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1059发布日期:2020-11-20 09:28阅读:65来源:国知局
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燃油过滤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滤清器内部对燃油进行加热的实现技术。



背景技术:

燃油滤清器作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将燃油中的杂质、水和其它污染物过滤掉,提供清洁的燃油,防止喷油嘴的锈蚀和堵塞,避免发动机的燃烧室产生积碳,进而确保燃油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可靠性,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燃油温度越低,粘度越大,通过滤芯时的阻力也越大。因此,为了降低滤芯对燃油的滤阻,需要加热燃油。

传统燃油滤清器结构中的电加热器有三种典型结构,分别是:

1、顶侧加热,主要用来加热从进油管进入的燃油,优点是能够持续对从进油口进入的燃油加热,不足是加热后的燃油进入滤清器腔体,由于腔体较大,会很快被冷却,导致通过滤层的燃油没有被有效加热,导致滤芯对燃油的滤阻较大。这种加热方式加热的是在燃油的主要流动通道上加热燃油,属于通道式加热。

2、底部加热,主要用来加热壳体底部的燃油,优点是能够对滤清器内已有燃油加热,这部分燃油并不位于燃油的主要流动通道上,但与燃油的主要流动通道处的燃油是相通的,因此这种方式属于静态(燃油)加热。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热传导过程慢,发动机刚启动时,靠近滤层的燃油没有被加热,导致滤芯对燃油的滤阻较大。

前种方式分别实现了通道式和静态加热,缺点均为初始加热效果较差。

3、在滤层外侧进行加热,见中国专利201721433468.5,此种方式虽然能够对滤层附近的燃油加热,但只能够紧贴滤清器壳体内壁的结构,导致很多热量被滤清器壳体带走,能源浪费率高。

为此,亟需提供一种结构来解决加热导热慢和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迅速加热进入滤芯前的燃油、又能减少对外散失的热量的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包括水平截面呈弧形的中间立板,以中间立板朝向其圆心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另一侧表面为外表面;安装到燃油滤清器中时,中间立板的内表面朝向滤芯且其外表面朝向燃油滤清器的壳体;

中间立板的内表面贴合固定连接有内散热板,中间立板的外表面贴合固定连接有外散热板;中间立板的顶端高于外散热板顶端并连接有上支板,中间立板的下端低于外散热板底端并连接有下支板,上支板和下支板均为塑料件,上支板和下支板均向外延伸并均宽于外散热板,上支板和下支板均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并使外散热板与燃油滤清器壳体内壁之间形成间隙;

中间立板、外散热板和内散热板组成本体,本体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电加热器,外散热板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为左通油部和右通油部,左通油部和右通油部均与滤芯外表面相通;

安装在燃油滤清器中时,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与外散热板相对,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到达左通油部的路径长度为第一路径长度,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到达右通油部的路径长度是第二路径长度。

所述电加热器为pct加热器。

上支板沿中间立板的顶端间隔设有若干个,相邻上支板之间形成用于燃油向上通过的上通油部,上通油部与滤芯外表面相通;

上支板和下支板之间的外散热板上设有若干分流板,分流板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在使外散热板与燃油滤清器壳体内壁之间形成间隙的同时对通过分流板的燃油起到分流作用;

分流板均左高右低设置并使大部分燃油通过左通油部和右通油部流向滤芯,同时使少部分燃油向上通过上通油部流向滤芯;将通过左通油部和右通油部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前向燃油,将通过上通油部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上向燃油,调节各分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β至前向燃油与上向燃油的体积比为3±0.1/1;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到达上通油部的路径为第三路径;

将通过左通油部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左向燃油,将通过右通油部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右向燃油;调节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的轴线与外散热板径向间的夹角α的角度至左向燃油与右向燃油的体积比为第一路径长度/第二路径长度。

中间立板左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有用于插设在预设在燃油滤清器壳体内表面上的插槽内的弹簧片,本体右部沿切线方向向右连接有线路引出管;线路引出管插设在燃油滤清器壳体上对应设置的通孔内,线路引出管在用于线路引出的同时起到固定本体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采用本实用新型,外散热板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之间保持有间隙,从而避免直接加热壳体,减少对外散失的热量并提高加热燃油的效率。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实现了通道式加热和静态加热相结合的加热方式,加热面积相较以往能够提升6倍以上,加热效率更高且能量散失少,通道燃油得到更均匀的加热,通道处的燃油和静态燃油均得到加热,在节能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燃油通过滤层时的滤阻。

