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结构和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1586发布日期:2021-01-05 17:30阅读:55来源:国知局
风机结构和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机结构和油烟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对环境噪音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对油烟机进行技术升级,一方面增加油烟机的风量,同时在增加风量的基础上减低油烟机的风机结构处产生的噪音。

风机结构处的噪音产生主要来自于风机结构中的蜗壳,当油烟从风机结构下方的集烟罩进入到风机结构的外壳内时,会先沿垂直方向撞击到安装在外壳内的蜗壳的底部上,然后再流向蜗壳两侧的进风口。在油烟从蜗壳底部流向进风口时,气流和气流碰撞现象较严重,进而会导致产生较大的噪音。

现有的一种降低蜗壳处的噪音的做法,是在风机结构的外壳的内部,位于蜗壳下方的位置处安装条形的具有向下凸出的曲面的导流板,该导流板的曲面可以对油烟进行分流,从而可以减少油烟流动过程中气流和气流的碰撞现象,降低蜗壳处的噪音。

但是上述导流板通常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风机结构的外壳上,进而会影响风机结构的外壳的美观。并且,现有的风机结构中的蜗壳,仅通过其顶部与风机结构外壳的顶部之间的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风机结构的外壳内部,导致蜗壳的安装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结构和油烟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为降低油烟机的风机结构中的蜗壳处的噪音,蜗壳底部安装有条形的具有向下凸出的曲面的导流板,但是导流板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风机结构的外壳上,进而会影响风机结构的外壳的美观,并且,现有的风机结构中的蜗壳,仅通过其顶部与风机结构外壳的顶部之间的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风机结构的外壳内部,导致蜗壳的安装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包括蜗壳、导流组件和机箱;

所述蜗壳和所述导流组件均安装在所述机箱内部,且所述蜗壳顶部与所述机箱顶部的内侧连接;

所述导流组件的一侧与所述蜗壳的底部连接,所述导流组件的另一侧用于与连通在所述机箱下方的集烟罩的顶部连接;

所述导流组件用于将从所述集烟罩流向所述蜗壳下方的气流分流并引导至所述蜗壳两侧的进风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沿所述蜗壳的环向,所述第一导流件和所述第二导流件间隔安装在所述蜗壳的底部的最低点的两侧;

所述第一导流件和所述第二导流件均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所述导流侧壁包括顶边和底边,任一组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导流侧壁的顶边之间的间距大于底边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件的靠近所述第二导流件的端面为斜面,且该斜面从靠近所述蜗壳底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蜗壳底部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导流件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导流件的靠近所述第一导流件的端面为斜面,且该斜面从靠近所述蜗壳底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蜗壳底部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导流件的方向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件为槽状,所述第一导流件包括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流件的两个导流侧壁处,且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间隔连接在所述蜗壳的底部,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相互连接;

所述第二导流件为槽状,所述第二导流件包括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流件的两个导流侧壁处,且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顶边间隔连接在所述蜗壳的底部,且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底边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均为弧面;

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中,任一个所述第一侧板的板面朝向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凸出;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中,任一个所述第二侧板的板面朝向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件还包括第一底板和两个第一端板;

所述第一底板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一端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流件两个端部处,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第一底板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导流件还包括第二底板和两个第二端板;

所述第二底板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流件两个端部处,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底板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第二底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曲面连接板;

所述曲面连接板平滑过渡连接在所述第一导流件和所述第二导流件之间,且所述曲面连接板贴合在所述蜗壳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蜗壳的底部设置有沿所述蜗壳的环向延伸的连接筋;

所述曲面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筋对应的条形孔,所述连接筋嵌合在所述条形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曲面连接板上设置有漏油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烟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和油烟机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包括蜗壳、导流组件和机箱;蜗壳和导流组件均安装在机箱内部,且蜗壳顶部与机箱顶部的内侧连接;导流组件的一侧与蜗壳的底部连接,导流组件的另一侧用于与连通在机箱下方的集烟罩的顶部连接;导流组件用于将从集烟罩流向蜗壳下方的气流分流并引导至蜗壳两侧的进风口处。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导流组件的一侧与蜗壳的底部连接,导流组件的另一侧用于与连通在机箱下方的集烟罩的顶部连接,因而导流组件可以利用其与蜗壳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其与集烟罩之间的连接关系,固定在机箱内部。因此导流组件的位置固定,且其不需与机箱之间形成连接关系,从而可以避免因在机箱内部安装导流组件而影响机箱的美观。并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的导流组件可以将从集烟罩流向蜗壳下方的气流分流并引导至蜗壳两侧的进风口处,此时气流不会垂直桩机到蜗壳的底部,而是在机箱的高度方向上,流向蜗壳的设置有进风口的侧壁和机箱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可以减少气流和气流之间的碰撞现象,把气流导顺,降低噪音。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蜗壳顶部与机箱顶部的内侧连接,导流组件连接在蜗壳的底部和集烟罩的顶部之间,因而蜗壳还可以得到导流组件的支撑,蜗壳可以在导流组件和机箱的配合下被稳定的固定在机箱内部,其安装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的导流组件利用其与蜗壳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其与集烟罩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被固定在机箱内部,不需与机箱形成连接关系,进而可以提升机箱的美观性。并且,蜗壳还可以得到导流组件的支撑,其可以在导流组件和机箱的配合下被稳定的固定在机箱内部,进而使得蜗壳的安装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烟机包括上述风机结构,因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烟机与上述风机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风机结构和油烟机的集烟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风机结构和集烟罩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的风机结构和集烟罩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风机结构和集烟罩的侧视透视图;

