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和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709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和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和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其中使用了所谓内部中间压力型的2级压缩式回转压缩机。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回转压缩机,该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并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
在该回转压缩机中,当将作为高低压差大的制冷剂例如为碳酸气的一例的二氧化碳(CO2)用作制冷剂的场合,排出制冷剂压力在成为高压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达到12MPaG,另一方面,在成为低级侧的第1回转压缩单元成为8MPaG(中间压力)(第1回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为4MPaG)。
在使用这样的内部中间压力型2级压缩式回转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中,由于蒸发器结霜,所以必须除霜,但当为了进行该蒸发器的除霜而使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高温制冷剂不由减压装置减压地供给到蒸发器(包含直接供给到蒸发器的场合和虽然通过膨胀阀(减压装置)但不在那里减压(膨胀阀全开)地通过地供给的场合)时,第1回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上升,这样,第1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中间压力)变高。
该制冷剂吸入到第2回转压缩单元后排出,但由于不由膨胀阀减压,所以,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变得与第1回转压缩单元的吸入压力相同,所以,在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高压)和吸入(中间压力)产生压力的逆转现象。
因此,如从这样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之外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间压力)也不减压地流入到蒸发器,则该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和吸入的压力差消失,所以,可防止该压力逆转。
在上述叶片加上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作为背压,在回转压缩机运行初期主要由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在运行开始后由背压推压到上述滚筒,但如上述那样,在蒸发器除霜时从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蒸发器时,将叶片推压到滚筒的背压消失,所以,仅存在弹簧构件的弹性力,从而发生叶片从滚筒离开的所谓叶片飞起、产生耐久性下降的问题。
安装于这样的回转压缩机的叶片可自由移动地插入到设于气缸的径向的槽内。在叶片的后侧(密闭容器侧)设置朝气缸外侧开口的弹性孔(收容部),在该弹簧孔中插入时常朝滚筒侧对叶片施加弹性力的螺旋弹簧(弹簧构件),从气缸外侧的开口将密封环插入到弹簧孔后,由插销(防脱)加以闭塞,防止弹簧的飞出。
在该场合,随着滚筒的偏心回转,插销受到从弹簧孔朝外侧推出的方向的力。特别是在内部中间压力型的回转压缩机中,由于密闭容器内成为比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内低的压力,所以,还由气缸内外的压力差推出插销。为此,过去通过将插销压入到弹簧孔中而固定于气缸,但该压入使气缸凸起变形,在与堵塞气缸的开口面的支承构件(轴承)之间产生间隙,不能确保气缸内的密封性,产生性能下降这样的问题。
因此,如使例如插销的外径尺寸比弹簧孔的内径尺寸小以阻止气缸的变形(在该场合需要使得插销不朝密闭容器侧脱出),则在回转压缩机停止而使气缸内的高压侧的压力下降的场合,由密闭容器内的中间压力将插销推入到弹簧侧,发生弹簧压坏而使动作产生故障的问题。
另一方面,例如当插销的外径尺寸比弹簧孔的内径尺寸大到气缸不变形的程度时,在将插销压入到弹簧孔的过程中存在难以判别应插入到什么位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回转压缩机,该回转压缩机在规定位置设置用于防止弹簧构件脱落的插销,而且可防止气缸变形。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回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该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并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该气体冷却器使从该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其中;该减压装置连接到该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侧;该蒸发器连接到该减压装置的出口侧;从该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其特征在于回转压缩机具有用于构成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上述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弹性力的弹簧构件、及作为背压对叶片施加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背压室;蒸发器除霜时,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减压装置减压地流入到该蒸发器,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蒸发器,同时,按规定的转速运行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而且,使该转速下的叶片的惯性力比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回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该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并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该气体冷却器使从该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其中;该减压装置连接到该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侧;该蒸发器连接到该减压装置的出口侧;从该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其特征在于回转压缩机具有用于构成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弹性力的弹簧构件、及作为背压对叶片施加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背压室;蒸发器除霜时,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减压装置减压地流入到该蒸发器,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蒸发器,同时,由使得上述叶片的惯性力比上述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的转速运行上述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
