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572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油箱底面安装到油箱上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图6是日本实用新型公告1989-37178号公报所公开的传统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纵剖侧视图。图中,1是贮存燃油2的油箱,1a是油箱1的底壁,1b是设在油箱1的底壁1a上的底壁开口。3是定位板(set plate),隔着衬垫4而油密地安装在底壁开口1b上。在定位板3的内面3a上设有插入油箱1内部的副油箱5、用泵支架6安装在该副油箱5的内部底面5a上的箱内(in tank)式燃油泵7,并在燃油泵7的吸入口7a装有吸入过滤器8。安装副油箱5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油箱1内燃油2减少的状态下车体倾斜时不能用燃油泵7向发动机输送燃油2。
在燃油泵7的排出口7b,设有通过橡皮软管9连接的主管10,该主管10向下方弯曲并油密地通过定位板3,并用管接头14与向着发动机(未图示)的输送管16连接。另外,在油箱1的外部装有连接器12,其馈电线11油密地通过定位板3而与燃油泵7的馈电端子13连接。
在输送管16的下游侧,设有安装在油箱1的外部且对燃油2中的尘埃进行过滤用的燃油过滤器17、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喷射燃油的喷嘴18、以及将喷嘴18喷射的燃油压力调节为一定值的压力调节器19。回油管20用于将燃油2的一部分作为多余燃油从压力调节器19送回油箱1,它在1一侧的端部20a油密地通过定位板3,而在油箱1内开口。
以下说明传统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动作。
从馈电端子13经过连接器12及馈电线11而施加电压并驱动燃油泵7,使油箱1内的燃油2从吸入过滤器8吸入,并用燃油泵7加压后,通过主管10送入向着发动机的输送管16。然后,燃油2被燃油过滤器17过滤,并从喷嘴18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喷射。为了使压力调节器19将燃油压力调节为一定值,燃油2的一部分作为多余燃油从压力调节器19通过回油管20而返回油箱1。
使用上述传统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时,为设置在油箱1外部的燃油过滤器17以及压力调节器19固定在车体上,需要用安装零件(未图示),故会增加车体重量和车体装配线上的装配工序,导致成本上升。
另外,由于副油箱5的上侧面5b是开口的杯状,故在车辆紧急发动或紧急制动时,副油箱5内的燃油2会越过副油箱5的上侧面5b而流出到副油箱5的外部。因此,会破坏副油箱的功能,即,不能防止在油箱1内的燃油2减少时燃油泵7不向发动机输送燃油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将定位板3安装到油箱1上时,油箱1的开口1b的边缘可能伤及向燃油泵7馈电的馈电线11,从而破坏馈电线11表面的绝缘性。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会因燃油过滤器和压力调节器的安装零件而导致车体重增加或成本上升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车辆在燃油减少的状态下紧急发动或紧急制动时也不会破坏副油箱功能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装配时不会破坏馈电线表面绝缘性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设有可油密地安装在油箱的底壁开口处、且具有可吸入上述油箱内燃油的燃油室的副油箱;将上述燃油室内的燃油加压输送的燃油泵;对来自上述燃油泵的燃油进行过滤的燃油过滤器;将来自上述燃油过滤器的多余燃油放回到上述油箱的压力调节器;将来自上述燃油过滤器的燃油向上述油箱的外部供给的燃油送出口,其特点是,上述副油箱设有分别容纳支承上述燃油泵、上述燃油过滤器以及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油泵支承空腔、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以及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
根据较佳实施形态,副油箱还具有安装在上述油箱的底壁开口处且可将该处密封的定位板;安装在上述定位板上且具有上述燃油室、上述燃油泵支承空腔、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上述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的副油箱主体;与上述副油箱主体组合后覆盖其上侧面且形成使上述燃油泵支承空腔与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连通的流路的顶板构件;安装在上述定位板上且在将上述副油箱主体与上述顶板构件组合的状态下固定于上述定位板上的固定构件。
另外,副油箱主体也可具有使上述燃油室的上部空间与上述副油箱主体的外部连通的排气孔、以及使上述燃油室的下部空间与上述副油箱主体的外部连通且使上述油箱内的燃油以平均规定时间的流量流入上述燃油室内的燃油流入口,使上述燃油室的除了上述燃油流入口及上述排气孔以外的部分均对急剧的燃油流出形成实质性封闭。
另外,上述副油箱主体还可在形成上述燃油泵支承空腔的壁面上设槽,并在该槽内容纳支承从上述副油箱外部延伸到上述燃油泵的馈电线。
