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V阀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6845发布日期:2018-08-24 20:45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V阀管。



背景技术:

当发动机作功燃烧过程的末端,一些未燃混合气在高压力下从活塞环漏入曲轴箱内,业内将这种泄漏称为“窜气”。这些窜气会从曲轴箱内逸入大气中造成污染。这些窜入的混合气不被排除,还会稀释曲轴箱内的机油,使机油变质造成发动机机件过早磨损。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率先要求汽车要加装PCV系统,已经成为汽车的必须装备。

大部分汽油机都装有PCV阀(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促使发动机换气,但窜气中的污染物会沉积在PCV阀的周围,可能使阀堵塞。如果PCV阀堵塞,则污染气体逆向流入空气滤清器,污染滤芯,使过滤能力降低,导致燃料消耗增大,发动机磨损加大,甚至损坏发动机。因此,须定期保养PCV,清除PCV阀周围的污染物;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胶管并配合卡箍连通PCV阀与进气歧管,使得当连接结构出现泄漏时,易造成污染。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PCV阀管,能够对PCV阀管内的气流进行监测,避免PCV阀管内的气体泄漏而造成污染,保证PCV阀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PCV阀管,能够对PCV阀管内的气流进行监测,避免PCV阀管内的气体泄漏而造成污染,保证PCV阀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PCV阀管,包括连通于PCV阀与进气岐管之间阀管本体和设置于阀管本体用于监测阀管本体内腔压强的压强传感器;所述阀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快接插头。

进一步,所述压强传感器包括第一压强传感和第二压强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强传感器和第二压强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阀管本体的两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压强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压强传感器的输出端串联后对外输出检测信号。

进一步,所述阀管本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输出第一压强传感器检测信号的信号输出插接口,所述第二压强传感器通过导线与信号输出插接口内部的正、负极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压强传感器和第二压强传感器均包括壳体、导电片、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弹性膜;所述壳体设置有开口且弹性膜边缘密封固定于开口边缘使壳体内腔形成密封腔,所述第一导线一端粘附于弹性膜内壁,导电片固定于壳体内壁,第二导线的一端电连接于导电片,第一导线的另一端和第二导线的另一端均密封穿出壳体共同形成第一压强传感器或第二压强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弹性膜用于在预设外部压强作用下向内凹陷使第一导线与导向片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PCV阀管,通过阀管本体上设置压强传感器,能够对PCV阀管内的气流进行监测,避免PCV阀管内的气体泄漏而造成污染,保证PCV阀正常使用;并且安装稳定,密封性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强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压强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PCV阀管,包括连通于PCV阀与进气岐管之间阀管本体和设置于阀管本体1用于监测阀管本体内腔压强的压强传感器;所述阀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快接插头3;所述压强传感器包括第一压强传感2和第二压强传感器10,所述第一压强传感器和第二压强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阀管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压强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压强传感器的输出端串联后对外输出检测信号;所述阀管本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用于输出第一压强传感器检测信号的信号输出插接口5,所述第二压强传感器通过导线与信号输出插接口内部的正、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压强传感器和第二压强传感器均包括壳体、导电片、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弹性膜;所述壳体设置有开口且弹性膜边缘密封固定于开口边缘使壳体内腔形成密封腔,所述第一导线9一端粘附于弹性膜内壁,导电片固定于壳体内壁,第二导线8的一端电连接于导电片,第一导线的另一端和第二导线的另一端均密封穿出壳体4共同形成第一压强传感器或第二压强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弹性膜用于在预设外部压强作用下向内凹陷使第一导线与导向片接触;当然,第一传感器设有用于检测位于内部的导电片6和第一导线是否电连接的检测模块,检测模块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当弹性膜7处于阀管本体内部时,其压强低于预设值时,弹性膜在恢复弹力的作用下回弹,实现第一导线与导电片断开,检测模块检测到该信号并向外输出实现监测,而在阀管本体两端均设置压强传感器,保证监测精度高,并且第一压强传感器与第二压强传感器串联:即第一传感器的第二导线与第二压强传感器的第二导线电连接,第一传感器的第一导线与第二压强传感器的第一导线分别与信号输出插接口内部的正、负极电连接;通过设置快插接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所述快插接头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