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9305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车均有相应的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与之匹配,例如16V280ZJA型柴油机就与 DF 、 DFsB型内燃机车相匹配。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若要正常运行,则必须配备相应的 冷却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机车在最大功率状况下运行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润 滑用的机油从柴油机中流出时的油温称为机车内燃机平衡温度,该平衡温度一般应低于 88°C,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对柴油机造成损害。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在机车 柴油机的机油出口处专门设置温度探头,若所测得的机油温度达到或高于88'C则发出报 警信号,有的甚至直接控制柴油机停止工作。因此,机车用柴油机所配备冷却系统在使 用中必须达到这个要求。
我国内燃机车的冷却系统通常由高温冷却系统和低温冷却系统组成,高温冷却系统 的冷却介质(水)由高温水泵泵出,依次经过柴油机缸套、柴油机出水管、高温散热装 置后,回到高温水泵,再进行循环。低温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水)由低温水泵泵出后, 依次经过中冷器、中冷出水管、机油热交换器、低温散热装置后,回到低温水泵,再进 行循环。
上述高温散热装置和低温散热装置在十年前还采用分开设置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 的散热装置所占体积较大,机车重量较重,从而造成功率下降,因为耗材较多成本也较 高。作为其改进,人们采用双流道散热的形式,而将高温散热装置和低温散热装置合并 在一起成为可在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高低温散热的高低温散热装置(也称为双流道散热 装置,而其中的每节散热器则成为双流道散热器)。考虑到散热效果、制作成本、空间 放置等因素,常采用将数个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各自的不同的流道以串联或/和并联的方 式进行使用,而形成散热系统。每个高低温散热装置均由各自的散热器组和两根集流管 组成。集流管分为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均设有高温流道和低温流 道、且均按水平方向设置,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也设有高温流道和低温流道、且 均按上下方向设置。上集流管设置在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上方,下集流管设置 在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下方,且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高温流道的上端 口与上集流管的高温流道的相应的接口密闭连接,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高温流道的下端口与下集流管的高温流道的相应的接口密闭连接,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 的低温流道的上端口与上集流管的低温流道的相应的接口密闭连接,散热器组的各双流 道散热器的低温流道的下端口与下集流管的低温流道的相应的接口密闭连接。采用高低 温散热装置对提高机车冷却能力、减少散热装置长度及质量、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均有 明显效果,对DFu、 DF8B型机车的实际运用也表明该冷却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但是, 这种结构的机车柴油机冷却系统在工作时,其平衡温度接近88°C,有的甚至达到86°C 87°C。因而,这类机车在到达一些特殊的线路和环境时(如隧道多又长、空气密度低、 海拔在700m以上、温度在4(TC以上等),机车冷却能力明显不足,经常发生平衡温度 达到或超过88'C的情况,影响了机车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时可使机车内燃机平
衡温度较低的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具 有两根集流管和高低温散热器组;两根集流管分为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高低温散热器 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均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每根集流管的内腔分为低温流道和高 温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低温散热器组,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也均具有 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集流管分为高低温流道共存的高低温流道管段和只有低温流道的 低温流道管段,低温流道管段的低温流道与高低温流道管段的低温流道相通;上集流管 和下集流管的高低温流道管段位于同一侧,高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位于上集 流管的高低温流道管段和下集流管的高低温流道管段之间,且各集流管的高低温流道管 段的高温流道与各相应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二流道相连通,高低温流道管段的低温流道与 各相应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一流道相连通;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位于上集流管 的低温流道管段和下集流管的低温流道管段之间,且各集流管的低温流道管段的低温流 道与各相应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一流道相连通。
