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010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测井技术领域,属于油井测试时,对连续油管进行起下的一种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
背景技术
目前,连续油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井测试领域,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连续油管进行油井测试施工时,需要进行起下作业,即将连续油管放入井口上方的防喷管中,再经由防喷器、偏心井口及测试护管等设备下入到目的层中,目前应用在连续油管作业的施工作业时,还需要额外的吊车与连续油管车配合来完成吊装井口、 防喷器、注入头以及相关设备的对接等施工作业,降低了车辆使用效率,增加作业成本。另外,由于连续油管车和吊车需要配合施工作业,因此对井口操作难度较大,而且需要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浮动的注入头装置下方,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连续油管起下作业时,需要额外的吊车与连续油管车配合来完成吊装而带来的车辆使用效率低、作业成本高的问题。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设置在连续油管车的转盘上,牵引装置,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包括设置在连续油管上的两个吊臂,所述两个吊臂分别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内,所述两个吊臂相互连接。进一步地,注入装置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进一步地,所述注入装置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注入装置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进一步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还包括扶正所述注入装置的辅助轴,所述辅助轴平行所述连接轴并且所述辅助轴与第一液压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牵引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吊臂上均设有吊钩。进一步地,所述连续油管车上设有滚筒,所述滚筒位于所述转盘之外。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吊臂的每个吊臂均包括主臂,通过第二液压缸角度可调的设置在所述转盘上;伸缩臂,与所述主臂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臂包括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所述主臂内安装所述第一伸缩臂,所述第一伸缩臂内安装所述第二伸缩臂。本发明将两个吊臂设置在连续油管车上,将牵引连续油管的牵引装置设置在两个吊臂上,使得牵引装置在作业中无需另外的吊车配合吊装即可完成连续油管的起下作业, 同时牵引装置自身的角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可以随两个吊臂的角度调整来实现,这样还通过两个吊臂的角度调整实现了牵引装置自身的角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解决了牵引装置自身的角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需要另外的吊车来实现的问题。进而,本发明将牵引连续油管的牵引装置设置和/或注入装置在两个吊臂之间, 使得牵引装置在作业中产生的巨大拉力通过两个吊臂进行了分担,增加了连续油管起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吊臂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本发明将牵引装置设置和注入装置都设置在两个吊臂之间,牵引装置设置和注入装置的位置能够保持同步,增加了连续油管起下作业的稳定性和效率。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未工作状态的主视结构;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未工作状态俯视结构;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工作状态的主视结构;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工作状态的俯视结构;图5为图3所示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在旋转180°时的主视结构;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注入装置的连接结构。附图标号说明1-滚筒支架,2-滚筒,3-角度指示盘,4-角度指针,5-拖链,6_拖链固定架,7_主臂,8-第一伸缩臂,9-第二伸缩臂,10-联接体,11-吊钩,12-变幅油缸上吊耳,13-变幅油缸,14-变幅油缸下吊耳,15-后支腿伸缩油缸,16-后支腿油缸,17-手动操作板,18-下吊耳连接轴,19-上吊耳连接轴,20-车架体,21-转盘,22-转盘托板,23-主臂下端吊耳,24-转盘托板上吊耳,25-主臂下端连接轴,26-前支腿油缸,27-第一联接臂,28-第二联接臂, 29-牵引装置,30-第三联接臂,31-第四联接臂,32-第一联接轴,33-第二联接轴,34-注入装置35-液压缸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设置在连续油管车的转盘上,牵引装置29,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包括设置在连续油管上的两个吊臂,所述两个吊臂分别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内,所述两个吊臂相互连接。