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63675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基于电动促动器的旋转力进行的气门正时控制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以往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已知有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0003]S卩,在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在电动马达的前端侧配置有供电板,并且该供电板的外侧被罩部件覆盖,使滑动自如地设于罩部件所具有的保持孔中的供电刷接触设于供电板的外侧面的滑环,从而对电动马达进行供电。
[0004]而且,在罩部件与马达输出轴的轴向之间设有所谓的电磁感应型的角度检测部件,该角度检测部件由固定于马达输出轴的顶端的被检测部、以及与该被检测部隔开规定的轴向间隙并与罩部件相对配置的检测部构成,通过用该角度检测部件检测出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用于进行电动马达的驱动控制。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64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然而,在所述以往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由于采用供电用刷配置于罩部件的铅垂方向的大致上端部的结构,因此在因供电用刷与保持孔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的磨损粉基于重力下降时,担心该磨损粉附着于角度检测部件,导致该角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降低。
[0008]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申请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供电用刷的磨损粉附着于角度检测部件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对于该角度检测部件确保良好的检测精度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0009]本发明是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通过变更第2部件相对于第I部件的相对旋转位置,能够改变发动机阀的工作特性,其特征在于,该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电动马达,其通过使马达输出轴旋转而使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进行相对旋转;减速机构,其将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所述第2部件,从而使所述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进行相对旋转;滑环,其设于所述电动马达的顶端侧面;罩部件,其以覆盖所述电动马达的顶端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供电用刷,其设于所述罩部件,并与所述滑环接触;以及角度检测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马达输出轴的被检测部、以及设于所述罩部件并隔着规定的轴向间隙与所述被检测部相对配置的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角度;所述供电用刷在所述被检测部的铅垂方向正上方设为不与该被检测部重合。
[0010]根据本发明,由于供电用刷在被检测部的铅垂方向正上方配置为不与该被检测部重合,因此即使在供电用刷的磨损粉因重力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磨损粉附着于检测部的不良情况,能够确保该角度检测部件的良好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的、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主视图。
[0012]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0013]图3是图2所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分解成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0015]图5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0016]图6是图3所示的供电板的后视图。
[0017]图7是图3所示的罩部件的后视图。
[0018]图8是图7的D—D线剖视图。
[0019]图9是图7的E—E线剖视图。
[0020]图10是图2的F—F线剖视图。
[0021 ]图11 (a)和(b)表示图2所示的被检测部,(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0022]图12(a)?(C)表示图2所示的检测部,(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仰视图。
[0023]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0024]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2…凸轮轴11…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2…罩部件13…正时链轮(第I部件)14...从动部件(第2部件)21…电动马达22…减速机构26…输出轴部件(马达输出轴)47a、47b…供电用届Ij 36a、36b…滑环60…角度传感器(角度检测机构)61…被检测部62…检测部64…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下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例示应用于进气阀侧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来进行说明。
[0028]〔第I实施方式〕图1?图12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1具备:作为第I部件(驱动旋转体)的正时链轮13,其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曲轴(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与该曲轴同步地旋转;作为第2部件(从动旋转体)的从动部件14,其固定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并与该凸轮轴2—体地旋转,所述凸轮轴2经由轴承BO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缸盖I;相位变更机构15,其夹设于所述正时链轮13与所述从动部件14之间,并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相应地变更所述两者13、14的相对旋转相位;以及罩部件12,其以覆盖该相位变更机构15的前端侧的方式设置。
[0029]所述正时链轮13整体利用铁类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并由筒状基部13a和齿部13b构成,该筒状基部13a构成内周面形成为阶梯径状的链轮主体,该齿部13b—体地设于该筒状基部13a的另一端部外周,并经由卷绕的未图示的正时链传递所述曲轴的旋转驱动力,所述正时链轮13经由作为公知的滚珠轴承的第I轴承BI旋转自如地支承在配置于所述筒状基部13a的内周侧的从动部件14上。而且,所述筒状基部13a的一端因配设后述的电动马达21而使得该一端侧开口被封堵,另一方面,另一端侧开口被大致圆板状的止挡板16封堵,该止挡板16通过将所述正时链轮13与电动马达21紧固的多个第I螺栓Tl被紧固固定。
[0030]所述从动部件14一体地设有:筒状基部17,其设于从动部件14的径向中央位置;圆板部18,其在该筒状基部17的轴向中间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辊保持部19,其以扩径状并且朝向电动马达21侧沿轴向延伸设置在该圆板部18的轴向一端部(后述的电动马达21侧的端部),并在周向上保持多个辊20。而且,所述筒状基部17的靠凸轮轴2侧的端部(后述的另一端部17c)与突出设置于该凸轮轴2的凸部2a嵌合,从而将该从动部件14以确保了与该凸轮轴2与的同轴性的状态通过凸轮螺栓TO固定于凸轮轴2。
[0031]所述筒状基部17设有沿轴向贯穿其中央部的插入孔17a,在其一端部(后述的电动马达21侧的端部)17b的外周面嵌装有作为公知的滚针轴承的第2轴承B2,另一方面,其另一端部(凸轮轴2侧的端部)17c作为与突出设置于凸轮轴2的凸部2a嵌合的凹部而构成。另外,在该筒状基部17的一端侧,沿轴向相邻配置有用于后述的输出轴部件26的旋转支承的公知的滚珠轴承即第3轴承B3,该第3轴承B3的内环被夹持在筒状基部17的一端与凸轮螺栓TO的头部之间。
[0032]在所述圆板部18的周向的规定位置,从凸轮轴2侧贯穿形成有用于第2、第3轴承B2、B3等的润滑的后述的油孔18a。另外,在该圆板部18的外周面嵌装有第I轴承BI,通过该第I轴承BI旋转自如地支承正时链轮13。
[0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