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供给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4171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供给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将储罐(65)构成为包括:膜片(63),该膜片(63)承受燃料压力而发生移位;储罐主体(69),该储罐主体(69)的室空间通过膜片划分,并构成夹着膜片朝路径一侧开口的压力调节室(77)和允许膜片移位的背压室(67);第一施力构件(75),该第一施力构件(75)将膜片向压力调节室侧施力;放泄元件(78),当膜片受到压力调节室的燃料压力而移位到规定值以上时,所述放泄元件使压力调节室的多余压力的燃料逸出到压力调节室外。
【专利说明】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从燃料泵流向注射器的燃料进行压力调节的燃料压力控 制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机动两轮车(车辆)中,使用喷射器来代替化油器来喷射燃料的方式正在普及。 在这种方式中,在利用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对来自燃料泵的燃料进行压力调节后,将该燃料 向喷射器供给。
[0003] 燃料压力控制装置是夹装在从装载于机动两轮车的燃料泵至喷射器的路径中的 装置,多数情况下采用使用储罐的结构。
[0004] 在上述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采用如下结构:利用受 施力构件施力的膜片对室空间进行划分,在夹着膜片而靠施力方向一侧设置有与上述路径 连通的、作为压力调节室的储罐,在该压力调节室的进出部设置有闭阀结构,随着压力调节 室变为规定压力,上述闭阀结构阻止燃料流入。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燃料压力控 制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在燃料压力减少时,将燃料导入到压力调节室内,一旦压力调节室内 变为规定的燃料压力,则关闭阀门以保持压力,并利用膜片的移位继续进行压力调节。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0 - 265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 上述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在燃料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利用膜片的移位来抑制过大的 压力。
[0010] 然而,在机动两轮车中也有采用压力相当高的燃料的趋势。
[0011] 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在来自燃料泵的燃料压力升高时,抑制燃料压力过大的能力也 变高,但在利用膜片的移位来抑制过大压力的结构中,其能力受到密闭空间的背压室限制。 而且,由于膜片承受过度的负担,因此,不容易稳定地进行燃料波动的吸收。因而,在很多情 况下,会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另外同时使用专用的缓冲器、即吸收波动的波动缓冲 器(日文:八 > 七一 ;3 >夕' > 八),来补充波动的吸收性能。
[0012] 特别是,在采用压力相当高的燃料的情况下,除了设置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之外,不 得不设置波动缓冲器,实质上导致大型化,或是承受成本上的负担。
[0013] 本发明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及使用该 装置的燃料供给装置,在上述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中,仅利用一个储罐结构就能在不使膜片 承受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可充分地应对过大压力的燃料的压力调节,另外,能充分地吸收燃 料的波动。
[0014]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的特征是,储罐包括:膜片,该 膜片承受燃料压力而发生移位;储罐主体,该储罐主体的室空间通过膜片划分,并构成夹着 上述膜片在路径一侧开口的压力调节室和允许膜片移位的背压室;第一施力构件,该第一 施力构件将膜片向压力调节室侧施力;放泄元件,当膜片受到压力调节室的燃料压力而移 位到规定值以上时,上述放泄元件使压力调节室的多余压力的燃料逸出到压力调节室外。
[0016] 在第二方面中,其特征是,放泄元件具有:燃料通路,该燃料通路设置成将压力调 节室与背压室之间连通;止回阀,该止回阀位于燃料通路内,且夹设在压力调节室与背压室 之间;第二施力构件,该第二施力构件将止回阀向与膜片的施力方向相反的一侧施力;打 开元件,当膜片受到压力调节室的燃料压力而移位到规定值以上时,上述打开元件将止回 阀打开;以及导出部,该导出部将来自打开后的止回阀的燃料导出到压力调节室外。
