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通井规及通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9103发布日期:2018-09-04 20:33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通井技术领域,是一种电缆通井规及通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田生产现场,有大量井筒对原射孔井段进行封堵作业,如选择用电液桥塞对井筒作业时,一般采用普通通井规对井筒处理,然而在处理后下入电液桥塞时容易发生遇阻、遇卡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常规通井规作业时用油管连接,具有较强的刚性,在一些问题井段容易通过,而导致问题井段没有处理好,而电液桥塞是通过电缆下入,因此在问题井段由于刚性差而容易遇阻、遇卡,由于电液桥塞的电液坐封工具价格昂贵,一旦电液桥塞在井筒遇阻或遇卡,势必对电液坐封工具造成影响甚至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通井规及通井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通过电缆下入的电液桥塞经现有通井规处理的问题井段时容易出现遇阻、遇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电缆通井规,包括上接头、通井筒和引鞋;在通井筒的上端内侧固定安装有上接头,在通井筒的下端内侧固定安装有引鞋,通井筒的下端外侧呈上宽下窄的锥台形,通井筒的上端外侧呈上窄下宽的锥台形,且通井筒的下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大于通井筒的上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通井筒的下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为28°至32°

上述通井筒的上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为43°至47°。

上述通井筒外侧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导流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通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通井规、转换接头、马达头、钢丝和缆车,电缆通井规、转换接头、马达头、钢丝自下而上依序固定连接,钢丝的上端安装在缆车上。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上接头的内侧与马达头的下部外侧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通井筒上下端大倒角的设计,能很好的在问题井段通过,降低了遇阻、遇卡的隐患。导流块保证环空的较大过流通道,既能发现井筒中是否存在遇阻、遇卡等问题,又能够有效降低工具卡死、钢丝抽头等作业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通井装置能模拟电液桥塞下入井筒的情况,从而有效通井,降低了电液桥塞在井筒遇阻或遇卡导致损坏等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半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上接头,2为通井筒,3为引鞋,4为导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该电缆通井规包括上接头1、通井筒2和引鞋3;在通井筒2的上端内侧固定安装有上接头1,在通井筒2的下端内侧固定安装有引鞋3,通井筒2的下端外侧呈上宽下窄的锥台形,通井筒2的上端外侧呈上窄下宽的锥台形,且通井筒2的下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大于通井筒2的上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通过通井筒2上下端大倒角的设计,能很好的在问题井段通过,降低了遇阻、遇卡的隐患。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电缆通井规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根据需要,通井筒2的下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为28°至32°

如附图1所示,根据需要,通井筒2的上端外侧与水平面所夹的角度为43°至47°。

如附图1所示,通井筒2外侧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导流块4。本实用新型在井筒中起下时,导流块4保证环空的较大过流通道,既能发现井筒中是否存在遇阻、遇卡等问题,又能够有效降低工具卡死、钢丝抽头等作业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

实施例2,该通井装置包括电缆通井规、转换接头、马达头、钢丝和缆车,电缆通井规、转换接头、马达头、钢丝自下而上依序固定连接,钢丝的上端安装在缆车上。通过上述连接,该通井装置能模拟电液桥塞下入井筒的情况,从而有效通井,降低了电液桥塞在井筒遇阻或遇卡导致损坏等风险。

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上接头1的内侧与马达头的下部外侧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一起。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