另外,上述燃油过滤器也可具有直接容纳支承于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内的过滤材料。
另外,还可设置支承于上述副油箱上且对上述燃油的液面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另外,上述顶板构件可设置一端与上述燃油泵支承空腔相通、另一端与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相通的槽。
另外,容纳于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内的上述燃油过滤器受与上述副油箱主体组合的上述顶板构件推压支承。
另外,容纳于上述燃油泵支承空腔内的上述燃油泵受设于上述燃油泵与上述定位板之间的弹性构件推压支承。
另外,上述固定构件一端固定在上述定位板上、另一端设有可卡合于与上述副油箱主体组合后的上述顶板构件的钩形部分。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形态,在上述燃油泵支承空腔和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之间设置上述燃油室,在上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下方设置上述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形态与油箱一同表示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II线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的平面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又一实施形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再一实施形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传统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图1~图3表示本发明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一实施形态,图中,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可油密地安装在油箱1的底壁开口1b处,设有具有将油箱1内的燃油吸入的燃油室24的副油箱21、对燃油室24内的燃油进行加压输送的燃油泵7、对来自燃油泵7的燃油进行过滤的燃油过滤器22、将来自燃油过滤器22的多余燃油向油箱1放出的压力调节器23、将来自燃油过滤器22的燃油向油箱1的外部供给的燃油送出口29。
副油箱21具有安装在油箱1的底壁开口1b处且可将该处密封的定位板3、固定在定位板3的内侧面并设置在油箱1内部的副油箱主体21a、与副油箱主体21a的上侧面组合的顶板构件21b。
副油箱主体21a是用譬如聚缩醛等树脂一体成形的单一零件,设有顶部用盖部25封闭的燃油室24、容纳支承燃油泵7的燃油泵支承空腔7c、容纳支承燃油过滤器22的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容纳支承压力调节器23的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23c。燃油室24设有盖部25,除了后述的燃油流入口24a与排气孔24b外,对于急剧的燃油流出形成实质性封闭,即使在车辆紧急发动或紧急制动时,副油箱21内燃油2也不会流到副油箱21的外部。
上述的顶部被盖部25盖住的燃油室24、燃油泵支承空腔7c、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以及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23c都在该副油箱主体21a上形成。用热板式焊接法等与副油箱主体21a接合、且组合后覆盖其上侧面的顶板构件21b上设有槽27,该槽27在一端27a通过衬套26而与燃油泵支承空腔7c内的燃油泵7的排出口7b连通,并在另一端27b与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内的燃油过滤器22的入口侧22a连通,形成使燃油泵支承空腔7c与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连通的内部流路27。
为了将副油箱21a与顶板构件21b以组合状态固定于定位板3上,设有固定构件36、37,它们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定位板3上,另一端具有与在副油箱主体21a上组合的顶板构件21b卡合的钩形部分(见图2)。采用该固定构件36、37,可利用它们的弹性,极容易用卡入方式组装副油箱主体21a、顶板构件21b及定位板3。
在完成上述的组装时,容纳于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内的燃油过滤器22受副油箱主体21a上组合的顶板构件21b推压支承。另外,容纳于燃油泵支承空腔7c内的燃油泵7受设在燃油泵7与定位板3之间的弹性构件34的推压支承。另外,在燃油泵支承空腔7c与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之间设有燃油室24,在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下方设有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23c。通过如此设置,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副油箱主体21a上还设有使燃油室24的上部空间与副油箱主体21a的外部连通的排气孔24b、使燃油室24的下部空间与副油箱主体21a的外部连通且使油箱1内的燃油以平均规定时间的流量流入燃油室24内的燃油流入口24a。通过适当选择燃油流入口24a的面积和形状,在油箱1内的燃油减少时,即使油箱1倾斜,也能防止燃油从副油箱21中急剧流出,同时可用燃油泵7补充从副油箱21送出的燃油。
