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单元安装结构及其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74333发布日期:2018-10-30 14:5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风机单元安装结构及其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风机单元安装结构及其安装组件,属于安装构件领域。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牵引变流器的设计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功率密度越来越大,对产品的可维护性提出巨大的挑战。

牵引变流器1’中发热元件主要包括牵引功率模块,制动电阻、变压器和电抗器等,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一般采用风冷散热或水冷散热。例如采用风冷时,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牵引变流器1’的主视图,图2为其俯视图,图2中为了了解内部结构,对其箱体表面进行了局部剖开;从进风口101’吸入的冷风进入牵引功率模块散热片102’给牵引功率模块103’散热,然后被吸入散热风机104’,经过散热风机104’离心式甩出依次给变压器105’和电抗器106’散热后,经过出风口107’排出牵引变流器的箱体。散热风机作为一个机械运动的部件,一般固定安装在牵引变流器箱体中,但是其维护周期较其他部件频率较高。

牵引变流器中使用的风机加框架重量在20kg以上,车辆检修工人需要托举更换,劳动强度很大,再考虑到车下操作空间有限,造成风机维护性很差,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机单元安装结构及其安装组件,可用于两个构件的安装组合使用,尤其是用于风机单元的安装使用。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设置在第一构件上,其内部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朝向第二部件的方向具有开口,所述第一孔内设置第一内螺纹;

所述第二部件设置在第二构件上,其内部具有通孔;通孔第一端靠近第一部件,通孔第二端远离第一部件,其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

所述第三部件为杆体,包括杆体第一端、杆体第二端和位于二者之间的杆体中间段,所述杆体第一端靠近第二部件;至少所述杆体第一端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可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配合。

所述第三部件通过其外螺纹旋入第二部件中,并穿过第二部件的通孔,与第一内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二构件连接至第一构件上。

本申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风机单元安装结构,其采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安装组件,将风机单元安装在箱体上。所述风机单元包括了风机,其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风机和支撑架均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箱体即为安装组件中的第一构件,所述底座即为安装组件中的第二构件。

所述底座的第一端与箱体的第一安装部采用铰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底座的第二端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部件,箱体上与底座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安装部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提供的安装组件具有防脱功能,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2)具有所述安装组件的风机单元安装结构采用铰接方式固定,在进行现场维护时只需打开底座就可维护风机单元,操作空间要求小,利于整体结构的小型化设计,更适用于车下维护空间受限的情况。风机单元与箱体采用防脱安装组件固定,无需工人托举就可更换,方便维护,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3)风机单元中密封条的设置保证了风机单元安装后风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牵引变流器的主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牵引变流器俯视图;

图3是第一部件示意图;

图4是第二部件示意图;

图5是第三部件示意图;

图6是安装组件连接关系示意图一;

图7是安装组件连接关系示意图二;

图8是安装组件连接关系示意图三;

图9是风机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风机单元安装结构示意图一;

图11是风机单元安装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编号:1安装组件,101第一部件,1011第一孔,1012开口,1013第一内螺纹,102第二部件,1021通孔,1022通孔第一端,1023通孔第二端,1024第二内螺纹,103第三部件,1031杆体第一端,1032杆体第二端,1033杆体中间段,1034外螺纹,2第一构件,3第二构件,4风机单元,401风机,402支撑架,403底座,4031底座第一端,4032底座第二端,404密封条,5箱体,501第一安装部,502第二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实的阐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内侧”或“外缘”等方位都是相对于图中的方向,而非对其位置的绝对限制。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申请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安装组件1,可用于两个构件(如第一构件2和第二构件3)的安装组合使用;

如图3-8所示,所述安装组件1包括第一部件101,第二部件102和第三部件103;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101设置在第一构件2上,其内部具有第一孔1011,所述第一孔1011朝向第二部件102的方向具有开口1012,所述第一孔1011内设置第一内螺纹1013;

所述第二部件102设置在第二构件3上,其内部具有通孔1021;通孔1021第一端1022靠近第一部件101,优选其内无螺纹设置,通孔1021第二端1023远离第一部件101,其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1024;

所述第三部件103为杆体,包括杆体第一端1031、杆体第二端1032和位于二者之间的杆体中间段1033,所述杆体第一端1031靠近第二部件102;至少所述杆体第一端1031上设置有外螺纹1034,所述外螺纹1034可分别与第一内螺纹1013和第二内螺纹1024配合。

所述第三部件103通过其外螺纹1034旋入第二部件102中,并穿过第二部件102的通孔1021,与第一内螺纹1013配合,从而将第二构件3连接至第一构件2上,如图6所示。

所述通孔第一端1022的内径d1不小于外螺纹1034的大径d2,从而所述第三部件103可通过外螺纹1034旋入第二部件102中,并将杆体第一端1031停留在第二部件102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部件101为固定在第一构件2上的拉铆螺母,至少其朝向第二部件102的方向设有开口1012。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部件103为螺杆或者螺栓,当为螺栓时,所述杆体第二端1032为螺栓的头部,如图5所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部件103的杆体中间段1033为光滑杆体,即不设置外螺纹,其直径d3不大于第二内螺纹1024的小径d4。当外螺纹1034从第一部件101中旋出时(由图6到图8的过程),光滑杆体受到重力而自然下垂,而外螺纹1034由于第二内螺纹1024的阻挡,使得第三部件103不会脱离第二部件102,而卡留在第二部件102中(如图8所示),操作方便且可以防止第三部件103的丢失。

本申请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风机单元安装结构(以下可简称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可采用前文所述的安装组件1,从而将风机单元4安装在箱体5上。本申请对现有技术中的风机单元的固定安装方式进行了改进,更便于风机单元的维修。