发明的第3方面提供一种回转压缩机,该回转压缩机用于制冷剂回路,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并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该制冷剂回路具有从该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气体冷却器、连接到该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减压装置、及连接到该减压装置的出口侧的蒸发器,除霜时,按照规定转速运行电动单元,并且,从第1和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减压装置减压地流入到该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回转压缩机具有用于构成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弹性力的弹簧构件、及作为背压对叶片施加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背压室;蒸发器除霜时的电动单元的转速下的叶片的惯性力比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
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或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发明中,各回转压缩单元将CO2气体作为制冷剂压缩。
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或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本发明的各方面中,由从气体冷却器的散热生成热水。
按照本发明,蒸发器除霜时,从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和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减压地流入到蒸发器,所以,蒸发器除霜时可事前防止产生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和吸入的压力逆转的问题。
特别是由于蒸发器除霜时的电动元件的转速下的叶片的惯性力比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所以,蒸发器除霜时可避免在第2回转压缩单元中产生叶片飞起的问题。这样,可不损害回转压缩机的耐久性地进行蒸发器的除霜。
另外,本发明在如本发明的第4方面那样将CO2气体用作制冷剂的场合具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另外,在如本发明的第5方面那样由气体冷却器生成热水的场合,可由制冷剂将气体冷却器的热水的热输送到蒸发器,具有进一步迅速地进行蒸发器除霜的效果。
即,本发明的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将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另外,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气体;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构成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力的弹簧构件、形成于气缸并在叶片侧和密闭容器侧开口的弹簧构件的收容部、及位于弹簧构件的密闭容器侧地收容于收容部内对该收容部进行密封的插销,在位于该插销的弹簧构件侧的收容部的内壁形成使插销接触于规定位置的接合部(本发明第6方面)。
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回转压缩机的特征在于上述插销的外径在将该插销插入到收容部内时气缸不变形的范围内设定得比收容部的内径大。
本发明的第8方面的回转压缩机在第1项发明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插销的外径设定得比收容部的内径小。
本发明的第9方面的回转压缩机在第上述发明的各方面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接合部通过将收容部的内周壁缩小成台阶状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10方面的回转压缩机在上述发明的各方面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将CO2气体作为制冷剂进行压缩。
按照本发明(的第6方面),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将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另外,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气体;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构成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力的弹簧构件、形成于气缸并在叶片侧和密闭容器侧开口的弹簧构件的收容部、及位于弹簧构件的密闭容器侧收容于收容部内对该收容部进行密封的插销,在位于该插销的弹簧构件侧的收容部的内壁形成使插销接触于规定位置的接合部。所以,插销由该接合部的作用而不能更多地朝弹簧构件侧移动。
这样,可将插销的位置限定到规定位置。因此,例如本发明的第7方面那样,如将插销的外径在当该插销插入到收容部内时气缸不变形的范围内设定得比收容部的内径大,则可避免插销插入导致的气缸变形,并可进行将插销压入到收容部内时的定位,提高插销的安装作业性。
另外,例如本发明的第8方面那样将插销的外径设定得比收容部的内径小的场合,当回转压缩机停止时,可避免由密闭容器内的中间压力将插销压入到弹簧构件侧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的第9方面,由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还通过使收容部的内周壁缩小成台阶状而形成接合部,所以,可容易地在气缸的收容部形成接合部,减少生产成本。
特别是如本发明的第10方面那样将CO2气体用作制冷剂、压力差增大的场合,本发明具有显著改善回转压缩机的性能的效果。
图2为

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正面图。
图3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侧面图。
图4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另一纵断面图。
图5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再另一纵断面图。
图6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部分的平断面图。
图7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回转压缩机构部的放大断面图。
图8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叶片部分的放大断面图。
