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燃机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778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燃机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滤清器,尤其是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内燃机滤清器。本发明的特征主要是适用于与内燃机吸气口相连接的空气滤清器,但也适用于用于不同流体的滤清器,比如用于废气的滤清器或者燃料的滤清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空气滤清器一般包括有一个刚性外壳,通常称为过滤箱,其设有一个供待过滤空气进入的进口和一个供过滤后空气排出的出口。在行驶中车辆上,过滤箱通常位于引擎舱的内部,在其中与一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用于将所述空气进口连通设置在引擎罩上或车辆前部的空气进气口,并还与一个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用于将所述空气出口连通内燃机的进气歧管。滤芯容纳在过滤箱中,用于过滤从进口朝向出口移动的空气。所述滤芯必须具有良好的过滤效率,而且不会导致过多的负荷损失,并且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存储能力,从而无需太过于频繁地更换。所述滤芯能够具有多种结构类型,根据所述过滤箱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特性。具体地,现有的技术包括具有矩形片状或者环形主体的过滤壁的滤芯,这些滤芯可能在过滤壁上设置折皱以增加过滤面积和存储能力。这些滤芯都较大,因而具有一些缺点,如必须放置在较为笨重的过滤箱内部,这致使过滤箱在引擎舱中占用了大量的空间。替换这些滤芯还需要在引擎舱内设有较大的操作空间,这些空间必须被留空以为替换操作做出准备。还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包括有管状或者略为锥状的过滤壁的滤芯,这些滤芯用于直接插入发动机的吸气通道内部。在这种情况下过滤箱由一段吸气通道构成。采用无纺布纺织毡或者更传统的带褶壁的滤壁,这些管状滤壁得以实现。所述管状滤壁具有一些缺陷,比如因为在过滤壁和容纳过滤壁的管道之间存在着细小空间而增加负载损失,以及因提供的过滤面较小而导致其存储能力(由此而得的工作寿命)受限。公知的还包括含有多个管状滤壁的多壁滤芯,其中滤壁以平行的多排状对齐布置,以此构成捆状结构。所述管状滤壁通过一个连续壁支座法兰在一端闭合,同时其另一端受到一个带孔的支座法兰支撑,所述孔状支座法兰具有多个逐一与各自的管状滤壁的内腔对齐的通孔。多壁滤芯被过滤箱容纳,其中待过滤的空气穿过所述平行的管状滤壁。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待过滤的空气能够从内至外,或者从外至内穿过所述管状滤壁。多壁滤芯具有保证其负载损失受到限制的优点。
但也存在一个缺陷,即多壁滤芯具有整体体积较大的缺点,这样就需要使用占用大量引擎舱内部空间的过滤箱。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一个简单、合理和相对较为廉价的范围内实现以上目标。

发明内容
通过在独立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本发明的特征实现以上所述的目标,而从属权利要求则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和/或具体的优势。本发明使一种内燃机的滤清器成为现实,简单地说,所述滤清器包括一个设有对应待过滤流体的进口以及一个对应已过滤流体的出口的刚性外壳,以及一个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滤芯。所述滤芯包括多个互相平行布置的管状滤壁,来自所述外壳的进口并朝向所述外壳的出口流动的流体穿过所述滤壁。在本发明中,所述外壳界定了一个滤袋,所述滤袋在其沿垂直于所述管状滤壁的轴线的平面剖开的横截面上具有展开主线(prevalent line of development)和相对所述展开主线较小的宽度。在所述滤袋内部,所述管状滤壁彼此肩并肩布置,沿所述滤袋的展开主线构成了
