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行程油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0541发布日期:2019-10-29 21:45阅读:7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双行程油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元件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双行程油缸。



背景技术:

一次连帮成型鞋用注塑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问世了,一开始用挤注的工艺方法,后又发展到注射的工艺方法,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现行的注射方法工艺成熟,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所以大量中低端鞋子选择了一次连帮成型。

市场上目前销售的一次连帮成型鞋用注塑机,主要有转盘式自动提压楦、自动开合模的自动注塑机,由于现有的合模装置中油缸活塞是一次行程到位,这样的一次行程到位合模操作很容易发生夹伤操作工人事故。因此解决因合模时一次行程到位而发生的夹伤事故问题,是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一次连帮成型鞋用注塑机生产鞋子时,合模装置一次行程合模到位容易夹伤工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行程油缸,结构科学合理,用一个油缸使活塞可以分别前进两次,使合模装置分两次行程合模到位,解决了合模装置一次行程合模到位容易夹伤工人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行程油缸,包括前端盖、缸筒、活塞、挡盖、油孔密封圈、活塞密封圈、后端盖、调节螺母、油口C、油口D、油口E、M端活塞杆、N端活塞杆,缸筒右侧装有前端盖、缸筒左侧装有后端盖,所述缸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上分别设有挡盖、油孔密封圈、活塞密封圈,所述活塞的N端活塞杆贯穿前端盖,所述活塞的M端活塞杆贯穿后端盖,所述M端活塞杆设有调节螺母,所述油口D、油口E位于缸体的前端,所述油口D位于油口E的后端,所述油口C位于缸体的后端,所述调节螺母可在所述M端活塞杆上前后移动来调节所述活塞的运动行程。

进一步的,初始位置时,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缸筒的最左端,与所述后端盖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的运动行程总长度为△L,所述活塞的最大运动行程总长度为L,△L≤L。

进一步的,所述油孔密封圈的右端到所述油口D最右端的长度为L1,L1即为所述双行程油缸的第一行程长度, L1<△L。

进一步的,所述双行程油缸的第二行程长度为L2,△L-L1=L2。

进一步的,第一行程时,所述油口C通压力油,所述油口D通油箱,所述油口E封闭,所述活塞向右移动,直到所述油孔密封圈的右端与所述油口D的右端重合,此时由于所述N端活塞杆腔的液压油无处回油,所述N端活塞杆腔产生背压,使所述活塞停止向右运动;第二行程时,所述油口C通压力油,所述油口D和所述油口E通油箱,所述活塞继续向右移动,直到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后端盖接触,所述活塞停止向右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双行程油缸可以是二次行程可调油缸,也可以是二次行程固定油缸,当所述活塞同时设有所述M端活塞杆、所述N端活塞杆时,所述双行程油缸为二次行程可调油缸;当活塞只设有N端活塞杆时,所述双行程油缸为二次行程固定油缸。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通过用一个油缸使活塞可以分别前进两次,使合模装置在油缸第一行程时不合模到位,在油缸第二行程时才合模到位,由于合模的过程分为两个合模阶段,既解决了合模装置一次合模到位容易夹伤工人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初始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行程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行程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复位状态示意图。

图中:1、前端盖,2、缸筒,3、活塞,4、挡盖,5、油孔密封圈,6、活塞密封圈,7、后端盖,8、调节螺母,9、换向阀, 10、液控单向阀,油口C、油口D、油口E,M端活塞杆,N端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4所示,一种双行程油缸,包括前端盖1、缸筒2、活塞3、挡盖4、油孔密封圈5、活塞密封圈6、后端盖7、调节螺母8、油口C、油口D、油口E、M端活塞杆、N端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2右侧装有前端盖1、所述缸筒2左侧装有后端盖7,所述缸筒2内设有活塞3,所述活塞3上分别设有挡盖4、油孔密封圈5、活塞密封圈6,所述活塞3的N端活塞杆贯穿前端盖1,所述活塞3的M端活塞杆贯穿后端盖7,所述M端活塞杆设有调节螺母8,所述油口D、油口E位于缸体的前端,所述油口D位于油口E的后端,所述油口C位于缸体的后端,所述调节螺母8可在所述M端活塞杆上前后移动来调节所述活塞3的运动行程。

进一步,初始位置时,所述活塞3位于所述缸筒2的最左端,与所述后端盖7接触。

进一步,所述活塞3的运动行程总长度为△L,所述活塞3的最大运动行程总长度为L,△L≤L。

进一步,所述油孔密封圈5的右端到所述油口D最右端的长度为L1,L1即为所述双行程油缸的第一行程长度, L1<△L。

进一步,所述双行程油缸的第二行程长度为L2,△L-L1=L2。

进一步,第一行程时,所述油口C通压力油,所述油口D通油箱,所述油口E封闭,所述活塞3向右移动,直到所述油孔密封圈5的右端与所述油口D的右端重合,此时由于所述N端活塞杆腔的液压油无处回油,所述N端活塞杆腔产生背压,使所述活塞3停止向右运动;第二行程时,所述油口C通压力油,所述油口D和所述油口E通油箱,所述活塞3继续向右移动,直到所述调节螺母8与所述后端盖7接触,所述活塞3停止向右运动。

进一步,所述的双行程油缸可以是二次行程可调油缸,也可以是二次行程固定油缸,当所述活塞同时设有所述M端活塞杆、所述N端活塞杆时,所述双行程油缸为二次行程可调油缸;当活塞只设有N端活塞杆时,所述双行程油缸为二次行程固定油缸。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如图1,液控单向阀10的液控口X不通压力油,液控单向阀10处于关闭状态,即油口E单向截止,只能进油不能回油。换向阀9处于图示状态,压力油P口与B口导通,液压油通过缸筒2的E孔和D孔进入油缸N端活塞杆腔,使活塞3向左运动,直至活塞3与后端盖7接触,此时活塞处于完全缩回的初始位置状态。

所述活塞3的运动行程总长度为△L,所述活塞3的运动行程总长度为L,△L≤L。

所述油孔密封圈5的右端到所述油口D最右端的长度为L1,L1即为所述双行程油缸的第一行程长度, L1<△L。

如图2,当把换向阀9的导通状态切换后,压力油P口与A口导通,压力油通过C口进入油缸M端活塞杆腔,推动活塞3向右运动,油缸N端活塞杆腔液压油通过D孔回到油箱,直到油孔密封圈5的右端与所述油口D的右端重合,此时由于N端活塞杆腔的液压油无处回油,N端活塞杆腔产生背压,使活塞3停止向右运动。此时活塞3向右移动的距离L1即为第一行程。

所述双行程油缸的第二行程长度为L2,△L-L1=L2。

如图3,当把液控单向阀10的X口接通压力油P1,液控单向阀10开启,即液压油可以自由反向通过液控单向阀,N端活塞杆腔液压油通过E孔回到油箱,活塞3继续向右移动,直至调节螺母8与后端盖7接触,此继续移动的距离L2即为第二行程,可通过调节螺母8来调整距离L2,从而调整油缸的第二行程。

如图4,液控口X接油箱,将换向阀9的状态切换为压力油P口与B口导通,使得压力油经过E口,进入N端活塞杆腔,推动活塞3向左运动。当油孔密封圈5移动到不能完全封闭油口D时,如图1所示,压力油即可以同时通过油口D和油口E进入N端活塞杆腔,继续推动活塞3向左移动,直至活塞3回到如图1所示状态,活塞3完全复位。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双行程油缸不限于应用在自动合模装置中,还可以应用在其它需要双行程驱动的场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