图9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下部支承构件和下部盖的断面图。
图10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下部支承构件的下面图。
图11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上部支承构件和上部盖的上面图。
图12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上部支承构件和上盖的断面图。
图13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中间隔板的上面图。
图14为图13A-A线断面图。
图15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上气缸的上面图。
图16为示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上气缸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动的图。
图17为用于说明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回转轴的连接部的形状的断面图。
图18为应用了本发明的热水供给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9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热水供给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0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再另一实施例的热水供给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1为示出相对于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的转速的叶片的惯性力的最大值和弹簧的弹性力的最大值的图。
图22为应用了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热水供给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3为图1的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插销部分放大断面图。
在各图中,符号10为将二氧化碳(CO2)作为制冷剂使用的内部中间压力型多级压缩式回转压缩机,该回转压缩机10由钢板构成的圆筒状的密闭容器12、电动单元14、及回转压缩机构部18构成,该电动单元14配置于该密闭容器12内部空间上侧,该回转压缩机构部18包括配置于该电动单元14下侧并由电动单元14的回转轴16驱动的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第1级)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第2级)。实施例的回转压缩机10的高度尺寸为220mm(外径120mm),电动单元14的高度尺寸约为80mm(外径110mm),回转压缩机构部18的高度尺寸约为70mm(外径110mm),电动单元14与回转压缩机构部18的间隔约为5mm。另外,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除容积设定得比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排除容积小。
密闭容器12在实施例中由厚4.5mm的钢板构成,将底部作为油槽,由收容电动单元14和回转压缩机构部18的容器本体12A和闭塞该容器本体12A的上部开口的大体呈碗状的端盖(盖体)12B构成,而且,在该端盖12B的上面中心形成圆形的安装孔12D,在该安装孔12D安装用于将电力供给到电动单元14的端子(省略了配线)20。
在该场合,在端子20的周围的端盖12B由压座成形将规定曲率的台阶部12C形成为环状。另外,端子20由电气端子139贯通安装的圆形的玻璃部20A和形成于该玻璃部20A周围的朝斜外下方伸出成凸缘状的金属制的安装部20B构成。安装部20B的厚度尺寸形成为2.4±0.5mm。端子20的玻璃部20A从下侧插入到安装孔12D伸到上侧,在使安装部20B接触于安装孔12D的周缘的状态下将安装部20B焊接于端盖12B的安装孔12D周缘,从而固定于端盖12B。
电动单元14由沿密闭容器12上部空间的内周面安装成环状的定子22和在该定子22的内侧设置一些间隙地插入配置的转子24构成。该转子24固定在沿通过中心的铅直方向延伸的回转轴16。
定子22具有叠压环状的电磁钢板获得的层压体26和以串绕(集中卷绕)方式卷装于该层压体26的齿部的定子线圈28(图6)。另外,转子24也与定子22同样地由电磁钢板的层压体30形成,在该层压体30内插入永久磁铁MG。
在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32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之间夹持中间隔板36。即,第1回转压缩单元32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由中间隔板36、配置于该中间隔板36的上下的气缸38、气缸40、位于该上下气缸38、40内并与具有1 80度相位差地设于回转轴16的上下偏心部42、44配合而进行偏心回转的上下滚筒46、48、接触于该上下滚筒46、48将上下气缸38、40内分别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后述上下叶片50(下侧的叶片未示出)、及闭塞上气缸38上侧开口面和下气40下侧开口面兼用作回转轴16的轴承的作为支承构件的上部支承构件54和下部支承构件56构成。
在上部支承构件54和下部支承构件56形成由吸入孔161、162分别连通到上下气缸38、40的内部的吸入通道58、60和凹陷的排出消声室62、64,并且该两个排出消声室62、64的开口部分别由盖闭塞。即,排出消声室62由作为盖的上部盖66闭塞,排出消声室64由作为盖的下部盖68闭塞。
在该场合,在上部支承构件54的中央立起形成轴承54A,在该轴承54A内面安装筒状套筒122。另外,在下部支承构件56的中央贯通形成轴承56A,在该轴承56A内面也安装筒状套筒123。这些套筒122、123如后所述由滑动性良好的材料构成,回转轴16通过套筒122、123保持于上部支承构件54的轴承54A和下部支承构件56的轴承56A。
在该场合,下部盖68由环状的圆形钢板构成,由主螺栓129…从下方将周边部的4个部位固定于下部支承构件56,由排出孔41闭塞与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下气40内部连通的排出消声室64的下面开口部。该主螺栓129…的前端螺旋接合到上部支承构件54。下部盖68的内周缘凸出到下部支承构件56的轴承56A内面的内方,这样,套筒123的下端面由下部盖68保持,防止脱落(图9)。图10示出下部支承构件56的下面,符号128为在排出消声室64内开闭排出孔41的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阀。
下部支承构件56由铁系的烧结材料(或者也可为铸件)构成,安装下部盖68的一侧的面(下面)加工到平面度0.1mm以下后,进行蒸汽处理。由该蒸汽处理使安装下部盖68的一侧的面成为氧化铁,所以,烧结材料内部的孔被堵塞,密封性提高。这样,在下部盖68与下部支承构件56之间没有必要设置密封垫片。
排出消声室64和密闭容器12内的上部盖66的电动单元14侧由贯通上下气缸38、40和中间隔板36的孔即连通路63连通(图4)。在该场合,在连通路63的上端立起设置中间排出管121,该中间排出管121指向卷装于上方的电动单元14的定子22的相邻接的定子线圈28、28的间隙(图6)。
