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364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产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依据风向调整扰风板的角度,以确保尾翼随风向摆动的功能,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不受遮蔽物的影响,保持迎风状态,进而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发挥最佳发电效率的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地球能源持续消耗,使得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亦使得能源日益缺乏,因此各国皆努力开发以自然方式产生电能的计划,综观目前的发电方式,其中不外以火力、水力、风力及核能等,以风力发电而论,现有的风力发电结构则需制造高耸之塔架,于塔架顶端设置大型叶片,不但组装复杂,施工不便,实际应用上且需由一定风力将叶片吹动,使其转动以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其成本亦高且需于长年有风的区域装设,对于风力较小的区域则无所适用,故而,传统的风力发电结构需架设于无高遮蔽物的宽广场合,否则,因遮蔽物的影响将会使得风力向上或向下变动,造成风力发电结构发电效率不佳,甚至完成无法启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依据风向调整扰风板的角度,确保尾翼随风向摆动,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得以不受遮蔽物的影响,能保持最好的迎风状态,进而发挥最佳发电效率的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含一座体、一翼片及两扰风板,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座体后缘设有一转轴,该转轴连接一杆体,杆体与上述翼片固定连接,所述翼片上为锥状结构,翼片上设有对称的上、下弧孔;所述两扰风板设有固定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弯折形成拗折部,扰风板由固定部锁于翼片的上、下弧孔,并固定于翼片的两侧;上述结构中,所述座体上于杆体邻近转轴端的两侧分别设有顶柱;上述结构中,所述座体前缘的垂直面设有一固定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座体通过转轴与杆体连接有一锥状翼片,该翼片上设有对称的两弧孔,扰风板锁于弧孔上,通过上述的结构,可依据风向调整该扰风板的角度,平衡尾翼及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机身正向面风,从而拉动机身使其保持迎风状态,进而使其风叶顺畅转动,发挥最佳的发电效率;其二、当遇到强风的时候,由于强风的风阻过高,这对于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风叶来说,是很不利的因素,本实用新型可在遇到强风的时候,通过扰风板的调节作用,拉动机身带动风叶转动,从而使风叶产生偏侧,让强风气流顺利通过,避免对风叶造成损伤;其三、座体上设有限位顶柱,该顶柱可对杆体进行一定角度的限位,还可根据需要调节,防止翼片摆动角度过大撞到机身而无法回复定位,进而确保整个尾翼的正常动作;其四、尾翼的倾斜角度及扰风板的拗折角度,可依据不同型态的风力发电装置的风叶进行调整,进而调整其抗风的强度及功能,以适当于各种型态的风力发电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装于风力能源产生装置实施例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翼片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扰风板调整实施例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扰风板另一调整实施例图;图中座体1;转轴11;杆体12;顶柱13、14; 固定孔15 ; 翼片2 ·’ 上弧孔21; 下弧孔22; 扰风板3; 固定部31; 拗折部32; 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 ; 前磁盘体41 ; 后磁盘体42 ; 叶片43 ; 主机4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描述。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它包括一座体1、一翼片2及两扰风板3,所述座体1前缘的垂直面设有一固定孔15,座体后缘设有一转轴11,该转轴11连接一杆体12,杆体12与上述翼片2固定连接,所述翼片2上为锥状结构,翼片2上设有对称的上、下弧孔21、22,所述座体1上于杆体12邻近转轴端的两侧分别设有顶柱13、14 ;所述两扰风板3设有固定部31,以及由该固定部31弯折形成拗折部 32,扰风板3由固定部31锁于翼片2的上、下弧孔21、22,固定于翼片2的两侧。由前述构件的组合,使两扰风板3由固定部31锁于翼片2的上、下弧孔21、22,固定于该翼片2的两侧,使两扰风板3得以沿上、下弧孔21、22调整倾斜角度,以构成一供装设于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依据风向调整该扰风板3的角度,平衡尾翼及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机身正向面风,从而拉动机身使其保持迎风状态,进而使其风叶顺畅转动,发挥最佳的发电效率。请参阅图3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于风力能源产生装置实施例图及翼片俯视图,配合图1,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可由座体1前缘的固定孔15锁固于一包含前、后磁盘体41、42,固定于后磁盘42的叶片43,以及主机44的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 ;组装后该两扰风板3呈向后外张之适当角度倾斜,使拗折部32得以构成风阻作用,以保持翼片2的功能;本实施例中,整组尾翼可设为约1至15之向下倾斜角度,运用地心引力以产生向下重力及平衡拉力;风场气流吹袭时,运用风叶43受风时的气流阻力与抗强风尾翼的气流阻力差,再由翼片2及扰风板3产生顺风向偏转正风向,同时利用尾翼向下重力及平衡拉力, 使尾翼先迎向气流,再拉动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的机身,使其迎向风面气流,进而使其风叶 43顺畅转动;此时,如因强风的风阻过高而不易通过风叶43,则风叶43将不会正对强风气流,进而产生偏侧效果让气流顺利通过。本实用新型且可依据风向的不同调整该扰风板3的角度(向左或向右倾斜),以确保尾翼随风向摆动的功能,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得以不受遮蔽物的影响,保持迎风状态,发挥最佳发电效率;其中,当翼片2摆动时,杆体12随之左、右摆动,当杆体12摆动时,设于座体1之顶柱13、14,将会对杆体12构成180内的限位,以防止翼片2摆动角度过大撞到机身而无法回复定位,进而确保整个尾翼的正常动作。[0020]请同时参阅图5及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扰风板调整实施例图,配合图3,本创作于使用时,其中翼片2随风向而摆动,相对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呈迎风面状态,以保持最佳的发电效率,其中,由于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所装设位置,可能受到较高遮蔽物的影响, 使风力为向上或向下,本实用新型即可依据风向的不同,将扰风板3调整为向右倾斜(如图 5所示),以适用于向上的风力,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保持迎风面状态;反之,将扰风板3调整为向左倾斜(如图6所示),则适用于向下的风力,使尾翼保持摆动,进而同样使风力能源产生装置4保持于迎风面的状态;其中,尾翼的倾斜角度及扰风板3的拗折角度,可依据不同型态的风力发电装置的风叶进行调整,进而调整其抗风的强度及功能,以适当于各种型态的风力发电装置。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它包括一座体、一翼片及两扰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后缘设有一转轴,该转轴连接一杆体,杆体与上述翼片固定连接,所述翼片为锥状结构,翼片上设有对称的上、下弧孔;所述两扰风板设有固定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弯折形成拗折部,扰风板由固定部锁于翼片的上、下弧孔,并固定于翼片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于杆体邻近转轴端的两侧分别设有顶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前缘的垂直面设有一固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力能源产生装置的尾翼结构,涉及能源产生装置技术领域;它包括一座体、一翼片及两扰风板,所述座体后缘设有一转轴,该转轴连接一杆体,杆体与上述翼片固定连接,所述翼片为锥状结构,翼片上设有对称的上、下弧孔;所述两扰风板设有固定部,以及由该固定部弯折形成拗折部,扰风板由固定部锁于翼片的上、下弧孔,并固定于翼片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依据风向调整该扰风板的角度,拉动机身使其调整角度,进而使其风叶顺畅转动,发挥最佳的发电效率;座体上设有限位顶柱可对杆体进行一定角度的限位,防止翼片摆动角度过大撞到机身而无法回复定位,进而确保整个尾翼的正常动作。
文档编号F03D7/02GK202194776SQ20112033949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9日
发明者郭仲益 申请人:郭仲益, 陈俐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