图5为图1中的风机结构中的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导流组件的主视图;

图7为图5中的导流组件的仰视图;

图8为图5中的导流组件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流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的风机结构和集烟罩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标:1-蜗壳;10-连接筋;2-导流组件;20-第一导流件;200-第一侧板;201-第一底板;202-第一端板;21-第二导流件;210-第二侧板;211-第二底板;212-第二端板;3-机箱;4-集烟罩;5-曲面连接板;50-条形孔;51-漏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包括蜗壳1、导流组件2和机箱3。蜗壳1和导流组件2均安装在机箱3内部,且蜗壳1顶部与机箱3顶部的内侧连接;导流组件2的一侧与蜗壳1的底部连接,导流组件2的另一侧用于与连通在机箱3下方的集烟罩4的顶部连接;导流组件2用于将从集烟罩4流向蜗壳1下方的气流分流并引导至蜗壳1两侧的进风口处。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导流组件2的一侧与蜗壳1的底部连接,导流组件2的另一侧用于与连通在机箱3下方的集烟罩4的顶部连接,因而导流组件2可以利用其与蜗壳1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其与集烟罩4之间的连接关系,固定在机箱3内部。因此导流组件2的位置固定,且其不需与机箱3之间形成连接关系,从而可以避免因在机箱3内部安装导流组件2而影响机箱3的美观。

其中,机箱3的底部设置有通口,机箱3安装在油烟机的集烟罩4的顶部上,且机箱3的底部的通口与集烟罩4的顶部的通口连通。导流组件2位于集烟罩4的顶部的通口上方,并与集烟罩4的顶部连接。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的导流组件2可以将从集烟罩4流向蜗壳1下方的气流分流并引导至蜗壳1两侧的进风口处,此时气流不会垂直桩机到蜗壳1的底部,而是在机箱3的高度方向上,流向蜗壳1的设置有进风口的侧壁和机箱3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可以减少气流和气流之间的碰撞现象,把气流导顺,降低噪音。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蜗壳1顶部与机箱3顶部的内侧连接,导流组件2连接在蜗壳1的底部和集烟罩4的顶部之间,因而蜗壳1还可以得到导流组件2的支撑,蜗壳1可以在导流组件2和机箱3的配合下被稳定的固定在机箱3内部,其安装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的导流组件2利用其与蜗壳1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其与集烟罩4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被固定在机箱3内部,不需与机箱3形成连接关系,进而可以提升机箱3的美观性。并且,蜗壳1还可以得到导流组件2的支撑,其可以在导流组件2和机箱3的配合下被稳定的固定在机箱3内部,进而使得蜗壳1的安装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为降低油烟机的风机结构中的蜗壳处的噪音,蜗壳底部安装有条形的具有向下凸出的曲面的导流板,但是导流板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风机结构的外壳上,进而会影响风机结构的外壳的美观,并且,现有的风机结构中的蜗壳,仅通过其顶部与风机结构外壳的顶部之间的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风机结构的外壳内部,导致蜗壳的安装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蜗壳1顶部与机箱3之间的连接、蜗壳1底部与导流组件2之间的连接、导流组件2与集烟罩4之间的连接,均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者铆钉等紧固件实现。为便于安拆蜗壳1和导流组件2,本实施例优选上述连接通过螺钉或者铆钉等紧固件实现。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导流组件2包括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沿蜗壳1的环向,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间隔安装在蜗壳1的底部的最低点的两侧。如图5、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均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导流侧壁包括顶边和底边,任一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的顶边之间的间距大于底边之间的间距。

