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风道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093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风道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空调器风道装置及使用该风道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风道装置常用于空调系统以及其它通风装置中。如对空调系统而言,空 调风道是与整个空调性能高低戚戚相关的部分,而风道装置产生的风量大小与换热效率直 接相关,其电机消耗也与空调能量消耗有直接关系,同时,室内机噪音也一直备受使用者关注。随着空调能效需求的一再提高,原有风道装置已逐渐不能满足风量提升的需要, 限制了换热效率与能效比的提高。若是通过增加风扇转速来实现风量的增长,这种方式下 风量的提升往往伴随着电机功率的增加以及噪音的升高。风扇吸力面靠近后缘时,表面压 力过低会导致气体与风叶表面之间分离,并可能发生回流以及一些涡流的产生,这些现象 对风量有着不良影响,阻碍气流在叶片表面上顺畅流动,浪费风叶做功提供的能量,从而降 低风量;此外,气体的湍流运动与涡流也是气动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出口的窗式空调器,要求噪音更低,但成本不能增加或者还需要成本更低,在现有 两器换热技术、压缩机电机效率没有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更需要想办法对风道进行改进,提 高风量,强化换热,同时噪音保持不变,尤其是对风道装置即蜗壳进行改进。由此可见,通过提高风量来提高空调器的性能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手段,但是实际 实施难度很大。而对风道装置的结构及降低噪音性能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本领域的研 发重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风道装置及空调器,通过改进蜗壳风道结 构,在保持噪音不变的同时提高空调器室内侧风量,同时提高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性能。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包括有平板状的侧壁板及蜗壳结构风道,所述蜗壳结构风道包 括有蜗壳型线面,蜗壳型线面的母线与所述侧壁板垂直;所述蜗壳结构风道的旁侧,设置有 出风口,出风口和蜗壳型线面之间设置有内凸的蜗舌;其中,所述蜗壳型线面和侧壁板之间 设置有圆弧倒角。所述蜗壳型线面和侧壁板之间设置的圆弧倒角为以蜗舌为起始点的渐扩圆弧倒 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扩圆弧倒角半径尺寸逐渐增大。空调器,其中,包括有离心风叶、出风口泡沫,出风框电机及上述的风道装置,所述 离心风叶位于所述侧壁板与蜗壳型线面包围成的半封闭空腔中,出风口泡沫与风道装置的 出风口衔接,出风框电机位于出风口泡沫旁侧。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及空调器,所述蜗壳型线面和侧壁板之间设置有圆 弧倒角;进一步地,蜗壳型线面和侧壁板之间设置的圆弧倒角为以蜗舌为起始点的渐扩圆 弧倒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扩圆弧倒角半径尺寸逐渐增大。风道装置比较典型的应用为 侧出风,上出风两种风道系统。蜗壳型线面与侧壁面相交的边,进行倒圆角处理,蜗壳型线 面与侧壁面在各处的倒圆角半径并不相同,从蜗舌到出风口位置的倒角半径逐渐变大。本 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有效、改进成本低廉,能满足一般离心风机系统的提升风量的应用。通 过改进蜗壳结构提高风量,有效解决窗式空调器的风量问题,极大提高空调器的系统性能, 可以使出风更顺畅,有效的减小风场阻力,增加风量5-15%,噪音基本不变。。本实用新型的 蜗壳不仅适用于窗式空调器,也适用于其他使用离心风机的蜗壳。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道装置的实施例一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道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道装置的实施例二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道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窗式空调器蜗壳风道结构其具体实 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2、3、4,空调器风道装置,包括有平板状的侧壁板1及蜗壳结构风道,所述 蜗壳结构风道包括有蜗壳型线面2,蜗壳型线面2的母线与所述侧壁板1垂直;所述蜗壳结 构风道的旁侧,设置有出风口 3,出风口 3和蜗壳型线面2之间设置有内凸的蜗舌4;其中, 所述蜗壳型线面2和侧壁板1之间设置有圆弧倒角5。所述蜗壳型线面2和侧壁板1之间设置的圆弧倒角5为以蜗舌为起始点的渐扩圆 弧倒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扩圆弧倒角半径尺寸逐渐增大。空调器,其中,包括有离心风叶、出风口泡沫,出风框电机及上述的风道装置,所述 离心风叶位于所述侧壁板与蜗壳型线面包围成的半封闭空腔中,出风口泡沫与风道装置的 出风口衔接,出风框电机位于出风口泡沫旁侧。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上出风模式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如图1、2,出风口 3位于蜗壳 型线面2的上部。所述蜗壳结构风道的上方远离出风口 3的一侧设置有可改变气流方向的圆弧面 6 ;具体为所述蜗壳结构风道的右上方设置有可改变气流方向的四分之一圆弧面6。所述出风口 3的顶部为出风口侧壁面8,与圆弧面6相邻,所述出风口侧壁面8和 侧壁板1之间设置有以圆弧面6为起始点的渐缩圆弧倒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缩圆弧倒 角半径尺寸逐渐减小。[0027]蜗壳型线面与侧壁面相交的边,进行倒圆角,本实施例从蜗舌开始至圆弧面6,采 取圆角渐变放大的方式进行,从蜗舌处开始,半径从0 — R5 — RlO — R20 — R30 — R40 —…