另外,上部盖66闭塞由排出孔39连通到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上气 38内部的排出消声室62的上面开口部,将密闭容器12内隔成排出消声室62和电动单元14侧。该上部盖66如图11所示那样由厚2mm以上10mm以下(在实施例中最好为6mm)的、形成上述上部支承构件54的轴承54A贯通的孔的大体环状的圆形钢板构成,在与上部支承构件54之间夹入带条形凸起的密封垫片124,在该状态下,隔着该密封垫片124由4根主螺栓78…从上方将周边部固定于上部支承构件54。该主螺栓78的前端螺旋接合于下部支承构件56。
通过使上部盖66为该厚度尺寸,可充分承受比密闭容器12内压力高的排出消声室62的压力,同时实现小型化,确保与电动单元14的绝缘距离。另外,在该上部盖66的内周缘与轴承54A的外面间设置密封圈126(图12)。由该密封圈126进行轴承54A侧的密封,从而在上部盖66的内周缘充分地进行密封,可防止气体泄漏,扩大排出消声室62的容积,并没有必要由C环将上部盖66的内周缘侧固定到轴承54A。在这里,如图11所示那样,符号127为在排出消声室62内开闭排出孔39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阀。
在闭塞上气缸38的下侧的开口面和下气40上侧的开口面的中间隔板36内的与上气缸38内的吸入侧对应的位置穿设如图13、图14所示那样从外周面到达内周面连通外周面和内周面地构成供油路的贯通孔131,压入该贯通孔131的外周面侧的密封件132,密封外周面侧的开口。另外,在该贯通孔131的中途部穿设朝上侧延伸的连通孔133。
另一方面,在上气缸38的吸入孔161(吸入侧)穿设连通到中间隔板36的连通孔133的连通孔134。另外,在回转轴16内如图7所示那样形成沿轴中心的铅直方向的油孔80、连通到该油孔80的横向的供油孔82、84(在回转轴16的上下偏心部42、44也形成),中间隔板36的贯通孔131的内周面侧的开口通过这些供油孔82、84连通到油孔80。
如后述的那样,由于密闭容器12内成为中间压力,所以,难以将油供给到第2级的成为高压的上气缸38内,但通过形成为设置了中间隔板36的构成,可从密闭容器12内底部的油槽吸引,在油孔80内上升,从供油孔82、84出来的油进入到中间隔板36的贯通孔131,从连通孔133、134供给到上气缸38的吸入侧(吸入孔161)。
图16中L示出上气缸38的吸入侧的压力变动,图中P1示出中间隔板36的内周面的压力。如在该图中由L1示出的那样,上气缸38的吸入侧的压力(吸入压力)在吸入过程中因吸入压力损失而下降到中间隔板36的内周面侧的压力以下。在该期间,从中间隔板36的贯通孔131、连通孔133通过上气缸38的连通孔134将油供给到上气缸38内。
如上述那样,上下气缸38、40、中间隔板36、上下部支承构件54、56、及上下盖66、68分别由4根主螺栓78…和主螺栓129…从上下连接,但上下气缸38、40、中间隔板36、上下部支承构件54、56由位于这些主螺栓78、129外侧的辅助螺栓136、136连接(图4)。该辅助螺栓136从上部支承构件54侧插入,前端螺旋接合到下部支承构件56。
另外,该辅助螺栓136位于上述叶片50的后述的导向槽70的近旁。通过这样追加辅助螺栓136、136将回转压缩机构部18一体化,可确保内部成为极高压时的密封性,同时,紧固叶片50的导向槽70的近旁,所以,还可防止加到叶片50的高压的背压的泄漏。
另一方面,在上气缸38内形成收容上述上叶片50的导向槽70和位于该导向槽70外侧并收容作为弹簧构件的弹簧76的收容部70A,该收容部70A在导向槽70侧和密闭容器12(容器本体12A)侧开口(图8)。上述弹簧76接触于上叶片50的外侧端部,时常朝上滚筒46侧对上叶片50施加力。在该弹簧76的密闭容器12侧的收容部70A内从收容部70A的外侧(密闭容器12侧)的开口压入设置金属制的插销137,起到防止弹簧76脱出的作用。
在该场合,插销137的外径尺寸按在将其压入到收容部70A内时上气缸38不产生变形的程度设定得比收容部70A的内径尺寸大。即,在实施例中,插销137的外径尺寸设计得比收容部70A的内径尺寸大4μm-23μm。另外,在插销137的周面安装用于密封该插销137和收容部70A的内面间的密封圈138。
另外,如图23放大示出的那样,在将插销137的外端压入到收容部70A外侧(密闭容器12侧)的开口边缘(收容部70A的外端)的规定位置的时该插销137的弹簧76侧的端部(内端)所处的收容部70A的部位,形成该插销137的内端接触的接合部201。该接合部201在上气缸38内切削加工收容部70A时,将切削加工其内侧(叶片50侧)的收容部70A的内径的钻头改变成比对外侧进行切削加工的钻头细的钻头,使收容部70A的内周壁缩小成台阶状。
上气缸38的外端即收容部70A的外端与密闭容器12的容器本体12A间的间隔设定得比从密封圈138到插销137的外端(密闭容器12侧的端部)的距离小。另外,在连通到叶片50的导向槽70的图中未示出的背压室加上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即高压作为背压。因此,插销137的弹簧76侧成为高压,密闭容器12侧成为中间压力。
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插销137和收容部70A的尺寸关系,由插销137的压入使上气缸38变形,与上部支承构件54之间的密封性下降,可事前避免性能恶化导致的问题。另外,通过形成为该构造,在从收容部70A的外侧的开口压入插销137而进行的场合,当成为图23所示规定位置(插销137的外端位于收容部70A的外侧的开口边缘的状态)时,由于插销137接触于接合部201,不会进一步压入,所以,可进行将插销137压入到收容部70A内时的定位,提高插销137的安装作业性。特别是由于不会强行地推入插销137,所以,可事前避免强行压入导致的上气缸38的变形。
可是,将与回转轴16一体地按180度相位差形成的上下偏心部42、44相互连接的连接部90为了使断面积比回转轴16的圆形断面大以具有刚性而将其断面形状形成为非圆形的例如橄榄球状(图17)。即,连接设于回转轴16的上下偏心部42、44的连接部90的断面形状在与上下偏心部42、44的偏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使其壁厚较大(图中阴影线的部分)。
这样,连接一体设于回转轴16的上下偏心部42、44的连接部90的断面积变大,增加断面2次力矩,增加强度(刚性),提高耐久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对使用压力高的制冷剂进行2级压缩的场合,由于高低压的压力差较大,所以加在回转轴16的负荷也增大,但增大连接部90的断面积,增大其强度(刚性),防止回转轴16进行弹性变形。
在该场合,将上侧的上偏心部42的中心设为O1,将下侧的下偏心部44的中心设为O2,则上偏心部42的偏心方向侧的连接部90的面的圆弧中心为O1,偏心部44的偏心方向侧的连接部90的面的圆弧中心为O2。这样,可进行这样的作业,即,将回转轴16夹紧在切削加工机对上下偏心部42、44和连接部90进行切削加工时,在对上偏心部42进行加工后,仅改变半径对连接部90的一面加工,改变卡紧位置对连接部90的另一面进行加工,仅改变半径地对下偏心部44进行加工。这样,重新夹紧回转轴16的次数减少,可明显改善生产率。
在该场合,作为制冷剂,使用不破坏地球环境、考虑到可燃性和毒性等为自然制冷剂的作为碳酸气的一例的上述二氧化碳(CO2),作为润滑油的油例如使用矿物油、烷基苯油、醚油、酯油、PAG(聚亚烷基二醇)等已有的油。
在密闭容器12的容器本体12A的侧面的与上部支承构件54和下部支承构件56的吸入通道58、60、排出消声室62、及上部盖66的上侧(与电动单元14的下端大体对应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分别焊接固定套管141、142、143、及套管144。套管141与套管142上下邻接,同时,套管143位于套管141的大体对角线上。另外,套管144位于与套管141大体错开90度的位置。
在套管141内插入连接将制冷剂气体导入至上气缸38的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一端连通到上气缸38的图中未示出的吸入通道。该制冷剂导入管92通过密闭容器12的上侧到达套管144,另一端插入连接到套管144内连通到密闭容器12内。
另外,在套管142内插入连接将制冷剂气体导入至下气缸40的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该制冷剂导入管94的一端连通到下气缸40的吸入通道60。该制冷剂导入管94的另一端连接到储液器146的下端。另外,在套管143内插入连接制冷剂排出管96,该制冷剂排出管96的一端连通到排出消声室62。
