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555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打气泵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
背景技术
习用的打气泵,包含有一内部形成有若干气室的气囊组,一隔离板,其具有一连通各气室的排气孔与进气孔,一排气控阀则具有一分别对应各排气孔与各进气孔的排气瓣与进气瓣,一摇柄件也具有一分别对应各排气瓣与各进气瓣的排气孔与进气孔。通过一马达的驱动,气囊组可产生动作,利用各进气孔吸入气体。
然而,上述打气泵的零组件较多,且其结构较为复杂,不仅增加了打气泵在制造与组装上的困难,同时所耗费的成本也相对增加,因此,造成打气泵在使用上的不便,且无法有效降低其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进气结构采取由底部进气的设计,不但可方便进气,其在排气时的密封性也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进气结构的配置可更为简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可被一马达带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装座组;一气囊组,其具有一气囊设于所述装座组,所述气囊形成有一气室以及一进气过部;一升降连动组,其可被所述马达带动转动,所述升降连动组具有一连动部连动所述气囊组的气囊,以及一进气孔;一进气控阀,其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气囊组的进气过部与所述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一排气组,供所述气囊组的气囊排出空气。
所述进气控阀接设于所述气囊组。
所述进气控阀与所述气囊组为一体。
所述进气控阀接设于所述升降连动组。
所述进气控阀插接设于所述升降连动组,且所述进气控阀具有一通气阀片。
所述进气控阀浮动接设于所述升降连动组,所述进气控阀具有一浮顶部。
所述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设于外周。
所述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设于内部。
所述升降连动组以紧配、胶接、爪接或铆接等方式接设连动所述气囊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结构采取由底部进气的设计,不但可方便进气,其在排气时的密封性也良好,并简化了进气结构的配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6是概同于图5的一动作状态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10是概同于图9的一动作状态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局部立体分解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局部分解剖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组合剖视图;图14是概同于图13的一动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特点,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下。
如图1~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可被一马达M的转轴M2带动转动,打气泵包含有一基座10,其具有一座体11,座体11上形成有一容室12、一穿孔14,穿孔14可供马达M的转轴M2轴设,三基座固定部19。另外,基座10用二螺栓B1锁固于马达M。
一罩座20,其具有一座体21,可与基座10的座体11组合,三罩座固定部29以及三置囊部23各形成于座体21预定位置。
其中,基座10与罩座20可构成一装座组。
一气囊组30,其具有一连结板31,三气囊33连接于连结板31并可分别设置于罩座20的各置囊部23,各气囊33的内部形成一气室34,一曲柄接部35,一套接部36,一进气控阀37,以及一进气过部38。其中,各进气控阀37呈中空圆环状通气阀片,一体接设于各气囊33。
一摇柄件40,具有一轴部41,其上设有一轴接孔42,三连动部43接设于轴部41紧配于各气囊33的套接部36,各连动部43的顶端具有一头部45,各头部45卡置于各进气控阀37与各勾部38之间,若干进气孔46开设于各头部45之间的外周,各连动部43于各头部45形成有一阀片抵面48,可抵接于各进气控阀37。
一驱转件50,具有一驱转件转座51接设于马达M的转轴M2并可在马达M的驱动下转动,一驱转轴53倾斜地接设于驱转件转座51并与一滚珠55可转动地枢设于摇柄件40的轴接孔42。
其中,驱转件50与摇柄件40可组成一升降连动组。
一隔板70,其具有一板体71,接设于气囊组30的连结板31上方,三排气孔72分别连通气囊组30的各气室34,三固定部79分别对应盖板20的各罩座固定部29。
一排气控阀80,其具有一膜片81并接设于隔板70,三排气瓣82分别呈弧状环形排列对应于隔板70的各排气孔72,各排气瓣82的两端分别沿排气控阀80的径向朝排气控阀80的轴心延伸一预定距离。
一排气头盖90,其具有一板体91,一排气室92可连通排气控阀80的各排气瓣82,三抵瓣部93,一排气孔95连通排气室92,以及三固定部99。
