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扇及其扇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869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风扇及其扇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风扇,特别是有关于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
技术背景现有的一种散热风扇如图1所示,主要由扇叶转子组1、定子组2以及外框3所构成,其中扇叶转子组1是包括一扇叶转子组结构11,具有一轮毂111且在其外环面设有复数个叶片112,而在内侧周面依序固设铁壳12以及磁带13,又在轮毂111内侧中央设置有中心轴113,一垫片14套设于中心轴113上;而定子组2是由套筒21、线圈22、上绝缘片23、上磁极片24、下绝缘片25、下磁极片26、以及电路基板27所组成,套筒21为一中空筒体,其内部上侧设有一滚珠轴承211,下侧则为一自润轴承212,并在滚珠轴承211与自润轴承212之间垫设复数个垫片,又在线圈22的上侧依序迭置上绝缘片23以及上磁极片24,再强压迫穿套于套筒21的外侧,而后再将下绝缘片25、下磁极片26、以及电路基板27依序穿套入套筒21的外侧,并使下绝缘片25的上侧贴靠着线圈22的下方,之后再将扇叶转子组1的中心轴113穿过套筒21的滚珠轴承211与自润轴承212后,以一扣环15束套于中心轴113的端部,以连结扇叶扇叶转子组1与定子组2。另外,电路基板27上设置有传感器,用以感测及控制定子组2的磁场,最后再由定子组2的底面套设以外框3,以组合成散热风扇。
之后,欲使用此一散热风扇时,是以外框3与是统机壳(即供容纳安装此散热风扇的设备或装置的整体机壳)相连接。请参见图2a,现有的第一种散热风扇的外框3具有一本体31,而在四个角落设有贯穿孔33。如图2b所示,当风扇与一是统机壳36(例如计算机主机)相连接时,需藉由一螺丝37穿过贯穿孔33,并穿过是统机壳36上适当位置处的孔洞,再藉由一螺帽38来固定。此种外框的缺点在于外框3的厚度较厚,因此,需要使用长度较长的螺丝37才能顺利的组装;另外,由图2b上可知,螺丝37的尾端必定凸出于是统机壳36,这将容易使组装人员受伤。此外,组装时组装者必须同时扶持风扇两侧及固定螺帽,因此在设计时也需预留较大的组装空间。
而第二种现有的散热风扇的外框3’如图3a所示,具有一本体32,在四个角落具有凸缘34,而在凸缘34上设有开孔35。如图3b所示,当风扇与一是统机壳36(例如计算机主机)相连接时,需藉由一螺丝37’穿过是统机壳36上适当位置处的孔洞,再穿过开孔33并藉由一螺帽38’来固定。此种外框3’的缺点在于外框3’的凸缘34并无特殊支撑,螺丝37’在固定时通常仅穿过单边的开孔33以夹持住外框3’的凸缘,因此,在结合强度上明显的不足;同样地,在组装时需同时扶持住外框3’以及螺帽38’,相当的不便,且在设计上需预留较大的组装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及其扇框结构。其扇框结构是固设至一是统机壳上,该扇框结构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段部、一固定构件以及一第二段部,该第一段部是设置于本体上;该第二段部亦设置于本体上,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形成一间隙,该固定构件部份卡合于间隙中,以固定扇框结构于是统机壳上,以由此解决现有技术所用连接螺钉头须伸出外框容易使组装人员受伤、组装不便、结合强度不足以及在设计时需预留较大组装空间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一第二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形成有一间隙;以及一止挡部,形成于该间隙中。
本实用新型更包括一固定构件,部份设置于上述间隙中,上述止挡部是用以防止该固定构件转动并限制该固定构件的位置。
该固定构件包括一螺丝与一螺帽,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螺帽设置于该间隙中,该止挡部使该螺帽对准该穿孔,而该螺丝穿过该穿孔而与该螺帽螺合,该第一、第二段部是用以防止该螺帽沿着该螺丝的轴向移动。
该第二段部具有一凹孔对准该第一段部的该穿孔,使该螺丝可以更进一步锁入该凹孔内。
该固定构件的外型与该止挡部的外型相配合。
该本体为矩形,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该止挡部以及该固定构件是设置于该本体的四角。
该固定构件为一扣合件,扣合于该间隙以固定该扇框结构于该是统机壳上。
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扣合件穿过该穿孔而与该间隙扣合。
该本体、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以及该止挡部是为一体射出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是这样实现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扇叶转子组;一扇框结构,具有一基座,用以容置该扇叶转子组,该扇框结构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一第二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形成有一间隙;以及一止挡部,形成于该间隙中。
更包括一固定构件,部份设置于该间隙中,该止挡部是用以防止该固定构件转动并限制该固定构件的位置。
该固定构件包括一螺丝与一螺帽,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螺帽设置于该间隙中,该止挡部使该螺帽对准该穿孔,而该螺丝穿过该穿孔而与该螺帽螺合,该第一、第二段部是用以防止该螺帽沿着该螺丝的轴向移动。
该第二段部具有一凹孔对准该第一段部的该穿孔,使该螺丝可以更进一步锁入该凹孔内。
该固定构件的外型与该止挡部的外型相配合。
该本体为矩形,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该止挡部以及该固定构件是设置于该本体的四角。
该固定构件为一扣合件,扣合于该间隙以固定该扇框结构于该是统机壳上。
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扣合件穿过该穿孔而与该间隙扣合。