副油箱主体21a还在形成燃油泵支承空腔7c的壁面上设有纵向延伸的槽38,并在该槽38内容纳支承从副油箱21外部绝缘地贯通定位板3而延伸到燃油泵7的带连接器12的馈电线11。从而在将定位板3安装于油箱1时,可防止油箱1的开口1b的边缘伤及馈电线11而破坏馈电线表面的绝缘性。
燃油过滤器22容纳支承于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22c内,燃油过滤器22的入口侧22a和出口侧22b之间用O型环28密封,以防止燃油通过燃油过滤器22的表面与支承空腔22c的壁面之间的间隙漏出。燃油过滤器22的出口侧22b分支成在副油箱主体21a上形成的第2内部流路29和第3内部流路30,第2内部流路29通过衬套31而与主管32连接。
主管32油密地通过定位板3,用管接头14与向着发动机(未图示)的输送管16连接。在输送管16的下游侧设有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喷射燃油2的喷嘴18。
另一方面,第3内部流路30隔着O型环33而与用副油箱主体21a支承的压力调节器23连接,为保持一定的燃油压力,压力调节器23上设有将燃油2的一部分作为多余燃油送回油箱1用的释放口23a。
燃油泵7支承于副油箱21上,同时隔着用弹性材料形成的第1缓冲垫34安装在定位板3上,压力调节器23隔着用弹性材料形成的第2缓冲垫35安装在定位板3上。另外,副油箱21如图2所示,通过固定于定位板3上的钩形撑条36及37,并利用缓冲垫34、35的变形复原力而固定在定位板3上。
延伸到油箱1的外部且前端安装有连接器12的馈电线11油密地通过定位板3后,如图3所示,通过设在副油箱21上的馈电线支承槽38后与燃油泵7的馈电端子13(图1)连接。
为了使本发明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工作,经过连接器12及馈电线11而从馈电端子13施加电压,驱动燃油泵7。这样一来,油箱1内的燃油2就从吸入过滤器8吸入后被燃油泵7加压,并通过第1内部流路27后在燃油过滤器22过滤,再从第2内部流路29通过主管32而送到向着发动机的输送管16,并从喷嘴18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喷射。
另一方面,从第3内部流路30流入压力调节器23的燃油2在其压力高于设定值时,用压力调节器23将一部分燃油2作为多余燃油从压力调节器23的释放口23a送回油箱1的内部,将燃油压力调节为一定值。
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因副油箱21内装燃油过滤器22且支承压力调节器23,故无需另设将燃油过滤器22和压力调节器23固定在车体上用的安装零件,可削减零件数量,不会增加车体重量,可减少车体装配线上的装配工序,防止成本上升。
另外,在副油箱21的上侧面设有盖部25,在副油箱21的最下面开有燃油流入口24a,且在副油箱21的盖部25附近开有空气流入口24b,故即使在车辆紧急发动或紧急制动时,副油箱21内的燃油2也不会大量地流到副油箱21的外部,可以防止破坏副油箱21的功能。
另外,由于是通过设置在副油箱21上的馈电线支承槽38来容纳支承向燃油泵7馈电的馈电线11的,故在将定位板3安装于油箱1上时,可防止油箱1的开口1b的边缘伤及馈电线11而破坏馈电线11表面的绝缘性。
图4是本发明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又一实施形态,图中,1-4、7、8、11~14、16、18、21、23~27、29-35与图1~图3所示的实施形态相同,故省略对其说明。40是燃油过滤器,是在副油箱21的譬如圆筒状内壁部、即支承空腔21c内直接装入过滤材料41,且在过滤材料41的上侧形成燃油入口41a,在下侧形成燃油出口41b,并用粘接剂42油密地接合,以防止燃油2从支承空腔21c与过滤材料41外周部之间的间隙漏出。
从油箱1内经过吸入过滤器8吸入、且用燃油泵7加压后的燃油2通过第1内部流路27后用过滤材料41过滤,并被送到第2内部流路29及第3内部流路30。
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与图1的过滤器22将过滤材料装入壳体内的结构不同,是将副油箱21的内壁部21c作为容纳过滤材料41的壳体,故无需另设容纳燃油过滤器40的过滤材料41的专用壳体,可以防止车体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
图5表示本发明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的再一实施形态。图中,1~4、7、8、11~14、16、18、21~35与图1~图3所示的相同,故省略对其说明。本实施形态是在图1~图3所示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上设置检测燃油液面用的传感器50。该传感器50用于在油箱1内的剩余燃油量减少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是检测燃油2的液面高度的传感器,图中所示的传感器50是热敏电阻,通过热敏电阻保持构件51及支承热敏电阻保持构件51的较长的支承杆52而被在副油箱21的侧面形成的热敏电阻支承部21d、21e支承,可调节位置。因热敏电阻50的设置高度必须根据所用的油箱1的形状而变化,故只要改变支承杆52的全长,就能为油箱1的形状各异的车辆所共用。