上述储液器146为用于进行吸入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储罐,通过储液器侧的托架148安装到焊接固定于密闭容器12的容器本体12A的上部侧面的密闭容器侧的托架147。该托架148从托架147延伸到上方,保持储液器146的上下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在该状态下储液器146按沿着密闭容器12侧方的方式配置。制冷剂导入管92从套管141出来后,在实施例中,朝右方弯曲后上升,储液器146的下端接近该制冷剂导入管92。因此,从储液器146下端下降的制冷剂导入管94从套管141观看时绕过与制冷剂导入管92的弯曲方向相反的左侧到达套管142地拉回(图3)。
即,分别连通到上气缸38和下气缸40的吸入通道58、60的制冷剂导入管92、94从密闭容器12观看时在水平方向上朝相反的方向弯曲,这样,即使扩大储液器146的上下尺寸增大容积,也不使各制冷剂导入管92、94相互干涉。
另外,在套管141、143、144的外面周围形成可接合配管连接用联接器的凸缘部151,在套管142的内面形成配管连接用的螺纹槽152。这样,在回转压缩机10的制造工序中由完成检验进行气密试验的场合,可容易地将试验用配管的联接器连接到套管141、143、144的凸缘部151,同时,可使用螺纹槽152容易地将试验用配管螺旋固定到套管142。特别是上下邻接的套管141、142在一方的套管141形成凸缘部151,在另一方的套管142形成螺纹槽152,从而可在狭小空间将试验用配管连接到各套管141、142。
图18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制冷剂回路,上述回转压缩机10用于构成图18所示那样的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即回转压缩机10的制冷剂排出管96连接到生成热水用的气体冷却器154的入口。该气体冷却器154设置于热水供给装置153的未图示的热水储箱。从气体冷却器154出来的配管经过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156到达蒸发器157的入口,蒸发器157的出口连接到制冷剂导入管94。另外,从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途部分支出构成图2、3中未示出的除霜回路的除霜管158,通过作为流路控制装置的电磁阀159连接于到达气体冷却器154的入口的制冷剂排出管96。在图18中,省略了储液器146。
下面由以上构成说明动作。在图18中,符号202为由微机构成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202进行回转压缩机10的电动单元14的转速控制,同时,也进行电磁阀159和膨胀阀156的控制。在加热运行中,控制装置202将电磁阀159关闭。当由控制装置202通过端子20和图中未示出的配线对电动单元14的定子线圈28通电时,电动单元14起动,使转子24回转。由该回转使配合到与回转轴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42、44的上下滚筒46、48在上下气缸38、40内偏心回转。
这样,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4和形成于下部支承构件56的吸入通道60从吸入孔162吸入到下气缸40的低压室侧的低压(第1级吸入压力4MPaG)的制冷剂由滚筒48和叶片52的动作压缩,成为中间压力(MP18MPaG),从下气缸40的高压室侧的排出孔41和形成于下部支承构件56的排出消声室64经过连通路63从中间排出管121排出到密闭容器12内。
此时,中间排出管121指向卷装于上方的电动单元14的定子22邻接的定子线圈28、28间的间隙,所以,可积极地将较低温度的制冷剂气体朝电动单元14方向供给,抑制电动单元14的温度上升。另外,由此使得密闭容器12内成为中间压力(MP1)。
密闭容器12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套管144出来(中间排出压力为上述MP1),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2和形成于上部支承构件54的吸入通道58,从吸入孔161吸入到上气缸38的低压室侧(第2级吸入压力MP2)。吸入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由上滚筒46和上叶片50的动作进行第2级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第2级排出压力HP12MPaG),从高压室侧通过排出孔39经由形成于上部支承构件54内的排出消声室62、制冷剂排出管96流入到气体冷却器154。此时的制冷剂温度大体上升到+100℃,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气体冷却器154散热,对热水储箱内的水加热,生成大约+90℃的热水。
另一方面,在气体冷却器154中,制冷剂自身受到冷却,从气体冷却器154出来。由膨胀阀156减压后,流入到蒸发器157产生蒸发(此时从周围吸热),经过储液器146(在图18中未示出)从制冷剂导入管94吸入到第1回转压缩单元32内,并反复进行该循环。
特别是在低外部气温的环境下,这样的加热运行使得在蒸发器157结霜。在该场合,上述控制装置202开放电磁阀159,使膨胀阀156成为全开状态,实施蒸发器157的除霜运行。这样,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包含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少量的高压制冷剂)通过除霜管158到达气体冷却器154。该制冷剂的温度为+50-+60℃左右,在气体冷却器154不散热,成为最初相反地由制冷剂吸收热量的形式。从气体冷却器154排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56到达蒸发器157。即,在蒸发器157不减压地实质性直接供给大体中间压力的温度较高的制冷剂,由此加热蒸发器157,进行除霜。此时,从气体冷却器154由制冷剂将热水的热输送到蒸发器157。
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不减压地供给到蒸发器157进行除霜的场合,由于膨胀阀156全开,所以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上升,这样,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中间压力)增大。该制冷剂通过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但由于膨胀阀156全开,所以,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与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同样,所以,在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高压)和吸入(中间压力)产生压力的逆转现象。然而,如上述那样,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32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密闭容器12取出,进行蒸发器157的除霜,所以,可防止该高压与中间压力的逆转现象。
其中,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叶片50的惯性力Fvi由下式①表示Fvi[θ]=-mv·d2×[θ]/dt2……①上述mv为叶片50的质量。因此,叶片50的惯性力Fvi由叶片50的质量和电动单元14的转速f决定,其最大值如图21所示那样随转速f上升而增大。另外,弹簧76的弹性力Fvs的最大值与电动单元14的转速f无关地如图21所示那样大体为一定。
