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箱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89840发布日期:2020-11-10 18:1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燃料箱用盖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箱用盖。



背景技术:

在将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内的燃料向内燃机所谓的发动机供给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例如,存在日本特开2017-166472号公报所记载的燃料供给装置。在该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了具备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的盖构件和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盖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的燃料箱用盖。在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在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部。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筒状部内。盖构件的主要部分和连结构件的主要部分是树脂制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若盖构件在车辆碰撞时等外力施加到燃料箱用盖之际发生变形,则有可能导致燃料泄漏。因此,期望的是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在日本特开2017-166472号公报中,在连结构件的柱状部自身设定有通过减少截面系数而应力集中的应力集中部。因此,需要耐受通常的载荷所需的柱状部的强度(称为“平时的需要刚度”)的设定与由于车辆碰撞时等的过大的载荷而破损的应力集中部的强度(称为“碰撞时的变形刚度”)的设定之间的繁杂的刚度的平衡设定,且柱状部的一点制造误差就可能影响性能。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柱状部自身无需平时的需要刚度与碰撞时的变形刚度之间的繁杂的刚度的平衡设定、就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的燃料箱用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够利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燃料箱用盖来解决所述课题。

即、本公开的燃料箱用盖具备:盖构件,其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连结构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盖构件连结。在所述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筒状部,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筒状部内。燃料箱用盖具备覆盖所述柱状部的外周的金属制的筒状构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燃料箱用盖,柱状部自身无需平时的需要刚度与碰撞时的变形刚度之间的繁杂的刚度的平衡设定,就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对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

图6是以连接构件的悬吊状态表示燃料箱用盖的后视图。

图7是将燃料箱用盖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筒部的周边部的仰视图。

图9是将连接构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后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3是对侧柱部相对于侧筒部的悬吊状态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连接主体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即将与支柱部嵌合的保持器的倾斜姿势的立体图。

图16是对将保持器以倾斜姿势与支柱部嵌合后的状态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7是对使保持器姿势变化成立起姿势后的状态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

图18是对保持器相对于支柱部的滑动中途的状态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而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盖用于燃料供给装置。燃料供给装置设置于被搭载到搭载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汽车等车辆的燃料箱,并用于向发动机供给该燃料箱内的燃料。图1是表示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该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在图1~图3中,前后左右上下各方位与车辆的各方位相对应。即、前后方向与车长方向相对应,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相对应,上下方向与车高方向相对应。此外,对于燃料供给装置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也可以朝向任意的方向。

(燃料箱)

如图2所示,燃料箱10形成为具有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的空心容器状。在上壁部11形成有圆形孔状的开口部13。燃料箱10将上壁部11和底壁部12设为水平状态而搭载于车辆。燃料箱10是树脂制的,根据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主要是沿上下方向膨胀和收缩)。在燃料箱10内积存有例如作为液体燃料的汽油。

(燃料供给装置)

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装置20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泵单元26。连接构件24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连接构件24。

(凸缘单元22)

凸缘单元22具备凸缘主体28和蒸发燃料用阀30。

(凸缘主体28)

凸缘主体28形成为将圆形板状的盖板部32作为主体。凸缘主体28是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呈同心状形成有短圆筒状的嵌合筒部33。在盖板部32的外周部形成有相对于嵌合筒部33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圆环板状的凸缘部34。在盖板部32呈同心状形成有有顶圆筒状的阀收容部35。在阀收容部35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蒸发端口36。

如图1所示,在盖板部32设置有燃料喷出端口37、第1电连接器部38以及第2电连接器部39。燃料喷出端口3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盖板部32的直管状。另外,在两电连接器部38、39内配置有预定根数的金属制端子。燃料喷出端口37和两电连接器部38、39分散地配置于阀收容部35的周围。

如图3所示,在盖板部32的下表面的后部形成有托脚部41。托脚部41具有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中央筒部42和左右的两侧筒部43。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均整体形成为左右对称状。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共用相邻的壁部。左右的两弯曲壁部44相互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两侧筒部43的外侧部。中央筒部42的后侧的壁部分以及两侧筒部43的后侧的壁部分和两弯曲壁部44同凸缘主体28的嵌合筒部33的后半部呈连续状。两弯曲壁部44在后视时形成为从嵌合筒部33朝向下方收束的大致三角形形状。

(蒸发燃料用阀30)

