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9478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压缩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压缩机,其中,吸入孔(12)具有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12a)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12b),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至缩径部(12a)的非接触长度设得比缩径部(12a)的长度小,在吸入衬套管(13)与扩径部(12b)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16),缩径部(12a)的内径(ΦdC1)设为与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ΦdL)相同,能够抑制直至吸入制冷剂气体到达吸入室为止的吸入配管路径中的向吸入制冷剂气体的热移动,同时将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
【专利说明】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冷冻机、鼓风机、热水机等中使用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的一例,参照图15进行说明。图15是旋转方式的高压式密闭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0003]利用未图示的叶片将由上轴承103和下轴承104夹着气缸101和旋转活塞102而形成的空间分隔,由此形成吸入室105和压缩室118。在密闭容器109内收纳有压缩机构部107和电动部件108。压缩机构部107通过旋转活塞102随驱动轴106的旋转而旋转来进行压缩动作。电动部件108将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轴106。
[0004]在气缸101形成有在吸入室105开口的吸入孔110。吸入孔110与吸入衬套管(liner) 113连接。吸入衬垫113与吸入连接管114连接。吸入连接管114与储液器(accumulator) 111 连接。
[0005]在储液器111中被气液分离而得到的低温低压的吸入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构部107中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构部107排出到密闭容器109内部。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密闭容器109内部分离出制冷剂气体所包含的油雾后,从设置于密闭容器109的上部的排出管112导出到密闭容器109的外部。
[0006]图16是图15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截面图。
[0007]在设置于气缸101的吸入孔110,压入有吸入衬套管113。吸入衬套管113的上游侧被实施了扩管处理。在吸入衬套管113的扩管,插入有吸入连接管114。吸入衬套管113的扩管端部和吸入连接管114与吸入外管115的端部一起被钎焊密封。吸入外管115被钎焊固定在密闭容器109。
[0008]由气缸101和旋转活塞102形成的新月状的腔室,通过用叶片分隔而构成与吸入孔Iio相邻的吸入室105和一边使腔室的容积缩小一边进行压缩的压缩室116。
[0009]低温低压的吸入制冷剂气体从吸入连接管114经由吸入衬套管113、吸入孔110流入吸入室105。
[0010]另一方面,由于高温高压的排出气体充满了密闭容器109的内部,所以压缩机构部107的外部、吸入衬套管113的外侧暴露在高温高压的排出制冷剂气体中。吸入衬套管113被压入吸入孔110,由此在吸入衬套管113与吸入孔110之间形成分隔部116。通过该分隔部116,高压制冷剂气体不会流入吸入孔110。
[0011]但是,暴露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中的压缩机构部107处于高温状态,吸入孔110的壁面也处于高温状态。因此,低温的吸入制冷剂气体在通过吸入孔110时被加热,由此导致密度下降,压缩机的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下降。
[0012]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一种包括具有气体滞留部的吸入衬套管的高压穹顶形压缩机(专利文献I)。图17是专利文献I的高压穹顶形压缩机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0013]在形成于气缸101的吸入孔110,安装有吸入衬套管113。吸入衬套管113包括紧密嵌合在吸入孔Iio中的嵌合筒部113a和直径小于吸入孔110的内径的小径筒部113b。另外,在吸入衬套管113的小径筒部113b的外周部与吸入孔110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气体滞留部P1,由此抑制低温低压的吸入制冷剂气体被气缸101的热加热。
[0014]现有技术文献
[0015]专利文献
[0016]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9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7]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8]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从吸入衬套管113的下游侧前端部至吸入孔110的下游侧前端部的吸入孔110的内径大于吸入衬套管113的内径。因此,吸入流路在吸入衬套管113的下游侧前端部急剧扩大,因此流经吸入衬套管113内部的吸入制冷剂气体会产生由急剧扩大所致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吸入室的压力下降,而吸入制冷剂气体密度减少,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下降。
[0019]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抑制从吸入衬套管到达吸入室为止的吸入配管路径中的、对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并同时抑制由急剧扩大部所致的压力损失,由此实现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高的压缩机。
