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78785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船用、艇用发动机领域,为了满足船规对增压器表面温度的要求,增压器都是采用水冷涡轮壳。但是,水冷涡轮壳增加了冷却水管路,同时冷却水降低了废气能量的利用率。而且水冷涡轮壳增压器结构复杂,铸造困难,成品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方便等特点。
[0004]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包括隔热罩总成和垫块,隔热罩总成上设有安装固定点I,安装固定点I和垫块相连接,隔热罩总成包括隔热罩1、隔热罩II和隔热罩III,隔热罩1、隔热罩II和隔热罩III三部分连接在一起,隔热罩总成中部位置设有放气窗口。
[0005]所述的垫块上设有两个安装点,一个安装点与安装固定点I连接,另一个安装点与增压器和排气尾管相连接处的卡箍连接,两个安装点上各设有一个隔热垫片。
[0006]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设置在隔热罩总成上对应增压器与排气尾管相连接处的位置。
[0007]所述的放气窗口至少设有一个。
[0008]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呈环形布置。
[0009]所述的隔热罩总成上还设有安装固定点II。
[0010]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连接有支架。
[0011]所述的隔热罩总成与增压器之间有间隙。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热罩总成在增压器上无安装固定点,使得通用的干式涡轮壳增压器无需为了船机应用而增加固定点,无需修改模具。
[0014]2.本实用新型使得干式涡轮壳增压器可以应用到船用发动机上,并可以满足船规的要求。
[0015]3.本实用新型使整个涡轮增压器得到了防护。
[0016]4.与传统的水冷涡轮壳增压器相比,采用干式涡轮壳增压器加防护罩后,减少了冷却水带走的排气能量,提高了排气能量的利用率。
[0017]5.传统的水冷涡轮壳增压器采用放气阀结构,冷却水中的盐等物质会对放气阀腐蚀。采用本实用新型,便可以使用对发动机性能更好的放气阀结构的增压器,本实用新型也对放气阀进行了防护。
[0018]6.连接固定隔热罩总成和卡箍的垫块充分暴露在空气中的,外界空气对垫块进行冷却,减少了对隔热罩总成的传导热。
[0019]7.隔热垫片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到连接固定增压器隔热罩总成的传导热,降低了表面温度,更满足船规对于表面温度限值的要求。
[0020]8.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方便、成品率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总装图的立体结构图;
[0022]图2是隔热罩总成的立体结构图;
[0023]图3是隔热罩总成的爆炸图;
[0024]图4是隔热罩总成的主视图;
[0025]图5是隔热罩总成的右视图;
[0026]图6是隔热罩总成的左视图;
[0027]图7是隔热罩总成的仰视图;
[0028]图8是隔热罩总成的俯视图;
[0029]图9是总装图的主视图;
[0030]图10是总装图的右视图;
[0031]图11是总装图的左视图;
[0032]图12是总装图的仰视图;
[0033]图13是总装图的俯视图;
[0034]图14是垫块的俯视图;
[0035]图15是图14A-A剖视图。
[0036]图中:1隔热罩总成1.1隔热罩I 1.2隔热罩II 1.3隔热罩III 2隔热垫片3垫块4卡箍5排气尾管6增压器7支架8放气窗口 9安装固定点I 10安装固定点II。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38]实施例一
[0039]如图1所示,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包括隔热罩总成1和垫块3。如图2,在所述的隔热罩总成1上,对应增压器6与排气尾管5相连接处的位置(此位置在图1中表示比较清楚)设有安装固定点I 9,安装固定点I 9可以为一螺纹孔,安装固定点I 9呈环形布置,具体个数视连接强度的要求而定。如图3,隔热罩总成1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隔热罩I 1.1、隔热罩II 1.2和隔热罩III 1.3,这三部分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一起,形成隔热罩总成1。
[0040]隔热罩总成1的形状依据增压器6的外形确定,确保其能够将整个增压器6和增压器放气阀,防护、包裹起来,隔热罩总成1与增压器6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如图2,隔热罩总成1上有很多口,其均是为了满足增压器6的外形而设计的,增压器6有需要外漏的部分,便通过这些口露出。如图1所示,隔热罩总成1中部位置(对应增压器中间体的位置)还设有一排放气窗口 8,放气窗口 8可以为与百叶窗类似的窗体。如图2所不,隔热罩总成1上还设有安装固定点II 10。隔热罩总成1为材料铸造或板材冲压而成。
