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9124发布日期:2019-09-24 23:31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对风力发电机组的作业而言,人员数量少,作业面多,作业空间狭窄,工作地点距离生活区域较远,一般机组维护工作需2人进行作业,若人员发生就触电、中暑、昏迷等紧急情况时,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内空间狭小救护受限,短时间内无法聚集人力将伤员转运至开阔地带开展紧急救护工作,极易造成伤员无法得到及时医治加重伤情或死亡,目前情况下,伤员转运依赖于绳索,单人救援难度大,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不利于伤员的救治,现有技术无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救援转运困难、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包括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上的直梯,直梯的上端从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上的通道口穿出,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上还平行设置有两组可拆式救援支架,一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的下端与直梯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活动垫脚,两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上端盖,上端盖上连接有定滑轮,定滑轮上还绕有绳索,绳索的一端设有挂钩,绳索的另一端缠绕在设置于可拆式救援支架上的手拉绞盘上。

进一步地,每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由竖直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多个“H”形支架组成。

进一步地,活动垫脚为两个,且活动垫脚包括垫脚部及设置在垫脚部顶部的螺杆套,螺杆套内设有内螺纹,与活动垫脚连接的“H”形支架的下端设有外螺纹段,外螺纹段与螺杆套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 “H”形支架的上端及下端均设有法兰,且相邻“H”形支架通过法兰及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 “H”形支架的上端内侧设有环形凹槽,“H”形支架的下端设有直径及长度与环形凹槽均相同的凸杆。

进一步地,直梯的上端设有法兰,且直梯的上端设有与凸杆配合的凹槽,所述直梯与“H”形支架通过法兰连接。

进一步地,上端盖包括两组支撑杆,每组支撑杆的两端底部均装有竖杆,竖杆与“H”形支架的上端通过法兰及螺栓连接,且支撑杆之间设有三组横梁,横梁上装有定滑轮。

进一步地,竖杆的下部之间设有加强梁,加强梁与横梁平行,且加强梁、支撑杆、横梁及竖杆为一体结构。

支撑杆、横梁及竖杆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上还铰接设有与通道口相配合的盖板。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通过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上还平行设置两组可拆式救援支架,可以在使用时将一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的下端与直梯的上端连接,另一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的下端与活动垫脚连接,增大受力支撑部分与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的接触面积,并在两组可拆式救援支架的顶部的上端盖连接有定滑轮,当有伤员时,通过将伤员安全带与与挂钩连接,摇动手拉绞盘将伤员提升到相应高度后在通过担架将伤员转运至通风处完成伤员的初步救援。本实用新型结合风力发电机组原有直梯,增加可拆式救援支架,可拆式救援支架由竖直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多个“H”形支架组成。安装快速、简单、可单人完成,提高了救援效率。可使用工具包携带,占地面积小,随时搭接,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与“H”形支架的下端通过螺纹连接,可通过调整螺纹,保证两个活动垫脚的支点与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充分接触,增大受力支撑部分与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接触面积,保证了救援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相邻 “H”形支架的上端及下端均设有法兰,且相邻“H”形支架通过法兰及螺栓连接。组装拆卸较为方便,同时,相邻 “H”形支架的上端的环形凹槽内卡装有 “H”形支架的下端的凸杆。增加了连接的稳定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H”形支架上的凸杆卡装在直梯上端的凹槽内,并且直梯与“H”形支架通过法兰及螺栓连接,安装拆卸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上端盖包括两组支撑杆、竖杆,及设置在支撑杆之间的三组横梁,为定滑轮的设置提供了足够的强度,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横梁来安装定滑轮,较为便利。且上端盖为一体结构,安装拆卸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上还铰接设有与通道口相配合的盖板。当没有伤员不需要救援时,将盖板合在通道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局部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H”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H”形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端盖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上端盖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2. 直梯;3.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4. 盖板;5. 风力发电机塔筒进人门;6. “H”形支架;7. 可拆式救援支架;8.挂钩;9. 定滑轮;10. 手拉绞盘;11. 上端盖;12. 活动垫脚;13. 垫脚部;14. 螺杆套;15. 环形凹槽;16. 凸杆;17. 竖杆;18. 横梁;19.加强梁;20. 支撑杆;21. 通道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紧急救援装置,包括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1上的直梯2,直梯2的上端从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3上的通道口21穿出,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3还铰接设有与通道口21相配合的盖板4,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3的一侧还设有风力发电机塔筒进人门5。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3上还平行设置有两组可拆式救援支架7,每组所述可拆式救援支架7由竖直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多个“H”形支架6组成。一组可拆式救援支架7的下端与直梯2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组可拆式救援支架7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活动垫脚12,活动垫脚12为两个,且活动垫脚12包括垫脚部13及设置在垫脚部13顶部的螺杆套14,螺杆套14内设有内螺纹,与活动垫脚12连接的“H”形支架6的下端设有外螺纹段,外螺纹段与螺杆套14通过螺纹连接。相邻所述“H”形支架6的上端及下端均设有法兰,且相邻“H”形支架6通过法兰及螺栓连接。相邻所述“H”形支架6的上端内侧设有环形凹槽15,“H”形支架6的下端设有直径及长度与环形凹槽15均相同的凸杆16。直梯2的上端设有法兰,且直梯2的上端设有与凸杆16配合的凹槽,所述直梯2与“H”形支架6通过法兰连接。两组可拆式救援支架7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上端盖11,上端盖11上连接有定滑轮9,定滑轮9上还绕有绳索,绳索的一端设有挂钩8,绳索的另一端缠绕在设置于可拆式救援支架7上的手拉绞盘10上。上端盖11包括两组支撑杆20,每组支撑杆20的两端底部均装有竖杆17,竖杆17与“H”形支架6的上端通过法兰及螺栓连接,且支撑杆20之间设有三组横梁18,横梁18上装有定滑轮9。竖杆17的下部之间设有加强梁19,加强梁19与横梁18平行,且加强梁19、支撑杆20、横梁18及竖杆17为一体结构。

当有人员在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1上发生意外需要救护时,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底部平台1上的空间有限,无法救援,此时工作人员迅速安装可拆式救援支架7,将底部的一个“H”形支架6的下端凸杆16与直梯2上端的凹槽卡装,之后将H”形支架6的下端与直梯2上端分别设置的法兰对接,并通过螺栓紧固,将底部的另一个“H”形支架6的下端螺纹段与活动垫脚12顶部的螺杆套14螺纹连接,将上下相邻“H”形支架6的上端凹槽15与下端凸杆16卡装,并将法兰对接用螺栓紧固,每段“H”形支架6的长度为50cm,根据需求高度灵活安装。之后将上端盖11通过法兰及螺栓与顶部的两个“H”形支架6紧固,并将定滑轮9通过卡扣安装在横梁18上,将手拉绞盘10装在“H”形支架6上,调整定滑轮9与直梯间2相对位置的间距,释放挂钩8,将伤员安全带与挂钩8连接、固定,使用手拉绞盘10提升伤员,之后将伤员提升到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入口平台3上的通道口21后,解开挂钩8缓慢放下伤员,并将伤员从风力发电机塔筒进人门5转出后采取救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