该本体、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以及该止挡部是为一体射出成型。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更包括一定子结构,设置于基座中,该定子结构具有至少一线圈。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其中扇叶转子组包括一磁环,耦合于定子结构。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其中扇叶转子组更包括一铁壳,耦合于磁环。
又,在本实用新型中,其中扇叶转子组更包括一扇叶转子组结构,耦合于铁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扇框结构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段部、一固定构件以及一第二段部,该第一段部是设置于本体上;该第二段部亦设置于本体上,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形成一间隙,该固定构件部份卡合于间隙中,以固定扇框结构于是统机壳上,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所用连接螺钉头须伸出外框容易使组装人员受伤、组装不便、结合强度不足以及在设计时需预留较大组装空间的缺陷,使其更加方便实用。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数个具体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1现有的散热风扇;
图2a现有的散热风扇的外框;图2b现有的散热风扇的外框使用中的示意图;图3a另一种现有的散热风扇的外框;图3b另一种现有的散热风扇的外框使用中的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扇;图5a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图5b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使用中的示意图;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使用中的示意图;图7本实用新型中间隙G的局部放大图。
件号对照1 扇叶转子组11 扇叶转子组结构111 轮毂112 叶片113 中心轴12 铁壳11 磁带11 垫片11 扣环2 定子组21 套筒211 滚珠轴承212 自润轴承22 线圈23 上绝缘片24 上磁极片
25 下绝缘片26 下磁极片27 电路基板3、3’ 外框31、32 本体33 贯穿孔34 凸缘35 开孔36 是统机壳37、37’ 螺丝38、38’ 螺帽41 扇框结构411基座42 定子结构421线圈43 磁环44 铁壳45 扇叶转子组结构5 扇框结构51、51’本体52 第一段部521穿孔53 第二段部531凹孔54 固定构件541螺纹孔
55 螺丝56 是统机壳561 孔洞7 止挡部G 间隙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各形态内容加以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扇主要由扇框结构41、定子结构42、磁环43、铁壳44以及扇叶转子组结构45所构成,磁环43、铁壳44以及扇叶转子组结构45构成一扇叶转子组。其中,扇框结构41具有一基座411,定子结构42具有线圈421,扇框结构41、定子结构42、磁环43、铁壳44以及扇叶转子组结构45是依序连接,且定子结构42是设置于扇框结构41的基座411上。再如图5a和图5b所示,是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扇框结构5包括一本体51;一第一段部52设置于本体51上,具有一穿孔521;一第二段部53设置于本体51上;一固定构件54具有螺纹孔541;以及一螺丝55。
如图5b所示,在第一段部52与第二段部53之间形成有一间隙G,固定构件54便放置于此间隙G中。当欲将散热风扇组装至一是统机壳56(例如计算机主机的外壳)时,藉由螺丝55穿过是统机壳56上适当位置的孔洞561之后再经过第一段部52的穿孔521,最后与固定构件54的螺纹孔541锁合,而第二段部53是用以防止固定构件54沿着螺丝55的轴向移动。
如图6所示,说明上述的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的第二个较佳实施例。在第二个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部份将不再赘述,而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处在于,本体51’上的第二端部53更可以设置有凹孔531,凹孔531的位置与第一段部52的穿孔521的位置对齐,因此,当如上述锁合散热风扇组装与是统机壳56时,螺丝55可以更进一步的锁入凹孔531中,以加强结合的强度。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构件54的外型与间隙G的外型相配合,因此,固定构件54于间隙G中不会产生转动或滑动;又在与是统机壳56组装时,只需对准是统机壳56的孔洞561与第一段部52的穿孔521,而无需扶持固定构件54,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将扇框结构5与是统机壳56锁合。又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构件54可以是一螺帽,更好的是一六角螺帽。
如图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中间隙G的局部放大图,由图上可知,由于间隙G中形成有止挡部7,因此,固定构件可以被固定于间隙G中而无法转动。此止挡部7是与扇框结构5的本体51、第一段部52、第二段部53以及间隙G一体射出成型,此止挡部7的外形与固定构件54的外型相配合,因此可用以防止固定构件转动,更可以限制固定构件54的位置。举例来说,可以使上述的固定构件54对准穿孔521,便可以轻易的将螺丝55穿过穿孔521再与固定构件54锁合。
又,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构件除了以螺丝与螺帽的螺合方式固定组装外,亦可以利用扣合件方式为的。例如,使用一扣合件,穿过是统机壳上适当位置的孔洞之后,由扇框结构外侧而与间隙卡/扣合,亦可以达到将扇框结构与是统机壳连接的目的;又或是使用扣合件,穿过是统机壳上适当位置的孔洞之后再穿过第一段部的穿孔,而与间隙卡/扣合,亦可以达到将扇框结构与是统机壳连接的目的。
