靠。

图1现有的排气制动器示意图; 图2图1的C-C视图; 图3现有的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 图4本实用新型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断开状态); 图5图4的C-C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排气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开通状态); 图7图6的C-C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排气制动器第二实施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断开状态; 图9图8的C-C视图; 图10本实用新型排气制动器第二实施结构示意图(废气通道处于开通状态; 图11图10的C-C视图 图12本实用新型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创造性,以及与其他公开的发动机缓速器结构进行比较,先对图1进行分析。
图1、2所示结构为现有排气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支撑杆03把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箭头方向为废气的流动方向。11为碟片处于打开状态,12为碟片处于关闭状态。排气制动器工作时由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心转动,使碟片由11位置转动到12位置,从而关闭排气管,随着废气的增多,腔21内的压力随之增大,从而阻碍发动机运转,进而实施制动,同时为了防止腔21内的压力过大损害发动机,在碟片02的适当位置增加一卸压孔04。需要解除制动时,由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由12位置转动到11位置,从而打开排气管,废气可由腔21流到腔22,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做功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处于制动状态时腔21内的压力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腔21内的废气增多而逐步增大的,同时由于卸压孔04的存在,腔21内的压力不会瞬时增大的预定的数值。
图3是图一结构的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到排气制动器的制动力是随着转速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恒定的数值。一旦制动力超过发动机所许可的范围就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害。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存的上述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1、要能准确控制发动机排气阻力,及时释放过度压力,且此压力可调; 2、制动反映时间要短,且可靠。
下面结合图4-7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3为废气通道处于断开状态,图6为废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图4-7中所有与前面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均使用相同的编号。
阀体01用于将完成制动功能的零部件组成为一个总成,支撑杆03和支撑套14用于将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箭头方向代表废气的流动方向。碟片02上面开有腔21和腔22,一减压阀05被弹簧06、压板07、调节支撑09和盖08压在腔22的底部,此时,减压阀05把腔22和腔32分隔为两部分;不需制动时,碟片02处于11位置,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做功模式。当需要制动时候,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绕其轴线由11位置转动到12位置,从而关闭排气管道,随着发动机的运转,其排气阻力越来越大,相应的腔21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腔21和腔32连通,所以腔32内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当腔32内的压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弹簧06的作用力时,就会推动减压阀05向下运动,使其离开阀座;腔32内的高压气体便流经腔22,腔23流入排气管路中,同时腔32内的压力因废气的排出而降低,当腔32内的气体压力不足以克服弹簧06的作用力时,减压阀就会向上移动,直到重新压在腔32的底部,而把腔32和腔22重新隔离开。此后腔32内的压力又会继续升高,进而重复上述过程,当需要解除制动时,支撑杆03带动碟片02转动,由12位置转动到11位置,排气通道打开,发动机进入正常的做功模式。由上所述得知,由于减压阀的作用可使腔21内的压力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去掉了卸压孔,使得腔21内的压力可瞬间上升到预定数值,使得制动更灵活可靠。
图8-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结构,采用独立的减压机构,碟片段02支撑杆03和支撑杆13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且碟片02可随支撑杆03转动,一独立的减压机构安装于阀体01上,减压阀05被压板14、弹簧06、压板07和调节支撑09固定在腔21底部的阀座上,腔22通过腔23和排气管路相通,初始位置减压阀05把腔21和腔22分隔为两部分,此独立的减压机构可安装于阀体任意合适的位置。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排气制动器的制动曲线,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到一开始的制动曲线特别陡,然后很快就变为了一条水平线,表示排气制动器的制动力在开始的时候是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很快就能达到预定的制动力。随后制动力就会保持一恒定的值,不再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制动比较平稳。
通过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的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能准确控制发动机排气阻力,且此压力可调;制动反映时间要短,且灵敏可靠。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且制造成本比较低,很容易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发动机可以保持正常的做功模式,不受排气制动器的影响。最后本实用新型结构对发动机不需要任何改动,只需在合适的位置预留出连接排气制动器的位置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排气制动器,包括阀体(01)、碟片(02)、支撑杆(03)、支撑套(14)、减压阀(05)、弹簧(06)、调节支撑(09)和盖(08),支撑杆(03)和支撑套(14)用来把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并带动碟片(02)绕其轴线转动,碟片(02)上面开有第一腔(21)和第二腔(22),减压阀(05)被弹簧(06)、压板(07)、调节支撑(09)和盖(08)压在第二腔(22)的底部,弹簧(06)用来调节排气制动器总成的工作压力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减压阀(05)可放置在任何需要的地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减压阀(05)与制动器阀体(01)相互独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减压阀(05)使用一钢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减压阀(05)使用一钢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减压阀(05)和弹簧(06)之间增加一球型垫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减压阀(05)和弹簧(06)之间增加一球型垫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制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腔(21)通过第二腔(22)、第三腔(23)连通排气管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减压装置的排气制动器,其包括阀体(01)、碟片(02)、支撑杆(03)、支撑套(14)、减压阀(05)、弹簧(06)、调节支撑(09)和盖(08),支撑杆(03)和支撑套(14)用来把碟片(02)固定在阀体(01)的指定位置,并带动碟片(02)绕其轴线转动,碟片(02)上面开有第一腔(21)和第二腔(22),减压阀(05)被弹簧(06)、压板(07)、调节支撑(09)和盖(08)压在第二腔(22)的底部,弹簧(06)用来调节排气制动器总成的工作压力的大小。本实用新型可在任意意外情况导致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及时释放掉多余压力,保证工作压力稳定可靠,且工作压力可调,实施简单、方便。
文档编号F02D9/00GK201137523SQ20072012586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5日
发明者李瑞强, 华 林, 烨 郭 申请人:李瑞强, 华 林, 烨 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