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2540发布日期:2018-08-28 22:3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压缩机。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压缩机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压缩机一般包括主壳体和储液器,储液器与主壳体之间通过吸气管组连接,以使得储液器内的冷媒能够流入主壳体内安装的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从而实现压缩→冷凝(放热)→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

制冷循环过程中,压缩机的主壳体内为高温高压气体,而吸气管组始终密封连接储液器与主壳体,主壳体的热量很容易通过吸气管组的外壁传导至吸气管组内部流动的低温气态冷媒中,造成吸气过热问题。研究表明,吸气过热是影响压缩机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避免该问题,现有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05221431A)中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组件,其为了消除吸气过热问题,在吸气管组内增设隔热管,用于阻隔主壳体的热量向吸气管组内部流动的气态冷媒的传导。然而,这使得吸气管组的部分区域形成为四层管体(隔热管、中间管、导管及储液器的排液管)嵌套结构,结构复杂,不利于生产制造。并且,吸气管组内的管体焊接时极容易出现由于焊接不良导致的泄漏。

因此,在此基础上,现有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中间隔热管,即将隔热管和中间管用一根具有隔热效果的管体替代,以简化吸气管组的结构。如附图1中所示,储液器的排气管40的末端密封延伸至中间隔热管50的管体内壁,壳体1上的导管51与中间隔热管50一端的外管壁焊接密封,中间隔热管50的另一端的外管壁嵌入泵体的吸气孔52的内壁中,以使得储液器4与泵体3之间通过吸气管组5密封隔热的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中间隔热管50虽然能够解决吸气管组5的多层管体嵌套的问题,但是,为了使中间隔热管50具有较佳的隔热效果,其往往需要采用导热率低、强度高的材料制成,这类材料在具备交底导热系数的同时,弹性模量较大,在受拉压时变形较为困难,尤其当吸气管组5整体存在安装高度差时,中间隔热管50与泵体的吸气孔52之间的密封性难以保证,局部泄漏难以避免。

综上,现有的吸气管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该压缩机能够以较为简单的吸气管组结构,在改善压缩机吸气过热的问题的同时,保持吸气管组与泵体的吸气孔之间的良好的密封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主壳体和储液器,所述主壳体内安装有压缩组件,所述压缩组件与所述储液器之间通过吸气管组密封连接,所述吸气管组包括一端嵌入所述压缩组件的吸气孔、另一端密封连接至所述储液器的排气管的中间隔热管,所述中间隔热管的嵌入所述吸气孔的管段与所述吸气孔的内孔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层。

优选地,所述中间隔热管由导热系数低于100W/(m·K)的材料制成,所述密封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中间隔热管的弹性模量。

优选地,所述中间隔热管包括相互嵌套并在至少一端相互密封连接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外管壁与所述外管的内管壁之间形成有气体夹层,所述密封层设置于所述外管的外管壁上,所述排气管密封连接至所述内管的内管壁。

优选地,所述外管的靠近所述吸气孔的一端具有外管缩口部,所述外管缩口部的内壁贴合至所述内管的外管壁,以使得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在所述外管缩口部所在的一端密封连接。

优选地,沿所述中间隔热管的延伸方向,所述密封层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中间隔热管的嵌入所述吸气孔的管段的长度。

优选地,沿所述中间隔热管的径向,所述密封层的厚度h≥10μm。

优选地,所述密封层为电镀于所述中间隔热管外管壁的铜或者注塑于所述中间隔热管外管壁的工程塑料层。

优选地,所述中间隔热管由导热系数低于50W/(m·K)的材料制成,并且/或者,所述密封层由PTFE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压缩组件包括气缸以及沿轴向设置于所述气缸两端的主轴承组件和副轴承组件,所述吸气孔形成于所述气缸、主轴承组件或副轴承组件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压缩机的吸气过热问题,中间隔热管需要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成,而这类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弹性模量也相对较大,形变能力不足导致密封性不好,为解决中间隔热管与吸气孔的内壁之间的嵌装密封性,在中间隔热管的嵌入吸气孔的管段上增加密封层,以对中间隔热管做局部调整,在不改变其隔热效果的同时,保证中间隔热管与压缩组件上的吸气孔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具有一种现有吸气管组结构的压缩机的结构视图;

图2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的吸气管组与吸气口和储液器的排气口之间的连接关系图;

图3是图2中的中间隔热管的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壳体;2-电机;3-压缩组件;30-气缸;4-储液器;40-排气管;5-吸气管组;50-中间隔热管;500-内管;5000-内管缩口部;501-外管;5010-外管缩口部;502-气体夹层;51-导管;52-吸气孔;53-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通常是指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中立方向上而言的各个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内、外”是指相对于主壳体的壳壁、各个管体的管壁、气缸的侧壁而言,被所述主壳体、管壁及侧壁等包覆的空间为“内”,另一侧为“外”。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密封连接”,连接形式可以但不局限于过盈配合、铆接、在连接处涂密封胶以形成粘接等形式。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吸气管组的改进,因此,图1中除去吸气管组外的压缩机的其他部分结构,或者与图1中相近的压缩机结构,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中的压缩机除吸气管组外的结构,以及图2和图3中所示内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包括主壳体1和储液器4,其中:主壳体1内安装有压缩组件3以及驱动压缩组件3进行往复动作的电机2,压缩组件3将自储液器4内吸入的冷媒进行压缩和排出,完成压缩机的压缩动作。

