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转子浮动的转子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9680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转子浮动的转子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变速箱转子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转子浮动的转子泵。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汽车厂配套的部件厂商也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其产品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而随着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辆运行时的噪音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而降低整车的运行噪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降低汽车运行的各个部件的运转噪音;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汽车变速箱的转子泵的内外转子运转噪音实际上非常小,大部分噪音来自于其他传动部件,例如驱动转轴的啮合齿轮,而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将驱动汽车变速箱转子泵的齿轮设计为斜齿轮或人字齿轮(人字齿轮的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也高,对于汽车变速器的油泵驱动齿轮不太合适),经过持续的使用和较长周期的研究发现,修改为斜齿轮后由于斜齿轮传动过程中会对转子泵的转轴产生一个轴向的推力,这一轴向推力直接作用到转子上,促使转子和泵壳接触并通过泵壳产生一个反向推力加以抵消,时间久了之后就容易发生内转子与泵壳工作面一侧的偏磨现象,最终使集邮本转子与工作面的配合间隙过大而无法泵油,缩短汽车变速箱转子泵的服务寿命,也正是这一问题使得众多变速器厂家不得不放弃斜齿轮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斜齿轮传动且不易发生内转子与泵壳工作面偏磨的汽车变速箱转子泵。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转子浮动的转子泵,包括泵壳,泵盖,转轴,进油通断,排油通道,嵌装在泵壳的转子腔内的外转子和内转子,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相互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活动安装在转轴上且所述内转子可沿转轴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内转子和转轴采用键连接,所述键与键槽保持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转子的轴孔两侧设有第一圆形凹陷部,所述泵壳工作面的轴孔处和泵盖的轴孔处设有第二圆形凹陷部,所述第二圆形凹陷部设有连通排油通道的润滑油槽。

进一步的,所述泵壳转子腔的侧壁上相对设有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位于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圆心的连线上,且所述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分别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泵壳侧面的工作面上设有连通排油通道的楔形排油槽和连通进油通道的进油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汽车变速箱转子泵传动齿轮由直齿轮更改为斜齿轮传动后转子泵的内转子与泵壳的工作面发生偏磨导致整个泵失效而缩短服务寿命的问题,大大的拓宽了转子泵作为变速器油泵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泵壳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泵盖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泵盖和转轴示意图。

图中:

1-泵壳2-泵盖3-转轴

4-进油通道5-排油通道6-转子腔

7-外转子8-内转子9-第一圆形凹陷部

10-第二圆形凹陷部11-润滑油槽12-第一油槽

13-第二油槽14-楔形排油槽15-进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正如背景技术所言,变速箱的转子泵的内转子8和外转子7运转时其噪声已经控制的很好,为进一步降低来自于转子泵的运转噪音,发明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驱动转轴3的驱动齿轮上,在此前的经验中,将驱动转轴3的直齿轮更改为斜齿轮传动有显著的降低传动噪声的效果,然后实际使用结果分析却显示,由于斜齿轮传动会产生一个轴向的分力,该分力造成内转子8与泵壳1的工作面发生偏磨,从而导致密封间隙过大而失效,而且这一故障基本没有修复的可能性,只能通过更换内转子8和泵壳1来维修,因此被多数变速器厂家所摒弃。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发明人创造性的将内转子8修改为浮动式设计,斜齿轮传动过程中对转轴的轴向推力不会直接作用到内转子上,内转子与泵壳间的间隙基本会保持设计时的润滑间隙,这就彻底避免了内转子8与泵壳1偏磨的问题。

因此,如图1所示,一种内转子浮动的转子泵,包括泵壳1,泵盖2,转轴3,进油通道4,排油通道5,嵌装在泵壳1的转子腔6内的外转子7和内转子8,所述内转子8和外转子7相互啮合,所述内转子8活动安装在转轴3上且所述内转子8可沿转轴3轴向移动。

为实现内转子8的浮动式设计,发明人将内转子8活动安装在转轴3上,如果转轴3发生轴向移动,内转子8并不会与之随动,从而保证了内转子8与泵壳1以及泵盖2的工作面(泵壳、泵盖的工作面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不详述)之间的合理密封间隙。

作为转轴3与内转子8活动安装的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的内转子8和转轴3采用键连接,所述键与键槽保持间隙配合。

上述连接方式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连接方式,间隙配合的键槽和键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动间隙,使内转子能够沿轴向发生一定位置的偏移,同时又确保可靠地连接。

作为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中的内转子8的轴孔两侧还可以设置用于储存一定油液的第一圆形凹陷部9,在泵壳1工作面的轴孔处和泵盖2的轴孔处设置用于储存一定油液的第二圆形凹陷部10,所述第二圆形凹陷部10设有连通排油通道5的润滑油槽11。

第一圆形凹陷部9、第二圆形凹陷部10和润滑油槽11使排油通道5内的高压油能够时刻输送至内转子8和泵壳1以及泵盖2的接触面间,同时由于第一圆形凹陷部9和第二圆形凹陷部10间形成的储油腔室(由于内转子8和泵壳1及泵盖2的工作面间的间隙非常小,可以近似的认为第一圆形凹陷部9与第二圆形凹陷部10间形成了密封腔室),使得内转子8两侧始终保持相等的油压,从而使整个内转子8始终保持浮动在转子腔6内的状态,大大降低了磨损的概率。

作为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发明人还在泵壳1的转子腔6的侧壁上相对设有第一油槽12和第二油槽13,所述第一油槽12和第二油槽13位于所述内转子8和外转子7圆心的连线上,且所述第一油槽12和第二油槽13分别连通所述进油通道4和排油通道5。

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转子泵的泵油原理是通过内转子8与外转子7的齿啮合形成的密闭腔室而泵送油液的,在泵送的过程中,由于这一密闭腔室的容积会发生变化,因此油液在密闭腔室内存在被压缩的过程,由于内转子8的转轴3位置是确定的,因而外转子7的转动中心势必由于油液的挤压而发生变化,这一挤压的作用力最终作用在外转子7与泵壳1的转子腔6的侧壁上,一方面造成外转子7与转子腔6侧壁的偏磨,另一方面使泵油的效率降低(由于外转子7与内转子8啮合的间隙在压缩油液的作用下变大,油液会从间隙部位渗漏回流到进油通道4,从而使泵油的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在泵壳1的转子腔6的侧壁上相对设置了用于润滑外转子7和保持外转子7与内转子8间啮合间隙的第一油槽12和第二油槽13,且所述第一油槽12和第二油槽13分别连通所述进油通道4和排油通道5。

进一步的,所述泵壳1的工作面上设有连通排油通道5的楔形排油槽14和连通进油通道4的进油槽15。

为进一步降低转子泵的运转噪音,发明人将转子泵工作过程分解为进油、泵送、排油三个过程,发明人注意到转子泵的运转噪音主要来自于排油过程和吸油过程产生震动和噪音,排油的震动主要来自于排油压力陡降产生的压力脉冲,进油的震动来自于高转速下进油不及时产生的真空空泡现象以及泵送阶段空泡破灭产生的脉冲,经过多次试验和分析,发明人在转子泵的排油通道5设置一个便于提前排油的楔形排油槽14显著降低了排油的震动;同时为使高转速下进油充分,发明人尽可能的增大进油通道4的进油面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常识,转子泵进油主要是从泵壳1和泵盖2的进油槽进油),由于内转子7与外转子8的啮合形成的封闭腔室的外形不规则,因而将进油通道4的进油槽15设置成与封闭腔室的外形尺寸相似的形状能够大大增加进油的时间,从而使进油充分。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发明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发明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