一个单行布置。在实际应用中,单个管状滤壁包含在所述滤袋的宽度内。因此可以选择较小的厚度,以得到较薄的外壳,以高效并合理地占用车辆引擎舱内的可用空间。所述滤袋的展开主线可以是任何形状,比如它可以是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拼合线。如果所述主线是直线,滤清器的外壳则具有一个平而薄的主体,可以很方便地容纳在高度很小的近似平行六面体的空间中。如果所述主线是曲线,滤清器的外壳则具有一个薄而弯曲的主体,可以很方便地容纳在引擎舱的弯曲空间中,比如放置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的引擎盖下。如果所述主线是分开的,滤清器的外壳则具有一个具有夹角的主体,可以很方便地放置在引擎舱的角落中。在本发明中,所述管状滤壁通常具有较小的直径和较长的长度。较小的直径使外壳的厚度成比例地减少。较小的直径还意味着所述管状滤壁具有较薄的侧壁,因而减少负荷损失。较长的长度意味着可实现整体上较大的过滤面,尽管所述滤壁的直径受到限制, 较长长度还便于流体在所述管状滤壁内部的分布,相应具有流体动力学上的优点。就此而论,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中,每一管状滤壁的直径不会超出其长度的 20%。出于结构上的原因,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管状滤壁的直径不小于其长度的洲。所述管状滤壁可以由由聚合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纺织物制成,比如聚丙烯,其可通过任何已知的方法制得,优选地采用熔喷工艺。
在本发明中,所述管状滤壁可制成两端均具有开口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管状滤壁的第一端优选地固定到一个支座法兰上,所述支座法兰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管状滤壁的内腔对齐的通孔,而另外一端则通过具有连续壁的第二支座法兰封闭。不过,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一管状滤壁均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一个与之相对的闭合端,以此大体上得到一个细长的滤帽。可以通过压扁并接合加工所述管状滤壁的端部侧壁,取得所述闭合效果。再就此而论,每一管状滤壁的开口端优选地固定到一个支座法兰上,所述支座法兰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管状滤壁的内腔相对齐布置的通孔,但与其相对的闭合端可保持自由。根据本发明,所述滤芯可预先设置为使从外壳的进口流向出口的流体平行通过所述管状滤壁。这样,尽管每一管状滤壁的尺寸较小,但所述滤芯的整个过滤面仍然可以很大,以此保证足够的总存储能力。就此而论,所述滤芯可预先设置为使流体从内至外,或可选地从外至内穿过每一
管状滤壁。根据本发明,所述滤芯包括另一管状滤壁,用于预过滤,其在外部围绕并容纳所有的管状滤壁,以此供从进口流向出口的流体首先穿过。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预过滤管状壁供流体以相对于所述管状滤壁以串联的方式流过,并且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布置在上游,以将较大的颗粒滤去,否则这些较大的颗粒会很快堵塞所述管状滤壁。所述预过滤管状壁可以由由聚合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纺织物制成,比如聚丙烯或者聚酯,这些材料可通过任何已知的方式制得。所述预过滤管状壁的渗透性通常比所述管状滤壁更高。所述预过滤管状壁优选地制成具有一个闭合端,以此获得可在其内部容纳所述管状滤壁的袋状或者杯状造型。可通过压扁并接和所述管状滤壁的末端侧壁的方法实现以上闭合。作为替换,所述滤芯预先设置成使所述管状滤壁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它管状滤壁是串联的,以供流体通过。所述管状滤壁可在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布置在其它管状滤壁的上游,以完成预过滤步骤。所述管状滤壁可以具有与其它管状滤壁一样的尺寸,但通常具有更大的渗透性。


在下文中,通过对非限制性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的特征和优势会得到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视图的垂直投影;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5是图3的V-V截面的旋转和放大剖视图6是安装在图1所示的空气滤清器上的滤芯的透视图7是图2的滤清器在滤芯插入/拔出时的示意图8是与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3的剖视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10是与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3的剖视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12是图10的XII-XII截面的旋转和放大剖视图13是与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3的剖视图14是图13的XIV-XIV截面的旋转和放大剖视图15是与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3的剖视图16是图15的XVI-XVI截面的旋转和放大剖视图大;
