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6655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当压缩机于运转时可加强散热效率并降低所产生的噪音量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社会进步如此快速,乃因人类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然而在社会的进步下,许多新产品也随的应运而生,压缩机即是在社会进步下所诞生的产品之一,也因其诞生使得社会进步的脚步加快不少,且通过人类的不断创新,使得压缩机的产业具有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然而,现今一般压缩机让使用者及厂商最大困扰不外乎空气温度及产生的噪音量,气体在经过压缩的过程中,其压缩机所提供的压力通常大过于空气可压缩的上限值,此时为取得平衡,气体的温度势必会往上提升,但,过高的温度不但容易使器材减损其使用寿命,且若所述气体为人体所使用,亦会造成人体的不舒适感,而噪音的产生除机器的运转外,尚包括有气体于压缩时产生的噪音量,此噪音量也会令使用者产生不舒适感,因此容易造成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欲望。
综上所述,为追求社会上快速的变迁,解决压缩机的缺失以符合现今时代的需求,因此,发明人着手思考欲寻找出解决之道,为实用新型出符合需求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是提供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不但使空气与壳体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散热翼片以及凹槽部而能增加整体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空气于壳体内不仅有第二空间部可以容纳其体积空间,更具有所述凹槽部可增加容置的空间,可明显降低压缩机于运转压缩空气时所形成的噪音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所述流道结构是固接于压缩组件上,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有壳体,是包括有上壳体及下壳体;两空间部,是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其分别为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四个透孔,是设于所述壳体上,其分别为第一透孔、第二透孔、第三透孔及第四透孔,其中所述第一透孔与所述第二透孔是通过所述第一空间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空间部可通过所述第一透孔与所述第二透孔与外面连通,而所述第三透孔与所述第四透孔是通过所述第二空间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二空间部可通过所述第三透孔与所述第四透孔与外面连通;凹槽部,是由下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出容置凹槽,且与所述第二空间部相连通;及多个散热翼片,是由所述凹槽部的外表面延伸而出,以求达到增加散热效率及降低噪音量的目的。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通过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如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利的立体结合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压缩组件;12压缩腔室;14吸气孔;16排气孔;20壳体;22上壳体;24下壳体;30第一空间部;32第二空间部;40第一透孔;42第二透孔;44第三透孔;46第四透孔;50凹槽部;52散热翼片;60垫片;62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如图1及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合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流道结构是固接于压缩组件10上,所述流道结构包括有壳体20;两空间部,其分别为第一空间部30及第二空间部32;四个透孔,其分别为第一透孔40、第二透孔42、第三透孔44及第四透孔46;凹槽部50及多个散热翼片52。以下将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较佳实施例作一详细说明。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中,所述压缩组件10是具有压缩腔室12,且所述压缩腔室12是通过吸气孔14及排气孔16与外界连通,所述壳体20是由上壳体22及下壳体24所组合而成,并且所述上壳体22与所述下壳体24之间可放置垫片60,其可达到气密的效果,以避免气体由所述上壳体22与所述下壳体24间的缝隙流出,其中,所述垫片60具有多个通气孔62,使所述上壳体22与所述下壳体24间所形成的所述第二空间部32可为导通的状态,所述第一空间部30及所述第二空间部32是形成于所述壳体20的内部,使得所述上壳体22或/和所述下壳体24具有沟或/和槽的态样形成,所述第一透孔40及所述第二透孔42是分别设立于所述上壳体22与所述下壳体24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空间部30而相互连通,且使所述第一空间部30得以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透孔44及所述第四透孔46是分别设立于所述下壳体24与所述上壳体22上,并通过所述第二空间部32而相互连通,且使所述第二空间部32得以与外界连通,其中,所述吸气孔14与所述第二透孔42相对应,所述排气孔16与所述第三透孔44相对应,且可放一止逆装置(图中未画)夹于所述吸气孔14与所述第二透孔42之间及所述排气孔16与所述第三透孔44之间,所述凹槽部50是由所述下壳体24的外表面延伸而出,且与所述第二空间部32相连通,即所述凹槽部50所形成的空间也为所述第二空间部32的一部分,所述多个散热翼片52,是由所述凹槽部50的外表面延伸而出。