上述结构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因在副油箱21上设有支承燃油液面检测用传感器50的热敏电阻支承部21d、21e,故无需另外设置将传感器50安装到油箱1上用的安装零件,可防止车体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不会因燃油过滤器或压力调节器的安装零件而使车体重量增加或成本上升。另外,即使在燃油减少的状态下车辆紧急加速或紧急减速时,也不会有大量的燃油从副油箱溢出,不会破坏副油箱的功能。而且装配时不会破坏电线表面的绝缘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设有可油密地安装在油箱的底壁开口处、且具有可吸入所述油箱内燃油的燃油室的副油箱;将所述燃油室内的燃油加压输送的燃油泵;对来自所述燃油泵的燃油进行过滤的燃油过滤器;将来自所述燃油过滤器的多余燃油放回到所述油箱的压力调节器;将来自所述燃油过滤器的燃油向所述油箱的外部供给的燃油送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设有分别容纳支承所述燃油泵、所述燃油过滤器以及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油泵支承空腔、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以及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还具有安装在所述油箱的底壁开口处且可将该处密封的定位板;安装在所述定位板上且具有所述燃油室、所述燃油泵支承空腔、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所述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的副油箱主体;与所述副油箱主体组合后覆盖其上侧面、形成使所述燃油泵支承空腔与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连通的流路的顶板构件;安装在所述定位板上、在将所述副油箱主体与所述顶板构件组合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定位板上的固定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主体具有使所述燃油室的上部空间与所述副油箱主体的外部连通的排气孔、以及使所述燃油室的下部空间与所述副油箱主体的外部连通且使所述油箱内的燃油以平均规定时间的流量流入所述燃油室内的燃油流入口,所述燃油室除了所述燃油流入口及所述排气孔以外的部分均对急剧的燃油流出形成实质性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主体在形成所述燃油泵支承空腔的壁面上设槽,并在该槽内容纳支承从所述副油箱外部延伸到所述燃油泵的馈电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过滤器具有直接容纳支承于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内的过滤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承于所述副油箱上且对所述燃油的液面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构件可设有一端与所述燃油泵支承空腔相通、另一端与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相通的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容纳于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内的所述燃油过滤器受与所述副油箱主体组合后的所述顶板构件推压支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容纳于所述燃油泵支承空腔内的所述燃油泵受设于所述燃油泵与所述定位板之间的弹性构件推压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一端固定在所述定位板上、另一端具有可卡合于与所述副油箱主体组合后的所述顶板构件的钩形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油泵支承空腔和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之间设置所述燃油室,在所述燃油过滤器支承空腔的下方设置所述压力调节器支承空腔。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燃油供给装置,是在插入安装于油箱1的底壁开口1b的副油箱21上通过一体成形法形成燃油室24、支承空腔7c、22c、23c以及燃油流路27、29,将燃油泵7、燃油过滤器22及压力调节器23分别容纳支承于各自的支承空腔内。燃油室24除了排气孔24b以及使燃油以平均规定时间的流量流入的燃油流入口24a以外,对急剧的燃油流出形成实质性封闭,另外在燃油泵支承空腔7c的壁面上形成容纳支承馈电线11的槽38。本发明无需另外设置装置构成要素的装配用零件,可减轻重量,减少零件数,且装配容易,可降低成本。另外,即使车辆紧急加速或减速时,燃油也不会从副油箱流出。
文档编号F02M37/00GK1244902SQ97181406
公开日2000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19日
发明者吉冈浩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