上述导流侧壁的顶边为靠近蜗壳1底部的一侧,导流侧壁的顶边可以贴合在蜗壳1底部上,而导流侧壁的底边为远离蜗壳1底部的一侧。

其中,图1、图2、图4、图7和图8中的箭头代表从蜗壳1下方流向蜗壳1的两侧的进风口处的气流,在蜗壳1的底部和导流组件2处的流向,可以看出,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均可以利用其自身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对从蜗壳1下方流向蜗壳1的两侧的进风口的气流进行分流,并可以将分流后的气流分别引导至蜗壳1的两侧的进风口处。因此,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可以减少油烟流动过程中气流和气流的碰撞现象,降低蜗壳1处的噪音,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中的导流组件2仍旧可以起到降低蜗壳1处的噪音的作用。

其中,任一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可以对称设置。且任一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的顶边之间的间距大于底边之间的间距时,导流侧壁可以为曲面或者斜面。导流侧壁为曲面时,任一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中的每个导流侧壁,从顶边至底边朝向远离另一个导流侧壁的方向凸出。导流侧壁为斜面时,任一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中的每个导流侧壁,从顶边至底边朝向靠近另一个导流侧壁的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之间的间隔具有高度和长度,其高度与蜗壳1的高度方向同向,长度方向与蜗壳1的环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相同。进一步的,沿上述间隔的高度方向,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之间的间隔的长度从靠近蜗壳1的一侧至远离蜗壳1的一侧逐渐增加。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间隔安装在蜗壳1的底部的最低点的两侧,因而气流从蜗壳1底部流向蜗壳1两侧的进风口时,气流会进入到上述间隔中。

又由于该间隔在蜗壳1的高度方向上从靠近蜗壳1的一侧至远离蜗壳1的一侧逐渐增加,因而第一导流件20的靠近第二导流件21的端面,以及,第二导流件21的靠近第一导流件20的端面,均会对进入到上述间隔中的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使得气流在该处沿蜗壳1的环向分成两股不同方向的气流,该两股气流分别朝向第一导流件20的远离第二导流件21的端部靠拢流动,以及朝向第二导流件21的远离第一导流件20的端部靠拢流动,从而可以驱动气流大量分布在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处,并使得气流流动加快,进而可以提升油烟机的风量。此外,气流在上述间隔处被分成沿蜗壳1的环向流动的两股不同方向的气流时,还可以减少气流和气流的碰撞现象,把气流导顺,降低噪音。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结构利用导流组件2中的间隔安装在蜗壳1的底部的最低点的两侧的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可以降低蜗壳1处的噪音的同时,利用在蜗壳1的高度方向上从靠近蜗壳1的一侧至远离蜗壳1的一侧逐渐增加的间隔提升气流流速,进而可以提升油烟机的风量。

其中,间隔安装在蜗壳1底部的导流组件2中的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近似为驼峰状,对应的,该导流组件2为仿驼峰导流组件2。可以看出,仿驼峰导流组件2可以在保证降噪效果的同时,利用在蜗壳1的高度方向上从靠近蜗壳1的一侧至远离蜗壳1的一侧逐渐增加的间隔提升气流流速,进而提升油烟机的风量。

如图1、图5、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流件20的靠近第二导流件21的端面为斜面,且该斜面从靠近蜗壳1底部的一侧至远离蜗壳1底部的一侧,朝向远离第二导流件21的方向倾斜。第二导流件21的靠近第一导流件20的端面为斜面,且该斜面从靠近蜗壳1底部的一侧至远离蜗壳1底部的一侧,朝向远离第一导流件20的方向倾斜。

第一导流件20的靠近第二导流件21的端面为斜面,以及第二导流件21的靠近第一导流件20的端面为斜面,相较于其为曲面的情况,可以更快速顺畅的将气流分流成沿蜗壳的环向流动的两股气流,进而可以有效驱动气流流动加快。

如图5所示,第一导流件20为槽状,第一导流件20包括两个第一侧板200,两个第一侧板200分别位于第一导流件20的两个导流侧壁处,且两个第一侧板200的顶边间隔连接在蜗壳1的底部,两个第一侧板200的底边相互连接。第二导流件21为槽状,第二导流件21包括两个第二侧板210,两个第二侧板210分别位于第二导流件21的两个导流侧壁处,且两个第二侧板210的顶边间隔连接在蜗壳1的底部,且两个第二侧板210的底边相互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均可以为实心结构或者均可以为空心结构。相较于实心结构,空心结构的重量更轻,进而可以使得风机结构的整体重量更轻,因而本实施例优选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均为槽状。

第一侧板200用于形成第一导流件20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第二侧板210用于形成第二导流件21的间隔设置的两个导流侧壁。

如图6所示,为使得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能够稳定的安装在蜗壳1底部,第一侧板200的和第二侧板210的靠近蜗壳1底部的侧边,均可以为与蜗壳1底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弧形,该弧形使得第一侧板200的和第二侧板210的靠近蜗壳1底部的侧边均可以贴合在蜗壳1的底部。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第一侧板200的板面和第二侧板210的板面均为弧面。两个第一侧板200中,任一个第一侧板200的板面朝向远离另一个第一侧板200的方向凸出。两个第二侧板210中,任一个第二侧板210的板面朝向远离另一个第二侧板210的方向凸出。