每根集流管具有外壳和折弯隔板,外壳具有管体和与管体的纵向开口密闭固定连接 的连接板,折弯隔板的横向一端沿管体的纵向固定在的管体的内壁上,折弯隔板的横向 另一端与连接板纵向的中间部位固定在一起,折弯隔板的纵向外端、管体的一端、以及 连接板的一端相对齐;还具有分隔板;集流管的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与低温散热器组和高 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数量相同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和第二流道进出水口;折 弯隔板纵向内端位于管体中,分隔板固定在折弯隔板的纵向内端面上以及管体的内壁 上,且从高温流道的纵向内端将高温流道封闭住,从而使集流管分为低温流道管段和高低温流道管段;上集流管设置在两组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上方,下集流管设置 在两组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下方,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一流道 (11)的上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上端分别与上集流管(2-1)的连接板的位于低温流道管 段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相连通,低温散热器组的 各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一流道的下端以及第二流道的下端分别与下集流管的连接板的位 于低温流道管段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相连通;高 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一流道的上端以及第二流道的上端分别与上集流 管的连接板的位于高低温流道管段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 进出水口相连通,高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一流道的下端以及第二流道的 下端分别与下集流管的连接板的位于高低温流道管段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以 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相连通。
每根集流管的高低温流道管段的低温流道的截面积与其旁边的高温流道的截面积
之比为i : i.2 i : 1.3。
所述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的高低温散热器组具有增加的1 2个双流道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将集流管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减少
高温流道的长度后,则可使原来与集流管高温流道相连的双流道散热器的第二流道改变 为与集流管的低温流道相连通,而将高温冷却系统的散热余量移植到低温冷却系统中。 采用上述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冷却系统可以使机车内燃机的平衡温度下降约rc i.5'c,
从而提高了内燃机车的冷却能力。(2)放大集流管的低温流道截面积,从而降低了低温 水在低温系统中的阻力,采用该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冷却系统可以使机车内燃机的平衡温
度下降约rc i.5'c,从而提高了内燃机车冷却能力。(3)在原高低温散热装置的散热
器个数的基础上,增加散热器的数量,采用该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冷却系统可以使机车内
燃机的平衡温度下降约rc i.5'c,提高了内燃机车的冷却能力。(4)当高低温散热装 置综合采用上述手段,而将这种高低温散热装置应用于机车冷却系统后,可以使机车内 燃机的平衡温度下降约4'C,从而可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系统的机车有效运行于环
境恶劣的场合。


图1为原有的高低温散热系统中的低温流道系统的示意图,图中的高低温散热装置 有4个,平面布置在机车底座上,每个高低温散热装置按照下内上外的形式固定在机车 底座上,本示意图是在机车上方向下观察时的示意图2为与图1中的低温流道系统相对应的该高低温散热系统中的高温流道系统的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的一种示意图4为图3中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大部分低温流道的示意图5为图3中高低温散热装置的高温流道以及新增的低温流道的示意图6为在图3中的上集流管的A处,也就是图4及图5的A处的截面示意图7为在图3中的上集流管的B处,也就是图4及图5的B处的截面示意图8为在图3中的下集流管的C处,也就是图4及图5的C处的截面示意图9为在图3中的下集流管的D处,也就是图4及图5的D处的截面示意图10为在图3中的双流道散热器的E处,也就是图4及图5的E处的截面示意图11为在图3中的上集流管的A处,也就是图4及图5的A处的另一种截面示意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另一种示意图13为图12中高低温散热装置的大部分低温流道的示意图14为图12中高低温散热装置的高温流道以及新增的低温流道的示意图15为图3所示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应用于其高低温散热系统时,该高低温散热系 统中低温流道系统的大部分低温流道的示意图;图中的高低温散热装置有4个,平面布 置在机车底座上,每个高低温散热装置按照下内上外的形式固定在机车底座上,本示意 图是在机车上方向下观察时的示意图16为图3所示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应用于其高低温散热系统时,该高低温散热系 统中高温流道系统以及新增的低温流道的示意图17为图12所示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应用于其高低温散热系统时,该高低温散热系 统中低温流道系统的大部分低温流道的示意图18为图12所示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应用于其高低温散热系统时,该高低温散热系 统中高温流道系统以及新增的低温流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具有两组散热器组和两 根集流管2。两组散热器组分别为低温散热器组101和高低温散热器组102。两根集流 管2分别是上集流管2-1和下集流管2-2。
见图3及图10,两组散热器组的所有散热器1中,属于低温散热器组101的散热器 为图3中位于左侧的4个散热器1,属于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散热器为图3中位于右侧的io个散热器1。两组散热器组中各个散热器1的结构均相同,都是图IO所示结构
的双流道散热器l。双流道散热器1具有两个平行的流道,每个流道以及周围的散热片