如图21所示那样,例如在到达电动单元14的转速f1之前叶片50的惯性力Fvi比弹簧76的弹性力Fvs小,在f1产生逆转,控制装置202在蒸发器157的除霜运行过程中在使回转压缩机10的电动单元14的转速f为上述f1或其以下的转速的状态下运行。
在蒸发器157的除霜运行过程中,如上述那样,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膨胀阀156减压地流入到蒸发器157,另外,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32排出到密闭容器12内的制冷剂气体也流到蒸发器157,所以,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和吸入的压力差消失。为此,不从接合部201在叶片50加背压,朝滚筒46推压叶片50的力仅成为弹簧76的弹性力Fvs。
因此,当叶片50的惯性力Fvi超过该弹簧76的弹性力Fvs时,产生叶片50从上滚筒46离开的所谓的叶片飞起,但如上述那样,控制装置202在蒸发器157的除霜过程中使电动单元14的转速在f1或其以下,所以,叶片50的惯性力Fvi不会超过弹簧76的弹性力Fvs,可避免叶片飞起导致的耐久性的下降。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蒸发器157的除霜时,控制装置202控制回转压缩机10的电动单元14的转速,避免叶片飞起,但不限于此,在除霜时的电动单元14的转速预先设定为规定值(例如在实施例的热水供给装置153为100Hz左右)的场合,当设计回转压缩机10的叶片50的材料和形状时,也可使得从该质量mv产生的惯性力在上述除霜时的转速(100Hz)下不比弹簧76的弹性力大。另外,相反,当采用弹簧76时,也可选择使其弹性力比上述转速下的叶片50的惯性力大。
图19示出适用本发明的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另一制冷剂回路。在该图中,与图18相同的符号表示可获得相同或同等作用的部件。在该场合,除了图18的制冷剂回路外还设置连通制冷剂排出管96与膨胀阀156和蒸发器157间的配管的另一个除霜管158A,在该除霜管158A设置另一个电磁阀159A。在该场合,由在该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202控制回转压缩机10、膨胀阀156、及电磁阀159、159A。
在该构成中,进行加热运行时关闭双方的电磁阀159、159A,所以,动作与上述相同。另一方面,当进行蒸发器157的除霜时,开放电磁阀159与159A双方。这样,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和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少量的高压制冷剂经过除霜管158和158A流到膨胀阀156的下游侧,不受到减压地直接流入到蒸发器157。由该构成也可避免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压力逆转。
另外,图20示出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再另一制冷剂回路。在该场合,与图18相同的符号也指具有相同或同等作用的部分,仍然由该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202控制回转压缩机10、膨胀阀156、及电磁阀159。在该场合,图18中的除霜管158不连接到气体冷却器154的入口,连接到膨胀阀156和蒸发器157之间的配管。按照该构成,在打开电磁阀159的场合,与图19同样,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流到膨胀阀156的下游侧,不减压地直接流入到蒸发器157。这样,除霜时不产生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压力逆转,而且与图19相比具有可减少电磁阀的数量的优点。
在实施例中,将回转压缩机10使用于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制冷剂回路,但在第1-第4项发明中不限于此,用于室内暖气等本发明也有效。
实施例的回转压缩机10用于图22所示那样的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制冷剂回路。即回转压缩机10的制冷剂排出管96连接到水加热用的气体冷却器154的入口。该气体冷却器154设置于热水供给装置153的未图示的热水储箱。从气体冷却器154出来的配管经过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156到达蒸发器157的入口,蒸发器157的出口连接到制冷剂导入管94。另外,从制冷剂导入管92的中途部分支出构成图2、3中未示出的除霜回路的除霜管158,通过作为流路控制装置的电磁阀159连接于到达气体冷却器154的入口的制冷剂排出管96。在图22中,省略了储液器146。
下面由以上构成说明动作。在通常的加热运行中,电磁阀159关闭。当通过端子20和图中未示出的配线对电动单元14的定子线圈28通电时,电动单元14起动,使转子24回转。由该回转使配合到与回转轴16一体设置的上下偏心部42、44的上下滚筒46、48在上下气缸38、40内偏心回转。
这样,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4和形成于下部支承构件56的吸入通道60从吸入孔162吸入到下气缸40的低压室侧的低压(第1级吸入压力LP4MPaG)的制冷剂气体由滚筒48和叶片52的动作压缩,成为中间压力(MP18MPaG),从下气缸40的高压室侧的排出孔41和形成于下部支承构件56的排出消声室64经过连通路63从中间排出管121排出到密闭容器12内。
此时,中间排出管121指向卷装于上方的电动单元14的定子22邻接的定子线圈28、28间的间隙,所以,可积极地将较低温度的制冷剂气体朝电动单元14方向供给,抑制电动单元14的温度上升。另外,由此使得密闭容器12内成为中间压力(MP1)。
密闭容器12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套管144出来(中间排出压力为上述MP1),经由制冷剂导入管92和形成于上部支承构件54的吸入通道58,从吸入孔161吸入到上气缸38的低压室侧(第2级吸入压力MP2)。吸入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由上滚筒46和叶片50的动作进行第2级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第2级排出压力HP12MPaG),从高压室侧通过排出孔39经由形成于上部支承构件54内的排出消声室62、制冷剂排出管96流入到气体冷却器154内。此时的制冷剂温度大体上升到+100℃,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散热,对热水储箱内的水加热,生成大约+90℃的热水。
另一方面,在气体冷却器154中,制冷剂自身受到冷却,从气体冷却器154出来。由膨胀阀156减压后,流入到蒸发器157蒸发,经过储液器146(在图22中未示出)从制冷剂导入管94吸入到第1回转压缩单元32内,并反复进行该循环。
特别是在低外部气温的环境下,这样的加热运行使得在蒸发器157结霜。在该场合,开放电磁阀159,使膨胀阀156成为全开状态,实施蒸发器157的除霜运行。这样,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包含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少量的高压制冷剂)通过除霜管158到达气体冷却器154。该制冷剂的温度为+50-+60℃左右,在气体冷却器154不散热,成为最初相反地由制冷剂吸收热量的形式。从气体冷却器154排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56到达蒸发器157。即,在蒸发器157不减压地实质性直接供给大体中间压力的温度较高的制冷剂,由此加热蒸发器157,进行除霜。