图17是与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3的剖视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剖视图19是与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3的剖视图20是图19的XX-XX剖视图21是图19的XXI-XXI截面的旋转和放大剖视图22是与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5的剖视图23是安装在图22的空气滤清器上的滤芯的透视图M是与本发明的第八个实施例中的空气滤清器相关的图5的剖视图25是安装在图M的空气滤清器上滤芯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和2所示的空气滤清器包括一刚性外壳2,此刚性外壳2在下文中会简称为过滤箱。过滤箱2可由成型的金属板材或塑料制成。过滤箱2包括与待过滤空气的进口 21和过滤后空气的出口 22相连通的中心体 20。进口 21和出口 22沿过滤箱2的纵轴X对齐布置。中心体20包括可打开的盖子23,以插入或者取出可拆卸的滤芯3 (参考图7的例子),滤芯3设置在过滤箱2内部以过滤从进口 21流向出口 22的空气。滤芯3包括多个互相平行布置的管状滤壁30,待过滤的空气穿过管状滤壁30,以将空气中存在的杂质滤除。滤芯3插入过滤箱的中心体20的内部,这样管状滤壁30则可与纵轴X相平行。管状滤壁30可由无纺布纺织物制成,而无纺布纺织物是由聚合纤维制成的,比如可以是通过任何已知工艺取得的聚丙烯,优选地可通过熔喷工艺制得。管状滤壁30通常较硬,因此其一般可保持管状并笔直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管状滤壁30均具有同样的尺寸。
管状滤壁30具有受限制的直径,并相当长。所述受限制的直径使过滤箱2的尺寸得以减小并意味着管状滤壁30具有较小的壁厚,因此可减少负荷损失。尽管管状滤壁30的直径受到限制,但较大的长度仍然使足够长的过滤面得以实现,并进一步促进了空气在其内部的分布,因而具有流体动力学上的优势。具体地说,优选地,管状滤壁30的直径不宜超过其长度的20%。出于结构上的原因,优选地,管状滤壁30的直径不应低于其长度的1。然而,每一管状滤壁30可耦合到各自的支座上,举例来说,所述支座由带孔的塑料或者金属管组成,相关管状滤壁30插入到其内部或者外部。过滤箱2用于放置在车辆(未显示)的引擎舱的内部,其进口 21与设置在引擎舱前部的引擎盖上的空气进气口相连接,同时其出口 22与所述车辆的内燃机的进气歧管相连接。如图5所示,过滤箱2的中心体20设有一个滤袋M,其沿管状滤壁30的轴线的一个垂直面剖开的横向剖面上具有一个沿预设的展开主线A和一个相对于所述展开线A来说较小的宽度B展开的区域。在滤袋M的每一点上,宽度B是滤袋M沿与展开主线A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优选地,宽度B在展开主线A上保持不变。滤芯3的管状滤壁30彼此肩并肩插入过滤箱2中,这样滤袋M的宽度B将被单个管状滤壁30所占据。实际应用中,滤芯3的管状滤壁30对齐布置以构成一个沿滤袋M的展开主线A 布置的单排结构。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展开主线A为一条直线,因此滤芯3包括有多个具有位于单个平面上的平行轴的管状滤壁30 (也可参考图6)。这样,过滤箱2具有一个平而薄的主体,可容纳于一个近似平行六面体的而且高度不高的空间中。过滤箱2只需要在引擎舱内部有很小的内部操作空间即可实现对滤芯3的更换, 这是因为只需通过一个倾斜的移动就可取出及插入滤芯3,如图7所示。在图22和23所示的替换实施例中,滤袋M的展开主线A为一条曲线,因此过滤箱3包含有多个具有位于单个曲面上的平行轴的管状滤壁3。这样,过滤箱2就具有一个薄而且弯曲的主体,可放置在引擎舱的弯曲舱壁附近, 比如放置在一个美学上具有吸引力的引擎盖下。在如图M和25所示的替换实施例中,滤袋M的展开主线A为一条拼合线,因此过滤箱3包含有多个具有位于两个附属平面上的平行轴的管状滤壁30。这样,过滤箱2具有一个薄的并有夹角的主体,可放置在引擎舱的角落里。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说,图22和M所示的空气滤清器完全与图5所示的滤清器相似。这样,本发明其他特征、变型以及优点可通过结合一个扁平的空气滤清器在下文中得到清楚地描述,在这种意义上,所述特征、变型以及优点也适用于图22和对所示的实施例。
在图1到5所示的例子中,管状滤壁30制成具有开口端的形式。管状滤壁30的终端固定在各自的支座法兰31和32上。支座法兰31和32用于逐一将管状滤壁30彼此连接以使滤芯3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将管状滤壁30粘贴固定到每一支座法兰31和32上,通过胶合或者其它适用的系统。支座法兰31和32可以由塑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支座31包括有多个通孔,其数量与管状滤壁30的数量相同,每一通孔与各自管状滤壁30的内腔对齐。支座法兰32具有一个连续的侧壁,以封闭每一管状滤壁30的另外一端。滤芯3位于过滤箱2的内部,其支座法兰31面向进口 21而支座法兰32面向出口 22。