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式加热是指,经第一路径、第二路径和第三路径流向滤芯的燃油均得到了外散热板的加热,这是通道式加热;内散热板内侧的燃油不在燃油流动的主要通道上,在机动车的发动机启动时这部分燃油属于存量燃油,这部分燃油也会有一部分进入滤层,当然通道处的燃油也会有一部分补充入存量燃油。本实用新型对于存量燃油也进行加热,避免只加热通道处的燃油导致的进入滤层的燃油的油温较低、滤阻较大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中,进入燃油滤清器的燃油,沿外散热板可沿左向、右向和上向三种流动方向进入滤芯,因而相比一种或两种流动方向能够降低本实用新型对燃油产生的滤阻。

分流板具有双重作用:

一是分流以均匀加热燃油;通过调节各分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来控制前向燃油与上向燃油的体积比,从而使前向燃油是上向燃油的3倍左右,保证更多的燃油沿外散热板具有较长的流动路径;燃油向上通过上通油部的距离较短,前向燃油的总体路径较长,较短的上向燃油(第三路径)路径匹配较小的流量,较长的前向燃油路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总和)匹配较大的流量,使燃油得到更均匀的加热。

二是支撑以减少能量浪费,保证外散热板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避免上支板和下支板之间的外散热板过于接近甚至贴合燃油滤清器的壳体的内表面,进而避免外散热板直接加热燃油滤清器的壳体而导致向外界散发较多的热量,减少能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弹簧片插在燃油滤清器壳体内表面上的插槽,又通过线路引出管插在燃油滤清器壳体上的通孔内,从而限制本体的位置,使上支板、下支板以及分流板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这样就使本实用新型与燃油滤清器壳体之间形成了插接压接配合的结构,没有螺栓螺母也没有铆钉等固定连接件,非常便于装配和拆卸,提高了装拆的效率。

线路引出管一个结构起到线路引出和固定本体的双重作用,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方便了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与外散热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通道式与静态加热结合的燃油加热结构包括水平截面呈弧形的中间立板1,以中间立板1朝向其圆心的一侧表面为内表面,另一侧表面为外表面;安装到燃油滤清器中时,中间立板1的内表面朝向滤芯且其外表面朝向燃油滤清器的壳体;

中间立板1的内表面贴合固定连接有内散热板2,中间立板1的外表面贴合固定连接有外散热板3;中间立板1的顶端高于外散热板3顶端并连接有上支板4,中间立板1的下端低于外散热板3底端并连接有下支板5,上支板4和下支板5均为塑料件,上支板4和下支板5均向外延伸并均宽于外散热板3,上支板4和下支板5均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并使外散热板3与燃油滤清器壳体内壁之间形成间隙;

中间立板1、外散热板3和内散热板2组成本体,本体上均匀安装有若干电加热器6,外散热板3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为左通油部7和右通油部8,左通油部7和右通油部8均与滤芯外表面相通;滤芯的外表面为滤芯的进油部,滤芯具有中心管,燃油经进油部通过滤芯的滤层时得到过滤,过滤后的燃油进入中心管;中心管连接燃油滤清器的出油口。

安装在燃油滤清器中时,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11与外散热板3的右侧下部相对,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11到达左通油部7的路径长度为第一路径长度,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11到达右通油部8的路径长度是第二路径长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外散热板3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之间保持有间隙,从而避免直接加热壳体,减少对外散失的热量并提高加热燃油的效率。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实现了通道式加热和静态加热相结合的加热方式,加热面积相较以往能够提升6倍以上,加热效率更高且能量散失少,通道燃油得到更均匀的加热,通道处的燃油和静态燃油均得到加热,在节能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燃油通过滤层时的滤阻。