[0017] 在第三方面中,其特征是,燃料通路及止回阀设于膜片,打开元件设于背压室,导 出部形成为使背压室的一部分打开。
[0018] 第四方面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特征是,采用如下结构:使燃料泵与第一方面至第三 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储罐主体一体连接。
[0019] 在第五方面中,其特征是,采用如下结构:使燃料泵和储罐主体在燃料泵的排出口 与储罐主体的压力调节室相对的位置处一体连接。
[0020] 发明效果
[0021] 根据本发明,由于当压力调节室的燃料压力变为规定的燃料压力以上,且膜片的 移位达到规定移位时,使多余燃料压力的燃料逸出到压力调节室外,因此,无论是怎样的多 余燃料压力,都能在不使膜片承受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压力调节。而且,利用在保持规定的燃 料压力的同时移位的膜片,来吸收伴随着燃料喷射而产生的燃料波动,因此,能够稳定地同 时进行燃料压力的压力调节及波动的吸收。特别是,膜片能够在到达规定移位之前的燃料 压力范围内,充分地承担吸收燃料波动的作用,因此,不必像以往那样另外使用缓冲器。
[0022] 因而,能够利用仅由一个储罐结构构成的单品,来提供在不会使膜片承受负担的 情况下,具有充分的压力调节性能和波动吸收性能的压力调节器,并能够对燃料压力控制 装置的小型化及降低成本方面做出贡献。
[0023] 另外,放泄元件通过采用止回阀和使该止回阀打开的结构,或者采用将上述止回 阀设于膜片的结构及将打开的结构设于背压室的结构,藉此,能够维持燃料压力控制装置 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使燃料释放到压力调节室外的结构。除此之外,膜 片的背压室形成为使燃料逸出的结构,因此,即使膜片破损而使蒸汽等燃料中所含的挥发 成分从压力调节室向背压室内泄漏,上述挥发成分也不会泄漏到大气中,在安全性方面也 优异。
[0024] 另外,通过使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与燃料泵一体连接,能够提供小型且具有较高的 压力调节性能和波动吸收性能的燃料供给装置。而且,通过形成为使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和 燃料泵在燃料泵的排出口与储罐主体的压力调节室相对的位置处连接的结构,从而能使在 燃料泵的排出口处产生的负压不影响排出性能,并能够将燃料以稳定的燃料压力供给到喷 射器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表示装载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燃料供给装置的机动 两轮车的侧视图。
[0026] 图2是一并表示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和与该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一体连接的燃料泵 的立体图。
[0027] 图3是表示上述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0028] 图4是对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中的、调节燃料的压力及吸收燃料波动的动作进行说 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基于图1至图4,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 图1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示意侧视图。图1中 的箭头F表示机动两轮车的前侧方向,箭头R表示机动两轮车的后侧方向。
[0031] 机动两轮车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构件,例如主管构件1(仅示出一部 分)。在上述主管构件1的前侧的端部利用前叉3悬挂有前轮5,同样地在上述主管构件1 的后侧的端部利用摆臂构件7悬挂有后轮9。
[0032] 在主管构件1上从前侧依次安装有燃油箱11和座椅12。在夹着主管构件1的一 侦Η右侧)设置有制动踏板和节气门手柄(日文:7卜7 13 >夕'' U 7 7 )等加减速系统(未 图示),在相反一侧(左侧)设置有离合器杆和控制踏板(日文:7卜〃夕'> )等变速系 统(未图示)。
[0033] 在由从主管构件1朝下侧延伸的下降式管构件la和燃油箱11包围的空间(发动 机室)内安装有内燃机,例如是以使活塞13a能往复运动的方式收容该活塞13a的往复式 的发动机13。在该发动机13的吸气侧连接有短管构件15 (吸气管构件)和节气门装置17, 这些构件构成将发动机13的吸入侧端口(未图示)与空气过滤器(未图示)之间连接的 吸气通路。
[0034] 如图2所示,在短管构件15上设置有燃料供给装置21。该燃料供给装置21例如 具有如下结构:将燃料泵20与作为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的压力调节器61 -体连接,并在该 燃料供给装置21中组装有电子控制式的喷射器19和对燃料泵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部25 等。
