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3570发布日期:2019-06-05 22:2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旋压缩机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涡旋空气压缩机中,作为主要运行件的涡盘分为动盘和静盘,动盘和静盘内设涡旋片,通常,由动盘和静盘彼此结合形成压缩腔,当动盘由曲轴带动沿着一定圆周轨迹作平动时,动盘涡旋片相对静盘涡旋片移动,即由两者所形成的压缩腔移动并改变其容积,从而进行吸入、压缩、排放,完成压缩空气的过程,在压缩空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对动盘和静盘进行散热降温,否则动盘和静盘会因为温度过高以及受力而出现形变。

中国某专利中将散热风扇产生的冷却风通过散热通道直接输送至动、静涡旋盘进行散热冷却,冷却风输送至倒入管后分别通过旋转涡旋盘侧冷却风入口和固定涡旋盘侧冷却风入口对旋转和固定涡旋盘进行散热,由于导入管内未设置风量分配结构,易导致动静涡旋盘散热不均的情况,从而导致温度较高的涡旋盘受热变形,影响涡旋压缩机的寿命。

中国某专利将冷却风扇安装在电机和涡旋机头之间,由于冷却风机与涡旋压缩机机头共用一个驱动电机,因此降低了驱动电机的有效输出功率,同时由于冷却器组件位于冷却风扇的进气口位置,因此用于动、静涡旋盘散热的冷却风温度升高,从而影响动、静盘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其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相对于传统涡旋压缩机排气量增大,散热良好,使用寿命延长;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机、动盘、静盘,所述动盘和驱动电机之间设置风扇壳体,风扇壳体内设有散热风扇,散热器设置于动盘和静盘的一侧面,所述散热风扇周向设置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内设置隔板将散热风道间隔为相通的两个腔室,一腔室与动盘连通,另一腔室与静盘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动盘设置于壳体内,散热器侧部与壳体之间连接有散热器侧挡板,散热器侧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相连通的输送部和连接部,所述隔板设置于输送部内,连接部与壳体、静盘背面的静盘盖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高度小于连接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散热风道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散热风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侧挡板为一字型或S型。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机、动盘、静盘,散热风扇设置于动盘和静盘的一侧面,散热器设置于动盘和静盘的另一侧面,所述静盘设置多道静盘散热筋,静盘的背面固定设置静盘盖以将静盘散热筋密封。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机、动盘、静盘,散热风扇设置于动盘和静盘的一侧面,散热器设置于静盘的背面;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挡板,散热器挡板与静盘密封连接,散热器挡板侧部设置连接板,连接板开设多个散热孔,散热风扇与连接板固接。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与静盘相背的一面设置多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在散热器均匀布设。

进一步的,所述静盘设有多道静盘散热筋,静盘中部设有压缩空气排气口,压缩空气排气口与压缩空气排气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一端设置散热器进气管,另一端设置散热器排气管;所述散热器进气管与压缩空气排气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排气管为S型。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空气排气管的直径尺寸小于静盘散热筋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通过在散热器与散热风扇设置散热器侧挡板,避免了高温气体进入散热风道,提高了动盘和静盘的散热效果;通过在散热风道内设置隔板形成的两个连通腔室,对进入动盘和静盘的风量进行了有效分配,提高的静盘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通过将散热风扇安装在动盘和静盘的侧面,减小了散热风道的长度,减小了体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通过将将散热器安装在静盘的背面,优化了散热结构,同时散热器挡板取代了静盘盖,减小了零部件的数量和产品体积。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实施例1的散热装置俯视图;

图2为实施例2的散热装置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3的散热装置主视图;

图4为实施例3的静盘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散热器示意图;

图中,1.驱动电机,2.动盘,3.静盘,3-1.压缩空气排气口,3-2.压缩空气排气管,3-3.静盘散热筋,4.散热风扇,5.散热器,5-1.散热器进气管,5-2.散热器挡板,5-3.散热孔,5-4.散热筋,5-5.散热器排气管,5-6.散热器侧挡板,6.静盘盖,7.壳体,8.散热风道,8-1.输送部,8-2.连接部,8-3.隔板,9.风扇壳体,10.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动盘2、静盘3、散热风扇4、散热器5和壳体7,散热风扇4(用于对动、静盘散热)安装在风扇壳体9内,风扇壳体9设置于动盘2和驱动电机1之间,风扇壳体9的周向均布三个进风口10,动盘2设置在壳体7内;整个散热装置轴向上依次设置驱动电机1、风扇壳体9、壳体7和静盘3。