如图2所示,蒸发燃料用阀30以将上部收容于凸缘主体28的阀收容部35内的状态进行安装。作为蒸发燃料用阀30,例如,使用具备蒸发燃料控制阀与满箱限制阀的集成阀。若燃料箱10的内压比预定值小,则蒸发燃料控制阀闭阀,若该内压比预定值大,则蒸发燃料控制阀开阀。另外,满箱限制阀在燃料箱10内的燃料未满箱时开阀,若达到满箱,则闭阀。

(连接构件24)

如图3所示,连接构件24具有连接主体46、弹簧引导件47以及左右的两侧柱部48。连接主体4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块状。连接主体46具有水平状的上端面46a。在连接主体46的下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卡合轴孔50。弹簧引导件47呈支柱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中央部上。两侧柱部48呈棱柱状且相互呈左右对称状形成于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左右两端部上。

(连接构件24相对于凸缘单元22的组装)

在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嵌合有金属制的螺旋弹簧52。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与螺旋弹簧52一起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中央筒部42。另外,连接构件24的两侧柱部48插入于凸缘主体28的两侧筒部43。另外,两侧筒部43和两侧柱部48利用卡扣相互连结成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沿着轴向移动。另外,凸缘主体28和连接主体46利用螺旋弹簧52的弹性而被向远离方向施力。

(泵单元26)

如图2所示,泵单元26具有副箱54、燃料测量器56、燃料泵58、泵壳体60、压力调节器62以及调节器壳体64。图4是表示泵单元的俯视图,图5是将该泵单元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主视图。此外,在图4和图5中省略了燃料测量器56。

(副箱54)

如图5所示,副箱54具备副箱主体66、燃料过滤器67以及罩构件68。

(副箱主体66)

副箱主体66是树脂制的,形成为在下表面开口的倒浅箱状。副箱主体66在俯视时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形状(参照图4)。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靠右的位置形成有四边形形状的开口孔70。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左后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方筒状的燃料接受筒部71(参照图4)。燃料接受筒部71的上表面开口。

如图3所示,在副箱主体66的后表面下部的靠左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卡合轴72(参照图4)。另外,在副箱主体66的上表面部的右后部上形成有面向前后方向的板状的立壁部73。

(燃料过滤器67)

如图5所示,燃料过滤器67具备过滤器构件75、内骨构件76以及连接管77。过滤器构件75是利用由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的滤材形成为空心袋状而成的。过滤器构件75的外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且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四边形形状。

内骨构件76是树脂制的,具有将过滤器构件75保持成沿上下方向鼓出的状态的骨架构造。另外,连接管77是树脂制的,并形成为立式圆管状。连接管77利用热熔接结合于内骨构件76的右部上。过滤器构件75的上表面部夹在内骨构件76与连接管77之间。过滤器构件75内外经由连接管77连通。

过滤器构件75以封闭副箱主体66的下表面开口的方式配置于该副箱主体66。在副箱主体66与过滤器构件75之间形成有积存燃料的燃料积存空间79。连接管77配置于副箱主体66的开口孔70内。开口孔70与连接管77之间的环状空间部设为燃料的流入口80。燃料箱10(参照图2)内的燃料由于自重而从流入口80流入燃料积存空间79。

罩构件68是长四边形板状且形成为具有许多开口的格子板状。罩构件68是树脂制的。罩构件68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66。过滤器构件75的周缘部夹在副箱主体66的周缘部与罩构件68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罩构件68覆盖过滤器构件75的下表面部。在罩构件68的下表面分散地形成有许多半球状的突起部81。

(燃料测量器56)

如图3所示,燃料测量器56具备测量器主体84、臂85以及浮子86。测量器主体84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立壁部73的后侧面。臂85的基端部安装于转动部88,该转动部88以能够绕水平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到测量器主体84。在臂85的自由端部安装有浮子86。燃料测量器56是检测燃料箱10内的燃料的余量即液面的位置的液面计。

(燃料泵58)

如图5所示,燃料泵58是大致圆柱形状的电动式燃料泵。燃料泵58具备马达部和泵部,吸入燃料且加压后喷出。燃料泵58在泵部侧的端部(右端部)具有燃料吸入口90,在马达部侧的端部(左端部)具有燃料喷出口91。此外,在燃料泵58的马达部侧的端部设置有电连接器。马达部例如使用无刷直流马达。

(泵壳体60)

