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731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阀装置的制造方法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4-263257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开闭流体流路的阀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6所示,作为以往的阀装置100,已知有如下节流阀装置,其具备形成进气通路的主体101、以及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主体101内并且利用促动器(未图示)驱动的蝶阀102。

主体101形成有成为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流路形成室103、以及向流路形成室103开口并供蝶阀102的旋转轴104插通的轴孔105。而且,在轴孔105与旋转轴104之间配置有对旋转轴104进行支撑的轴承106。

在这样的阀装置100中,有的在旋转轴104的轴向(图示左右方向)上,在相互对置的蝶阀102与轴承106之间形成有间隙110。在该构造的情况下,即使蝶阀102热膨胀,也由于具有间隙110大小的富余,因此能够避免切入现象(蝶阀102压接于轴承106而不能转动的现象)。

但是,在通常时,该间隙110在蝶阀102的全闭时将会形成产生从蝶阀102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纸面深度方向的)吸入空气的泄漏的流路,因此导致吸入空气的泄漏的流量(以下,称为进气泄漏流量)的增大。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以及2中公开了使蝶阀与轴承接触的构造。即,成为使轴承的流路形成室侧的面向流路形成室露出、蝶阀能够滑动接触于轴承的构造。据此,虽然进气泄漏量减少,但在该构造中,蝶阀热膨胀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切入现象,蝶阀不能转动。

因此,要求能够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39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9330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阀装置。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阀装置具备以下说明的主体、蝶阀、旋转轴、轴孔、以及轴承部件。主体具有成为连通于内燃机的燃烧室的流体流路的一部分的流路形成室。蝶阀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收容于流路形成室内,对流体流路的流量进行调节。旋转轴与蝶阀一体地旋转。轴孔形成于主体,向流路形成室开口,并供旋转轴插通。轴承部件配置于轴孔内,对旋转轴进行支撑。

轴承部件被配置为流路形成室侧的面向流路形成室露出,在轴承部件的流路形成室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供蝶阀的与轴承部件对置的侧面接触的接触部。

轴承部件是径向滚珠轴承,具有嵌合于轴孔的内周且被限制了相对于主体向轴向的移动的外侧套圈、在外侧套圈的径向内侧嵌合于旋转轴的外周的内侧套圈、以及配置于外侧套圈与内侧套圈之间的转动体。

而且,接触部设于内侧套圈的流路形成室侧的面。换句话说,蝶阀仅与内侧套圈接触,不与外轮套圈接触。

据此,由于是在轴承部件的流路形成室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具有与蝶阀的和轴承部件对置的侧面接触的接触部的构造,因此与不具有接触部的构造(以往的具有间隙的构造)比较,能够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

另外,由于蝶阀仅与内侧套圈接触,因此即使由于蝶阀的热膨胀导致蝶阀压接于内侧套圈,也由于内侧套圈能够相对于外侧套圈转动,所以蝶阀也能够一同转动。因此,成为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除此之外,只要内侧套圈被允许相对于旋转轴向轴向的移动,就能够利用滚珠轴承的轴向的间隔吸收蝶阀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变形。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第2方式的阀装置中,轴承部件是推力滚珠轴承,具有固定于旋转轴的轴侧套圈、固定于主体的主体侧套圈、以及配置于轴侧套圈与主体侧套圈之间的转动体。而且,蝶阀仅与轴侧套圈接触,不与主体侧套圈接触。

据此,由于蝶阀仅与轴侧套圈接触,因此即使由于蝶阀的热膨胀导致蝶阀压接于轴侧套圈,也由于轴侧套圈能够相对于主体侧套圈转动,所以蝶阀也能够一同转动。因此,成为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3方式的阀装置的蝶阀的旋转轴的两端部分别被推力滚珠轴承支撑。而且,若将支撑旋转轴的一端部的轴承部件设为第1轴承部件,将支撑旋转轴的另一端部的轴承部件设为第2轴承部件,则蝶阀接触于第1轴承部件中的轴侧套圈及第2轴承部件中的主体侧套圈。而且,不与第1轴承部件中的主体侧套圈及第2轴承部件中的轴侧套圈接触。

