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24068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包括依次相通的含油气体入口、油气分离通道、出油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由上盖板和下盖板粘合形成,所述含油气体入口和出油口设在下盖板上;所述油气分离通道为沿油气混合气流动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油气分离通道与含油气体入口通过带有通孔的隔板分隔,该隔板背面设置有与通孔正对的滤芯,隔板前方设有靠近含油气体入口的第一挡板,隔板后方设有L形的第二挡板,其上开设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的回油孔,位于第二挡板后方的油气分离通道底部设置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的回油槽。该油气分离器能使油气分离更加彻底,提高分离效率,降低机油消耗量,改善排放性能,缩小安装空间。
【专利说明】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会有可燃混合气和废气进入曲轴箱,溶解在机油中,使机油稀释,性能变差,废气中含有的颗粒等污染物与机油混合,使机油变质,腐蚀零部件;同时发动机运转产生热量,机油挥发,曲轴箱内部压力增大,机油会从曲轴箱油封等处渗出流失,机油流失会造成机油消耗量过大,机油挥发产生的蒸汽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发动机都采用曲轴箱通风系统来清除曲轴箱窜气、防止机油变质、渐少机油消耗、降低排放
坐寸。
[0003]目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采用挡板构成的迷宫式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为了使分离效果好,需要较多的挡板,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发动机小型化和总体布置;同时,挡板越多,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曲轴箱内压力高,容易使回油不畅。
[0004]第二:滤芯式油气分离器;其通过过滤的方式将机油和气体分离,这种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低,在需要分离的油气混合气较多时,油气分离不彻底,效果不好。
[0005]第三:旋风式油气分离器;其含有的零部件较多,拆装工艺复杂,维修困难,适用性差。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以使油气分离更加彻底,提高其分离效率,降低机油消耗量,改善排放性能,缩小安装空间。
[0007]本发明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包括依次相通的含油气体入口、油气分离通道、出油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油气分离通道由上盖板和下盖板粘合形成,所述含油气体入口和出油口设在下盖板上;所述油气分离通道为沿油气混合气流动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有利于机油凝结回流),油气分离通道与含油气体入口通过带有通孔的隔板分隔,该隔板背面设置有与通孔正对的滤芯,隔板前方设有靠近含油气体入口的第一挡板,隔板后方设有L形的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的水平部位于滤芯下方且位于出油口上方,其上开设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的回油孔,位于第二挡板后方的油气分离通道底部设置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的回油槽。滤芯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结合对油气混合气进行大部分分离,剩余小部分油气混合气在通过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时,机油凝结,并从回油槽流回出油口,可以提高油气分离效率,同时使分离更彻底,降低机油消耗量,改善排放性能。
[0008]进一步,为了增加油气分离路径,在靠近第一出气口的上盖板上设置有回旋的旁通管,该旁通管与油气分离通道相通,经分离后的气体可从旁通管的第二出气口排出。
[0009]进一步,为了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油气分离效果,同时防止油气倒吸,在旁通管与油气分离通道连接处设置有压力控制阀,在靠近第一出气口的油气分离通道内设有第一单向阀,在靠近第二出气口的旁通管内设有第二单向阀。
[0010]进一步,为了防止从出油口流出的机油倒流入油气分离器内,所述出油口连接有漏斗状的出油器。
[0011]在工作时,上述油气分离器通过螺栓紧固且倾斜安装在气缸盖罩上,油气分离通道的后半部分较前半部分高(有利于机油流向回油槽),含油气体入口与气缸盖罩上的含油气体窜气口相通,出油口与气缸盖罩上的回油口相通,第一出气口与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接,第二出气口与增压器前进气管连接。
[0012]本发明采用滤芯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相结合,并采用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对油气混合气进行油气分离,使油气分离更加彻底,提高了分离效率,降低了机油消耗量,改善了排放性能,缩小了布置空间,有利于发动机小型化和总体布置;旁通管增加了油气分离路径,也改善了排放性能;压力控制阀和第一、第二单向阀的使用,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油气分离效果,并防止油气倒吸;油气分离器布置在气缸盖罩上使用,拆装简单,维修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发明的轴测图。