如图5所示,泵壳体60具有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空心圆筒状的壳体主体94。泵壳体60是树脂制的。在壳体主体94的一端侧开口(左端侧开口)形成有封闭该开口的端板部95。在端板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端板部95的直管状的喷出管部96。在喷出管部96的顶端部利用熔接结合有弯角形状的树脂制的管接头98。另外,在喷出管部96的靠顶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连接筒部100。连接筒部100内与喷出管部96内连通。燃料泵58以使燃料喷出口91朝向左方的状态收容于壳体主体94内。燃料喷出口91与喷出管部96的基端部(右端部)连接。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94的轴向的中央部的上端部呈前后对称状形成有向相反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弹性支承片102。两弹性支承片102是带板状,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s字状。两弹性支承片102的顶端部利用卡扣安装于副箱主体66的前后的两侧部。泵壳体60由两弹性支承片102以水平状态所谓的横置状态弹性地支承于副箱主体66上。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94利用卡扣安装有封闭其右端开口面的树脂制的盖104。在盖104形成有弯角形管状的吸入管部105。吸入管部105的一端部(左端部)与燃料泵58的燃料吸入口90连接。吸入管部105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与燃料过滤器67的连接管77连接。吸入管部105利用卡扣安装于连接管77。

由树脂制的具有挠性的管构成的燃料排出管107的一端部利用压入而连接于管接头98。喷嘴构件109利用压入而连接于燃料排出管107的另一端部(参照图4)。喷嘴构件109利用卡扣安装于燃料接受筒部71的左后部上。燃料排出管107弯曲成倒u字状(参照图5)。

(压力调节器62)

如图5所示,压力调节器62的外形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压力调节器62将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即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压力调整成预定的压力。

(调节器壳体64)

调节器壳体64是树脂制的,形成为空心圆筒型的容器形状。调节器壳体64具有在轴向上分割而成的第1壳体半体112和第2壳体半体113。两壳体半体112、113利用卡扣安装。在调节器壳体64内收容有压力调节器62。调节器壳体64以将轴向设为水平状态的横置状态配置。

在第1壳体半体112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被连接筒部115和从上端部向切线方向外侧突出的燃料喷出部116。被连接筒部115和燃料喷出部116在第1壳体半体112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燃料导入口连通。

在第2壳体半体113形成有从与第1壳体半体1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排出管部118。排出管部118在第2壳体半体113内与压力调节器62的剩余燃料排出口连通。燃料喷出部116喷出由压力调节器62调压后的燃料。在压力调节器62中剩余的燃料被从排出管部118排出。

调节器壳体64的被连接筒部115与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嵌合连接。在连接筒部100与被连接筒部115之间夹置有将两者间弹性地密封的o形密封圈119。另外,燃料喷出部116从第1壳体半体112的上端部朝向左后方(参照图4和5)。另外,排出管部118朝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参照图3)。

如图5所示,在泵壳体60的连接筒部100内装入有止回阀120。止回阀120是阻止连接筒部100内的加压燃料的倒流的残压保持用的止回阀。止回阀120具有阀引导件121和阀芯122。阀引导件121呈固定状配置于连接筒部100内。阀芯122呈同心状且以能够沿轴向(上下方向)移动、即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阀引导件121。阀芯122由于自重而闭阀,由于燃料压力而开阀。

(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的组装)

如图3所示,副箱主体66的卡合轴72可转动地与连接主体46的卡合轴孔50卡合。由此,泵单元26以能够在上下方向(在图3中,参照箭头y1、y2方向)上转动的方式与连接构件24连结。凸缘主体28的燃料喷出端口37和调节器壳体64的燃料喷出部116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连接(参照图2)。喷出燃料配管124由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软管等构成。另外,喷出燃料配管124形成为波纹管状。

如图2所示,凸缘主体28的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燃料泵58的电连接器经由第1线束126电连接。凸缘主体28的第2电连接器部39和燃料测量器56的测量器主体84(参照图3)经由第2线束128电连接。此外,第1线束126和第2线束128适当勾挂安装于与相邻的树脂构件一体成形的配线钩部。

(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

在向燃料箱10组装之际,燃料供给装置20设为伸长状态。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24悬吊于凸缘单元22,泵单元26悬吊于连接构件24。即、连接构件24向相对于凸缘单元22而言的最下位置(最远离位置)下降。另外,泵单元26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1)成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的右降的倾斜状态(在图3中,参照双点划线26)。