如图3和4所示,支座法兰31完全占据过滤箱2的横向截面,这样进一步将过滤箱2的内部空间分成两个不同的腔室,其中第一腔室25与进口 21相连通而第二腔室36与出口 22相连通。支座法兰32具有少量的腔室(参见图4、5和6),所述腔室在过滤箱2内部限定了处于管状滤壁30的内腔外部的侧通道34。由于这个方案,进入第一腔室25的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通过支座法兰31的通孔 33并沿着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管状滤壁30的相对一端被支座法兰32闭合,空气被强制从内至外径向通过管状滤壁30,以到达第二腔室26。在腔室沈中的过滤后的空气穿过由法兰32所限定的侧通道34并朝向出口 22自
由流动。这样,待过滤的空气平行穿过管状滤壁30,这样尽管每一管状滤壁30的尺寸较小,但滤芯3的总过滤面还是很大,可保证提供足够的总存储能力。图8和9显示了空气滤清器1的一个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变型,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滤芯3大体上是相反安装的,即支座法兰31面对出口 22布置而支座法兰32面对进口布置。这样,在第一腔室中待过滤的空气并不能进入被支座法兰32所封闭的管状滤壁 30,因而空气必须流过侧通道;34。因侧部支座法兰31完全占满了过滤箱2的横截面,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从外到内径向穿过管状滤壁30。过滤后的空气沿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并穿过支座法兰31的通孔33再到达第二腔室26和出口 22。在这种情况下,待过滤的空气也平行穿过管状滤壁30。在附图10到12中,描述了空气滤清器1的另外一个变型,在下文记载的特征方面它与前述的变型有所区别。滤芯3包括两个支座法兰31,和32,,两者均设有各自的通孔33。支座法兰31’的通孔33对齐第一组管状滤壁30的内腔,而该管状滤壁30的相对的一端被支座法兰32’封闭。
类似地,支座法兰32’的通孔33对齐第二组管状滤壁30 (与第一组不同)的内腔, 所述管状滤壁30的相对的一端被支座法兰31’封闭。滤芯3位于过滤箱2的内部,其中支座31’面向进口 21,而支座法兰32’面向出口 22。如同10和11所示,支座法兰31’和32’均设置为将过滤箱2的横截面完全占满。这样,它们将过滤箱2的内部体积分为三个不同的腔室,其中第一腔室25与进口 21相连通,而第二腔室沈与出口 22以及与一个隔离的容纳管状滤壁30的中间腔27相连
ο由于这个方案,进入第一腔室25中的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通过支座31’的通孔 33,并沿第一组的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因为所述管状滤壁30的另一端被支座法兰32’封闭,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从被到外轴向穿过第一组的管状滤壁30,以达到中间腔27。待过滤的空气平行穿过第一组的管状滤壁30。由于支座法兰32’完全占满过滤箱2的过滤截面,到达中间腔27的空气并不能朝向出口 22自由流动,因此被强制从外到内径向穿过第二组的管状滤壁30。在实际应用中,相对于第二组中的管状滤壁30,空气平行穿过管状滤壁30,但相对于第一组的管状滤壁30,空气是串行穿过管状滤壁30的。过滤后的空气最终沿第二组的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并穿过支座32’的通孔33, 以到达第二腔室沈和出口 22。待过滤的空气所穿过的第一组管状滤壁30用于实现一个预过滤级,同时接着通过的第二组管状滤壁30用于实现一个终过滤级。为了这个目的,第一组的管状滤壁30可以具有与第二组相同的尺寸,但通常具有更高的渗透性。所述预过滤级对于滤除气流中较大的颗粒并防止用于最终过滤的管状滤壁30过快堵塞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增加了滤芯3的工作寿命。作为替换,可以通过一个在图13和14中描述的滤芯3实施例得到所述预过滤级。滤芯3与图8所示的相近,不同点在于它还包括有一个滤膜35,其为一管套,在外部同轴地包裹滤芯3的所有管状滤壁30。滤膜35的两端均为开放式的。滤膜35的两端均被支座31和32封闭,以此限定容纳管状滤壁30的内部空间。滤膜35粘贴固定在支座法兰31和32上,利用一个接合和分离系统,或者其它任何合适的系统。滤膜35可由由聚合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纺织物制成,比如聚丙烯或者聚酯,这些材料可以通过任何已知的方式获得。滤膜35 —般比管状滤壁30的渗透性更高。由于这个方案,进入第一腔室25中的待过滤的空气一开始就被强制从外到内穿过滤膜35。只要在滤膜35内部,空气就会被强制从外到内径向穿过管状滤壁30。过滤后的空气沿着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并穿过支座法兰31的通孔33以到达第二腔室洸和出口 22。