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式加热是指,经第一路径、第二路径和第三路径流向滤芯的燃油均得到了外散热板3的加热,这是通道式加热;内散热板2内侧的燃油不在燃油流动的主要通道上,在机动车的发动机启动时这部分燃油属于存量燃油,这部分燃油也会有一部分进入滤层,当然通道处的燃油也会有一部分补充入存量燃油。本实用新型对于存量燃油也进行加热,避免只加热通道处的燃油导致的进入滤层的燃油的油温较低、滤阻较大的情况。

所述电加热器6为pct加热器。

上支板4沿中间立板1的顶端间隔设有若干个,相邻上支板4之间形成用于燃油向上通过的槽形的上通油部9,上通油部9与滤芯外表面相通;

上支板4和下支板5之间的外散热板3上设有若干分流板10,分流板10用于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在使外散热板3与燃油滤清器壳体内壁之间形成间隙的同时对通过分流板10的燃油起到分流作用;

分流板10均左高右低设置并使大部分燃油通过左通油部7和右通油部8流向滤芯,同时使少部分燃油向上通过上通油部9流向滤芯;将通过左通油部7和右通油部8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前向燃油,将通过上通油部9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上向燃油,调节各分流板10与水平面的夹角β至前向燃油与上向燃油的体积比为3±0.1/1;燃油经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11到达上通油部9的路径为第三路径;

将通过左通油部7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左向燃油,将通过右通油部8流向滤芯的燃油称为右向燃油;调节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11的轴线与外散热板3径向间的夹角α的角度至左向燃油与右向燃油的体积比为第一路径长度/第二路径长度。

本实用新型中,进入燃油滤清器的燃油,沿外散热板3可沿左向、右向和上向三种流动方向进入滤芯,因而相比一种或两种流动方向能够降低本实用新型对燃油产生的滤阻。

分流板10具有双重作用:

一是分流以均匀加热燃油;通过调节各分流板10与水平面的夹角β来控制前向燃油与上向燃油的体积比,从而使前向燃油是上向燃油的3倍左右,保证更多的燃油沿外散热板3具有较长的流动路径;燃油向上通过上通油部9的距离较短,前向燃油的总体路径较长,较短的上向燃油(第三路径)路径匹配较小的流量,较长的前向燃油路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总和)匹配较大的流量,使燃油得到更均匀的加热。

二是支撑以减少能量浪费,保证外散热板3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避免上支板4和下支板5之间的外散热板3过于接近甚至贴合燃油滤清器的壳体的内表面,进而避免外散热板3直接加热燃油滤清器的壳体而导致向外界散发较多的热量,减少能量浪费。

中间立板1左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有用于插设在预设在燃油滤清器壳体内表面上的插槽内的弹簧片12,本体右部沿切线方向向右连接有线路引出管13;线路引出管13插设在燃油滤清器壳体上对应设置的通孔内,线路引出管13在用于pct加热器等电子元件的线路引出的同时起到固定本体的作用。线路引出管13一个结构起到线路引出和固定本体的双重作用,减少了部件,简化了结构,方便了安装和拆卸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弹簧片12插在燃油滤清器壳体内表面上的插槽,又通过线路引出管13插在燃油滤清器壳体上的通孔内,从而限制本体的位置,使上支板4、下支板5以及分流板10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这样就使本实用新型与燃油滤清器壳体之间形成了插接压接配合的结构,没有螺栓螺母也没有铆钉等固定连接件,非常便于装配和拆卸,提高了装拆的效率。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燃油滤清器内,向前通过四个弹簧片12插在燃油滤清器壳体内表面上的插槽,向后通过上支板4、下支板5以及分流板10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相压接,使本实用新型固定在燃油滤清器内,并且在外散热板3与燃油滤清器的壳体内表面之间保持有间隙。调节上支板4、下支板5以及分流板10的宽度,可以调节上述间隙的宽度。

燃油滤清器的进油口11与外散热板3的右侧下部相对,发动机启动时,机动车的油泵启动,pct加热器同时启动,进入燃油滤清器的燃油,沿外散热板3可沿左向、右向和上向三种流动方向进入滤芯,因而相比一种或两种流动方向能够降低本实用新型对燃油产生的滤阻。

pct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加热外散热板3和内散热板2,外散热板3加热新进入燃油滤清器的通道燃油,内散热板2加热相对静态的存量燃油,保证通过滤层的燃油的油温较高,通过时滤阻较低,保障发动机顺利正常启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