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的磁力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734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的磁力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的磁力泵,属于磁力泵领域。



背景技术:

磁力泵是以现代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永磁材料所产生的磁力作用来实现无接触传递扭矩的一种新技术。工作时,电动机带动外磁转子同步转动,外磁转子通过磁力耦合作用带动内磁转子同步转动,内磁转子通过轴带动叶轮同步转动,进而输送介质。

外磁转子和内磁转子之间靠一个金属的隔离套分开,在工作时,金属的隔离套受旋转磁场的切割会持续产生涡流热,并在隔离套内部出现热量聚集,如果不能够对将热量带走,会导致磁力传动组件出现高温失效现象。

在传统技术在解决隔离套内部热量聚集问题时,是通过在泵盖的外延处向内开有进液孔、在泵盖的内延处向内开有出液孔,泵盖的进液孔与隔离套的内腔连通;同时在泵轴后端的端面向内轴向开有导液孔,且泵轴导液孔的前端向外开孔与泵盖的出液孔末端轴向对正。在叶轮旋转的过程中,少部分的输送介质经泵盖的进液孔进入隔离套的内腔,再经泵轴的导液孔从泵盖的出液孔排出,形成流经隔离套内腔的内循环回路如图3所示,对隔离套进行降温。该内循环结构的缺点是在输送易汽化介质时,隔离套中汽化的介质容易在隔离套上部出现聚集,无法排除,从而堵塞内循环路线,使得隔离套降温效果差,容易导致磁力传动组件高温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磁力泵的内循环结构在输送易汽化介质时,对隔离套降温效果差,因此提供一种适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的磁力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的磁力泵,包括泵体、叶轮、泵轴、泵盖、内磁转子、外磁转子、隔离套、中间支架和电动机;

泵轴前端固定叶轮,泵轴上套接有泵盖和内磁转子;泵盖前端外沿与泵体固定,使叶轮封装在泵体内;外磁转子的后端与电动机的轴头相连,电动机的侧架通过中间支架和泵盖后端固定,使外磁转子内侧与内磁转子外侧间隙配合;隔离套前端与泵盖后端固定,隔离套后端将内磁转子封装,使内磁转子和外磁转子隔离;

在泵盖的外延处向内开有进液孔,泵盖的进液孔与泵轴的外壁连通;同时在泵轴后端的端面向内轴向开有导液孔,且泵轴导液孔的前端向外开孔与泵盖的进液孔末端轴向对正;在泵盖上轴向开有一组按隔离套内沿圆周分布的出液孔,使隔离套的内腔与泵体内腔连通。

在叶轮旋转的过程中,少部分的输送介质经泵盖的进液孔和泵轴的导液孔进入隔离套的内腔中部,介质随内磁转子的转动向外离心运动后,沿隔离套的内壁从泵盖的出液孔向泵体内腔排出,形成流经隔离套内腔的内循环回路,对隔离套进行降温。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磁力泵,将流经隔离套内腔的内循环回路改为从隔离套的内腔中部进液、边缘出液的结构,有效的解决了输送易汽化介质时容易在隔离套上部出现聚集,堵塞内循环路线的问题,提高了对隔离套的降温效果,有效延长了磁力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内循环路线流向图;

图3为传统结构磁力泵内循环路线流向图;

其中:1-泵体、2-叶轮、3-轴、4-泵盖、5-内磁转子、6-外磁转子、7-隔离套、8-中间支架、9-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输送易汽化介质的磁力泵,如图1所示,包括泵体1、叶轮2、泵轴3、泵盖4、内磁转子5、外磁转子6、隔离套7、中间支架8和电动机9;

泵轴3前端固定叶轮2,泵轴3上套接有泵盖4和内磁转子5;泵盖4前端外沿与泵体1固定,使叶轮2封装在泵体1内;外磁转子6的后端与电动机9的轴头相连,电动机9的侧架通过中间支架8和泵盖4后端固定,使外磁转子6内侧与内磁转子5外侧间隙配合;隔离套7前端与泵盖4后端固定,隔离套7后端将内磁转子5封装,使内磁转子5和外磁转子6隔离;

在泵盖4的外延处向内开有进液孔,泵盖4的进液孔与泵轴3的外壁连通;同时在泵轴3后端的端面向内轴向开有导液孔,且泵轴3导液孔的前端向外开孔与泵盖4的进液孔末端轴向对正;在泵盖4上轴向开有一组按隔离套7内沿圆周分布的出液孔,使隔离套7的内腔与泵体1内腔连通。

在叶轮2旋转的过程中,少部分的输送介质经泵盖4的进液孔和泵轴3的导液孔进入隔离套7的内腔中部,介质随内磁转子的转动向外离心运动后,沿隔离套的内壁从泵盖4的出液孔向泵体1内腔排出,形成流经隔离套内腔的内循环回路如图2所示,对隔离套进行降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