据此,能够通过第1轴承部件的轴向的间隔、以及第2轴承部件的轴向的间隔吸收蝶阀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变形。因此,成为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附图说明

关于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或优点,通过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下述的详细叙述而变得更加明确。附图是:

图1是表示阀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剖面图(实施例1)。

图2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1)。

图3是轴承部件的剖面图(实施例1)。

图4是说明阀装置的作用效果的图(实施例1)。

图5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1)。

图6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1)。

图7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2)。

图8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3)。

图9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4)。

图10是表示阀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剖面图(实施例5)。

图11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6)。

图12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7)。

图13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7)。

图14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8)。

图15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实施例9)。

图16是阀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以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叙述实施例1的构成。使用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是柴油发动机用节流阀装置,是用于调整向内燃机的燃烧室吸入的吸入空气量的阀装置。

阀装置1具备以下说明的主体2、蝶阀3、旋转轴4、第1轴孔5、第2轴孔6、第1轴承部件7、第2轴承部件8。

主体2由金属形成,具有:筒部2a,形成成为与内燃机的燃烧室连通的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流路形成室11;以及齿轮壳体部2b,用于收纳后述的马达13及齿轮减速装置14。

而且,在齿轮壳体部2b的开口端面接合有树脂制的壳体罩16,壳体罩16与齿轮壳体部2b之间的空间成为收容马达13以及齿轮减速装置14的促动器室17。

蝶阀3旋转自如地收容于流路形成室11内,对进气通路的流量进行调节。蝶阀3固定于旋转轴4,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为圆板状。

此外,在蝶阀3与主体2之间形成有即使在全闭时也允许一些流体通过的间隙19。该间隙19在蝶阀3或主体2热膨胀时,比最初的设定尺寸窄。

旋转轴4由金属材料形成,以筒部2a的径向为轴向,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主体2。

第1轴孔5形成于主体2,向流路形成室11开口,并供旋转轴4的轴向一端部4a通过。第2轴孔6形成于主体2,向流路形成室11开口,并供旋转轴4的轴向另一端部4b通过。

第1轴承部件7配置于第1轴孔5内,对旋转轴4进行支撑。第1轴承部件7被配置成轴向上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7a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而且,在第1轴承部件7的流路形成室侧的面7a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供蝶阀3的与第1轴承部件7对置的侧面3a接触的第1接触部21。

第2轴承部件8配置于第2轴孔6内,对旋转轴4进行支撑。第2轴承部件8被配置成轴向上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8a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而且,在第2轴承部件8的流路形成室侧的面8a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供蝶阀3的与第2轴承部件8对置的侧面3b接触的第2接触部22。

马达13是能够通过通电使旋转轴4正反旋转的电动式的促动器。齿轮减速装置14将马达13的旋转速度减速为规定的旋转轴4的旋转速度,具有固定于旋转轴4的阀齿轮24、与该阀齿轮24啮合地旋转的中间齿轮25、以及固定于马达13的输出轴的小齿轮26,对蝶阀3进行旋转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4的一端侧(图示右侧)向促动器室17内突出,且在旋转轴4的一端固定有阀齿轮24。即,阀齿轮24从马达13接收驱动力而旋转,由此阀齿轮24、旋转轴4以及蝶阀3成为一体地旋转。

以下叙述本实施例的特征。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具有以下说明的特征。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均为径向滚珠轴承,且分别具有外侧套圈30、内侧套圈31、转动体32。此外,由于基于第1轴承部件7的轴承构造与基于第2轴承部件8的轴承构造与相同,因此,以下以基于第1轴承部件7的轴承构造作为代表,使用图2以及3对其构造进行说明。

外侧套圈30嵌合于第1轴孔5的内周,且被限制了相对于主体2向轴向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外侧套圈30压入固定于第1轴孔5的内周。

内侧套圈31配置于外侧套圈30的径向内侧,并嵌合于旋转轴4的外周。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套圈31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嵌合于旋转轴4的外周,且内侧套圈31相对于旋转轴4在轴向上的移动被允许。

