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8400发布日期:2020-03-31 16:5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采油井下抽油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



背景技术:

在高气液比油井中,气体对泵效的影响非常严重。这些气体占据泵腔的部分体积,会降低泵腔内的充满度,导致抽油泵阀球开启滞后,甚至出现“气锁”现象。“气锁”时还会发生“液面冲击”,造成有杆抽油系统的振动,加速其采油零部件损坏,还会造成抽油井频繁作业,使检泵周期缩短,开采成本增加。同时在深井中采用整筒式抽油泵,油管内液柱载荷和尾管重量全部作用于泵筒上,导致泵筒变形,卡泵严重,导致修井频繁,严重影响了油田正常作业,采油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安全可靠、强度高、有效防止出现气锁与卡泵现象、且工作过程安全可控的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包括上泵筒和下泵筒,所述上泵筒与所述下泵筒之间连接有中空储气筒,所述中空储气筒与所述上泵筒之间形成中空式储气腔;所述上泵筒的上端连接有密封筒,所述密封筒的上端密封连接有与所述中空式储气腔连通的防气滑阀总成;所述上泵筒与所述下泵筒内滑动安装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下端连接有下压紧接头,所述柱塞的上端连接有游动阀总成,所述游动阀总成的上端连接有与所述防气滑阀总成配合的拉杆;所述中空储气筒的上端连接有同轴安装在所述上泵筒外的上部外管,所述上部外管的上端与所述防气滑阀总成之间连接有泵筒上接箍,所述中空储气筒的下端连接有同轴安装在所述下泵筒外的下部外管,所述下部外管的下端与所述下泵筒之间连接有下接箍,所述下接箍的下端连接有双固定阀总成。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拉杆与所述上泵筒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中空式储气腔连通的排气通道,所述防气滑阀总成上设置有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的排气口。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泵筒的下端延伸设置有伸入所述中空储气筒内的导向排气延长管,所述导向排气延长管的管壁上设有气体交换通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泵筒与所述上部外管之间布置有上筒扶正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泵筒与所述下部外管之间布置有下筒扶正块。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双固定阀总成设置为防落物固定阀结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柱塞为不锈钢柱塞;所述下压紧接头为不锈钢接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包括上泵筒和下泵筒,所述上泵筒与所述下泵筒之间连接有中空储气筒,所述中空储气筒与所述上泵筒之间形成中空式储气腔;所述上泵筒的上端连接有密封筒,所述密封筒的上端密封连接有与所述中空式储气腔连通的防气滑阀总成;所述上泵筒与所述下泵筒内滑动安装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下端连接有下压紧接头,所述柱塞的上端连接有游动阀总成,所述游动阀总成的上端连接有与所述防气滑阀总成配合的拉杆;所述中空储气筒的上端连接有同轴安装在所述上泵筒外的上部外管,所述上部外管的上端与所述防气滑阀总成之间连接有泵筒上接箍,所述中空储气筒的下端连接有同轴安装在所述下泵筒外的下部外管,所述下部外管的下端与所述下泵筒之间连接有下接箍,所述下接箍的下端连接有双固定阀总成;本实用新型结构安全可靠、强度高、工作过程安全可控,在高含气井、深井、气锁卡泵井中作业,能有效避免因含气而造成的气锁现象和深井泵筒受力变形而造成的卡泵现象;具体有益效果如下:

(1)所述上部外管与所述下部外管的设置,提高了抽油泵整体强度,液柱载荷和尾管重量以及外部挤压等作用力全部作用于外管上,工作时内外壁压力均衡;

(2)所述中空式储气腔可以聚集气体,给泵内气体开辟了通道,从而增加了泵筒内液体的充满系数,降低了泵内的气液比,排除了气体的干扰,有利于泵效的提高;

