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95495发布日期:2020-11-13 12:1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膜泵。



背景技术:

隔膜泵又称控制泵,是执行器的主要类型,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流体流量。隔膜泵作为一种容积泵,它主要依靠隔膜片的来回鼓动改变仓室容积从而吸入和排出液体或气体。通常隔膜泵包括传动部、压缩部和输送部,其中,传动部分是带动隔膜片来回鼓动的驱动机构,它的传动形式有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等;压缩部分主要包括隔膜驱动和隔膜,通过隔膜上膜片的来回鼓动,实现液体和/或气体的吸入和排出;输送部分主要负责将外部的液体或气体输入隔膜内,或将隔膜内的液体或气体输出,其主要包括吸入阀、排出阀和介质输送通道。但这种结构零件繁多不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泄露、设备稳定性差,而且生产装配难度大。

因此,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结构简单、生产装配难度低的隔膜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隔膜泵零件繁多不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泄露、设备稳定性差,而且生产装配难度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膜泵,所述隔膜泵包括传动部,所述隔膜泵还包括压缩输送部,所述传动部和所述压缩输送部依次连接,所述压缩输送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阀体、阀片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阀片和第二阀体上分别设有吸入和排出流体的流体输送通道,在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隔膜仓,在所述阀片上设置仓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膜泵,在第一阀体上设置隔膜仓,在阀片上设置仓室,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有效地减少零件数量,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缩小了隔膜泵的体积,节省了使用空间,降低了生产装配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的流体输送通道包括设置在第一阀体上的第一输出孔和第一凸点,所述第二阀体的流体输送通道包括设置在第二阀体上的第二凸点和第三输入孔,所述阀片的流体输送通道包括设置在阀片上的排出部和吸入部,所述排出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凸点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吸入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点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吸入部上设置吸入孔,所述排出部上设置排出孔,所述第一输出孔和所述排出孔不同轴设置,所述第三输入孔和所述吸入孔不同轴设置。通过第一凸点、排出部、第二凸点和吸入部等结构的配合实现对流体输送通道的通断控制,流体输送顺畅,闭合快速、严密,可有效避免回流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良品率高的优点。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点和所述第二凸点设置为小于半圆球状。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设置为小于半圆球状,有利于流体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体的流体输送通道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阀体上的容纳腔和输出腔,所述容纳腔和所述输出腔设置在第一阀体上靠近阀片的一侧,所述容纳腔和所述输出腔相连通,所述容纳腔和输出腔设在所述隔膜仓所围成的中心处。容纳腔和输出腔的设置便于对流体进行汇集输送。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阀体上远离阀片的一侧上设有第一输入部,在所述第一输入部上设有第一输入口,在所述第一阀体上远离阀片的一侧还设有第二输入口。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入口的设置便于输送不同的流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为分体式或一体式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分体式结构包括下盖体和上盖体,所述下盖体上设置第一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仓室对应一个所述第二阀体上的第一输入孔和第三输出孔。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或液体。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隔膜泵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膜仓在第一阀体上设置隔膜仓,在阀片上设置仓室,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有效地减少零件数量,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缩小了隔膜泵的体积,节省了使用空间,降低了生产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阀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阀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片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片的另一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盖体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盖体另一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盖体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阀体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阀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阀片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阀片的另一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阀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马达,2-转子仓,3-偏心轮,4-第一阀体,401-第一输入部,402-第一输入口,403-第二输入口,404-第一凸点,405-第一输出孔,406-容纳腔,407-输出腔,408-隔膜仓,409-第二输出部,410-第二输出口,5-阀片,501-排出部,502-排出孔,503-吸入部,504-吸入孔,505-仓室,506-第一公共输出口,6-第二阀体,61-下盖,62-上盖,601-第二输出孔,602-第一输入孔,603-第三输出孔,605-第二凸点,606-第二输入孔,607-第二公共输出口,608-第一输出部,609-第一输出口,610-第一输送通道、611-第二输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隔膜泵,如图1-6所示,所述隔膜泵包括传动部,所述隔膜泵还包括压缩输送部,所述传动部和所述压缩输送部依次连接,所述压缩输送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阀体4、阀片5和第二阀体6,所述第一阀体4、阀片5和第二阀体6上分别设有吸入和排出流体的流体输送通道,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设置隔膜仓408,在所述阀片5上设置仓室50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膜泵,在第一阀体上设置隔膜仓,在阀片上设置仓室,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有效地减少零件数量,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缩小了隔膜泵的体积,节省了使用空间,降低了生产装配难度。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传动部被配置为向压缩输送部提供动力;所述传动部包括马达1、转子仓2和偏心轮3,所述马达1靠近所述转子仓2的一侧表面设有一凸轴,所述凸轴穿过所述转子仓2与偏心轮3套合,所述偏心轮3上设有一偏心孔,所述偏心孔内设有一钢轴。所述马达1和所述转子仓2通过紧固螺钉连接。

具体的,如图3-8所示,所述第一阀体4的流体输送通道包括设置在第一阀体4上的第一输出孔405和第一凸点404,所述第二阀体6的流体输送通道包括设置在第二阀体6上的第二凸点605和第二输入孔606,所述阀片5的流体输送通道包括设置在阀片5上的排出部501和吸入部503,所述排出部50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凸点40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吸入部50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点605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吸入部503上设置吸入孔504,所述排出部501上设置排出孔502,所述第一输出孔405和所述排出孔502不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输入孔606和所述吸入孔504不同轴设置。通过第一凸点、排出部、第二凸点和吸入部等结构的配合实现对流体输送通道的通断控制,流体输送顺畅,闭合快速、严密,可有效避免回流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良品率高的优点。