在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不减压地供给到蒸发器157进行除霜的场合,由于膨胀阀156全开,所以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上升,这样,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排出压力(中间压力)增大。该制冷剂通过第2回转压缩单元34排出,但由于膨胀阀156全开,所以,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压力与第1回转压缩单元32的吸入压力同样,所以,在第2回转压缩单元34的排出(高压)和吸入(中间压力)产生压力的逆转现象。然而,如上述那样,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32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从密闭容器12取出,进行蒸发器157的除霜,所以,可防止该高压与中间压力的逆转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中,按上气缸38不变形的程度将插销137的外径尺寸设定得比收容部70A内径尺寸大,将插销137压入到收容部70A内,但不限于此,也可将插销137的外径尺寸设定得比收容部70A的内径尺寸小,将插销137以间隙配合插入到收容部70A内。
按照该尺寸关系,可确实地避免上气缸38变形使与上部支承构件54之间的密封性下降而导致性能恶化的问题。另外,即使为该间隙配合,也可如上述那样将上气缸38与密闭容器12间的间隔设定得比从密封圈138到插销137的密闭容器12侧的端部的距离小,所以,即使由弹簧76侧的高压(上叶片50的背压)使插销137朝从收容部70A推出的方向移动,也由于在接触到密闭容器12阻止移动的时刻使密封圈138依然位于收容部70A内进行密封,所以,密封圈138的功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另外,当回转压缩机10停止时,通过制冷剂回路使上气缸38内的压力影响到低压侧,下降得比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力低。在该场合,插销137由密闭容器12内的压力压入到弹簧76侧,但在该场合,插销137接触于接合部201,不能进一步朝弹簧76侧移动,所以,不会产生弹簧76由该插销137的移动压坏的问题。
另外,在实施例中,将回转压缩机10用于热水供给装置153的制冷剂回路,但不限于此,用于室内的暖气等本发明也有效。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蒸发器除霜时,从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和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减压地流入到蒸发器,所以,可事前防止蒸发器除霜时回转压缩机的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和吸入的压力逆转的问题。
特别是蒸发器除霜时的电动单元的转速下的叶片的惯性力比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所以,蒸发器除霜时可避免在第2回转压缩单元产生叶片飞起的问题。这样,不会损害回转压缩机的耐久性,可进行蒸发器的除霜。
在如本发明第4方面那样将CO2气体用作制冷剂的场合,具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另外,在如本发明第5方面那样由气体冷却器生成热水的场合,可由制冷剂将气体冷却器的热水的热输送到蒸发器,还具有可进一步迅速地进行蒸发器的除霜的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将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的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另外,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气体;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构成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力的弹簧构件、形成于气缸并在叶片侧和密闭容器侧开口的弹簧构件的收容部、及位于弹簧构件的密闭容器侧地设于收容部内对该收容部进行密封的插销,在位于该插销的弹簧构件侧的收容部的内壁形成使插销接触于规定位置的接合部。所以,插销由该接合部的作用而不能更多地朝弹簧构件侧移动。
这样,可将插销的位置限定到规定位置。因此,例如本发明第7方面那样,如将插销的外径在当该插销插入到收容部内时气缸不变形的范围内设定得比收容部的内径大,则可避免插销插入导致的气缸变形,并可进行将插销压入到收容部内时的定位,提高插销的安装作业性。
另外,例如本发明第8方面那样将插销的外径设定得比收容部的内径小的场合,当回转压缩机停止时,可避免由密闭容器内的中间压力将插销压入到弹簧构件侧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第9方面,由于在上述发明各方面的基础上还通过使收容部的内周壁缩小成台阶状而形成接合部,所以,可容易地在气缸的收容部形成接合部,减少生产成本。
特别是如本发明第10方面那样将CO2气体用作制冷剂、压力差增大的场合,本发明具有显著改善回转压缩机的性能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回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该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上述密闭容器内,并由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该气体冷却器使从该回转压缩机的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其中;该减压装置连接到该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侧;该蒸发器连接到该减压装置的出口侧;从该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由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其特征在于上述回转压缩机具有用于构成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上述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上述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上述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上述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弹性力的弹簧构件、及作为背压对上述叶片施加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背压室;进行上述蒸发器的除霜时,从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上述减压装置减压地流入到该蒸发器,从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上述蒸发器,同时,按规定的转速运行上述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而且,使该转速下的上述叶片的惯性力比上述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