当压缩机开始运转时,压缩机即开始吸取外界的气体,并压缩所述些气体至预设定处,首先气体将先由所述第一透孔40进入至所述第一空间部30,此时所述止逆装置可避免气体由所述排气孔16进入所述压缩腔室12,气体再经由与所述第一空间部30连通的所述第二透孔42及与所述第二透孔42相邻的吸气孔14而进入所述压缩组件10的压缩腔室12内部,而所述气体经由压缩组件10于所述压缩腔室12压缩后,所述气体再经由所述排气孔16排出于所述压缩腔室12外,此时所述止逆装置则可避免气体由所述吸气孔14排出于所述压缩腔室12外,所述气体再经由紧邻于所述排气孔16的所述第三透孔44而进入于所述第二空间部32,并再由所述第四透孔46将所述气体由所述第二空间部32导出。其中,当空气经由压缩后其温度会有上升的现象,因此可通过第二空间部32内的表面积与所述流动的气体接触,以将热传递至外界,而所述第二空间部因所述凹槽部50不但可加大其气体的容置空间,更可增加所述气体的接触面积范围,其中,加大其气体的容置空间可降低空气于压缩时所产生的脉冲噪音量,并使排放出的压缩空气较为平顺,而气体接触面积的增加则可提升散热的效率,且所述凹槽部50的外表面更延伸有所述多个散热翼片52更可提升其散热效果。
再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处主要在于所述垫片60,所述垫片60上仅只有一个通气孔62,且所述通气孔60主要与所述第二空间部32于所述下壳体24上的末端相对应,因此,本实施例的气体流动路线为,所述气体先进入所述下壳体24的第二空间部32,气体流经到其末端后,再经由所述垫片60上的所述通气孔62进入于所述上壳体22的所述第二空间部32,待气体流至其末端后,最后由所述第四透孔46排出,此可增加气体与所述第二空间部32表面的接触机率,使得所述壳体20可吸收更多的热量,确保由所述第四透孔46排出的气体温度不会有过高的情形,因此相较于第一较佳实施例有更好的效率产生。
是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当压缩机于运转时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不但可加强散热效率,并且在其有限的压缩机总成的有限空间下,提供更广大的空气容置空间可降低压缩机于运转时产生的噪音量。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是固接于压缩组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结构包括有壳体,是包括有上壳体及下壳体;两空间部,是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其分别为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四个透孔,是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其分别为第一透孔、第二透孔、第三透孔及第四透孔,其中所述第一透孔与所述第二透孔是通过所述第一空间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一空间部通过所述第一透孔与所述第二透孔与外面连通,而所述第三透孔与所述第四透孔是通过所述第二空间部相连通,且所述第二空间部可通过所述第三透孔与所述第四透孔与外面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设置有凹槽部,是由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延伸出容置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多个散热翼片,是由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延伸而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散热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孔及所述第四透孔是设于所述上壳体上,所述第二透孔及所述第三透孔是设于所述下壳体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间放置使其达到气密效果的垫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上至少具有使形成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间的第二空间部导通的通气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孔与所述第三透孔是通过所述压缩组件的压缩腔室而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腔室是通过吸气孔及排气孔与外界连通,且所述吸气孔与所述第二透孔相对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三透孔相对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的流道结构,其是于壳体内延伸设置有凹槽部,并使所述凹槽部所形成的空间与第二空间部相连通,使空气与壳体增加接触的面积,且于凹槽部的外表面上也设有多个散热翼片以提升整体的散热效果,且所述凹槽部所形成的空间更可增加空气的容置量,能有效降低压缩时所造成的噪音量。
文档编号F04C29/12GK2921361SQ200620124619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0日
发明者韩春菊 申请人: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