转动体32配置于被外侧套圈30与内侧套圈31在径向上夹着的空间,并且是在外侧套圈30与内侧套圈31之间转动的多个钢球。

而且,与蝶阀3接触的第1接触部21设于内侧套圈31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即,蝶阀3的侧面3a不与外侧套圈30接触,而仅与内侧套圈31接触。

蝶阀3的侧面3a具有:非接触面34,其是与外侧套圈30的流路形成室11的面平行的面,并且隔开规定间隙地与外侧套圈30对置;以及接触面35,其从非接触面34向第1轴承部件7侧突出,并被设为与第1接触部21接触。

另外,第1轴承部件7具有将内侧套圈31与外侧套圈30之间的转动体32所配置的空间36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开口密封的密封部件37。本实施例的第1轴承部件7除了密封部件37之外,还具有将空间36的远离流路形成室11的一侧的开口密封的密封部件38。

如图3所示,密封部件37、38均为环状的橡胶密封件,并且分别在内部埋设有金属制的环37a、38a。密封部件37在轴向上在转动体32的流路形成室11侧配置于内侧套圈31与外侧套圈30之间。密封部件38在轴向上在转动体32的与流路形成室11相反的一侧配置于内侧套圈31与外侧套圈30之间。

密封部件37的内侧套圈31侧的端部被压入固定于设于内侧套圈31的凹部31a。而且,密封部件37的外侧套圈30侧的端部成为能够滑动接触于外侧套圈30的唇37b。

密封部件38的内侧套圈31侧的端部被压入固定于设于内侧套圈31的凹部31b。而且,密封部件38的外侧套圈30侧的端部成为能够滑动接触于外侧套圈30的唇38b。

即,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37、38成为与内侧套圈31一起旋转、并滑动接触于外侧套圈30的构造。此外,密封部件37、38也可以成为与外侧套圈30一起旋转、并滑动接触于内侧套圈31的构造。

以上,以基于第1轴承部件7的轴承构造作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基于第2轴承部件8的轴承构造也相同(参照图1)。即,第2轴承部件8具有嵌合于第2轴孔6的内周且被限制了相对于主体2向轴向的移动的外侧套圈30、嵌合于旋转轴4的外周的内侧套圈31、以及配置于外侧套圈30与内侧套圈31之间的转动体32。

而且,与蝶阀3接触的第2接触部22设于内侧套圈31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另外,第2轴承部件8也具有密封部件37、38。

以下叙述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蝶阀3的旋转轴4的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为径向滚珠轴承,蝶阀3的侧面3a、3b不与外侧套圈30接触,而是仅与内侧套圈31接触。

据此,由于采用蝶阀3与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构造,因此与以往构造(图16所示的在轴承106与蝶阀103之间具有间隙110的构造)比较,能够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3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

另外,由于蝶阀3仅与内侧套圈31接触,因此即使由于蝶阀3的热膨胀导致蝶阀3压接于内侧套圈31,也由于内侧套圈31能够相对于外侧套圈30转动,所以蝶阀3也能够一同转动。

因此,成为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套圈31被允许相对于旋转轴4向轴向的移动。据此,如图4所示,能够通过在滚珠轴承内产生的轴向的间隔吸收蝶阀3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变形。

滚珠轴承通常在内侧套圈31与转动体32、转动体32与外侧套圈30之间具有微小的余隙(间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该滚珠轴承的间隔,吸收蝶阀3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变形。因此,能够减少蝶阀3向内侧套圈31的压接。因此,根据该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分别具有对内侧套圈31与外侧套圈30之间的空间36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开口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7。据此,能够利用密封部件37防止从流路形成室11通过空间36而朝向流路形成室11的外部的流体的泄漏。