接着,保持燃料供给装置20的伸长状态,将泵单元26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的上方插入该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内。泵单元26相对于连接构件24而言向与悬吊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在图3中,参照箭头y2),从而设为水平状态,并载置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上(参照图2)。此外,在连接构件24与泵单元26之间设置有限制泵单元26超过水平状态的转动的转动限制机构。

接着,凸缘单元22克服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而被下压,从而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嵌合于燃料箱10的开口部13内。在该状态下,凸缘主体28的凸缘部34借助固定配件、螺栓等固定部件(未图示)固定于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参照图2和图3)。如上述那样,燃料供给装置20相对于燃料箱10的设置完成。

在燃料供给装置20的设置状态(参照图2和图3)下,泵单元26利用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而保持成被按压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的状态。另外,罩构件68的突起部81与燃料箱10的底壁部12抵接,从而确保燃料在罩构件68与底壁部12之间的流通。另外,凸缘单元22的托脚部41的下端面41a和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隔着预定的间隔地相对(参照图3)。

不过,燃料箱10由于因气温的变化、燃料量的变化等导致的箱内压的变化而变形即膨胀和收缩。与此相伴,燃料箱10的上壁部11与底壁部12之间的间隔变化(增减)。在该情况下,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通过相对地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追随燃料箱10的高度的变化。另外,在燃料箱10要过度地收缩时,通过凸缘主体28的托脚部41与连接主体46相互抵接而作为支撑棒发挥作用。

另外,在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连接有与发动机相连的燃料供给配管。另外,在第1电连接器部38和第2电连接器部39分别连接有外部连接器。另外,在蒸发端口36连接有与吸附罐相连的蒸发燃料配管构件。吸附罐具备能够使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吸附、脱离的吸附材料(例如,活性炭)。

(燃料供给装置20的工作)

燃料泵58(参照图5)被来自外部的驱动电力驱动。于是,从燃料箱10内经过了罩构件68的燃料、和/或泵单元26的燃料积存空间79内的燃料经由燃料过滤器67而被燃料泵58吸入并被加压。从燃料泵58喷出来的加压燃料经由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向调节器壳体64内流动,并由压力调节器62进行调压。调压后的加压燃料经由喷出燃料配管124(参照图1)从凸缘单元22的燃料喷出端口37向发动机供给。

另外,因压力调节器62(参照图4、5)的调压而剩余的燃料从调节器壳体64的排出管部118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从燃料泵58喷出到泵壳体60的喷出管部96的加压燃料的一部分经由燃料排出管107向副箱主体66的燃料接受筒部71内排出。另外,由于蒸发燃料用阀30(参照图1)的蒸发燃料控制阀的开阀,在燃料箱10内产生的蒸发燃料被向吸附罐排出。

(燃料箱用盖的连结机构)

图6是以连接构件的悬吊状态表示燃料箱用盖的后视图,图7是将燃料箱用盖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燃料箱用盖150构成为具备凸缘单元22、连接构件24以及螺旋弹簧52。另外,连结机构152由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和连接构件24的侧柱部48构成。另外,左右两组连结机构152形成为相互左右对称状,因此,主要说明左侧的连结机构152,简略或省略关于右侧的连结机构152的说明。

此外,凸缘单元2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盖构件”。另外,连接构件2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另外,连接构件24和泵单元2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箱内配置零部件”。另外,连接主体4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连结构件主体”。另外,侧筒部43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筒状部”。

(凸缘单元22的侧筒部43)

图8是表示凸缘单元的侧筒部的周边部的仰视图。如图8所示,在凸缘单元22的仰视时,侧筒部4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侧筒部43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多个(在图8中示出8个)引导肋154。引导肋154形成为沿侧筒部43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在图8中是纸面表背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引导肋154在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引导肋154以相邻的两个为1组而形成为能够与侧柱部48的各外拐角部的两侧面抵接或接近。

如图6所示,在侧筒部43的后侧壁43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卡合孔155。将卡合孔155的下端侧的孔缘部称为孔下缘部156。

(凸缘单元22的中央筒部42)

如图8所示,中央筒部42在两侧筒部43之间形成为大致四方筒状。在中央筒部42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多个(在图8中示出前后左右的4个)弹簧引导肋42a。弹簧引导肋42a形成为沿中央筒部42的轴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中央筒部42和两侧筒部43通过一体成形形成于凸缘主体28,因此是树脂制的。

(连接构件24的弹簧引导件47)

图9是将连接构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连接主体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弹簧引导件47在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的中央部上沿上下方向延伸。弹簧引导件47在俯视时形成为+型状,具有前后左右总计4根肋状部47a(参照图14)。