在第一、二个实施例中,扇框结构的本体可以为矩形,第一段部、第二段部以及固定构件可以设置在四个角落,使得扇框结构与是统机壳的组装更为牢固。又,本体、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可以为一体射出成型的方式制成。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数个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仍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其申请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本体;一第一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一第二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形成有一间隙;以及一止挡部,形成于该间隙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部份设置于上述间隙中,上述止挡部是用以防止该固定构件转动并限制该固定构件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构件包括一螺丝与一螺帽,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螺帽设置于该间隙中,该止挡部使该螺帽对准该穿孔,该螺丝穿过该穿孔与该螺帽螺合,该第一、第二段部是用以防止该螺帽沿着该螺丝的轴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段部具有一凹孔对准该第一段部的该穿孔,使该螺丝可以更进一步锁入该凹孔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构件的外型与该止挡部的外型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为矩形,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该止挡部以及该固定构件是设置于该本体的四角。
7.如权利要求2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构件为一扣合件,扣合于该间隙以固定该扇框结构于供容纳安装它的设备或装置的机壳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扣合件穿过该穿孔而与该间隙扣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风扇的扇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以及该止挡部是为一体射出成型。
10.一种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扇叶转子组;一扇框结构,具有一基座,用以容置该扇叶转子组,该扇框结构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一第二段部,设置于该本体上,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之间形成有一间隙;以及一止挡部,形成于该间隙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固定构件,部份设置于该间隙中,该止挡部是用以防止该固定构件转动并限制该固定构件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构件包括一螺丝与一螺帽,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螺帽设置于该间隙中,该止挡部使该螺帽对准该穿孔,而该螺丝穿过该穿孔而与该螺帽螺合,该第一、第二段部是用以防止该螺帽沿着该螺丝的轴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段部具有一凹孔对准该第一段部的该穿孔,使该螺丝可以更进一步锁入该凹孔内。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构件的外型与该止挡部的外型相配合。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为矩形,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该止挡部以及该固定构件是设置于该本体的四角。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该固定构件为一扣合件,扣合于该间隙以固定该扇框结构于供容纳安装它的设备或装置的机壳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穿孔,该扣合件穿过该穿孔而与该间隙扣合。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该第一段部、该第二段部以及该止挡部是为一体射出成型。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风扇及其扇框结构,所述扇框结构是固设至一是统机壳(即供容纳安装此散热风扇的设备或装置的整体机壳)上,该扇框结构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段部、一固定构件以及一第二段部,该第一段部是设置于本体上;该第二段部亦设置于本体上,该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之间形成一间隙,该固定构件部分卡合于间隙中,以固定扇框结构于是统机壳上,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所用连接螺钉头须伸出外框容易使组装人员受伤、组装不便、结合强度不足以及在设计时需预留较大组装空间的缺陷。
文档编号F04D29/64GK2644740SQ03261100
公开日2004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8日
发明者周宜芳, 林祖亮, 林国正, 黄文喜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