[004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介绍如下:将增压器6和相关部件用隔热罩I 1.1、隔热罩II 1.2和隔热罩III 1.3三部分包裹起来,并用螺栓将这三部分固定在一起,即形成隔热罩总成1。如图14和图15所示,为垫块3的一种较优形式,其设有两个安装点,其中一个安装点与隔热罩总成1上的安装固定点I 9连接,另一个安装点与卡箍4连接,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卡箍4是通过螺栓将排气尾管5和增压器6固定在一起,这样便将隔热罩总成1通过垫块3,用螺栓和卡箍4固定到了一起。
[0042]如图1所示,垫块3是充分暴露在空气中的,因此,排气传导到垫块3的热量可以通过空气冷却,进而减少了对隔热罩总成1的传导热。而且安装完成后,隔热罩总成1与增压器6之间有较大的距离,空气是比较好的热的不良导体,这样便避免了增压器6和隔热罩总成1之间的传导热。涡轮壳加热的外界空气,可以通过设置的一排放气窗口 8,排到隔热罩外部,这样可以避免涡轮壳加热后的空气对增压器中间体部分和增压器压气机部分的热传导,同时,此放气窗口 8还可以保证隔热罩总成1的内外气压的平衡,满足隔热罩总成1防护起来的增压器放气阀工作压力的需要。
[0043]本实用新型既满足了船规对增压器6表面温度限值的要求,又对增压器6起到了防护作用,保证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干式涡轮壳增压器可以代替水冷涡轮壳增压器,满足船规的要求。而且隔热罩总成1还有一处安装固定点II 10,如图2所示,通过安装固定点
II10将隔热罩总成1与其它部件固定到一起,保证了隔热罩总成1的振动模态。
[0044]图4至图8是隔热罩总成1的各个视图,其表示出了隔热罩总成1的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图9至图13是总装图的各个视图,其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使用方式。
[0045]实施例二
[0046]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唯一区别在于,垫块3的两个安装点上各设有一个隔热垫片2。两个隔热垫片2分别位于垫块3和安装固定点I 9、垫块3和卡箍4之间。隔热垫片2是热的不良导体,此结构进一步避免了热量传导至隔热罩总成1上。
[0047]其余同实施例一。
[0048]实施例三
[0049]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的唯一区别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 9连接有支架7,支架7的较佳实施方式参考图1、图9至图13。支架7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卡箍4和安装固定点I 9上,这样便可以把增压器6及隔热罩总成1整套系统安装固定到发动机的其他部位,以提高整套系统的模态和强度。
[0050]其余同实施例一。
[0051]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范围。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罩总成(1)和垫块(3),隔热罩总成(1)上设有安装固定点I (9),安装固定点I (9)和垫块(3)相连接,隔热罩总成(1)包括隔热罩I (1.1)、隔热罩II (1.2)和隔热罩III (1.3),隔热罩I (1.1)、隔热罩II (1.2)和隔热罩III (1.3)三部分连接在一起,隔热罩总成(1)中部位置设有放气窗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块(3)上设有两个安装点,一个安装点与安装固定点I (9)连接,另一个安装点与增压器(6)和排气尾管(5)相连接处的卡箍(4)连接,两个安装点上各设有一个隔热垫片(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9)设置在隔热罩总成⑴上对应增压器(6)与排气尾管(5)相连接处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气窗口(8)至少设有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9)呈环形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罩总成(1)上还设有安装固定点II (10)。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固定点I(9)连接有支架(7)。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罩总成(1)与增压器(6)之间有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器隔热防护装置,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增压器采用水冷涡轮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结构复杂,铸造困难,成品率低等。本实用新型包括隔热罩总成和垫块,隔热罩总成上设有安装固定点Ⅰ,安装固定点Ⅰ和垫块相连接,隔热罩总成包括隔热罩Ⅰ、隔热罩Ⅱ和隔热罩Ⅲ,隔热罩Ⅰ、隔热罩Ⅱ和隔热罩Ⅲ三部分连接在一起,隔热罩总成中部位置设有放气窗口。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防护增压器。
【IPC分类】F01D25/30, F02B39/16, F01D25/08
【公开号】CN205089380
【申请号】CN201520747102
【发明人】王聪聪, 张青青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