(连接构件24的侧柱部48)

如图9所示,侧柱部48具有构成该侧柱部48的主体的支柱部160和覆盖该支柱部160的外周的保持器162。图10是对侧柱部进行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侧视图,图11是该侧柱部的后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

(支柱部160)

支柱部160呈大致正四棱柱状形成于连接构件24的连接主体46上。在支柱部160的左右的两侧面的下部呈左右对称状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两个卡定槽164(参照图11)。另外,在支柱部160的左右的两侧面中的、内侧的侧面(在左侧的支柱部160中是右侧面,在右侧的支柱部160中是左侧面)的下端部形成有位于卡定槽164的下方的四边形形状的定位突起165。在支柱部160的上端部形成有在前方和上方开口的四方槽状的凹槽部166。在凹槽部166的后侧壁167形成有卡合片170(参照图10和图11)。此外,支柱部16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柱状部”。

如图10所示,卡合片170具有:卡合片主体171,其形成为从下端侧向上方立起的悬臂状;以及钩状的卡合爪部172,其形成于卡合片主体171的顶端部(上端部)。卡合片主体171的后侧面与包括后侧壁167在内的支柱部160的后侧面160a平齐。卡合爪部172从后侧壁167的后侧面朝向后方突出。

如图11所示,卡合片主体171是通过在后侧壁167呈局部切除状形成大致倒u字状的开口槽174而形成的。卡合片主体171形成为能够向卡合爪部172的卡定解除方向即向凹槽部166内进入的方向(前方)弹性变形即能够挠曲变形(在图10中,参照双点划线171)。

如图9所示,在支柱部160的凹槽部166的左右的两侧壁的上部形成有前侧下降状的倾斜面部185。倾斜面部185从后侧(卡合爪部172侧)的上端部朝向前侧(与卡合爪部172相反的一侧)的下端部向斜下方倾斜。

在支柱部160的前侧面形成有多个(在图9中示出5个)纵长槽状的凹部187。凹部187在前方开口。凹部187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呈纵向排列状配置。另外,在上下相邻的凹部187之间形成有加强肋部188。

在支柱部160的左右的两侧面的后侧缘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部190。凸条部190从卡定槽164的下端部向支柱部160的上端部或上端部附近延伸。另外,支柱部160中的比卡定槽164的上端靠上方的左右的两侧面160c配置于比支柱部160的下端部中的左右的两侧面160b低一级的位置。在支柱部160的下端部处的两侧面160b中的、内侧的侧面160b(在左侧的支柱部160中是右侧面160b,在右侧的支柱部160中是左侧面160b)配置有定位突起165。

弹簧引导件47和支柱部160通过一体成形形成于连接主体46,因此,是树脂制的。另外,连接主体46利用前后方向的脱模而形成。即、连接主体46例如是使用具备配置于前侧的固定模具和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该固定模具的后侧的可动模具的模具来进行树脂成形而成的。因此,两侧柱部48利用与它们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的脱模而形成。另外,弹簧引导件47利用与两侧柱部48的脱模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脱模而形成。

(保持器162)

如图9所示,保持器162利用冲压成形使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板材弯曲而形成为正四方筒状。保持器162形成为能够与支柱部160嵌合。在保持器162的周向上的两端缘相互之间形成有合缝部176(参照图12),该合缝部176在侧板部162a的中央部以预定宽度在整个轴向上延伸。合缝部176以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的方式配置。此外,合缝部176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狭缝”。

在保持器162的与合缝部176侧的侧板部162a相邻的两侧板部162b的上端部的中央部呈对称状形成有方孔状的窗孔177(参照图10)。在保持器162的与合缝部176相反的一侧的侧板部162c的下部形成有卡定片178,该卡定片178向保持器162内倾斜地形成为切起(日文:切り起こし)状(参照图11)。卡定片178形成为以下端部为基端部并以上端部为卡定端部179的悬臂状。卡定端部179向与切起方向相反的一侧呈折回状弯曲。另外,保持器162的上端部以使上端开口缩窄的方式弯曲。此外,保持器162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筒状构件”。另外,卡定端部179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卡定爪部”。

(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组装)

如图10所示,以罩上支柱部160的方式使保持器162滑动,从而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详细而言,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之际,首先,如图15所示,在使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的状态下,设为使保持器162的上端部向后方倾斜的倾斜姿势。