此外,作为实施例1的变形例,也可以如图5所示,蝶阀3的接触面35的一部分隔着间隙在轴向上与密封部件37对置。另外,也可以如图6所示,稍微切掉外侧套圈30附近的蝶阀3的侧面。这样,通过设置缺口,以避免接触以往技术的蝶阀的外侧套圈,从而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7说明实施例2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蝶阀3的与第1轴承部件7对置的侧面不仅与设于内侧套圈31的第1接触部21接触,也与密封部件37接触。虽然未图示,在第2轴承部件8中也呈与其相同的构造。由此,能够比实施例1更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

此外,在该情况下,密封部件37也可以是与内侧套圈31一起旋转、并滑动接触于外侧套圈30的构造。这是因为,在采用密封部件37与外侧套圈30一起旋转的构造的情况下,密封部件37与蝶阀3之间的滑动所导致的密封部件37的磨耗将会变大。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8说明实施例3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在实施例1中,通过将外侧套圈30压入固定于第1轴孔5内,从而限制了外侧套圈30相对于主体2的轴向移动。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设于主体2的铆接片2c将外侧套圈30的与筒状空间相反(与流路形成室11相反)一侧的轴向端面进行卡止,从而限制了外侧套圈30在轴向上向与筒状空间相反的一侧的移动。虽然未图示,但在第2轴承部件8中也呈与其相同的构造。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允许外侧套圈30向流路形成室11侧移动一些,但由于与蝶阀3的侧面对置,因此外侧套圈30不会从第1轴孔5脱离。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9说明实施例4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在第1轴承部件7的与流路形成室11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将旋转轴4的周围密封的轴密40。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流路形成室11通过第1轴孔5朝向促动器室17的流体的泄漏。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10说明实施例5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4的第2轴承部件8并非径向滚珠轴承,且并非与蝶阀3接触的构造。例如,采用了第2轴承部件8为滑动轴承、并且蝶阀3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侧面隔着间隙19而与流路形成室11的内壁对置的构造。

在该构造中,第1轴承部件7也呈本公开所特有的构造(蝶阀3仅与径向滚珠轴承的内侧套圈31接触的构造),因此能够避免在蝶阀3的热膨胀时第1轴承部件7与蝶阀3切入所导致的蝶阀3不能转动的现象。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11说明实施例6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均为推力滚珠轴承。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分别具有轴侧套圈42、主体侧套圈43、转动体44。此外,基于第1轴承部件7的轴承构造与基于第2轴承部件8的轴承构造相同,因此以下以基于第1轴承部件7的轴承构造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轴侧套圈42的内周面被压入固定于旋转轴4的外周面。主体侧套圈43在轴向上配置于轴侧套圈42的与流路形成室11相反的一侧。而且,外周面被压入固定于第1轴孔5的内周面。转动体44配置于被轴侧套圈42与主体侧套圈43在轴向上夹着的空间,并且是在轴侧套圈42与主体侧套圈43之间转动的多个钢球。

而且,轴侧套圈42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而且,在轴侧套圈42的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的面设有与蝶阀3接触的第1接触部21。

以上,以基于第1轴承部件7的轴承构造作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基于第2轴承部件8的轴承构造也相同。即,第2轴承部件8具有内周面被压入固定于旋转轴4的外周面的轴侧套圈42、外周面被压入固定于第2轴孔6的内周面的主体侧套圈43、以及转动体44。而且,轴侧套圈42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且在轴侧套圈42的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的面上设有与蝶阀3接触的第2接触部22。

以下叙述实施例6的作用效果。在本实施例的阀装置1中,由于是蝶阀3与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构造,因此与以往构造(图16所示的在轴承106与蝶阀103之间具有间隙110的构造)比较,能够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3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

另外,由于蝶阀3仅与轴侧套圈42接触,因此即使由于蝶阀3的热膨胀导致蝶阀3压接于轴侧套圈42,也由于轴侧套圈42能够相对于主体侧套圈43转动,所以蝶阀3也能够一同转动。因此,成为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实施例7)

以与实施例6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12以及图13说明实施例7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6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成为本实施例的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的推力滚珠轴承,具有防止从流路形成室11向推力滚珠轴承的与流路形成室11相反侧的空间的流体泄漏的密封部件46。