—R70,圆角逐渐放大,但没有具体规律,不同的风道圆角尺寸略有差异。从圆弧面6开始至出风口 3,所述渐缩圆弧倒角的半径从R70 —R60 —R45 —R30, 圆角逐渐减小,但没有具体规律,不同的风道圆角尺寸略有差异。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出风模式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如图3、4,出风口 3位于蜗壳 型线面2的侧部。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对蜗壳型线面与侧壁面倒圆角的思路是一致的。蜗壳型线面与侧壁面相交的边,进行倒圆角,本实施例从蜗舌开始,采取圆角渐变 放大的方式进行,从蜗舌处开始至出风口,半径从R12 — R20 — R35 — R40 — R45 — R55…
—R60,圆角逐渐放大,但没有具体规律,不同的风道圆角尺寸略有差异。下面,详细说明如上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窗式空调器蜗壳风道结构在风机送风运 作情况。在空调风机运行时,离心风扇沿着风道进行送风,蜗壳风道结构内部线条圆滑,可 以极大的减小空气流动的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涡流区的产生,增大了风量;蜗舌处 出风口减小,出风框为类似四分之一圆状的扇形,使出风风量集中,减少风量损失。本实用新型实施实例的窗式空调器蜗壳风道结构在窗机上应用,风量由440 460M"3/H提高到500 520M" 3/H,风量提高约13%,制冷量提高5 %,EER提高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虽 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用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 许改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 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空调器风道装置,包括有平板状的侧壁板(1)及蜗壳结构风道,所述蜗壳结构风道 包括有蜗壳型线面O),蜗壳型线面(2)的母线与所述侧壁板(1)垂直;所述蜗壳结构风道 的旁侧,设置有出风口(3),出风口( 和蜗壳型线面( 之间设置有内凸的蜗舌;其特 征在于所述蜗壳型线面(2)和侧壁板(1)之间设置有圆弧倒角(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型线面(2)和侧壁板 ⑴之间设置的圆弧倒角(5)为以蜗舌为起始点的渐扩圆弧倒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扩 圆弧倒角半径尺寸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位于蜗壳型线 面(2)的上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结构风道的上方远离 出风口( 的一侧设置有可改变气流方向的圆弧面(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的顶部为出风 口侧壁面(8),与圆弧面(6)相邻,所述出风口侧壁面(8)和侧壁板(1)之间设置有以圆弧 面(6)为起始点的渐缩圆弧倒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缩圆弧倒角半径尺寸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位于蜗壳型线 面⑵的侧部。
7.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离心风叶、出风口泡沫,出风框电机及如权利要求1至6 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的风道装置,所述离心风叶位于所述侧壁板与蜗壳型线面包围成的半封 闭空腔中,出风口泡沫与风道装置的出风口衔接,出风框电机位于出风口泡沫旁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风道装置及空调器,通过改进蜗壳风道结构,在保持噪音不变的同时提高空调器室内侧风量,同时提高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性能。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空调器风道装置,包括有平板状的侧壁板及蜗壳结构风道,所述蜗壳结构风道包括有蜗壳型线面,蜗壳型线面的母线与所述侧壁板垂直;所述蜗壳结构风道的旁侧,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和蜗壳型线面之间设置有内凸的蜗舌;所述蜗壳型线面和侧壁板之间设置有圆弧倒角。所述蜗壳型线面和侧壁板之间设置的圆弧倒角为以蜗舌为起始点的渐扩圆弧倒角,即沿空气流动方向,渐扩圆弧倒角半径尺寸逐渐增大。
文档编号F04D29/42GK201851403SQ201020580680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卢起彪, 吴杰强, 王敏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