[0035] 在图2中示出了燃料供给装置21的整体及内部结构(虚线部分),在图3中示出 了燃料供给装置21的各部分的截面(图2中的A-A截面)。
[0036] 如图3所示,燃料泵20构成为在筒状的泵主体33内收纳有筒形的柱塞式泵部35 和对上述泵部35的吸入能力进行补充的膜片式泵部49。进一步说明的话,柱塞式泵部35 构成为具有筒形的套筒37、以能往复运动的方式收纳在上述套筒37内的柱塞39、组装在上 述柱塞39的内腔中的吸入阀41以及组装在套筒37的排出侧的排出阀43。
[0037] 如图2及图3所示,电动机部25例如构成为在电动机壳体27a中内置有DC电动 机27。DC电动机27的输出部经由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凸轮机构29 (转换机构) 而与柱塞39连接。藉此,当利用DC电动机27对柱塞39进行往复驱动时,柱塞39内的燃 料(吸入燃料)经由吸入阀41引导到形成于套筒端的加压室45内,在上述加压室45内被 加压,并从排出阀43排出。
[0038] 如图3所示,膜片式泵部49构成为具有:形成在套筒37的吸入侧的膜片室51 ;以 将该膜片室51堵塞的方式设置的膜片53 ;以及将该膜片53的中央部固定于柱塞39的端部 的固定件55。膜片室51通过通路57a而与吸入阀57连通。藉此,当柱塞39往复运动时, 膜片51产生振幅,利用由上述振幅带来的、在膜片室51中的泵动作,将燃料从吸入阀57吸 入,并引导到柱塞39内。另外,喷射器19组装在形成于泵主体33的连接口部33c。
[0039] 如图3所示,在压力调节器61中采用例如由圆形的膜片63构成的储罐65。该储 罐65能装卸地与泵主体33的排出侧的端部连接。利用上述连接,将压力调节器61整体夹 装在从排出口 44至喷射器19的基部、即连接口部33a的通路33b(路径)的中途,其中,上 述排出口 44形成在作为柱塞式泵部35排出端的排出阀43的出口侧。
[0040] 对该储罐65 (压力调节器61)进行设计,从而不对膜片63带来过大的负担,并能 充分地对从柱塞式泵部35排出的燃料进行压力调节,并充分地对伴随喷射器19的燃料喷 射动作而产生的燃料的波动进行吸收。
[0041] 以下,参照图2及图3,对储罐65的结构进行说明。符号69是以将泵主体33的排 出侧的端面整体覆盖的方式与该端面连接的储罐主体,符号71是形成于与泵主体33相向 的端面的储罐主体69的室空间。
[0042] 在储罐主体69上设置有吸入用连接口体74a及回流用连接口体74b,其中,上述吸 入用连接口体74a通过吸入通路57a及吸入阀57而与膜片室51连通,上述回流用连接口 体74b通过回流通路59a及回流阀59而与膜片室51连通。藉此,能够将燃油箱11的燃料 从吸入用连接口体74a引导到膜片式泵部49,或是使没有被柱塞式泵部35吸入的剩余燃料 从回流用连接口体74b返回到燃油箱11内。图3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符号76a、76b表示 将吸入用连接口体74a及回流用连接口体74b与燃油箱11连接的软管。
[0043] 储罐主体69内部的上述室空间71例如是与排出口 44同心状的周壁呈有筒状的 空间。在上述室空间71内安装有膜片63,以将上述室空间71划分为排出口 44 一侧和与 排出口 44侧相反的一侧。利用作为第一施力元件的弹簧构件75将膜片63朝排出口 44侧 施力。在夹着膜片63靠通路33b (路径)一侧形成有朝该通路33b -侧开口的压力调节室 77,在相反一侧形成有允许膜片63移位的背压室67。在背压室67中设置有弹簧构件75。
[0044] 也就是说,在压力调节室77开设有排出口 44,压力调节室77与从连接口部 33c(组装有喷射器端部的部分)延伸的通路33b连通。这样在朝向喷射器18的路径的中 途配置有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进出部。藉此,在储罐65中,将燃料从柱塞式泵部35导入 到压力调节室77内,利用膜片63的移位而蓄积到规定的燃料压力,并供给到喷射器19中。
[0045] 另外,压力调节室77形成为与柱塞式泵部35的排出口 44相对,在上述相对的位 置处将储罐65与柱塞式泵部35连接。利用上述结构,在压力调节室77中有效地对在燃料 的吸入、排出时产生的柱塞式泵部35的压力变动进行吸收,并能够将燃料以稳定的燃料压 力供给到喷射器19中。
[0046] 在上述储罐65 (储罐主体69)中设置有放泄机构78 (相当于本发明的放泄元件), 当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变为规定压力(适合进行燃料喷射的压力)以上时,该放泄机 构78使压力调节室77的多余压力的燃料退让到压力调节室77外。
[0047] 放泄机构78构成为具有:将压力调节室77与背压室67之间连通的燃料通路79 ; 伴随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的上升而将燃料通路79关闭的调节阀81 (相当于本发明的 止回阀);在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变为规定的燃料压力以上且膜片63移位规定值以 上时,使上述关闭后的调节阀81打开的打开件80 (相当于本发明的打开元件);以及从打 开后的调节阀81将燃料导出到压力调节室77外的导出部84。
[0048] 为了将压力调节器61形成为小型,放泄机构78构成为将燃料通路79及调节阀81 安装于膜片73,将打开件80安装于背压室67。另外,导出部84例如形成为使背压室67的 侧壁的一部分敞开的开口。该导出部84与回流用连接口体74b连通,藉此,将燃料引导到 压力调节室77外。