接下来,如图16所示,保持保持器162的倾斜姿势,使保持器162的一方(前方斜向上侧)的侧板部162b沿着支柱部160的倾斜面部185而使保持器162的下端部与支柱部160的上端部嵌合。由此,使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位于保持器162的下端部内即后侧的侧板部162b的内侧。在该状态下,保持器162的另一方(后方斜向下侧)的侧板部162b的下端部与支柱部160的后侧壁167的后侧面抵接或接近,并位于比支柱部160的倾斜面部185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低预定量的位置。另外,在以另一方(后方斜向下侧)的侧板部162b的内侧面的下端为中心而引出穿过最远离该中心的后侧壁167的上端的圆周线c时,卡定片178(详细而言,卡定片178的距侧板部162b的内侧面的下端最近的下端)配置于比圆周线c靠外侧的位置。

从该状态起,如图17所示,使保持器162以另一方(后方斜向下侧)的侧板部162b的下端部为支点向前方转动,从而使保持器162姿势变化成与支柱部160呈同心状的立起姿势。由此,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被保持器162的后侧的侧板部162b压入,因此,卡合片170向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保持器162的另一方(前侧)的侧板部162b的下端部在比支柱部160的倾斜面部185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处面对支柱部160的前侧面。

另外,保持器162的卡定片178配置于比圆周线c(参照图16)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使保持器162从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进行姿势变化之际,卡定片178不与支柱部160接触(干涉)。即、卡定片178配置于在从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进行姿势变化之际不与支柱部160接触的位置。

接下来,使保持器162保持立起姿势,使其沿着支柱部160向下方滑动。此时,通过使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在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内相对移动,保持器162以标准的安装状态与支柱部160嵌合,从而该嵌合完成(参照图10~图12)。另外,由于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支柱部160的外周由保持器162覆盖。

另外,在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的同时,卡合片170弹性复原,从而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透过保持器162的窗孔177而向后方突出(参照图10)。卡合爪部172通常从窗孔177向后方突出。另外,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被定位。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保持立起姿势,并使其沿着支柱部160向下方滑动之际,卡定片178由于弹性而被支柱部160的该侧面160c推开(参照图18)。并且,在保持器162的嵌合完成的同时,卡定片178弹性复原,从而卡定片178的卡定端部179卡定于卡定槽164内(参照图11)。由此,保持器162以防脱状态安装于支柱部160。此外,用于将保持器162安装于支柱部160的安装用卡扣192由设置有卡定槽164的支柱部160和具有卡定端部179的卡定片178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嵌合完成的状态下,在连接主体46的上端面46a与保持器162的下端面之间设定有供支柱部160的基端部161暴露的预定的间隙s(参照图10)。

(弹簧引导件47和侧柱部48相对于中央筒部42和侧筒部43的组装)

嵌合有螺旋弹簧52的弹簧引导件47插入于中央筒部42(参照图8)。弹簧引导件47的肋状部47a与螺旋弹簧52的内周面抵接或接近。另外,弹簧引导肋42a与螺旋弹簧52的外周面抵接或接近。螺旋弹簧52被弹簧引导件47和弹簧引导肋42a保持成垂直立起状。

如图13所示,侧柱部48被从侧筒部43的下方插入于该侧筒部43内。此时,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在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相干涉了之后,利用卡合片170的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而越过孔下缘部156。由此,卡合爪部17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卡合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内。即、侧柱部48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侧筒部43连结。另外,侧筒部43内的各引导肋154(参照图8)与侧柱部48的保持器162的各外拐角部的侧面抵接或接近,从而侧柱部48呈同轴状保持于侧筒部43。

在连接构件24悬吊到凸缘单元22时,支柱部160的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与侧筒部43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抵接。由此,连接构件24以悬吊状态相对于凸缘单元22防脱。此外,将支柱部160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连结于侧筒部43的构造的悬吊用卡扣181由设置有卡合孔155的侧筒部43和具有卡合爪部172的卡合片170构成。另外,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形成为顶端部不超过侧筒部43的后侧面。

(实施方式的优点)