称为一个散热节。在工作中,对属于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来说,低 温冷却水流过双流道散热器1的作为低温流道的第一流道11,而与此同时,高温冷却水 流过该双流道散热器1的作为高温流道的第二流道12;而对于属于低温散热器组101 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来说,低温冷却水同时流过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和第二 流道12。
见图3、图6及图8,两根集流管的每根集流管2均具有低温流道21、高温流道22、 管体27、分隔板28、折弯隔板23和连接板24;连接板24上分别设有与双流道散热器 1数量相同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 25和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折弯隔板23的横向一端沿 管体27的纵向焊接固定在的管体27的内壁上,折弯隔板23的横向另一端与连接板24 纵向的中间部位焊接固定在一起,连接板24的横向两端分别沿管体27的纵向焊接固定 在的管体27的纵向开口的相应的一端,折弯隔板23的纵向外端(即图中的右端)、管 体27的右端、以及连接板24的右端相对齐,折弯隔板23的纵向内端(即图中的左端) 位于管体27中,分隔板28焊接固定在折弯隔板23的左端面上以及管体27的内壁上, 且从高温流道22的纵向内端将其封闭住,从而可使集流管2分为低温流道管段201和 高低温流道管段202。
见图6至图10,折弯隔板23与连接板24之间的距离h为30mm。高低温流道管段 202中的低温流道21_1的截面积为5601mm2,高温流道22的截面积9720mm2 (图6及 图8)。而低温流道管段201中的低温流道21-2的截面积则为15350mm2 (图7及图9)。
见图3至图10,上集流管2-1设置在两组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上方,下 集流管2-2设置在两组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下方,低温散热器组101的各双 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上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上端分别与上集流管2-1的连接 板24的位于低温流道管段201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 出水口 26相连通,低温散热器组101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下端以及第 二流道12的下端分别与下集流管2-2的连接板24的位于低温流道管段201中的相应的 第一流道进出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 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上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上端分别与上集流管2-1的 连接板24的位于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25以及相应的第二 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下 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下端分别与下集流管2-2的连接板24的位于高低温流道管段202
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见图4,下集流管2-2的低温流道21中还设有固定在其中的流道隔板29,该流道隔板29位于高低 温流道管段202的低温流道21-1之中,且将该低温流道21-1分为两部分。下集流管2-2 的管体27上设有低温冷却水进出口和高温冷却水进出口 。
见图4,工作时,高低温散热装置的管体27的低温冷却水进出口的一个端口41作 为进水口,另一个端口42作为出水口。低温冷却水从端口 41进入下集流管2-2的低温 流道21中,因流道隔板29的阻挡,低温冷却水同时经过位于上方的7个双流道散热器 1 (可称为前级散热器)的各自的第一流道11,而使前级散热器对低温冷却水进行了 7 个散热节的散热,被冷却后的低温冷却水随后进入上集流管2-l的低温流道21,继续沿 上集流管2-1的低温流道21向左流动,则到达位于左侧的7节双流道散热器1 (可称为 后级散热器)的上方,随即低温冷却水经过这7个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还同 时经过7个双流道散热器1中位于左侧的4个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二流道12,而使后级 散热器对低温冷却水进行了 11个散热节的散热。然后,低温冷却水进入下集流管2-2 的位于流道隔板29左侧的管段,再由管体27的端口42流出下集流管2-2。流出下集流 管2-2的低温冷却水经历了两级18个散热节的散热。
见图5,工作时,高温冷却水分别从高低温散热装置的管体27的第一高温冷却水进 口 43及第二高温冷却水进口 44进入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及下集流管2-2的高温 流道22中。进入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的高温冷却水同时经过位于下方的10个 双流道散热器1的各自的第二流道12,而使散热器对高温冷却水进行了 IO个散热节的 散热,被冷却后的高温冷却水随后进入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与从第二高温冷却 水进口 44进入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中的高温冷却水一同从高低温散热装置的管 体27的高温冷却水出口流出下集流管2-2。
这种结构在使用中,可以增强低温冷却系统对中冷器和机油热交换器的冷却能力, 仍能保持高温冷却系统对柴油机缸套等的冷却效果充分符合机车运行要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集流管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中的 高温流道22和低温流道21的面积比例。
如图11所示将集流管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的折弯隔板23向高温流道22 — 侧移10mm,将连接板24向外移5mm,折弯隔板23与连接板24之间的距离h为45咖, 管体等零部件的有关尺寸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高温流道22的截面积变成8796. 25rara2, 比实施例1中的9720ra^减少了 9. 9%。低温流道21的截面积变成6816mm2,比实施例1 中的5601mm2增加了 21.7%。