储液器4内存储待压缩的冷媒,压缩组件3与储液器4之间连接有吸气管组5。压缩组件3包括气缸30以及沿轴向设置于气缸30两端的主轴承组件和副轴承组件,电机2的驱动力通过回转支撑于主、副轴承组件之间的转轴输入至气缸30内的活塞上,以驱动活塞转动。气缸30优选的有多个,相邻的气缸3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压缩组件3上形成有吸气孔52,该吸气孔52可以设置于气缸30、主轴承组件和副轴承组件中的任意一个上,并且,当该吸气孔设置于气缸30上,且气缸30采用多个气缸并以隔板分隔时,吸气孔52可以形成于气缸30或隔板上。

参见图2与图3中所示,用于密封连接储液器4和压缩组件3的吸气管组5包括一端嵌入吸气孔52、另一端密封连接至储液器4的排气管40的中间隔热管50,中间隔热管50的嵌入吸气孔52的管段与吸气孔52的内孔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层53。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描述的,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吸气过热问题,提高压缩机的能效,中间隔热管50需要选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如本实用新型中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下,中间隔热管50采用导热系数低于100W/(m·K)的材料制成。但是,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往往弹性模量相对较大,中间隔热管50嵌入吸气孔52时,吸气管组5本身的安装精度、压缩组件3相对于主壳体1的安装精度均使得中间隔热管50与吸气孔52之间难以保证恰好同轴,而中间隔热管50的材料本身不允许其发生较大的弹性形变适应安装精度的误差。增设在吸气孔52内孔壁与中间隔热管50之间的密封层53的作用,就是在不限制中间隔热管50的选材的前提下,提高吸气管组5与压缩组件3上的吸气孔52的密封性。并且,密封层优选为弹性模量小于中间隔热管50的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铜、工程塑料等。

进一步地,中间隔热管50包括相互嵌套并在至少一端密封连接的内管500和外管501,并且,内管500与外管501的管壁相互间隔设置,以使得内管500的外管壁与外管501的内管壁之间形成气体夹层502,密封层53设置于外管501的外管壁上,储液器4的排气管40密封连接至内管500的内管壁。

采用上述设置,内、外管均采用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形成于内、外管之间的气体夹层502可以进一步增加中间隔热管50的隔热效果,进一步减少压缩机的吸气过热造成的能效损失。

进一步地,外管501的靠近吸气孔52的一端形成有外管缩口部5010,并且,内管500的外管壁贴合至该外管缩口部5010的内壁上,以使得内管500和外管501在外管缩口部5010所在的一端密封连接。并且,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内管500的靠近排气管40的一端形成有内管缩口部5000,排气管40嵌入该内管缩口部5000内,以形成中间隔热管50与排气管40的密封连接。

导管51一体或分体形成于主壳体1上,并且,导管51的靠近储液器4的一端与外管501的外管壁焊接密封。

区别于密封圈等常规管件密封形式,密封层53沿中间隔热管50的延伸方向分布的长度L不小于中间隔热管50的嵌入吸气孔52的管段的长度。这样,密封层53在中间隔热管50与吸气孔52密封连接的全长范围内对两者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密封效果显著优于密封圈等局部密封的形式。

密封层53的可以是电镀形成于中间隔热管50上的铜,或者是注塑形成于中间隔热管50上的工程塑料层,如PTFE(聚四氟乙烯)等弹性模量较大的材质。尤其是在采用弹性模量较大的工程塑料材质时,中间隔热管50的材料可以进一步选用导热系数低于50W/(m·K)的材料,以通过密封层53的弹性变形补偿中间隔热管50的弹性形变能力的不足,提高中间隔热管50的隔热效果。此外,密封层53也可以独立于中间隔热管50,即,单独用一段工程塑料材质的管体作为密封层,嵌入中间隔热管50的外壁与吸气孔52的内壁之间。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吸气管组5与压缩组件3之间的密封可靠性,密封层53沿中间隔热管50径向的厚度h≥10μm。密封层53厚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其适应吸气管组5的安装误差而具有的弹性形变量,提高密封效果。

以下给出吸气管组5的组装顺序:导管51与主壳体1固定或者一体成型,将中间隔热管50穿过导管51,将中间隔热管50的一端与吸气孔52过盈插接,以使密封层53产生适量弹性变形,密封连接中间隔热管50与吸气孔52;将中间隔热管50的另一端与导管51的靠近储液器4的一端焊接固定;密封连接排气管40至中间隔热管50的内管缩口部5000中。

在上述压缩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的压缩机。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