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794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由内、外筒体组成的新型打气筒。
现在普遍使用的单筒打气筒,体积大,压力低,携带不便,效率较低。虽然有一种双筒打气筒,但其两个筒体是并行设置的,存在着体积大,携带不便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就是要提供一种体积小、携带方便,并能产生较高气压的新型打气筒。
为解决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一个稍大的外筒体内设置一个端部带有外活塞的内筒体,内筒体中有一个内活塞,导气立管穿过外活塞上的连通孔,一端固定在外筒体的上底,另一端与内活塞上的连通孔连接,导气立管靠近上底的一端开有气孔,外筒体的上底设有一单向阀,内筒体的另一端设置出气嘴。
本实用新型有下述优点(1)体积小,可安装在自行车上,携带方便;(2)节省原材料,降低成本;(3)气压高,能适用于为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等轮胎充气的场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新型打气筒的纵剖视构造图。
图2是新型打气筒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1、外筒体 2、内筒体 3、外活塞 4、内活塞 5、导气立管6、气孔 7、上底 8、单向阀 9、出气嘴 10、填料圈 11、连通孔12、上内腔 13、下内腔 14、压杆 15、上夹箍 16、下夹箍 17、手柄在
图1中,外筒体(1)套在端部带有外活塞(3)的内筒体(2)上,中空的导气立管(5)穿过外活塞(3)的连通孔(11),一端固定在外筒体(1)的上底(7)上,另一端与内活塞(4)上连通孔(11)连接。上内腔(12)中的气体通过气孔(6)、导气立管(5)、内活塞(2)上的连通孔(11)进入下内腔(13)。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内筒体(2)带出气嘴(9)的一端用下夹箍(16)固定于自行车架立管上,外筒体(1)的上底与压杆(14)铰接,压杆(14)的一端与固定在自行车车架立管上的上夹箍铰接。压杆(14)的手柄(17)向上提时,外筒体(1)向上运动,由于内筒体(2)是固定的,这样就产生了外活塞(3)与外筒体(1)、内活塞(4)与内筒体(2)的相对运动,单向阀(8)开启,气体通过单向阀(8)进入上内腔(12),然后经过气孔(6)、导气立管(5)、内活塞(4)上连通孔(11)进入下内腔(13),当压杆(14)的手柄(17)向下压时,又产生了外筒体(1)与外活塞(3)、内筒体(2)与内活塞(4)的相对运动,在压力的作用下,单向阀(8)关闭,上内腔(12)中的气体经导气立管(5)压向下内腔(13),当达到一定的压力时,气体通过出气嘴(9)达到充气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外筒体(1)口的内侧设有填料圈(10)。当然在不使用时,压杆(14)是可以折叠的。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打气筒,由二个筒体、二个活塞、导气管、出气嘴、单向阀组成,其特征在于外筒体(1)套在一端带有外活塞(3)的内筒体(2)上,导气立管(5)穿过外活塞(1)上的连通孔(11),一端固定在外筒体(1)的上底(7),另一端与内活塞(4)上的连通孔(11)连接,导气立管(5)靠近上底(7)的一端开有气孔(6),外筒体(1)上底(7)设有单向阀(8),出气嘴(9)设在内筒体(2)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外筒体(1)口内侧设置有填料圈(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气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由内、外筒体组成的新型打气筒,稍大的外筒体套在一端设有外活塞的内筒体上,内筒体内有内活塞,导气立管穿过外活塞上的连通孔一端固定在外筒体上底,另一端与内活塞上的连通孔连接,导气立管靠近上底的一端开有气孔,外筒体上底设有单向阀,出气嘴设在内筒体的另一端。它比现有气筒体积小、便于携带,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F04B33/00GK2279459SQ9624098
公开日1998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4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4日
发明者李国昌 申请人:李国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