[0020]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2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密闭容器内收纳有电动部件和压缩机构部,并且上述压缩机具有将制冷剂气体从上述密闭容器的外部导入上述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室的吸入孔和插入至上述吸入孔的吸入衬套管,其中上述吸入孔具有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在上述吸入衬套管与上述扩径部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上述缩径部的内径被设为与上述吸入衬套管的内径相同。
[0022]由此,通过在吸入衬套管的外周面与吸入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隔热空间,能够抑制对流经吸入孔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进而,通过将直到缩径部的非接触长度设得比缩径部的长度小,并且将缩径部的内径设为与吸入衬套管的内径相同,能够抑制由急剧扩大部所致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
[0023]发明效果
[0024]本发明的压缩机能够抑制热量向吸入制冷剂气体的移动,同时将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能够实现压缩机的高效率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0026]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截面图。
[0027]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28]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压力损失的图表。
[0029]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孔径比为I时的吸入衬套管下游侧前端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0030]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孔径比为0.95时的吸入衬套管下游侧前端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1]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孔径比为1.1时的吸入衬套管下游侧前端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2]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吸入衬套管小径部的外径比吸入孔的缩径部的内径小时的吸入衬套管下游侧前端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3]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4]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另一形状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5]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6]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另一形状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7]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截面图。
[0038]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39]图15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压缩机纵截面图。
[0040]图16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截面图。
[0041]图17是专利文献I的压缩机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42]附图标记
[0043]1......密闭容器
[0044]2......电动部件
[0045]3......驱动轴
[0046]4......压缩机构部
[0047]5......气缸
[0048]6......旋转活塞
[0049]7......上轴承
[0050]8......下轴承
[0051]9......吸入室
[0052]10......压缩室
[0053]12......吸入孔
[0054]13......吸入衬套管
[0055]13a......小径部
[0056]14a......吸入连接管
[0057]15......吸入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58]第一发明的压缩机,其吸入孔具有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在吸入衬套管与所述扩径部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缩径部的内径被设为与所述吸入衬套管的内径相同。根据第一发明,通过在吸入衬套管的外周面与吸入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能够抑制对流经吸入孔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通过将直至缩径部的非接触长度设得比缩径部的长度小,并且将缩径部的内径设为与吸入衬套管的内径相同,能够抑制由急剧扩大部所致的压力损失,能够提高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0059]第二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的压缩机中,通过将吸入衬套管的外径设得比扩径部的内径小而形成隔热空间。根据第二发明,由吸入衬套管与扩径部之间的间隙形成隔热空间,滞留在此处的制冷剂气体的低热传导和多个热介质边界的低热传递一起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热量向吸入衬套管内的制冷剂气体的移动。
[0060]第三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压缩机中,吸入衬套管具有位于下游侧的小径部和位于上游侧的大径部,小径部的外径被设为比大径部的外径小。根据第三发明,能得到与第二发明同样的效果,同时在将吸入衬套管插入到吸入孔的组装工序中,在吸入衬套管的小径部处不会产生与吸入孔的接触阻力,因此吸入衬套管的插入性良好,能够防止组装工时增加所致的成本增加。
[0061]第四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的压缩机中,缩径部的内径小于吸入衬套管的下游侧前端部的外径。根据第四发明,设置于吸入孔的下游侧的缩径部起到阻挡件的作用,能够防止在将吸入衬套管插入到吸入孔时进入过深而吸入衬套管向吸入室内突出,例如妨碍吸入室内的旋转活塞的旋转而将其锁止这样的组装上的问题。
