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随机无动力燃油乳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7650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随机无动力燃油乳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内燃机或其它燃油装置之燃油系统的附加装置。
多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地进行燃油掺水技术的研究,大量研究资料已证明燃油掺水后燃烧既能明显节能,又能大大减少废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到目前该项重要的节能环保措施还一直没有达到实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燃油掺水制成乳化燃油的配制方法十分困难,而且乳化燃油的性质不稳定,静置一定时间油水会分离,甚至全部分离开来。为解决此问题国内外曾研制和采用过多种乳化装置,如超声波振荡(1-5万次/秒)乳化装置、高速搅拌(1万转/分)乳化装置等。国内外采用这些设备建起的乳化油专业生产厂均因乳化油不稳定而关闭。
一九八七年黑龙江省肇东市机电化学工业公司研制并生产了新型JY8701乳化剂,将该乳化剂加入燃油后,将油与水用人工搅拌1~2分钟,或用简单机械搅拌、空压机以压缩空气搅拌即可制成乳化油,促进了燃油掺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虽然该种乳化油仍存在着不稳定的特性,但当出现油水分离现象时,只需人工再搅拌1-2分钟即可恢复乳化状态。尽管如此广大用户仍感配制不便,致使该项技术的普遍推广受到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种为JY8701乳化剂配套使用的结构简单、成本低、能耗低、使用方便、乳化性能可靠、并能随机进行乳化作业的微型燃油乳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随机无动力燃油乳化装置,是由耐油硬质材料制成的壳体(1),由供油管孔(3)、安装有水量调节阀(4)的供水管孔(2)及与管孔(3)、(2)相连通的油水混合室(7)和混合室出口管孔(6)组成的油水分配系统,以及由带收缩形进口管孔(11)的乳化室(10)及其内腔装有的弹力小于所配套内燃机燃油泵或高压油泵对抖动片(9)所产生的压力或吸力的抖动弹簧(8),和被弹簧(8)压紧并封闭乳化室(10)内腔进口管孔(11)且直径小于乳化室(10)内腔直径并大于进口管孔(11)直径、截面积与乳化室(10)内腔截面积之差不小于所配原机供油管内截面积的60%并由耐油硬质材料制成并和弹簧(8)连成的抖动片(9),以及乳化室出口管孔(12)组成的乳化系统所构成。
以下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燃油乳化装置正视图图2,本实用新型燃油乳化装置A-A剖视图图3,本实用新型燃油乳化装置B-B剖视图图4,与小马力内燃机配套的实用新型燃油乳化装置正视图图5,与小马力内燃机配套的实用新型燃油乳化装置A-A剖视图该微型随机无动力燃油乳化装置是与200马力以下一般中型内燃机相配套使用的。该装置的壳体(1)是由铸铁制成的长×宽×高为8×45×5厘米的矩形六面体。壳体(1)正面下方距底面0.5厘米厚有相距4厘米两个螺孔,孔径为M14×1.5深度为2.25厘米,右孔为供油管孔(3)、距右侧面0.5厘米厚,左孔为供水管孔(2),壳体(1)左侧面宽度中间距底面0.5厘米厚,有M14×2的螺孔,其深度与右端的供油管孔(3)的终端相接,形成与管孔(2)、(3)相连通的油水混合室(7),在油水混合室(7)左端装配有M14×2长度适当的水量调节阀(4),调节阀(4)上装有调节阀垫片(5),是通过调节阀(4)的伸缩长度改变供水管孔(2)的截面积来调节进水量,壳体(1)背面距底面0.5厘米厚并位于混合室(7)内两个供油水管孔(3)、(2)中间处有一深度与混合室(7)相通M14×1.5螺孔,是混合室出口管孔(6),以上各部分组成油水分配系统。工作前,先将供水管(2)通过标准的空心螺栓与水箱水管相配套联接,供油管孔(3)与油箱输油管路及出口管孔(6)与燃油泵吸程端以同样已知方式相配套联接,并将JY8701乳化剂加入燃油中,当内燃机工作时油和水经管孔(3)、(2)进入混合室(7)中进行初步混合,后经出口管孔(6)在内燃机燃油泵吸力作用下进到燃油泵中。
在壳体(1)的右侧面后上方,距顶面与背面0.8厘米厚处有M14×1.5深1.8厘米的螺孔,是乳化室(10)的收缩形进口管孔(11),乳化室(10)与进口管孔(11)相通,乳化室(10)内腔截面是直径为1.8厘米的圆形,其末端在水平面内垂直开有M14×1.5的螺孔,其出口端是在壳体(1)正面左上侧距左侧面0.5厘米厚距顶面0.8厘米厚,此孔为乳化室出口管孔(12),乳化室(10)内腔装有抖动弹簧(8)和被弹簧(8)压紧在乳化室(10)内腔进口管孔(11)处的和弹簧连接的0.1厘米厚的圆形金属抖动片(9),且抖动片(9)的直径小于乳化室(10)内腔直径并大于进口管孔(11)的直径,乳化室(10)内腔截面的直径为1.8厘米,抖动片(9)截面的直径是1.6厘米,此两截面积之差不小于原机供油管内截面积的60%,抖动弹簧(8)的设计弹力小于配套的燃油泵出口油压力,以上各部分组成乳化系统。在工作前,应将配套的内燃机燃油泵扬程管路与本装置的乳化室进口管孔(11),以及通往燃油滤清器的输油管路与乳化室出口管孔(12)通过标准的空心螺栓相配套连通好。当内燃机工作时,经初混合的燃油与水,在燃油泵的输送压力作用下,经配套管路进入乳化室(10)的收缩形进口管孔(11)并压向抖动片(9),由于抖动弹簧(8)的设计弹力小于所配套的内燃机燃油泵出油端对抖动片(9)所产生的压力,故抖动弹簧(8)被压缩、抖动片(9)被压开,初混合的燃油与水进入乳化室(10)中,在抖动弹簧(8)与抖动片(9)抖动作用下使油水混合乳化,并经乳化室出口管口(12)送向内燃机燃油滤清器。由于燃油泵是间歇工作的,压力解除弹簧(8)复位。