[0014]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0016]图4为本发明中油气混合气体的流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油气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图2、图3所示的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包括依次相通的含油气体入口
10、油气分离通道16、出油口 13和第一出气口 14,出油口 13连接有漏斗状的出油器12。其中,油气分离通道16为由上盖板2和下盖板4粘合形成的沿油气混合气流动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含油气体入口 10、出油口 13和第一出气口 14设在下盖板4上,油气分离通道16与含油气体入口 10通过带有多个通孔19的隔板6分隔,该隔板6背面设置有与多个通孔19正对的滤芯7,隔板6前方设有靠近含油气体入口 10的L形的第一挡板17,隔板6后方设有L形的第二挡板18,隔板6、第一挡板17和第二挡板18 —体成型,第一挡板17的竖直部分设有一横向的碰撞板20,第二挡板18的水平部位于滤芯7下方且位于出油口 13上方,第二挡板18的水平部开设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 13的多个回油孔11,一部分回油孔位于滤芯7正下方,另一部分回油孔靠近第二挡板18竖直部,第二挡板18后方的油气分离通道16底部设置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 13的回油槽9。在靠近第一出气口 14的上盖板2上粘接有一回旋的旁通管3,该旁通管3与油气分离通道16相通,旁通管3具有第二出气口 15,在旁通管3与油气分离通道16连接处设置有压力控制阀1,在第一出气口 14附近的油气分离通道16内设有第一单向阀5,在第二出气口 15附近的旁通管3内设有第二单向阀8。
[0019]在工作时,上述油气分离器通过螺栓紧固且倾斜安装在气缸盖罩上,油气分离通道16的后半部分较前半部分高,含油气体入口 10与气缸盖罩上的含油气体窜气口相通,出油口 13与气缸盖罩上的回油口相通,第一出气口 14与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接,第二出气口 15与增压器前进气管连接。
[0020]如图4所示,本发明在进行油气分离时:
首先,油气混合气从气缸盖罩上的含油气体窜气口出来后经含油气体入口 10进入,与上盖板2的顶面、第一挡板17以及碰撞板20碰撞,进行初次油气分离,使一部分机油附着在上面,凝结成大的油滴,从含油气体入口 10回流到发动机。
[0021]其次,经初次油气分离后的油气混合气穿过通孔19,经滤芯7过滤,进行第二次油气分离,机油凝结成大颗粒油滴,然后从位于滤芯7正下方的回油孔11流入出油口 13,并通过漏斗状的出油器12回流进入发动机。
[0022]再次,经第二次油气分离后未完全分离的油气混合气与第二挡板18的竖直部碰撞,形成油滴,然后从靠近第二挡板18竖直部的回油孔11流入出油口 13,并通过漏斗状的出油器12回流进入发动机。
[0023]然后,未被第二挡板18的竖直部分离的油气混合气,通过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会有油滴凝结,并通过回油槽9流入出油口 13,并通过漏斗状的出油器12回流进入发动机。
[0024]最后,气体到达压力控制阀1,压力控制阀1根据气体的压力控制第一单向阀5或第二单向阀8打开/关闭,当压力小于等于设定值时,第一单向阀5打开,油气经过第一出气口 14进入增压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当压力大于设定值时,第二单向阀8打开,气体经过旁通管3上的第二出气口 15进入增压器前进气管。
【权利要求】
1.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包括依次相通的含油气体入口(10)、油气分离通道(16)、出油口(13)和第一出气口(14),所述油气分离通道(16)由上盖板(2)和下盖板(4)粘合形成,所述含油气体入口(10)和出油口(13)设在下盖板(4)上;其特征是:所述油气分离通道(16)为沿油气混合气流动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U形通道,油气分离通道与含油气体入口(10)通过带有通孔(19)的隔板(6)分隔,该隔板背面设置有与通孔正对的滤芯(7),隔板前方设有靠近含油气体入口(10)的第一挡板(17),隔板后方设有L形的第二挡板(18),该第二挡板的水平部位于滤芯下方且位于出油口上方,其上开设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13)的回油孔(11),位于第二挡板(18)后方的油气分离通道(16)底部设置有供机油流向出油口(13)的回油槽(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是:在靠近第一出气口(14)的上盖板(2)上设置有回旋的旁通管(3),该旁通管与油气分离通道相通,经分离后的气体可从旁通管的第二出气口( 15)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是:在旁通管(3)与油气分离通道(16)连接处设置有压力控制阀(1 ),在靠近第一出气口( 14)的油气分离通道内设有第一单向阀(5),在靠近第二出气口(15)的旁通管内设有第二单向阀(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出油口(13)连接有漏斗状的出油器(12)。
【文档编号】F01M11/08GK103696826SQ20121036852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殷智勇, 王显刚, 刘建东, 黄参, 朱玉明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