(3)所述防气滑阀总成与密封筒密封,上冲程时,所述中空式储气腔内储存的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防气滑阀总成排出;下冲程时,所述防气滑阀总成及时关闭,柱塞不再受液柱压力作用,游动阀总成能迅速打开能有效防止气锁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防气滑阀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泵筒;2-下泵筒;3-中空储气筒;4-中空式储气腔;5-密封筒;6-防气滑阀总成;7-拉杆接头;8-柱塞;9-下压紧接头;10-游动阀总成;11-拉杆;12-上部外管;13-泵筒上接箍;14-下部外管;15-下接箍;16-双固定阀总成;17-排气通道;18-排气口;19-导向排气延长管;20-气体交换通道;21-上筒扶正块;22-下筒扶正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双功能防气加强型抽油泵,安装于采油管柱的下端,包括上泵筒1和下泵筒2,所述上泵筒1与所述下泵筒2之间连接有中空储气筒3,所述中空储气筒3与所述上泵筒1之间形成中空式储气腔4;所述上泵筒1的上端连接有密封筒5,所述密封筒5的上端密封连接有与所述中空式储气腔4连通的防气滑阀总成6,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具有防气锁功能,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的上部由拉杆接头7压紧;所述上泵筒1与所述下泵筒2内滑动安装有柱塞8,所述柱塞8的下端连接有下压紧接头9,所述柱塞8的上端连接有游动阀总成10,所述游动阀总成10的上端连接有与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配合的拉杆11,所述拉杆11的下端螺纹与所述游动阀总成10连接,所述下压紧接头9压紧所述游动阀总成10;所述中空储气筒3的上端连接有同轴安装在所述上泵筒1外的上部外管12,所述上部外管12的上端与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之间连接有泵筒上接箍13,所述中空储气筒3的下端连接有同轴安装在所述下泵筒2外的下部外管14,所述下部外管14的下端与所述下泵筒2之间连接有下接箍15,所述下接箍15的下端连接有双固定阀总成16;所述上部外管12与所述下部外管14的设置,提高了抽油泵整体强度,液柱载荷和尾管重量以及外部挤压等作用力全部作用于外管上,工作时内外壁压力均衡;所述中空式储气腔4可以聚集气体,给泵内气体开辟了通道,从而增加了泵筒内液体的充满系数,降低了泵内的气液比,排除了气体的干扰,有利于泵效的提高;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与密封筒5密封,下冲程时,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及时关闭,柱塞8不再受液柱压力作用,游动阀总成10能迅速打开能有效防止气锁现象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结构安全可靠、强度高、工作过程安全可控,在高含气井、深井、气锁卡泵井中作业,能有效避免因含气而造成的气锁现象和深井泵筒受力变形而造成的卡泵现象。

所述拉杆11与所述上泵筒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中空式储气腔4连通的排气通道17,参见图2,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上设置有与所述排气通道17连通的排气口18。上冲程时,所述中空式储气腔4内储存的气体可以通过所述排气通道17进入至所述防气滑阀总成6内,由所述排气口18排出;下冲程时,所述排气口18及时关闭,所述柱塞8不再受液柱压力作用,所述游动阀总成10能迅速打开,有效防止气锁现象的发生。

所述上泵筒1的下端延伸设置有伸入所述中空储气筒3内的导向排气延长管19,所述导向排气延长管19的管壁上设有气体交换通道20。所述导向排气延长管19延伸至所述中空储气筒3的下端,所述中空储气筒3将所述导向排气延长管19与所述下泵筒2处于对接状态,实现了所述上泵筒1与所述下泵筒2的导向作用,便于保证所述上泵筒1与所述下泵筒2的同轴度,防止所述柱塞8运动过程中由于不同轴造成的阻滞,工作可靠性高;所述气体交换通道20设置为排气孔,所述排气孔沿所述导向排气延长管19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所述导向排气延长管19为一体加工结构,所述排气孔的形状可为圆形或长槽形,以具体能有效进行气体进出交换为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孔设置为长槽形。

所述上泵筒1与所述上部外管12之间布置有上筒扶正块21;所述下泵筒2与所述下部外管14之间布置有下筒扶正块22。通过增加所述上筒扶正块21与所述下筒扶正块22,使得泵筒抗变形能力强,从而减少了泵筒承受的载荷,减少间隙漏失、减少卡泵现象的发生。

所述双固定阀总成16设置为防落物固定阀结构,落物空间大,避免了因砂粒下落导致进油口堵塞。所述双固定阀总成16为现有技术,属于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柱塞8为不锈钢柱塞8;所述下压紧接头9为不锈钢接头。所述不锈钢柱塞8与不锈钢接头采用特殊材料不锈钢,抗腐蚀能力是马氏体不锈钢的3-5倍,同时强度和塑性指标增强,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延长检泵周期,提高了采油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上冲程时,拉杆11带动柱塞8上行,双固定阀总成16打开,游动阀总成10关闭,当柱塞8上行至中空式储气腔4时,此时中空式储气腔4与下腔室连通,泵筒下部的液体中的气体上升,进入到中空式储气腔4空腔中,同时防气滑阀总成6打开,气体排出,能有效防止气锁现象的发生;

下冲程时,拉杆11带动柱塞8下行,双固定阀总成16关闭,同时防气滑阀总成6关闭,腔体内形成负压,游动阀总成10快速打开,当柱塞8下行至中空式储气腔4时,上泵筒1与中空式储气腔4连通,此时储存在中空式储气腔4中的气体通过上泵筒1排出,同时,该抽油泵增加外管结构,提高了抽油泵整体强度,同时泵筒外面增加扶正块,液柱载荷和尾管重量以及外部挤压等作用力全部作用于外管上,工作时内外壁压力均衡,泵筒抗变形能力强,从而减少了泵筒承受的载荷,减少间隙漏失、减少卡泵现象的发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