[0049] 进一步说明的话,调节阀81构成为在膜片63的中央部设置筒形的阀室构件83,以 形成将压力调节室77与背压室67连通的燃料通路79,并在该燃料通路79中设置阀结构。
[0050] 即,调节阀81构成为在燃料通路79中设置有作为阀芯的滚珠85、对上述滚珠85 施力的弹簧构件87(回流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施力构件)以及与上述滚珠85接触或分 开的阀座构件89,燃料通路79具有允许燃料从背压室67向压力调节室77的方向流通并且 随着压力调节室77的压力上升而将燃料通路79关闭的止回阀的功能。通过这样将止回阀 关闭且使膜片63移位,从而从柱塞式泵部35将燃料导入到压力调节室77内。
[0051] 打开件80例如由从背压室67的底面中央突出的销构件86构成。销构件86的前 端部例如以能自由插入、脱出的方式插入在阀座构件89的阀孔中。在该销构件86的前端 侧的外周面例如形成有多条逸出用的槽部86a (在图3中仅用双点划线示出)。将该销构件 86设定成当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变为规定的压力(适合进行燃料喷射的压力)时,该 销构件86与将阀座构件89的阀孔堵塞的滚珠85的下表面接触(闭阀)。藉此,压力调节 室77的燃料压力变为规定的燃料压力以上,当膜片63的移位达到规定移位时,利用销构件 86的前端部上推滚珠85而将阀孔打开,进而将燃料通路79打开,能使压力调节室77的多 余压力的燃料经由开放的槽部86a逸出到压力调节室77外,并在此经由背压室67和导出 部84逸出到回流用连接口体74b中。
[0052] 利用使上述多余压力的燃料逸出的结构,能够在不使膜片63承受过度的负担的 情况下,对燃料进行压力调节以及对伴随着燃料喷射而产生的波动进行吸收。上述动作在 图4 (a)?图4 (e)中不出。
[0053] 参照图4(a)?图4(e),对上述燃料的压力调节及波动的吸收进行说明。
[0054] 当前,燃油箱11、各泵部35、49和压力调节器61的各部分设定为被燃料填满。
[0055] 在该状态下,使电动机部25动作,利用上述电动机部25的驱动力对膜片式泵部49 和柱塞式泵部35进行驱动。
[0056] 首先,利用由膜片式泵部49的膜片53构成的泵动作,从吸入用连接口体74a吸入 燃油箱11的燃料,并向柱塞式泵部35引导。接着,利用柱塞式泵部35的柱塞39的往复运 动,在套筒端的加压室45中对燃料进行加压,使燃料从排出阀43经由泵主体33端的排出 口 44而导出到压力调节器61中。
[0057] 此时,没有被柱塞式泵部35吸入的剩余燃料从膜片式泵部49经由回流用连接口 体74b返回到燃油箱11内。
[0058] 在压力调节器61中,如图4(a)所示,排出口 44的燃料向压力调节室77导入。利 用该燃料压力使滚珠85与阀座构件89接触而将阀座构件89的阀孔堵塞。藉此,膜片63 在保持燃料通路79被堵塞的状态下,跟随柱塞动作而在克服弹簧构件75的弹性力的同时 进行移位,对燃料加压并且蓄积到压力调节室77中。
[0059] 当膜片63进行移位而使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上升到规定的压力(适合进行 燃料喷射的压力)时,如图4 (b)所示,将阀孔封闭的滚珠85与销构件86的前端部接触。此 夕卜,当膜片63进行移位而使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变为规定压力以上时,如图4 (c)所 示,利用销构件86将滚珠85上推而使阀座构件89的阀孔打开。
[0060] 在这样使阀座构件89的阀孔打开后,使压力调节室77的多余压力的燃料经由销 构件86的外周面的槽部86a (在图4中未图示)而导入到背压室67内。接着,多余压力的 燃料从背压室67的导出部84经由回流用连接口体74b返回到燃油箱11内(压力调节室 77外)。如图4(d)所示,利用上述多余燃料压力的逸出,将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保持为规 定的燃料压力。
[0061] 通过反复进行这种燃料的导入、多余燃料压力的逸出,不会对膜片73强加过大的 负担地,将压力调节室77的燃料持续保持为规定的燃料压力。
[0062] 在上述过程中,当从喷射器19喷射燃料时,如图4(e)所示,膜片63返回与从压力 调节室77导出的喷射燃料相应的量(因压力调节室77的体积减少引起),并持续保持压力 调节室77的燃料压力。藉此,在充分地发挥膜片63的功能的同时,吸收伴随着燃料喷射而 产生的波动。
[0063] 这样,通过使多余燃料压力的燃料逸出到压力调节室77外,无论是怎样的多余燃 料压力,都能在不使膜片63承受过大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压力调节。而且,由于利用在保持 燃料压力的同时进行移位的膜片63,来吸收伴随着燃料喷射而产生的燃料波动,因此,能够 稳定地同时进行燃料压力的压力调节和波动的吸收。特别是,膜片63能够在到达规定移位 之前的燃料压力范围内,充分地起到吸收燃料波动的作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另外使 用专用的缓冲器。
[0064] 因而,能够利用由一个储罐结构构成的单品,提供在不使膜片63承受负担的情况 下发挥充分的压力调节性能和波动吸收性能的压力调节器61。因此,能够在使用相当高的 压力的燃料的发动机13中,实现燃料喷射系统的小型化及成本的降低。