[0062]第五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的压缩机中,密闭容器的内部是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压力的气氛。根据第五发明,在高压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结构中更为有效。
[0063]第六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的压缩机中,吸入衬套管被压入扩径部而形成有分隔部。分隔方法包括利用O形环的方法、通过压入来消除间隙的方法。特别是在通过压入来形成分隔部的情况下,不需要O形环,部件数量少,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因此,根据第六发明,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制冷剂气体的加热和压力损失的抑制效果。
[0064]第七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的压缩机中,压缩机构部,通过将由上轴承和下轴承夹着气缸和旋转活塞而形成的空间用叶片分隔而形成吸入室和压缩室,通过旋转活塞公转来进行压缩动作。根据第七发明,由于在形成吸入室和压缩室的气缸的圆筒部的外周收纳叶片,因此在气缸的圆筒部与气缸的最外周部之间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从气缸最外周部贯通至吸入室的吸入孔的长度也比其他方式的压缩机长。其结果是,制冷剂气体流经吸入孔内部的时间比较长,接受的热量增加,从而容易降低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因此,隔热效果更大。
[0065]第八发明,特别是在第七发明的压缩机中,压缩机构部具有构成多个独立的吸入室和压缩室的多个气缸。在具有多气缸的压缩机中,压缩机构部由于排列多个气缸的结构而在轴向上容易大型化,因此与单气缸的旋转式压缩机相比,一般能够将气缸的高度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压力损失,吸入衬套管的内径需要确保较大,其结果是,气缸的吸入孔的壁面和与其相邻的气缸的上下端面的距离小,流经吸入孔内部的低温吸入制冷剂气体变得容易受热。这样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本发明的结构带来的隔热效果进一步增大。
[0066]第九发明,特别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八发明的压缩机中,与吸入衬套管连接的吸入连接管与吸入衬套管形成为一体。部件数量得以减少,能够同时实现隔热效果带来的高效率化和低成本化。
[006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0068](实施方式I)[006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0070]图1中,在密闭容器I内收纳有电动部件2和压缩机构部4。电动部件2和压缩机构部4由驱动轴3连结。压缩机构部4通过用未图示的叶片将由上轴承7和下轴承8夹着气缸5和旋转活塞6而形成的空间分隔,而形成吸入室9和压缩室10。在气缸5内,收纳有与驱动轴3构成为一体的曲轴偏心部11,在该曲轴偏心部11上旋转自如地装配有旋转活塞
6。在气缸5上滑动自如地设置有未图示的叶片。该叶片始终与旋转活塞6抵接,由此分隔出吸入室9和压缩室10。在气缸5上设置有与吸入室9相连的吸入孔12。吸入孔12形成为圆柱状空间,其一端在气缸5的外周面开口,而另一端在吸入室9开口,将制冷剂气体从密闭容器I的外部导入吸入室9。
[0071]吸入衬套管13被压入吸入孔12,由此在吸入衬套管13与吸入孔12之间形成有分隔部18。由于该分隔部18,密闭容器I内部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不流入吸入孔12中。在吸入衬套管13中插入有吸入连接管14a。
[007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压缩机的液压缩,设置有储液器14。储液器14在将制冷剂气体吸入密闭容器I之前,将制冷剂气体气液分离。吸入连接管14a连接储液器14和吸入衬套管13。
[0073]吸入外管15通过钎焊或焊接固定在密闭容器I。吸入衬套管13的端部与吸入外管15的端部一起通过钎焊或焊接与吸入连接管14a连接。当电动部件2被施加作用,其驱动轴3旋转时,曲轴偏心部11在气缸5内偏心旋转,旋转活塞6 —边与叶片抵接一边做公转运动,连续地吸入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
[0074]图2是将图1的压缩机构部放大后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安装有吸入衬套管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0075]吸入孔12包括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12a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12b。全长为Lc的吸入孔12,其大部分由长度为(Lc-La)、内径为①乜的扩径部12b形成。只有吸入室9侧的长度为La的部分形成为内径为Φ(1α的缩径部12a。
[0076]吸入衬套管13包括位于下游侧的小径部13a、位于上游侧的大径部13b和位于比大径部13b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的扩管部13c。小径部13a的外径为ODu、内径为Φ<,大径部13b的外径为Φ^2、内径为Φ4。因此小径部13a和大径部13b是内径相同且外径不同的带台阶的结构。
[0077]与吸入室9相邻的吸入孔12最下游的缩径部12a的内径Φ(1α和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相同。此处所指的内径Φ(1α和内径相同,不仅限于孔径比Φ(1α/Φ4为
I的情况,而是指孔径比Φ(1α/Φ<为0.95至1.1的情况。
[0078]吸入孔12上游侧的内径Φ(1κ设定为稍微小于压入前的吸入衬套管13的大径部13b的外径Φ^2。通过将吸入衬套管13紧紧地嵌合到吸入孔12中,吸入衬套管13的大径部13b的外径Φ1成为与内径Φ(1κ相同的尺寸,在吸入衬套管13与吸入孔12之间形成分隔部18。通过该分隔部18,将低压的吸入孔12内部与压缩机构部4所暴露的高压气氛隔离。
[0079]吸入衬套管13,其小径部13a的前端部从吸入孔12的上游侧端部插入至U的距离处,通过将吸入衬套管的小径部13a的外径ODu设得比吸入孔12的内径Odc2小,由此在吸入衬套管的小径部13a与吸入孔12之间形成隔热空间16。该隔热空间16被低压的吸入制冷剂气体所充满。
[0080]吸入配管路径由吸入衬套管13和吸入孔12形成。