在实际应用中,两个第一侧板200之间可以平行设置,两个第二侧板210之间也可以平行设置。

由于第一侧板200的板面和第二侧板210的板面均为斜面或者均为弧面时,还可以对分流后的气流起到引导作用,使得经过分流的气流可以顺畅的流向蜗壳1的两侧的进风口处,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噪音,因而为了提升分流引导效果,第一侧板200的板面和第二侧板210的板面还可以均为斜面或者均为弧面。第一侧板200的板面和第二侧板210的板面均为斜面,且第一导流件20不包括第一底板201,第二导流件21不包括第二底板211时,第一侧板200和第二侧板210可以呈v形设置。

相较于斜面,弧面的分流引导效果更好,因而本实施例优选第一侧板200的板面和第二侧板210的板面均为弧面。

为了保证上述弧面的导流效果,两个第一侧板200中,任一个第一侧板200的板面需朝向远离另一个第一侧板200的方向凸出。两个第二侧板210中,任一个第二侧板210的板面需朝向远离另一个第二侧板210的方向凸出。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流件20还包括第一底板201和两个第一端板202,或者,第二导流件21还包括第二底板211和两个第二端板212。或者,第一导流件20还包括第一底板201和两个第一端板202,且第二导流件21还包括第二底板211和两个第二端板212。

其中,第一底板201连接在两个第一侧板200之间,两个第一端板202分别位于第一导流件20两个端部处,且其中一个第一端板202与第一侧板200、第一底板201连接,另一个第一端板202与第一侧板200、第一底板201连接。

其中,第二底板211连接在两个第二侧板210之间,两个第二端板212分别位于第二导流件21两个端部处,且其中一个第二端板212与第二侧板210、第二底板211连接,另一个第二端板212与第二侧板210、第二底板211连接。

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201、两个第一端板202和两个第一侧板200使得第一导流件20为槽状,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底板211、两个第二端板212和两个第二侧板210使得第二导流件21为槽状。

当第一导流件20包括第一底板201,第二导流件21包括第二底板211时,第一底板201和第二底板211均可以安装在油烟机中的位于风机结构下方的集烟罩4上,此时第一底板201和第二底板211可以提升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的安装稳定性。

其中,第一端板202和第二端板212均可以贴合在机箱3的内侧壁上。此时第一端板202和第一底板201相互配合,第二端板212和第二底板211相互配合,从而可以在蜗壳1的下方,将蜗壳1未设置有进风口的侧壁与机箱3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遮挡住,防止气流进入到上述缝隙中而产生噪音,进而可以提升降噪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可以相互独立设置。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导流组件2还可以包括曲面连接板5。曲面连接板5平滑过渡连接在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之间,且曲面连接板5贴合在蜗壳1的底部。

曲面连接板5用于将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连接在一起,且曲面连接板5可以与蜗壳1底部连接,曲面连接板5能够提升导流组件2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以及可以提升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安装过程的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曲面连接板5为板状,且其贴合在蜗壳1的底部,因而曲面连接板5仍旧可以使得第一导流件20和第二导流件21之间具有间隔。

如图2、图7和图10所示,蜗壳1的底部设置有沿蜗壳1的环向延伸的连接筋10,曲面连接板5上设置有与连接筋10对应的条形孔50,连接筋10嵌合在条形孔50中。

嵌合在条形孔50中的连接筋10可以起到定位作用,且可以提升蜗壳1的底部和导流组件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连接筋10可以设置在蜗壳1的底部的中部,且连接筋10的长度可以足够长,以使第一导流件20的远离第二导流件21的一端,以及,第二导流件21的远离第一导流件20的一端,均位于连接筋10下方。此时靠近第二导流件21的第一端板202的顶边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槽,靠近第一导流件20的第二端板212的顶边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卡槽。连接筋10依次嵌合在第一卡槽、条形孔50和第二卡槽中。

连接筋10依次嵌合在第一卡槽、条形孔50和第二卡槽中时,连接筋10可以进一步的提升蜗壳1的底部和导流组件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此时连接筋10可以使得导流组件2与蜗壳1底部之间的作用力分布更均匀,进而使导流组件2与蜗壳1之间的各个连接处受力更小,提高导流组件2与蜗壳1之间的牢固性。

如图7所示,曲面连接板5上设置有漏油孔51。

漏油孔51使得油烟流动过程中,堆积在蜗壳1上的油可穿过导流组件2后流出,便于蜗壳1漏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烟机包括实施例一中的风机结构,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烟机与实施例一中的风机结构可以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