在实际使用中,小马力的内燃机如15或12马力以下内燃机因耗油量小,原机上不配有燃油泵装置,此时,该乳化装置的乳化系统可以简化,即直接将抖动弹簧(8)、抖动片(9)装在油水分配系统中的混合室出口管孔(6)外端形成吸压式的乳化系统,并与内燃机高压油泵进油管相连通。当工作时,靠高压油泵进油端的吸力使抖动弹簧(8)压缩而将抖动片(9)吸开产生乳化油水的作用。在200马力以上等大马力内燃机或动力设备,由于耗油量大或供油管路较长时,本装置应在燃油泵的吸程与扬程端均配套安装有乳化系统。总之,本装置的乳化系统可以一级或多级串联并联使用,以保证油水的良好乳化为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燃油乳化装置,其分配系统、乳化系统及壳体均可以是分离式的亦可是整体式的结构,并根据配套内燃机的具体结构确定与该装置相固定联接的位置和方式。该装置各管口联接部分的尺寸应以所配套的各种型式内燃机的相应尺寸相配合为宜。当关闭水源后,该装置仍将不断地供给内燃机不含水的纯油而正常工作。
实验表明使用JY8701燃油乳化剂的燃油和水再配套安装本实用新型的燃油乳化装置后,燃油乳化性能良好、可靠,内燃机的启动、运转及输出功率等性能都与燃用纯油无甚差异,并能节省一半或更多的乳化剂用量。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乳化性能可靠,同时该装置巧妙地利用了配套内燃机的能量转换为工作动力,因此不需增加动力也不增加内燃机的动力消耗,而且是随机进行乳化作业,使油水随乳化随燃烧,有效地克服乳化燃油不稳定性的影响,对燃油掺水节能环保技术向实用阶段迈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国仅农用动力年耗燃油约2000万吨,如能采用本装置与JY8701乳化剂配套使用后,则仅按平均节油15%计算,每年仅农用动力即可节约300万吨燃油。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进行普遍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燃油乳化装置,是由壳体、油水分配系统和乳化系统所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油水分配系统由供油管孔(3)、安装有水量调节阀(4)的供水管孔(2)及与管孔(3)、(2)相连通的油水混合室(7)和混合室出口管孔(6)所组成,乳化系统是由带收缩形进口管孔(11)的乳化室(10)及其内腔装有抖动弹簧(8)和与弹簧(8)连接并被压紧在乳化室(10)内腔进口处能封闭进口管孔(11)的抖动片(9)以及乳化室出口管孔(12)所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乳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及抖动片(9)是由耐油硬质材料,如钢铁、铝、铜等金属材料所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乳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抖动弹簧(8)的弹力应小于所配套内燃机的燃油泵或高压油泵对抖动片(9)所产生的压力或吸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乳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抖动片(9)的直径小于乳化室(10)内腔直径并大于进口管孔(11)的直径,乳化室(10)内腔截面积与抖动片(9)截面积之差不小于所配原机之供油管内截面积之60%。
专利摘要微型随机无动力燃油乳化装置,是内燃机或其它燃油装置之燃油系统的附加装置。该装置是和JY8701新型乳化剂相配套的燃油乳化装置。是由壳体、油水分配系统和乳化系统构成。能随机调节掺水量并进行随机乳化作业,不需外加动力也不增加内燃机的动力消耗,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使用该装置后可节省一半以上的乳化剂用量。是燃油掺水节能技术的有效措施,具有普遍推广使用的价值。
文档编号F02B47/00GK2056450SQ8920394
公开日1990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8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8日
发明者母宪华 申请人:母宪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