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4286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具体涉及一种集成了中冷器的进气管。
背景技术
现代柴油机普遍采用了进气增压技术。增压技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气缸容积一定的情况下,充气密度越大,新鲜空气的绝对量越大,可以喷入较多的燃料进行燃烧,发动机能发出更大的功率。但是空气在增压装置中经过压缩温度上升会导致空气密度减小,也即空气密度比上升小于压比的上升,从而影响了增压效果的发挥。为增强增压效果,特别是在高增压的情况下就要采用进气冷却措施,也即通常所谓的中冷。中冷除了可以提高充气密度以外,还可相应降低排气温度,并对降低发动机热负荷也有利。现有技术中的中冷器和进气系统是分离的,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很长,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不利于发动机其他零部件的布置,也不利于进气系统的安装和拆卸;而且进气空间大意味着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进气系统占用空间太大,不利于发动机其他部件的布置,也不利于进气系统的安装与拆卸,以及发动机瞬态响应性差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包括过渡管I,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所述过渡管I的进口与压气机出口连接,过渡管I的出口与上侧进气腔2的进口连接,所述中冷器3镶嵌在上侧进气腔2与下侧进气腔4之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不仅能够节省发动机布置空间,大大缩短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长度,改善增压柴油机的工作性能,降低了发动机质量,而且进气系统容积下降,进气均匀性提高,发动机的瞬态响应特性提升。由于中冷器芯子的稳压滤波作用,进气歧管内的压力波动更小,更有利于进气充量的改善及进气涡流品质的提升;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使进气系统的零部件减少,便于安装和拆卸,可以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


图1是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示意图;图2是上侧进气腔示意图;图3是下侧进气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外界新鲜空气增压后,从压气机出口经过渡管I进入上侧进气腔2,然后进入中冷器3,在中冷器3中进行冷却降温,最后由下侧进气腔4的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参与燃烧。所述上侧进气腔2内部设置上侧进气腔隔板,使增压空气均匀进入中冷器,实现均匀冷却。所述上侧进气腔隔板设置在上侧进气腔2中部,使增压空气平均进入中冷器的左右两部分,实现均匀冷却。所述下侧进气腔4内部设置下侧进气腔隔板,使冷却后的增压空气平均进入各个气缸,实现均匀进气,降低各缸的进气不均匀性。为进一步实现均匀冷却并减小各缸的进气不均匀性,下侧进气腔隔板数量与发动机气缸数量相等。所述中冷器优选采用板翅式中冷器。所述过渡管1,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包括过渡管(I),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所述过渡管(I)的进口与压气机出口连接,过渡管(I)的出口与上侧进气腔(2)的进口连接,所述中冷器(3)镶嵌在上侧进气腔(2)与下侧进气腔(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进气腔(2)的进口设置在上侧进气腔(2)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进气腔⑵内部设置上侧进气腔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上侧进气腔隔板设置在上侧进气腔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进气腔(4)内部设置下侧进气腔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下侧进气腔隔板数量与发动机气缸数量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采用板翅式中冷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1),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包括过渡管1,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所述过渡管1的进口与压气机出口连接,过渡管1的出口与上侧进气腔2的进口连接,所述中冷器3镶嵌在上侧进气腔2与下侧进气腔4之间。外界新鲜空气通过压气机增压后,从压气机出口通过过渡管1进入上侧进气腔2,然后进入中冷器3冷却,最后由下侧进气腔4的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参与燃烧。本发明公开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不仅节省了布置空间,大大缩短了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长度,改善了增压柴油机的工作性能,降低了发动机质量,而且进气系统容积下降,进气均匀性提高,发动机的瞬态响应特性提升。由于中冷器芯子的稳压滤波作用,进气歧管内的压力波动更小,更有利于进气充量的改善及进气涡流品质的提升。
文档编号F02B29/04GK103075278SQ20121042550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殷玉恩, 刘胜, 梁红波, 卞尔保, 梁永森 申请人: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