散热器5(用于对压缩空气进行降温)设置于动盘2和静盘3的一侧面,散热器5与壳体7之间连接有散热器侧挡板5-6,散热器侧挡板5-6与壳体7固定连接,防止热空气传导至散热风扇4进气口10。通过在静盘和散热风扇之间设置散热器侧挡板5-6,避免了散热器周围的高温气体进入散热风道,提高了动盘和静盘的散热效果。

散热器侧挡板5-6为一字型或S型。

散热风扇4产生的风量通过与风扇壳体9连接的散热风道8输送至动盘2和静盘3进行散热。散热风道8内设置隔板8-3将散热风道8间隔为相通的两个腔室,一腔室与动盘连通,另一腔室与静盘连通。通过在散热风道8内设置隔板,将进入动盘2和静盘3的风量进行了分配,避免了由于散热不均导致静盘3变形的问题。

散热风道8包括相连通的输送部8-1和连接部8-2,隔板8-3设置于输送部8-1内部,散热风道8通过连接部8-2连接至壳体7和静盘背面的静盘盖6上,输送部8-1内的两个腔室分别与动盘2和静盘3对应。

隔板8-3可以与散热风道8一体成型。或者,隔板8-3与散热风道8为分体式,两者通过滑道或焊接固定。

隔板8-3的高度小于连接部8-2的高度。其高度方向即为散热装置正常使用放置时的高度方向。

动盘2和静盘3上分别设置涡旋齿,动、静盘相互啮合,在驱动电机1的带动下产生压缩空气。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动盘、静盘以及驱动电机的设置采用现有技术。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动盘2、静盘3、散热风扇4和散热器5,散热风扇4位于动盘2和静盘3的一侧面,散热器5位于动盘2和静盘3的另一侧面,散热风扇4与动盘2和静盘3固定连接,静盘3设置多道静盘散热筋,静盘盖6安装在静盘3的背面与静盘散热筋3-3密封。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散热风扇4安装在动盘2和静盘3的侧面,其与动盘和静盘侧面直接相对,进而可减少前述实施方式中散热风道8的长度,降低了风阻,有效提高了动盘2和静盘3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的散热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动盘2、静盘3、散热风扇4和散热器5,散热风扇4位于动盘2和静盘3的一侧面,散热器5固定设置在静盘3的背面。

静盘3设有多道静盘散热筋3-3,静盘3中部设有压缩空气排气口3-1,压缩空气排气口3-1与压缩空气排气管3-2连通。

散热器5包括散热器进气管5-1、散热器挡板5-2、散热孔5-3、散热筋5-4和散热器排气管5-6。

散热器挡板5-2与静盘3背面密封连接,进而使得散热器挡板5-2与静盘散热筋3-3密封连接,使散热风扇4产生的冷却风通过静盘散热筋3-3对静盘3进行散热,由于散热器挡板5-2起到密封散热空气的作用,因此,可不必安装静盘盖,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使用成本。

散热器5一端设置散热器进气管5-1,另一端设置散热器排气管5-6,散热器进气管5-1通过压缩空气排气管3-2与压缩空气排气口3-1连接。

散热器挡板5-2侧部设置连接板,连接板开设多个散热孔5-3,散热风扇4与连接板固定密封连接,进而使得散热风扇4产生的风通过散热孔5-3对涡旋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空气进行降温。

散热器5与静盘3相背的一面设置多个散热筋5-4,多个散热筋5-4在散热器5均匀布设。散热器5通过多个散热筋5-4进行散热,降低了散热器5的温度。

压缩空气排管3-2为S型。

压缩空气排气管3-2的直径尺寸小于静盘散热筋3-3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5与动盘2、静盘3平行设置,可避免将经过动盘2和静盘3的热空气吹到散热器5上,同时降低了风量至散热器的风阻,有效提高了散热器5对压缩空气的降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