具体的,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凸点404和所述第二凸点605设置为小于半圆球状。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设置为小于半圆球状,有利于流体排出。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阀体4的流体输送通道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阀体4上的容纳腔406和输出腔407,所述容纳腔406和所述输出腔407设置在第一阀体4上靠近阀片5的一侧,所述容纳腔406和所述输出腔407相连通,所述容纳腔406和输出腔407设在所述隔膜仓408所围成的中心处。容纳腔和输出腔的设置便于对流体进行汇集输送。

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远离阀片5的一侧上设有第一输入部401,在所述第一输入部401上设有第一输入口402,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远离阀片5的一侧还设有第二输入口403。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入口的设置便于输送不同的流体。

具体的,所述流体包括气体和/或液体。

具体的,所述第二阀体6设置为分体式或一体式结构。

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体6设置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分体式结构包括下盖体61和上盖体62,所述下盖体61上设置第一输入孔602和第三输出孔603。

更具体的,每个所述仓室505应一个所述第二阀体6上的第一输入孔602和第三输出孔603。

更具体的,所述下盖体61上设置第二输出孔601。

具体的,所述隔膜泵还包括发泡输出装置,所述发泡输出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二阀体6上,也可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所述发泡输出装置包括发泡结构和输出结构。

更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阀体6的上盖体62上靠近所述阀片5的一侧,所述输出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盖体61上的第二公共输出口607、第一输出部608,第一输出口609,在阀片5上对应第二公共输出口607的位置上设置第一公共输出口506。

具体的,其工作原理为:

在吸入流体时,阀片5的仓室505内为负压,此时吸入部503由于受到负压的作用,将向靠近所述第一阀体4一侧摆动,从而打开吸入部503控制的流体输送通道,使得外部流体能够通过流体输送通道被吸入阀片5的仓室505内,而排出部501靠近第一阀体4的侧面由于与第一阀体4的第一凸点404贴合接触,受到所述第一阀体4的支撑作用,将无法向靠近所述传动部一侧摆动,因此,受排出部501控制的流体输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类似的,当阀片5工作状态发生的转换,在排出流体时,阀片5的仓室505内为正压,此时排出部501由于受到正压的作用,将向远离所述传动部1一侧摆动,从而打开受排出部501控制的流体输送通道,使得阀片5的仓室505内流体能够通过流体输送通道被排出,而吸入部503靠近第二阀体6的侧面由于与第二阀体6的第二凸点605贴合接触,受到所述第二阀体6的支撑作用,将无法向远离所述传动部的一侧摆动,因此,此时受吸入部503控制的流体输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正是通过第一凸点、排出部、第二凸点和吸入部等结构的相互配合实现实现了流体输送通道打开与闭合的控制。

在使用过程中,流体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输入口402或第二输入口403、第一输出孔405、排出孔502、第二输出孔601和第一输入孔602流到仓室505中,然后通过第三输出孔603、第二输入孔606和吸入孔504输入到容纳腔406,在容纳仓406中进行汇集,然后通过输出腔407输出。在本实施例中,从输出腔407输出后经过第一公共输出口506、第二公共输出口607、第一输出部608和第一输出口609输出。所述第一输入口402和第二输入口403可输入至少两个不同的流体,使得隔膜泵的通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实现多种流体的混合,可满足各种工况的需要,使得所述隔膜泵的使用范围更广。

本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在第一阀体上设置隔膜仓,在阀片上设置仓室,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有效地减少零件数量,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缩小了隔膜泵的体积,节省了使用空间,降低了生产装配难度。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对所述隔膜泵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如图10-16所示,所述第二阀体6设置为一体式结构。第二阀体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稳定性,降低了生产和装配难度。

具体的,如图16所示,所述一体式结构的第二阀体6上设置第一输送通道610和第二输送通道611。所述第二阀体6上的第一输送通道610与所述阀片5的排出部501配合后形成第二输出孔601,所述第二阀体6上的第一输送通道610与所述阀片5的仓室505配合后形成第一输入孔602,所述第二阀体6上的第二输送通道611与所述阀片5的仓室505配合后形成第三输出孔603,所述第二阀体6上的第二输送通道611与所述阀片5的吸入部503配合后形成第二输入孔606。

具体的,所述一体式结构的隔膜泵还包括发泡输出装置,所述发泡输出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二阀体6上,也可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所述发泡输出装置包括发泡结构和输出结构。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隔膜泵的发泡输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所述发泡输出装置的发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靠近所述阀片5的一侧,所述输出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4上的第二输出部409和第二输出口410输出。

在使用过程中,流体可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输入口402或第二输入口403、第一输出孔405、排出孔502、第二输出孔601和第一输入孔602流到仓室505中,然后通过第三输出孔603、第二输入孔606和吸入孔504输入到容纳腔406,在容纳仓406中进行汇集,然后通过输出腔407输出。在本实施例中,从输出腔407输出后经过第二输出部409和第二输出口410输出。

本实施例所述的隔膜泵,在第一阀体上设置隔膜仓,在阀片上设置仓室,第二阀体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缩小了隔膜泵的体积,提高了设备稳定性,降低了生产和装配难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