这些措施增加了集流管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的低温流道21散热面积,降低了低温冷却水在低温流道21中的阻力,提高内燃机车冷却能力。 (实施例3)
见图12至图14,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散热器组的高低 温散热器组102增加1个双流道散热器1。
明显可知,增加散热器理所当然可以提高制冷能力。 (应用例1)
见图15和图16,本应用例采用2台实施例1所得到的高低温散热装置200和高低 温散热装置300,图中所示的高低温散热装置100和高低温散热装置400采用已有技术 的结构,这2台高低温散热装置中的集流管2的低温流道21和高温流道22贯通整个集 流管2,各个高低温散热器1中的第一流道11用于低温流道,而第二流道12则用于高 温流道。4台高低温散热装置按照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连接成高低温散热系统。
本应用例的高低温散热系统工作时,低温冷却水从机油热交换器流出后分两路,一 路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200,另一路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100。
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200的低温冷却水按照实施例1所示过程流过高低温散热装置 200后,再流过同样结构的高低温散热装置300;但是,其过程有差别,就是低温冷却 水从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端口 42进入下集流管2-2的低温流道21中,经过该装置后, 再从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端口 41流出下集流管2-2。这路低温冷却水共经历了四级 36个散热节的散热。
另 一路低温冷却水进入高低温散热装置100后,先进入下集流管2-2的低温流道21 , 因为隔板的隔离,再同时流过位于上方的7个高低温散热器1中的低温流道11,而进行 了7个散热节的散热;之后流入上集流管2-1的低温流道21后,再同时流过另外7个 高低温散热器1的低温流道21,而经行了另外7个散热节的散热;然后,流入下集流管 2-1的隔板另一侧的低温流道21后,流出高低温散热装置100。在高低温散热装置100 中低温冷却水经历了两级14个散热节的散热。然后,这路低温冷却水流入高低温散热 装置400中,其散热过程与流过高低温散热装置100的过程相同,也经历了两级14个 散热节的散热。所以这路低温冷却水共经历了四级28个散热节的散热。
流出高低温散热装置400的低温冷却水与流出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低温冷却水回 合后,流至低温水泵。
本应用例的高低温散热系统工作时,高温冷却水由柴油机出水管流入高低温散热装
置100,高温冷却水进入高低温散热装置100后,先进入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
因为高低温散热装置100的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与高低温散热装置200的上集
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相连通,所以高温冷却水随即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200的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这些流入的高温冷却水再同时流过位于它们下方的分属于高低 温散热装置100的14个高低温散热器1中的高温流道12和高低温散热装置200的10 个高低温散热器l中的高温流道12,而进行了一级24个散热节的散热;
然后高温冷却水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100的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和与之相 连通的高低温散热装置200的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由高低温散热装置200的下 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流出高低温散热装置200,而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下集 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因为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与高 低温散热装置400的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相连通,所以高温冷却水随即流入高 低温散热装置400的下集流管2-2的高温流道22,这些流入的高温冷却水再同时流过位 于它们上方的分属于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10个高低温散热器1中的高温流道12和高 低温散热装置400的14个高低温散热器1中的高温流道12,而进行了又一级24个散热 节的散热。
然后,高温冷却水流入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的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和与之 相连通的高低温散热装置400的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由高低温散热装置400 的上集流管2-1的高温流道22流出高低温散热装置400。高温冷却水共经历了两级48 个散热节的散热。流出高低温散热装置400的高温冷却水流至高温水泵。
本应用例的高低温散热系统用于机车冷却系统后,低温冷却水的流量较原机车大了 15%,与可以使平衡温度下降1'C 1. 5°C。 (应用例2)
见图15和图16,本应用例其余部分与应用例l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采用的高 低温散热装置200和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由实施例2制得。
本应用例的高低温散热系统与用于机车冷却系统后,可以使平衡温度下降2. 5°C 3。C。
(应用例3)
见图17和图18,本应用例其余部分与应用例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采用的高 低温散热装置200和高低温散热装置300由实施例3制得。
本应用例的高低温散热系统与用于机车冷却系统后,可以使平衡温度下降4°C 。