所述风机单元4包括了风机401,其安装在支撑架402上,所述风机401和支撑架402均设置在底座403上。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牵引变流器而言,底座403一般是固定安装在牵引变流器的箱体内的,如背景技术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403并不是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安装在箱体5内,而是可活动地与箱体5相连。参考安装组件1而言,所述箱体5即为安装组件1中的第一构件2,所述底座403即为安装组件1中的第二构件3;为了本申请表达的统一性,在安装结构中,统一采用箱体5和底座403来分别指代第一构件2和第二构件3。

具体地,所述底座403的第一端4031与箱体5的第一安装部501采用铰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可以采用铰链、合页等连接件;从而使得风机单元4可以绕二者的连接处进行旋转。由于铰接是比较常规的技术方案,因此本申请不再额外增加附图加以赘述。

所述底座403的第二端4032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部件102(如图9,设置了5个第二部件,但本申请不局限于5个),箱体5上与底座第二端4032相对应的第二安装部502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部件101,所述第一部件101和第二部件102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根据安装组件1的结构可知,所述第三部件103可以从下方旋入第二部件102中,并保留在其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座403上还设置有密封条404,所述密封条404用于与箱体5内的其他部件间形成密封,以避免风机单元4安装在箱体5内后,由于活动连接而造成箱体5中风道的密封性能减弱。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座403的外缘处设置多个第二部件102,与其相应的箱体5上也对应设置多个第一部件101。也即是说,第二部件102的安装位置不局限于底座的第二端4032,可以根据需要在多个位置设置,比如图9中底座403的前后左右方向均可设置,以增加连接强度。

当安装结构中的第三部件103的外螺纹1034穿过第二部件102(位于底座403上)的通孔1021时,第三部件103可以停留在第二部件102中;当外螺纹1034继续向上运动并与对应的第一部件101(位于箱体5上)的第一内螺纹1013配合后,所述底座403便安装在了箱体5上,即风机单元4安装在了箱体5内。

当需要对风机单元4进行维修时,只需将各个第三部件103从第一部件101的第一内螺纹1013中旋出即可,此时风机单元4可绕铰接处向下运动,从而露出风机单元4,如图10和图11所示。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阐述,但是值得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安装组件1,如图3-8所示,用于第一构件2和第二构件3的安装连接使用;所述安装组件1包括第一部件101,第二部件102和第三部件103;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101为固定安装在第一构件2上的拉铆螺母,其朝向第二部件102的方向设有开口1012,其内部设有第一孔1011,所述第一孔1011内设置有第一内螺纹1013。

所述第二部件102设置在第二构件3上,其内部具有通孔1021;通孔1021第一端1022靠近第一部件101,其内为光滑表面;通孔1021第二端1023远离第一部件101,其内设置有第二内螺纹1024。

所述第三部件103为螺栓,包括杆体第一端1031、杆体第二端1032(即螺栓的头部)和位于二者之间的杆体中间段1033;所述杆体第一端1031靠近第二部件102,其上设置有外螺纹1034,所述外螺纹1034可分别与第一内螺纹1013和第二内螺纹1024配合;所述杆体中间段1033为光滑杆体,不设置外螺纹,其直径d3可略小于第二内螺纹1024的小径d4。

所述通孔第一端1022的内径d1略大于外螺纹1034的大径d2,以容纳杆体第一端1031。

由图8至图6为第二构件3安装在第一构件2上的顺序图,首先,将第三部件103的外螺纹1034旋入第二部件102中,通过通孔1021继续向上将外螺纹1034旋入第一部件101的第一内螺纹1013处,从而使得第二构件3安装在第一构件2上。

由图6至图8为第二构件3脱离第一构件2的顺序图,首先,将外螺纹1034向下旋出第一部件101的第一内螺纹1013,然后第三部件103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垂,此时第二构件3脱离第一构件2;第三部件103的外螺纹1034卡留在第二部件的通孔第一端1022中,从而保存第三部件103。如果第三部件103需要进行更换,也可以从通孔的第二端1023旋出外螺纹1034,从而得到单独的第三部件103。

实施例2

一种风机单元安装结构(以下可简称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安装组件1,从而将风机单元4安装在箱体5上。所述风机单元4包括了风机401,其安装在支撑架402上,所述风机401和支撑架402均设置在底座403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5即为安装组件1中的第一构件2,所述底座403即为安装组件1中的第二构件3;统一采用箱体5和底座403来分别指代第一构件2和第二构件3。

所述底座403的第一端4031与箱体5的第一安装部501采用合页进行连接,合页的一边固定在箱体5上,合页的另一边固定在底座的第一端4031上,通过合页的开合,实现风机单元4绕连接处转动。

所述底座403的外缘处设置多个第二部件102,与其相应的箱体5上也对应设置相同数量的第一部件101。所述底座403上还设置有密封条404,所述密封条404用于与箱体5内的其他部件间形成密封,以确保风道的密封性能。

风机单元4安装在箱体5中时:将第三部件103的外螺纹1034穿过第二部件102的通孔1021时,第三部件103可以停留在第二部件102中;将底座403向上抬起,使得外螺纹1034继续向上运动并与对应的第一部件101(位于箱体5上)的第一内螺纹1013配合,从而将底座403安装在箱体5上,此时风机单元4位于箱体5内。

风机单元4需要维修时:将第三部件103的外螺纹1034从箱体5上的第一部件101的第一内螺纹1013中旋出,此时,风机单元4受到重力作用自然下垂而露出,同时,所述第三部件103也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运动,并由于外螺纹1034而卡留在第二部件102的通孔1021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