[0065] 而且,使多余的燃料压力逸出的结构只要将燃料通路79、调节阀81 (止回阀)、打 开件80 (打开元件)及导出部74组合即可,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其中,上述燃料通路79 将压力调节室77与背压室67之间连通,上述打开件80 (打开元件)使关闭的调节阀81打 开,上述导出部84使多余的燃料压力从打开的调节阀81导出到压力调节室77外。
[0066] 除此之外,压力调节器61构成为将燃料通路79和调节阀81安装于膜片63、将打 开件80安装于背压室67并将导出部84形成于背压室67,因此,能够高效地充分利用压力 调节器61的空间,实现压力调节器61的小型化。特别是,背压室67形成为使燃料逸出的 结构,因此,能形成为即使膜片63破损而使蒸汽等燃料中所含的挥发成分从压力调节室77 向背压室67内泄漏,上述挥发成分也不会泄漏到大气中,在安全性的方面也优异的结构。 [0067] 特别是,将压力调节器61与燃料泵20 -体连接的燃料供给装置21为小型,且具 有较高的压力调节性能和波动吸收性能,因此效果大。而且,压力调节器61和燃料泵20在 排出室44与压力调节室77相对的位置处连接,因此,能使在燃料泵20的排出口 44处产生 的负压不影响排出性能,并能够将燃料以稳定的燃料压力供给到喷射器19内。
[0068]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一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进 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0069] 例如,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放泄元件,采用的是利用在外周面具有槽部的销 构件来将滚珠上推的放泄机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除此之外的机构和结构 使多余燃料压力的燃料逸出。
[0070] 另外,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在机动两轮车中的例子,但本发 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在四轮车等其它车辆中。
[0071](符号说明)
[0072] 13发动机(内燃机)
[0073] 19喷射器
[0074] 20燃料泵
[0075] 21燃料供给装置
[0076] 44 排出口
[0077] 61压力调节器(燃料压力控制装置)
[0078] 63 膜片
[0079] 65 储罐
[0080] 67背压室
[0081] 69储罐主体
[0082] 75弹簧构件(第一施力构件)
[0083] 77压力调节室
[0084] 78放泄机构(放泄元件)
[0085] 79燃料通路
[0086] 81调节阀(止回阀)
[0087] 84导出部
[0088] 86销构件(打开元件)
[0089] 87弹簧构件(第二施力构件)。
【权利要求】
1. 一种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由储罐构成,该储罐能夹装在从内燃机的燃料泵至喷射器 的路径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罐包括: 膜片,该膜片承受燃料压力而发生移位; 储罐主体,该储罐主体的室空间通过所述膜片划分,并构成夹着上述膜片朝所述路径 一侧开口的压力调节室和允许所述膜片移位的背压室; 第一施力构件,该第一施力构件将所述膜片向所述压力调节室一侧施力; 放泄元件,当所述膜片受到所述压力调节室的燃料压力而移位到规定值以上时,所述 放泄元件使所述压力调节室的多余压力的燃料逸出到压力调节室外。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泄元件构成为具有: 燃料通路,该燃料通路设置成将所述压力调节室与所述背压室之间连通; 止回阀,该止回阀位于所述燃料通路内,且夹设在所述压力调节室与所述背压室之 间; 第二施力构件,该第二施力构件将所述止回阀向与所述膜片的施力方向相反的一侧施 力; 打开元件,当所述膜片受到所述压力调节室的燃料压力而移位到规定值以上时,所述 打开元件将所述止回阀打开;以及 导出部,该导出部将来自打开后的所述止回阀的燃料导出到压力调节室外。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通路及所述止回阀设于所述膜片, 所述打开元件设于所述背压室, 所述导出部形成为使所述背压室的一部分打开。
4. 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供给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压力控制装置;以及 燃料泵,该燃料泵与所述燃料压力控制装置的所述储罐主体一体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泵和所述储罐主体在所述燃料泵的排出口与所述储罐主体的所述压力调节 室相对的位置处一体连接。
【文档编号】F02M55/02GK104066969SQ201280064918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佐藤友也, 平山俊则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