权利要求1、一种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具有两根集流管(2)和高低温散热器组(102);两根集流管(2)分为上集流管(2-1)和下集流管(2-2);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均具有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每根集流管(2)的内腔分为低温流道(21)和高温流道(22);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低温散热器组(101),低温散热器组(101)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也均具有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集流管(2)分为高低温流道共存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和只有低温流道的低温流道管段(201),低温流道管段(201)的低温流道(21-2)与高低温流道管段的低温流道(21-1)相通;上集流管(2-1)和下集流管(2-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位于同一侧,高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位于上集流管(2-1)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和下集流管(2-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之间,且各集流管(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的高温流道(22)与各相应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二流道(12)相连通,高低温流道管段(202)的低温流道(21-1)与各相应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相连通;低温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位于上集流管(2-1)的低温流道管段(201)和下集流管(2-2)的低温流道管段(201)之间,且各集流管(2)的低温流道管段(201)的低温流道(21-2)与各相应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相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 根集流管(2)具有外壳和折弯隔板(23),外壳具有管体(27)和与管体(27)的纵向 开口密闭固定连接的连接板(24),折弯隔板(23)的横向一端沿管体(27)的纵向固 定在的管体(27)的内壁上,折弯隔板(23)的横向另一端与连接板(24)纵向的中间 部位固定在一起,折弯隔板(23)的纵向外端、管体(27)的一端、以及连接板(24) 的一端相对齐;还具有分隔板(28);集流管(2)的连接板(24)上分别设有与低温散 热器组(101)和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数量相同的第一流道 进出水口 (25)和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折弯隔板(23)纵向内端位于管体(27) 中,分隔板(28)固定在折弯隔板(23)的纵向内端面上以及管体(27)的内壁上,且 从高温流道(22)的纵向内端将高温流道(22)封闭住,从而使集流管(2)分为低温 流道管段(201)和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上集流管(2-1)设置在两组散热器组的各 双流道散热器(1)的上方,下集流管(2-2)设置在两组散热器组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 的下方,低温散热器组(101)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ll)的上端以及第二 流道(12)的上端分别与上集流管(2-1)的连接板(24)的位于低温流道管段(201)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低温散热 器组(101)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下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下 端分别与下集流管(2-2)的连接板(24)的位于低温流道管段(201)中的相应的第一 流道进出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高低温散热器组(102) 的各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上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上端分别与上 集流管(2-1)的连接板(24)的位于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 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高低温散热器组(102)的各 双流道散热器(1)的第一流道(11)的下端以及第二流道(12)的下端分别与下集流 管(2-2)的连接板(24)的位于高低温流道管段(202)中的相应的第一流道进出水口 (25)以及相应的第二流道进出水口 (26)相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 根集流管(2)的高低温流道管段(202)的低温流道(21-1)的截面积与其旁边的高温 流道(22)的截面积之比为1 : 1.2 1 : 1.3。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的高低温散热器组(102)具有增加的1 2个双流道散热 器(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高低温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具有两根集流管和两组散热器组;两根集流管分为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集流管设有高温流道和低温流道;两组散热器组是高低温散热器组和低温散热器组。低温散热器组的存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高低温散热装置用于机车冷却系统后,可以提高其冷却能力,从而能够适用于特殊线路和环境。
文档编号F01P3/00GK201133277SQ20072013009
公开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31日
发明者张少元 申请人: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