[0081]以下,对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压缩机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0082]制冷剂气体从吸入连接管14a通过吸入衬套管13、吸入孔12流入吸入室9。由于吸入孔12被旋转活塞6封闭,流入吸入室9的制冷剂气体被关(限制)在吸入室9。然后,制冷剂气体通过压缩机10的容积不断缩小而被压缩。在由吸入衬套管13和吸入孔12形成的吸入配管路径中,产生来自外部的受热、压力损失等,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下降。因此,压缩机的高效率化需要减少受热、压力损失。
[0083]在密闭容器I内部被高压制冷剂气体充满的高压型压缩机中,包括气缸5的压缩机构部4处于高温气氛,气缸5处于高温状态。另一方面,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流过吸入衬套管13和吸入孔12。因此,通过抑制热量从吸入孔12壁面向制冷剂气体的热移动,能够实现压缩机的高效率化。
[0084]为了实现该隔热功能,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吸入配管路径设置有隔热空间16。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吸入孔12壁面与吸入制冷剂气体之间设置有隔热空间16和吸入衬套管13,因此其热移动量受到抑制,能够提高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
[008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I中,由于将吸入孔12的最下游的缩径部12a的内径Φ(1α和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设定为相同,因此能够消除流路的突然扩大、突然缩小所致的压力损失。
[0086]图4是表不实施方式I的压力损失的图表。
[0087]扩大压力损失和缩小压力损失的损失系数由其流路直径比例决定。在本实施方式I中,考虑从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向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内径Φ(1α的扩大或缩小流动和从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向吸入室9的扩大流动时,从吸入衬套管13至吸入室9的流路内的压力损失例如如图4所示那样计算。
[0088]纵轴是图3的结构的压力损失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的压力损失的比。横轴是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与吸入衬套管13的孔径比Φ(1α/Φ4。从吸入衬套管13向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的流动在孔径比不到I时为缩小流动,在孔径比大于I时为扩大流动。现有设计的结构的孔径比大致为1.1。
[0089]在将吸入衬套管13延伸至吸入孔12的下游部,来减少热量向制冷剂气体的移动的状态下,能够使压力损失成为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同程度以下的孔径比的范围为0.95至1.1。通过在该范围内构成,能够使压缩机的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可靠地提高。
[0090]图5至图8表示吸入衬套管13下游侧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图5表示孔径比Φ(1α/Φ4为I的情况,图6表示孔径比Φ(1α/Φ4为0.95的情况,图7表示1.1的情况。另外,图8表示吸入衬套管小径部的外径比吸入孔的缩径部的内径小的情况。不限定于图5的结构,只要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在图6至图7的范围内,就能够将压力损失抑制为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同程度以下,能够使压力损失所致的效率下降达到最小(极小化)。
[0091]另一方面,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的长度La也存在合适的范围。
[0092]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的长度La的加工公差Λ Lmc是吸入孔12的扩径部12b的长度(Lc-Lci)的加工公差和形成压缩室10的气缸5的圆筒部内径的加工公差之和,为了确保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的长度La的尺寸,需要满足La > Δ Lmc的关系。[0093]另外,当令吸入衬套管13的长度的加工公差为Λ La,令将吸入衬套管13插入至吸入孔12的组装工序中的组装公差为Λ La时,为了使吸入衬套管13和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在轴向上不接触,需要满足S1=Lc- (Lc1+Ll) > ALMI+AL^tJ关系。此处,δ ^是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至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的非接触长度,非接触长度δ L小于缩径部12a的长度La。
[0094]结合上述两式,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的长度La的合适的范围需要满足ALmc〈Lci〈 (Lc-Ll) - ( Δ Lml+ Δ La)的范围。
[0095]如果处于该范围内,则能够避免因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与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接触,导致从气缸5向吸入衬套管13热传导而对吸入制冷剂气体加热的状态。[0096]但是,如图8所示的结构所示,当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内径Φ(1α与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Φ 4的孔径比Φ(1α/Φ<处于上述的适当范围内0.95至1.1之间,并且吸入衬套管13的小径部13a的外径ODu比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内径Φ(1α小时,在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与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之间存在间隙δΜ,因此两者不接触。于是,只要吸入衬套管13的下游侧前端部不突出到吸入室9就没有问题。即,只要ALK<La的关系成立即可。