以下,以形成第1轴承部件7的推力滚珠轴承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2所示,在收容有被轴侧套圈42与主体侧套圈43在轴向上夹着的转动体44的空间47中,在比转动体44靠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这两方配置有密封部件46。

密封部件46抵接于轴侧套圈42的与主体侧套圈43对置的端面和主体侧套圈43的与轴侧套圈42对置的端面。此外,也可以仅在比转动体44靠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的某一方配置密封部件46。

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在轴侧套圈42的外周面与第1轴孔5(第2轴承部件8中是与第2轴孔6)的内周面之间、以及主体侧套圈43的内周面与旋转轴4的外周面之间配置密封部件46。此外,也可以仅在轴侧套圈42的外周面与第1轴孔5(第2轴承部件8中是与第2轴孔6)的内周面之间、以及主体侧套圈43的内周面与旋转轴4的外周面之间的某一方配置密封部件46。

根据本实施例,除了实施例6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防止从流路形成室11通过旋转轴4周围而到达流路形成室11的外部的流体的泄漏。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6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14说明实施例8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6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在实施例6中,无论是在第1轴承部件7中还是在第2轴承部件8中,都是轴侧套圈42与蝶阀3接触,但在本实施例中,在第2轴承部件8中,主体侧套圈43与蝶阀3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1轴承部件7中的轴侧套圈42称作轴承套圈42a,将第1轴承部件7中的主体侧套圈43称作轴承套圈43a,将第2轴承部件8中的轴侧套圈42称作轴承套圈42b,将第2轴承部件8中的主体侧套圈43称作轴承套圈43b。

在第1轴承部件7中,轴侧套圈42a配置于在轴向上比主体侧套圈43a靠流路形成室11侧。而且,轴侧套圈42a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在轴侧套圈42a的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的面上设有与蝶阀3接触的第1接触部21。

另外,在第2轴承部件8中,主体侧套圈43b配置于在轴向上比轴侧套圈42b靠流路形成室11侧。而且,主体侧套圈43b的流路形成室11侧的面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在主体侧套圈43b的向流路形成室11露出的面上设有与蝶阀3接触的第2接触部22。

根据该构造,利用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的轴向的间隔,使得蝶阀3能够稍微沿轴向移动。即,蝶阀3、旋转轴4、轴侧套圈42a、以及轴侧套圈42b被允许一体地向轴向的稍微移动。此外,第1轴承部件7以及第2轴承部件8的轴向的间隔指的是在主体侧套圈43与转动体44、转动体44与轴侧套圈42之间产生的余隙。

因此,在蝶阀3热膨胀而导致蝶阀3被按压于轴侧套圈42a以及主体侧套圈43b的情况下,蝶阀3与轴侧套圈42a以及轴侧套圈42b一起仅移动间隔的大小,从而能够吸收热膨胀量。因此,成为减少全闭时的从蝶阀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泄漏、并且能够避免热膨胀时的蝶阀的不能转动现象的构造。

(实施例9)

以与实施例6的不同点为中心,使用图10说明实施例9的阀装置1。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功能物,参照之前的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2轴承部件8并非推力滚珠轴承,且并非与蝶阀3接触的构造。例如,采用了第2轴承部件8为滑动轴承、并且蝶阀3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侧面隔着间隙19而与流路形成室11的内壁对置的构造。

在该构造中,第1轴承部件7也呈本公开所特有的构造(蝶阀3仅与轴侧套圈42接触的构造),因此能够避免在蝶阀3的热膨胀时第1轴承部件7与蝶阀3切入而导致蝶阀3不能转动的现象。

以下叙述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在实施例1中,内侧套圈31被允许了相对于旋转轴4向轴向的移动,但也可以是内侧套圈31被压入固定于旋转轴4。阀装置1虽然是节流阀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从排气通路向进气通路再次循环的排气气体量可变的egr阀装置。另外,阀装置1也能够被用于汽油发动机。

本公开以实施例为基准进行了叙述,但可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和构造。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变形例和等效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合和形态、还有包含它们之中的仅一个要素、或其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和形态也落入本公开的范畴和思想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