根据所述的燃料箱用盖150,连接构件24中的树脂制的支柱部160的外周由金属制的保持器162覆盖。由此,支柱部160的刚度得以提高,且支柱部160的基端部161(参照图13)成为刚度比其他部分的刚度低的脆弱部。因此,在由于车辆碰撞等而外力(特别是前后方向的外力)施加到燃料箱用盖150之际,基于该外力的应力集中于支柱部160的基端部161,以该基端部161为起点而连接构件24以弯曲的方式变形。因而,通过在支柱部160设定碰撞时的变形刚度,并利用保持器162提高该支柱部160的刚度,从而设定平时的需要刚度即可。因而,支柱部160自身无需平时的需要刚度(耐受通常的载荷所需的支柱部160的强度)与碰撞时的变形刚度(由于车辆碰撞时等的过大的载荷而破损的应力集中部即基端部161的强度)之间的繁杂的刚度的平衡设定,就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凸缘单元22的凸缘主体28的变形。

另外,金属制的保持器162介于侧筒部43与支柱部160之间,从而能够提高侧筒部43与支柱部160之间的滑动性,抑制由树脂彼此间的滑动接触导致的异常噪声的产生。另外,通过使用保持器162,能够获得抑制由外力导致的凸缘单元22的变形的效果和抑制由侧筒部43与支柱部160之间的树脂彼此间的滑动接触导致的异常噪声的产生的效果。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之际,使保持器162从使保持器162的下端部以沿着倾斜面部185的倾斜姿势与支柱部160的上端部嵌合的状态姿势变化成立起姿势。由此,卡合片170向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因而,能够节省在使保持器162保持立起姿势而与支柱部160嵌合之际将卡合片170向卡合解除方向压入所需的工夫。详细而言,若使保持器162保持立起姿势地与支柱部160嵌合,则保持器162与卡合片170的卡合爪部172干涉(抵接),妨碍该嵌合的进行。因此,需要工夫将卡合爪部172向卡合片170的卡合解除方向压入。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保持器162的姿势变化,从而能够节省将卡合爪部172向卡合片170的卡合解除方向压入的工夫。

另外,通过使卡定片178卡定于安装用卡扣192的卡定槽164,能够将与支柱部160嵌合了的保持器162安装成防脱状态。

另外,保持器162的卡定片178配置于比圆周线c(参照图16)靠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卡定片178与从嵌合于支柱部160的上端部的保持器162的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进行姿势变化之际的支柱部160相接触(干涉)。由此,能够使保持器162从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顺利地进行姿势变化。

另外,在使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相对应的状态下,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了时,定位突起165在合缝部176内相对地移动。由此,能够使保持器162以标准的安装状态与支柱部160嵌合。

另外,在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与支柱部160的定位突起165不对应的状态下,在使保持器162与支柱部160嵌合了时,保持器162与定位突起165干涉(抵接)。由此,妨碍保持器162的嵌合的进行,因此,能够抑制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误组装。另外,在误组装的情况下,重新进行保持器162相对于支柱部160的组装即可。

另外,保持器162的合缝部176朝向另一方的保持器162侧(参照图9)。由此,能够抑制由车辆碰撞时等的从左右方向外侧施加的外力导致的保持器162的扩开变形,抑制支柱部160的折损等。

另外,支柱部160利用与支柱部16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的脱模而形成。因而,与利用轴线方向的脱模来形成支柱部160的情况相比,能够针对树脂成形的支柱部160的倒伏进行模具的雕刻等修正。另外,通过在支柱部160形成有作为挖空部的多个凹部187,从而能够抑制支柱部160的收缩等成形不良。另外,通过在凹部187相互之间形成有加强肋部188,从而能够提高支柱部160的强度。

另外,弹簧引导件47利用与支柱部160的脱模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脱模而形成。因而,能够将弹簧引导件47与支柱部160同时成形。

另外,连结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的连结机构152设置有左右两组。因此,能够使猛地抬起凸缘单元22之际的施加于悬吊用卡扣181的卡合孔155的孔下缘部156和卡合片170的应力向左右的两连结机构152分散。

另外,在两个支柱部160之间,卡定槽164形成为左右对称状,在保持器162呈前后对称状形成有窗孔,因此,能够使通用的保持器162与左右的两支柱部160嵌合。另外,支柱部160其本身也形成为左右对称状,因此,也能够通过省略定位突起165,而使保持器162在使合缝部176的朝向翻转了的状态下与支柱部160嵌合。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汽车等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20,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燃料供给装置。另外,连接构件24也可以呈固定状设置于泵单元26侧的构件。另外,连结凸缘单元22和连接构件24的连结机构152并不限于左右两组,也可以设为1组或3组以上。另外,支柱部160的形状并不限于棱柱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具有狭缝的筒状构件。另外,弹簧引导件47和支柱部160是能够利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的脱模而形成的形状即可,其形状也可以适当变更。另外,弹簧引导件47和支柱部160也可以分别成形。