连续油管车在车架体20上部设有转盘21,以便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的旋转,以满足不同吊物的要求。所述连续油管车上设有滚筒2,滚筒2上缠绕有可达几千米长的连续油管,所述滚筒位于所述转盘21之外的滚筒支架1上并位于两个吊臂和驾驶室之间。转盘21的上部设有转盘托板22,用于安装主臂7。牵引装置29用于牵引连续油管,将连续油管从滚筒2中拉出并通过注入装置将连续油管放入井口上方的防喷管中,再经由防喷器、偏心井口及测试护管等设备下入到目的层中。牵引装置29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可使用现有技术的牵引装置或牵引注入装置或注入装置,上述现有技术除了牵引连续油管外,还可以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本发明中,其结构不是本发明讨论的重点,在此不多描述。牵引装置29设置在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其设置位置可以有多种选择。本发明将牵引装置29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这样结构紧凑,吊臂受力均勻合理,连续油管车结构对称,作业时保持稳定均衡。另外,通过将牵引装置29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使得两个吊臂具有了挡板的作用,使得牵引装置29在前后两侧受到两个吊臂的双向保护,避免了牵引装置29在作业中受到磕碰的情况发生。本发明中,注入装置34用于对从牵弓I装置29出来的连续油管进行导向,以放入井口上方的防喷管中,注入装置的结构主要为导向结构。注入装置34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例如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导向式连续管注入装置201020212717. χ等专利。在本发明中,其结构不是本发明讨论的重点,在此不多描述。进一步地,注入装置34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 增加了注入装置34自身调整的灵活性,以便调整注入装置34的高低。而且本发明的载式多功能双臂吊集连续油管的牵引、注入以及所需的吊装为一体,牵引装置设置和注入装置的位置能够保持同步,增加了连续油管起下作业的稳定性和效率。另外,本发明中,注入装置34通过连接轴与双臂吊结合为整体,注入装置34的设置更为稳定和安全,不像现有技术那样注入装置需长期通过钢丝绳吊在井口的正上方。工作人员无需长期工作在浮动的注入头装置下方,消除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如图2所示,所述注入装置34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并位于牵引装置29的远离滚筒2的一侧。这样,注入装置34能够与滚筒2和牵引装置29的工作面相互重合,连续油管不受意外的扭曲,保证了起下作业中连续油管的性能,而且吊臂受力均勻合理,连续油管车结构对称紧凑,作业时保持稳定均衡。另外,注入装置34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使得两个吊臂具有了挡板的作用,使得注入装置34在前后两侧受到两个吊臂的双向保护,避免了注入装置34在作业中受到磕碰的情况发生。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两个吊臂的每个吊臂均包括主臂7和伸缩臂。主臂7通过液压缸,例如通过变幅油缸13,角度可调的设置在所述转盘上。伸缩臂,与所述主臂7连接。所述伸缩臂包括第一伸缩臂8和第二伸缩臂9,这样,可以有更长的臂展。主臂7与转盘托板22通过主臂下端吊耳23、转盘托板上吊耳24及主臂下端连接轴25连接;变幅油缸 13用于改变主臂7的仰角,以满足施工作业要求,变幅油缸13通过变幅油缸上吊耳12和变幅油缸下吊耳14经过下吊耳连接轴18和上吊耳连接轴19把主臂7和转盘托板22连接起来。所述主臂7内安装所述第一伸缩臂8,所述第一伸缩臂8内安装所述第二伸缩臂 9。两组吊臂的主臂7通过第一联接臂27、第二联接臂28、第三联接臂30、第四联接臂31与之焊接,使其两组吊臂的主臂7成为一体。第二伸缩臂9上顶端设有联接体10,联接体10 例如为管柱状,用于连接吊钩11,以吊起施工所需零部件。其中,牵引装置29布置在第二联接臂28和第三联接臂30上并连接在两组吊臂的主臂7之间,第一联接臂27和第四联接臂 31分别布置在牵引装置29的前后两侧,既保证了牵引装置29能够稳固安全的布置在两组吊臂的主臂上,还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对牵引装置29实现了保护,防止了牵引装置29的磕碰。进一步地,所述注入装置34通过连接轴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这样,还可以调整注入装置34的角度,以便对正井口。如图6所示,在两个联接体10之间设有第一联接轴32,在其上设有注入装置34。第二联接轴33平行第一联接轴32设置,连接在注入装置 34的两端,第二联接轴33与液压缸35连接并相互垂直,但不与联接体10连接。注入装置 34可围绕第一联接轴32旋转及轴向运动,第二联接轴33通过液压缸35与注入装置34连接,用于对注入装置34导向。