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2265发布日期:2018-09-18 20:2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例如柴油机排气后处理装置)主要是用来处理或进化排气中有毒及有害物质的装置。排气中的毒害物质主要包含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颗粒物等。

现有技术中已经有采用柴油氧化催化剂(DOC)、柴油颗粒捕集器(DPF)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相组合的方案来提高尾气处理的效能。在一种方案中,所述氧化型催化转换器与颗粒捕集器被串联设置在第一壳体内,并另外设置与该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一腔体;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被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并另外设置与该第二壳体连通的第二腔体;然后借助连接管道将所述第一、第二腔体串联起来。排气与尿素液滴在连接管道中被混合,混合物随后进入第二腔体,再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以降低有害物质。然而,排气与尿素液滴的混合物在进入第二腔体后,分布不均匀,进而不能使混合物均匀的通过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这降低了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排气与尿素溶液实现较均匀混合的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若干后处理组件以及将所述后处理组件连通起来的腔体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包裹在所述第一、第二挡板外围的外壳,所述第一挡板设有第一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挡板设有面向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三端面以及与所述第三端面相背的第四端面;所述若干后处理组件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挡板之间的第一后处理组件、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对齐且相互连通的第二后处理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第二后处理组件并排布置的第三后处理组件;所述腔体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相连通的第一腔体组件、位于所述第四端面上且与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相连通的第二腔体组件、与所述第二腔体组件相连通的混合管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端面上且用以将所述混合管组件与所述第三后处理组件相连通的第三腔体组件;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混合管,所述混合管包括内腔体、围绕在所述内腔体的外围且沿周向分布的若干翅片、对应于所述若干翅片且与所述内腔体连通的若干开槽以及位于所述混合管中的多孔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腔体组件相连通的排气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腔体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端面上且与所述第三后处理组件相连通的第四腔体组件,所述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与所述第四腔体组件相连通的排气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挡板设有贯穿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的通孔,所述混合管悬空地穿过所述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端面且对应于所述通孔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设有所述扩展腔,所述翅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扩展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剂以及位于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剂的上游的第一多孔分配板,所述第一多孔分配板暴露在所述第一端面上以与所述第一腔体组件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包括柴油颗粒捕集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后处理组件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用以安装尿素喷嘴的安装部,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多孔管中喷射尿素液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孔管,增强了尿素液滴的破碎及其与壁面间的换热效果,从而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后视图。

图5是图1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仰视图。

图7是图1的左视图。

图8是图1的右视图。

图9是沿图3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沿图3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沿图3中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3是图12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去除图12中端盖以及支架等元件后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的后视图。

图16是图14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4的仰视图。

图18是图14的左视图。

图19是图14的右视图。

图20是图12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图2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22是去除图20中部分腔体组件以及支架等元件后的主视图。

图23是图22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2的仰视图。

图25是图22的左视图。

图26是图22的右视图。

图27是图20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28是图27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29是图27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30是图29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1是混合管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2是图31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3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100,其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若干后处理组件以及将所述后处理组件连通起来的腔体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2、包裹在所述第一、第二挡板11、12外围的外壳13、以及与所述外壳13相配合的第一端盖14以及第二端盖15。请参图2、图10、图30及图31所示,所述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100还包括用以安装尿素喷嘴(未图示)的安装部16。

所述第一挡板11设有第一端面111以及与所述第一端面111相背的第二端面112。所述第二挡板12设有面向所述第二端面112的第三端面121以及与所述第三端面121相背的第四端面122。

所述若干后处理组件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挡板11、12之间的第一后处理组件21、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21对齐且相互连通的第二后处理组件22以及与所述第一、第二后处理组件21、22并排布置的第三后处理组件2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21包括柴油氧化催化剂211以及位于所述柴油氧化催化剂的上游的第一多孔分配板212。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22包括柴油颗粒捕集器221。第三后处理组件23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剂231。

所述腔体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面111上且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21相连通的第一腔体组件31、位于所述第四端面122上且与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22相连通的第二腔体组件32、与所述第二腔体组件32相连通的混合管组件33、位于所述第二端面112上且用以将所述混合管组件33与所述第三后处理组件23相连通的第三腔体组件34、以及位于所述第四端面122上且与所述第三后处理组件23相连通的第四腔体组件35。

所述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100包括与所述第一腔体组件31相连通的排气入口36以及与所述第四腔体组件35相连通的排气出口37。

所述混合管组件33包括混合管38以及与混合管38相配合的套筒部39。所述混合管38包括内腔体381、围绕在所述内腔体381的外围且沿周向分布的若干翅片382、对应于所述若干翅片382且与所述内腔体381连通的若干开槽383以及位于所述混合管38中的多孔管384。所述多孔管384沿其轴向至少部分与所述翅片382重叠。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多孔管384中喷射尿素液滴,尿素液滴增强了尿素的破碎及其与混合管38间的换热效果,从而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

所述第二挡板12设有贯穿所述第三端面121与所述第四端面122的通孔123,所述混合管38悬空地穿过所述通孔123,所述翅片382至少部分延伸超出所述第二挡板12。所述套筒部39位于所述第三端面121上且对应于所述通孔123。所述套筒部39设有所述扩展腔391,所述翅片38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扩展腔391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筒部39,在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100的内部增加了安装空间,不局限于箱体式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100的整体尺寸,且可以通过调整扩展腔391的体积来灵活调整系统的背压,实现标准化设计。

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