以上,在本说明书中以各种形态进行了技术的公开。该技术的第1形态是一种燃料箱用盖,其具备:盖构件,其封闭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连结构件,其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盖构件连结,在该燃料箱用盖中,在所述盖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筒状部,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所述筒状部内,该燃料箱用盖具备覆盖所述柱状部的外周的金属制的筒状构件。

根据第1形态,通过使金属制的筒状构件与连结构件中的树脂制的柱状部嵌合,从而柱状部的外周由筒状构件覆盖。由此,柱状部的刚度得以提高,柱状部的基端部成为刚度比其他部分的刚度低的脆弱部。因此,在外力施加到燃料箱用盖之际,基于该外力的应力集中于柱状部的基端部,连结构件以该基端部为起点变形。因而,通过在柱状部设定碰撞时的变形刚度,并利用筒状构件提高该柱状部的刚度,从而设定平时的需要刚度即可。因而,柱状部自身无需平时的需要刚度与碰撞时的变形刚度之间的繁杂的刚度的平衡设定,就能够抑制由外力导致的盖构件的变形。

第2形态是第1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柱状部利用悬吊用卡扣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所述筒状部连结,所述悬吊用卡扣包括:所述筒状部,其设置有卡合孔;以及卡合片,其形成于所述柱状部的靠上端的位置,且具有利用弹性变形而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内的卡合爪部,在所述柱状部的上端部形成有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设为以所述卡合爪部位于所述筒状构件的下端部内的方式使所述筒状构件能够从所述柱状部的上方以倾斜姿势嵌合。

根据第2形态,卡合片卡合于悬吊用卡扣的卡合孔,从而连结构件的柱状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悬吊的方式与盖构件的筒状部连结。另外,在使筒状构件与柱状部嵌合之际,首先,使筒状构件的下端部以沿着倾斜面部的倾斜姿势与柱状部的上端部嵌合,从而使卡合片的卡合爪部位于筒状构件的下端部内。使筒状构件从该状态姿势变化成与柱状部呈同心状的立起姿势,从而卡合片向卡合解除方向弹性变形。接下来,通过使筒状构件沿着柱状部向下方滑动,从而能够使筒状构件与柱状部嵌合。因而,能够节省在将筒状构件保持立起姿势地与柱状部嵌合之际将卡合片向卡合解除方向压入所需的工夫。

第3形态是第2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筒状构件利用安装用卡扣安装于所述柱状部,所述安装用卡扣包括:所述柱状部,其设置有卡定槽;以及卡定片,其形成于所述筒状构件,且具有利用弹性变形而卡合于所述卡定槽内的卡定爪部。

根据第3形态,卡定片卡定于安装用卡扣的卡定槽,从而能够将与柱状部嵌合了的筒状构件安装成防脱状态。

第4形态是第3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卡定片配置于在与所述柱状部的上端部嵌合了的所述筒状构件从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进行姿势变化之际不与所述柱状部接触的位置。

根据第4形态,能够避免卡定片在与柱状部的上端部嵌合了的筒状构件从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进行姿势变化之际与柱状部接触(干涉)。由此,能够使筒状构件从倾斜姿势向立起姿势顺利地进行姿势变化。

第5形态是第1~4形态中任一个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在所述筒状构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所述柱状部具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狭缝卡合的定位突起。

根据第5形态,在使筒状构件的狭缝和柱状部的定位突起相对应了的状态下,在使筒状构件与柱状部嵌合了时,定位突起在狭缝内相对移动,从而能够使筒状构件以标准的安装状态与柱状部嵌合。另外,在筒状构件的狭缝与柱状部的定位突起不对应的状态下,在使筒状构件与柱状部嵌合了时,由于筒状构件与定位突起干涉(抵接),妨碍筒状构件的嵌合的进行。因此,能够抑制筒状构件相对于柱状部的误组装。

第6形态是第1~5形态中任一个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柱状部利用与该柱状部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脱模而形成。

根据第6形态,与利用轴线方向的脱模来形成柱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针对树脂成形的柱状部的倒伏进行模具的雕刻等修正。

第7形态是第6形态的燃料箱用盖,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具有弹簧引导件,该弹簧引导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供对所述盖构件向远离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嵌合,所述弹簧引导件利用与所述柱状部的脱模方向相同的方向的脱模而形成。

根据第7形态,能够将弹簧引导件与柱状部同时成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