需要调整注入装置34的角度时,通过液压缸35的伸缩,使得注入装置34在第二联接轴33的扶正或导向的作用下,以第一联接轴32为轴进行调整。其中,液压缸35可以设置在转盘托板22上或双臂上的其他位置。注入装置34的这种调整方式,能够保证调整的灵活方便和精度。注入装置34通过联接轴以及液压缸35的支撑,实现了两个方向的定位,因而,还能保证调整后位置的稳定。车架体20底部设有前支腿油缸26、 后支腿伸缩油缸15、后支腿油缸16、手动操作板17,用于支撑车架体20和控制操作。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臂7下端侧面设有角度指示盘3和角度指针4,用于指示主臂7的仰角;在一个主臂7上方顺序设有拖链固定架6,形状为槽型,用于定位拖链, 拖链固定架6上方设有拖链5,用于布置各种软管线,并可随第一伸缩臂8和第二伸缩臂9 的伸缩而伸缩。下面描述一下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工作时,通过操作手动操作板17上对应的多路阀手柄,使其做相应的动作。依次打开后支腿伸缩油缸15、后支腿油缸16、前支腿油缸26。然后开启变幅油缸13,使主臂7仰角达到一定角度,再启动第一伸缩臂8和第二伸缩臂9,使其伸长到一定高度,吊起施工所需零部件,所需动力源全部由液压泵提供,执行元件为液压马达和液压油缸,多路阀可以是手动或远程电控。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以后,牵引装置29、注入装置34的工作位置得以确定,然后就可以在保持牵引装置29、注入装置34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进行连续油管的起下工作。本发明将两个吊臂设置在连续油管车上,将牵引连续油管的牵引装置设置在两个吊臂上,使得牵引装置在作业中无需另外的吊车配合吊装即可完成连续油管的起下作业, 同时牵引装置自身的角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可以随两个吊臂的角度调整来实现,这样还通过两个吊臂的角度调整实现了牵引装置自身的角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解决了牵引装置自身的角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需要另外的吊车来实现的问题。进而,本发明将牵引连续油管的牵引装置设置和/或注入装置在两个吊臂之间, 使得牵引装置在作业中产生的巨大拉力通过两个吊臂进行了分担,增加了连续油管起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吊臂的安全性。当需要装卸滚筒2时,例如,连续油管的起下完成后,如图5所示,旋转转盘21,使其旋转180°,进行起吊,这样,装卸滚筒2也无需使用另外的吊车,使得本发明集牵引、注入、装卸滚筒以及吊装施工所需其他零部件于一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实现了
一吊多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为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在不冲突的条件下可以相互组合,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设置在连续油管车的转盘上,牵引装置,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包括设置在连续油管上的两个吊臂,所述两个吊臂分别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内,所述两个吊臂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注入装置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装置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装置通过连接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正所述注入装置的辅助轴,所述辅助轴平行所述连接轴并且所述辅助轴与第一液压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吊臂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吊臂上均设有吊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油管车上设有滚筒,所述滚筒位于所述转盘之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吊臂的每个吊臂均包括主臂,通过第二液压缸角度可调的设置在所述转盘上;伸缩臂,与所述主臂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臂包括第一伸缩臂和第二伸缩臂,所述主臂内安装所述第一伸缩臂,所述第一伸缩臂内安装所述第二伸缩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设置在连续油管车的转盘上,牵引装置,设置在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上,所述用于起下连续油管的车载式多功能双臂吊包括设置在连续油管上的两个吊臂,所述两个吊臂分别位于两个平行的平面内,所述两个吊臂相互连接。本发明结构紧凑,作业效率高,一吊多用,降低施工成本。
文档编号E21B19/22GK102220848SQ20111016218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刘德铸, 宋志军, 张洪君, 李广富, 杨志祥, 王晓华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