以上隔板70、排气控阀80以及排气头盖90可组成一排气组。
另外,再利用三固定栓B3穿设于排气头盖90、排气控阀80、隔板70及罩座20的各固定部99、89、79、29,将各部件锁固于基座10的基座固定部19即可完成组合。
本实施例的动作情况,说明如下如图5所示,马达M转动带动升降连动组的驱转件50,使其驱转轴53带动摇柄件40倾斜旋转动作,摇柄件40的各连动部43即可连动各气囊33向上及向下动作。
首先,如图5所示,当气囊组30其中一气囊33向下动作时,为进行吸气状态,排气控阀80的排气瓣82受吸力封闭而不会使空气吸入或排出气囊组30的气室34,各进气控阀37将向上翻起脱离对应摇柄件40的头部45,使得空气可由各进气孔46被吸入气室34。
反之,如图6所示,当气囊组30其中一气囊33受向上动作时,各进气控阀37被空气压抵于各连动部43的头部45,使各进气孔46与各气室34之间为阻隔状态,各气室34的气体不会由各进气孔46吸入或排出,而会经隔板70的排气孔72再经排气控阀80的排气瓣82通抵排气头盖90的排气室92,由其排气孔95流出。
如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打气泵与前述实施例大体相仿,其还包含有三进气控阀60A,其不同点如下摇柄件40A还具有一呈通孔状的阀连接部47A,且在摇柄件40A内部还形成有若干进气孔46A。各进气控阀60A具有一曲柄固部61A,可插设固接于摇柄件40A的阀连接部47A,一通气阀片63A可弹性变形地盖设于摇柄件40A的各进气孔46A。
如图9所示,吸气时摇柄件40A的进气孔46A提供空气吸入,并顶抵进气控阀60A的通气阀片63A弹性变形,可使空气吸入。相反,如图10所示,排气时,进气控阀60A的通气阀片63A则盖设于摇柄件40A的进气孔46A,使空气由上方排出。
如图1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打气泵又与前述实施例大体相同,其差异在于摇柄件40B还具有一呈通孔状的阀连接部47B,以及一进气孔46B形成于其内部。另外,各进气控阀60B则具有一通气阀片63B可弹性变形地盖设于摇柄件40B的各进气孔46B,以及三浮顶部65B形成于通气阀片63B。
如图13所示,吸气时,摇柄件40B的进气孔46B提供空气吸入,并顶抵进气控阀60B的通气阀片63B向上位移并使其浮顶部65B顶抵变形,形成空隙使空气吸入。相反,如图14所示,排气时进气控阀60B即受空气压抵向下位移,使其通气阀片63B盖设于摇柄件40B的进气孔46B。
以上各实施例,升降连动组可以紧配、胶接、爪接或铆接等方式接设连动气囊组。
综合以上实施例说明,可归纳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如下1、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结构采取由底部进气的设计,不但可方便进气,其在排气时的密封性也良好。
2、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结构配置可更为简化。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可被一马达带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装座组;一气囊组,其具有一气囊设于所述装座组,所述气囊形成有一气室以及一进气过部;一升降连动组,其可被所述马达带动转动,所述升降连动组具有一连动部连动所述气囊组的气囊,以及一进气孔;一进气控阀,其可活动地盖设于所述气囊组的进气过部与所述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一排气组,供所述气囊组的气囊排出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阀接设于所述气囊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阀与所述气囊组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阀接设于所述升降连动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阀插接设于所述升降连动组,且所述进气控阀具有一通气阀片。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阀浮动接设于所述升降连动组,所述进气控阀具有一浮顶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设于外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设于内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连动组以紧配、胶接、爪接或铆接等方式接设连动所述气囊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进气控制结构的打气泵,其可被一马达带动,它包含有一装座组;一气囊组,其具有一气囊设于装座组,气囊形成有一气室以及一进气过部;一升降连动组,其可被马达带动转动,升降连动组具有一连动部连动气囊组的气囊,以及一进气孔;一进气控阀,其可活动地盖设于气囊组的进气过部与升降连动组的进气孔;一排气组,供气囊组的气囊排出空气。
文档编号F04B45/00GK2864153SQ20062000012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4日
发明者黄田中 申请人:泓记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