管状滤壁30相互之间是平行的,但管状滤壁30与滤膜35是串联的,所述滤膜35 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位于上游,以实现预过滤的功能。图15和16所示空气滤清器1与前述的不同之处在于滤芯3包含有管状滤壁30’, 每一管状滤壁30’均可实现为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一个相对的闭合端。优选地,所述闭合可通过将每一管状滤壁30’的一端向内压,以此将管状滤壁30’ 的末端压扁直至其侧壁的两个相对位置相接触而实现。相互接触的侧壁部分因此相互连接,优选地通过热焊接的方式,即至少融化所述材料的一部分再将其压合并待其固化。作为替换,所述接触部分可以通过粘贴或者其它已知的方式接合。如果可能,每一管状滤壁30’也可以直接以一个尾端闭合的容器的形式实现。这样,每一管状滤壁30’大体上具有一个罩状或者狭长杯状的外形。管状滤壁30’的开口端固定在用于将它们连接到一起的单个支座法兰31上,同时闭合端可保持自由。管状滤壁30’可以被逐一粘贴固定在支座法兰31上,采用一个接合和分离系统, 或者其它任何合适的系统实现。支座法兰31可由塑料或者金属制成。支座法兰31包括有多个通孔33,具有与管状滤壁30’相同的数目,每一通孔33对齐各自的管状滤壁30’的内腔。如图15和16所示,滤芯3插入到带有朝向进口 21的支座法兰31的过滤箱2中。支座法兰31设置为可完全占满过滤箱2的通道截面,将过滤箱2的内部分成两个相通的腔室25和沈,腔室25和沈还分别与进口 21和出口 22相连通。这样,进入第一腔室25的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穿过支座法兰31的开口 33并沿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由于管状滤壁30’的相对的另一端闭合,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由内至外径向穿过管状滤壁30’,以到达第二腔室沈,并从第二腔室沈自由流向出口 22。因此待过滤的空气平行穿过管状滤壁30’。图17和18显示了与前述的不同的一个空气滤清器1,这是在于滤芯3大体上是相反安装的,即支座法兰31面向出口 22。在这种情况下,支座法兰31完全占满了过滤箱2的通道截面,第一腔室25内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由外至内径向穿过管状滤壁30’,然后沿着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以穿过支座法兰31的开口 33并到达出口 22。在这种情况下,待过滤的空气平行穿过管状滤壁30’。图19到21显示了一个与前述滤清器不同的空气滤清器1,区别在于其滤芯3也被预先设置为预过滤级。滤芯3包括另外一个滤膜35,,其大体上为袋状或者杯状,其开口被支座法兰31封闭,以此限定容纳所有管状滤壁30’的内部空间。滤膜35’可粘贴固定在支座法兰31上,采用接合和分离系统或者其它任何合适的系统。
滤膜35’可由由聚合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纺织物制成,比如聚丙烯或者聚酯,这些材料可以通过任何已知的方式获得。滤壁35’通常比管状滤壁30’的渗透性更高。滤膜35’可由用于包裹所有管状滤壁30’的管体有效制成,其中所述管体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一个闭合端,以构成一个以上所述的带状或者杯状形状。通过挤压管状的滤膜35’的侧壁的方式将滤膜35’压扁以令侧壁上相对的两个部分互相接触,以闭合所述通道。互相接触的部分最终接合到一起,优选地,通过采用热焊接的方式,即至少部分融化所述滤膜35’的侧壁,然后再进行压合和随后的固化。作为替换,互相接触的部分也可以通过粘贴或者其它任何已知的方式接合到一起。如果可能,滤膜35’也能够直接以在尾端闭合的容器的方式实现,比如具有袋状或者杯状的外形。如图19和20所示,滤芯3插入到带有面向出口 22的支座法兰31的过滤箱2中。支座法兰31完全占满了过滤箱2的通道截面,将其内部分成了分别与进口 21和出口 22相连通的腔室25和26。这样,到达第一腔室25内的待过滤的空气被强制从外至内穿过滤膜35’。只要在滤膜35’内,空气被强制从外至内地穿过管状滤壁30’。过滤后的空气沿着管状滤壁30’轴向流动并穿过支座法兰31通孔33以到达出口 22。为了对空气进行有效的预过滤,待过滤的空气有效地平行穿过管状滤壁30’,但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中,管状滤壁30’是串联接入的。