2.一种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该制冷剂回路具有回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该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上述密闭容器内,并由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该气体冷却器使从该回转压缩机的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流入其中;该减压装置连接到该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侧;该蒸发器连接到该减压装置的出口侧;从该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由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其特征在于上述回转压缩机具有用于构成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上述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上述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上述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上述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弹性力的弹簧构件、及作为背压对上述叶片施加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背压室;进行上述蒸发器的除霜时,从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上述减压装置减压地流入到该蒸发器,从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上述蒸发器,同时,按上述叶片的惯性力比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的转速运行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
3.一种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该回转压缩机用于制冷剂回路,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由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上述密闭容器内,并由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该制冷剂回路具有从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气体冷却器、连接到该气体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减压装置、及连接到该减压装置的出口侧的蒸发器,当进行该蒸发器的除霜时,按照规定转速运行上述电动单元,并且,从上述第1和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减压地流入到上述蒸发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回转压缩机具有用于构成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上述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上述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而将上述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上述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弹性力的弹簧构件、及作为背压对上述叶片施加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排出压力的背压室;上述蒸发器除霜时的上述电动单元的转速下的上述叶片的惯性力比上述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或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回转压缩单元将CO2气体作为制冷剂压缩。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或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由从上述气体冷却器的散热生成热水。
6.一种回转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有电动单元和由该电动单元驱动的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将由上述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上述密闭容器内,另外,由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气体;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构成上述第2回转压缩单元的气缸、与形成于上述电动单元的回转轴的偏心部配合并在上述气缸内进行偏心回转的滚筒、接触于该滚筒地将上述气缸内隔成低压室侧和高压室侧的叶片、用于时常朝滚筒侧对该叶片施加力的弹簧构件、形成于上述气缸并在上述叶片侧和上述密闭容器侧开口的上述弹簧构件的收容部、及位于上述弹簧构件的上述密闭容器侧收容于上述收容部内对该收容部进行密封的插销,在位于该插销的上述弹簧构件侧的上述收容部的内壁形成使上述插销接触于规定位置的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插销的外径在将该插销插入到上述收容部内时上述气缸不变形的范围内设定得比上述收容部的内径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插销的外径设定得比上述收容部的内径小。
9.根据权利要求6、7、或8的任一项所述的回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上述收容部的内周壁缩小成台阶状而形成上述接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7、8、或9的任一项所述的回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2回转压缩单元将CO2气体作为制冷剂进行压缩。
全文摘要
一种制冷剂回路的除霜装置和制冷剂回路用回转压缩机具有回转压缩机10、气体冷却器154、膨胀阀156及蒸发器157;该回转压缩机10将由第1回转压缩单元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密闭容器内,并由第2回转压缩单元压缩该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蒸发器除霜时,从第2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不由膨胀阀减压地流入到蒸发器,从第1回转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到蒸发器,同时,按规定的转速运行回转压缩机的电动单元,而且,使该转速下的叶片的惯性力比弹簧构件的弹性力小。这样,在使用所谓的内部中间压力型2级压缩式的回转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中,防止蒸发器除霜时产生的叶片的飞起。
文档编号F04C29/02GK1420330SQ02142298
公开日2003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19日
发明者山崎晴久, 只野昌也, 松本兼三, 里和哉, 松浦大, 斋藤隆泰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