[0097]根据图8的结构,能够确保吸入衬套管13的小径部13a的外径ODu与吸入孔12的扩径部12b内径Odc2之间的间隙δ D2较大,从而提高隔热性。进而,通过将吸入衬套管13的小径部13a的外径ODu与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内径Φ(1α之间的间隙δ D1设定得较小,间隙Sd2的隔热空间与通过吸入衬套管13内部的主流动之间的循环得以抑制,能够使向吸入制冷剂气体的热扩散停留在最小限度。
[0098]另外,在图8的结构中,非接触长度δ,为零,因此非接触长度于缩径部12a的长度Lci。
[0099]另外,即使压缩机构部4的冲程容积或制冷剂发生改变,图4的关系也大致成立。因此,上述孔径比Φ(1α/Φ4的适当范围能够适用于除湿机等中使用的小型压缩机乃至大型空调设备中使用的大型压缩机。另外,也能够适用于HFC制冷剂、自然制冷剂等各种各样的工作流体。
[0100]本发明的结构旨在通过使吸入配管路径中的压力损失达到最小限度并且抑制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受热来实现高效率化。因此,本发明的结构能够适用于各种压缩方式的压缩机,以旋转式为代表,在涡旋式、往复式、螺旋式等压缩机中也能够实现高效率化。
[0101]在旋转式的压缩机中,需要在形成吸入室9和压缩室10的气缸5的圆筒部的外周收纳叶片。因此在气缸5的圆筒部与气缸5的最外周部之间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距离,从气缸5的最外周部贯通至吸入室9的吸入孔12的长度也比其他方式的压缩机长。其结果是,低温吸入制冷剂气体流经吸入孔12内部的时间比较长,受热量增加,容易导致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下降。因此,通过本发明的结构实现的高效率化效果特别大。
[0102]另外,在压缩机构部4构成多个独立的吸入室9和压缩室10的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与单气缸旋转式压缩机的气缸5相比,一般通过将气缸5的高度抑制得较低来进行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吸入配管路径中的压力损失,需要确保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较大。其结果是,吸入孔12的壁面和与其相邻的气缸5的上下端面之间的距离变小,流经吸入孔12内部的低温吸入制冷剂气体容易受热。因此,在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中,本发明的结构所带来的隔热效果进一步变大。
[0103]本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应用于密闭容器I内部被高压制冷剂气体充满的高压型压缩机的情况,但是在密闭容器I内部被低压制冷剂气体充满的低压型压缩机中,因为热量从在压缩室10被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传递至压缩机构部4而使气缸5也成为高温,因此虽然相比于高压型压缩机效果较小,但是也能够期待隔热效果。
[0104]吸入衬套管13是具有外径ODu和外径Φ^2的带台阶的结构,内径也随之设置成带台阶的结构,由此吸入衬套管13能够采用不进行切屑加工的冲压成型品,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但是因为容易产生吸入衬套管13的内径的台阶部处的压力损失,因此有时需要设法设成平缓的锥形(taper)形状以使得将压力损失降到最低限。
[0105](实施方式2)
[0106]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压缩机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未图示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07]图9中,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与其上游侧的扩径部12b的阶差是呈角度α的锥形形状。角度α通过利用钻头对吸入孔12的扩径部12b进行加工而形成。在常用钻头的情况下,角度α为118度。
[0108]利用该结构,当然也能得到与实施方式I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能够对吸入孔12的扩径部12b进行钻头加工,因此能够对加工时间缩短等加工性提高起作用。
[0109]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另一形状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而且,即使是仅使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为锥形形状的图10的结构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01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长度δ L也小于缩径部12a的长度La。
[0111](实施方式3)
[0112]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压缩机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未图示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13]如图11所示,吸入衬套管13的大径部13b的外径Φ^2设定为稍小于吸入孔12的扩径部12b的内径Φ42,并且利用插入到吸入孔12上游侧的O形环17分隔高压和低压。在本实施方式中,O形环17构成分隔部。
[0114]根据该结构,高温的气缸5和吸入衬套管13不直接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流经吸入衬套管13内的低温低压的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体积效率和压缩机效率。
[0115]另外,与吸入衬套管13的压入结构相比,能够更稳定地进行高压和低压的分隔,并且也没有在压入结构中有可能发生的磨耗粉末或碎片等所导致的压缩机构部旋转不良,因此能够提供具有稳定的性能和高度可靠性的压缩机。
[0116]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另一形状的吸入孔附近的放大截面图。其中,吸入衬套管13不一定要采用具有小径部13a的带台阶的形状,如图12所示的直线形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0117]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长度Sl也小于缩径部12a的长度La。
[0118]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2的将缩径部12a和扩径部12b的阶差形成为呈角度α的锥形形状的结构应用于图11和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