显而易见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的空气滤清器1进行各种技术应用的改进,但是这些均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滤清器,包括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待过滤流体的进口(21)以及用于过滤后流体的出口(22)的刚性外壳(2),和位于所述外壳(2)内部的可拆卸的滤芯(3),所述滤芯(3)包括有多个互相平行布置并供从所述外壳(2)的进口(21)朝向出口(22)流动的流体穿过的管状滤壁(30、3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界定了一滤袋(24),所述滤袋(24) 在其沿垂直于所述管状滤壁(30、30’)的轴线的平面剖开的横截面上具有展开主线(A)和相对所述展开主线(A)而言较小的宽度(B),并且所述管状滤壁(30、30’)彼此肩并肩布置在所述滤袋(24)内部,沿所述滤袋(24)的展开主线(A)构成一个单排布置,以此使单个管状滤壁(30)能占据所述滤袋(24)的宽度(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主线(A)选自由直线、曲线和拼合线构成的群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管状滤壁(30、30’)具有不大于其长度的20%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管状滤壁(30、30’)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管状滤壁(30、30’)的开口端固定到用于互相连接管状滤壁(30、30’ )的支座法兰(31、31’、32’ )上,并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管状滤壁(30、30’)的内腔对齐的通孔(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管状滤壁(30)的相对的另一端也是开口的,所述相对的另一端通过用于互相连接所述管状滤壁(30)的第二支座法兰(32、 31,、32,)实现闭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管状滤壁(30’)的相对的另一端是闭合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端通过压扁及接合所述管状滤壁(30’)的侧壁实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预先设置为使所述管状滤壁(30、30 ’)供所述流体平行通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预先设置为使所述管状滤壁(30、30 ’)供所述流体由内至外通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预先设置为使所述管状滤壁(30、30 ’)供所述流体由外至内通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还包括在外部包裹所述多个管状滤壁(30、30’)的预过滤管状壁(35、35’),以此供所述管状滤壁(30、31’)的上游流体穿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过滤管状壁(35、35’)具有闭合立而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端可以通过压扁及接合所述预过滤管状壁(35’)的侧壁的边缘实现。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预先设置为使至少一个管状滤壁(30 )供所述流体相对于所述滤芯(3 )的其余管状滤壁(30 )串联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管状滤壁(30)比其余的管状滤壁(30)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并相对于流体流向放置在其余管状滤壁(30)的上游。
16.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的滤壁 (30,30'、35、35')由由聚合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纺织物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采用熔喷工艺制得。
全文摘要
一种内燃机滤清器,包括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待过滤流体的进口(21)以及用于过滤后流体的出口(22)的刚性外壳(2),和位于所述外壳(2)内部的滤芯(3),所述滤芯(3)包括有多个互相平行布置的并供从所述外壳(2)的进口(21)朝向出口(22)流动的流体穿过的管状滤壁(30、30’);所述外壳(2)界定了一个滤袋(24),所述滤袋(24)在其沿垂直于所述管状滤壁(30、30’)的轴线的平面剖开的横截面上具有展开主线(A)和相对所述展开主线(A)较小的宽度(B);所述管状滤壁(30、30’)彼此肩并肩布置在所述滤袋(24)内部,沿所述滤袋(24)的展开主线(A)构成了一个单排布置。
文档编号F02M35/024GK102574044SQ20108003742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7日
发明者佐治奥·佐伦迪 申请人:Ufi发明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