[0119](实施方式4)[0120]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截面图。吸入衬套管13与储液器14的吸入连接管14a构成为一体。另外,未图示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根据该一体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同时实现隔热效果带来的高效率化和低成本化。
[0121]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长度δ 也小于缩径部12a的长度La。
[0122]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2的将缩径部12a和扩径部12b的阶差形成为呈角度α的锥形形状的结构应用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4。
[0123]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3的利用O形环17构成的分隔部应用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4。
[0124]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3的直线形状的吸入衬套管13应用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4。
[0125](实施方式5)
[0126]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压缩机的吸入孔附近放大截面图。其中,未图示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27]如图14所示,吸入衬套管13是没有小径部13a的直线形状,在吸入孔12的缩径部12a与扩径部12b之间,设置有比扩径部12b的内径Ode2大的内径Φ(1ε3的扩大部12c。
[0128]该结构是由扩大部12c形成在吸入衬套管13与吸入孔12之间形成的隔热空间16的结构,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0129]特别是,在吸入衬套管13的厚度较薄,用带台阶的结构无法充分保持强度的情况下有效。
[0130]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长度δ L也小于缩径部12a的长度La。
[0131]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2的将缩径部12a和扩径部12b的阶差形成为呈角度α的锥形形状的结构应用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5。
[0132]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3的由O形环17构成的分隔部应用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5。
[0133]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4的吸入衬套管13与吸入连接管14a的一体结构应用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5。
[0134]在上述实施方式I至实施方式5的所有实施方式中,作为工作制冷剂,能够应用R12等HCFC类制冷剂、R410A等HFC类制冷剂、二氧化碳等自然制冷剂。另外,也能够应用以碳与碳之间具有双键的氢氟烯烃(HF0)为基础成分的制冷剂,例如由HF0-1234yf构成的单一制冷剂,或者含有该制冷剂并与R32 (HFC-32)、R125 (HFC-125)混合得到的混合制冷剂。
[0135]特别是,HFC制冷剂为低压制冷剂,因此比容大,吸入衬套管13内的流速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压力损失。本发明在使用这种制冷剂时更加有效。
[0136]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37]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压缩机能够适用于使用HFC类制冷剂、HCFC类制冷剂或HFO类制冷剂的空气调节器、热泵式热水机,除此之外,还能够适用于使用自然制冷剂的二氧化碳的空气调节器、热泵式热水机等用途。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密闭容器内收纳有电动部件和压缩机构部, 所述压缩机包括: 将制冷剂气体从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导入到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吸入室的吸入孔;和 插入到所述吸入孔的吸入衬套管,其中 所述吸入孔具有位于下游侧的缩径部和位于上游侧的扩径部, 在所述吸入衬套管与所述扩径部之间形成有隔热空间, 所述缩径部的内径被设为与所述吸入衬套管的内径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吸入衬套管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扩径部的内径小而形成所述隔热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衬套管具有位于下游侧的小径部和位于上游侧的大径部, 所述小径部的外径被设为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小。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缩径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吸入衬套管的下游侧前端部的外径。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闭容器的内部是所述压缩机构部的排出压力的气氛。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衬套管被压入所述扩径部而形成有分隔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构部通过用叶片将由上轴承和下轴承夹着气缸和旋转活塞形成的空间分隔而形成所述吸入室和压缩室,通过所述旋转活塞公转来进行压缩动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构部具有构成多个独立的所述吸入室和所述压缩室的多个气缸。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吸入衬套管连接的吸入连接管与所述吸入衬套管形成为一体。
【文档编号】F04C29/04GK103782039SQ201280043347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8日
【发明者】吉田裕文, 苅野健, 船越大辅, 鶸田晃, 中井启晶, 大野龙一, 饭田登, 大八木信吾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