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新型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811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动车新型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减振器,特别是涉及农用车前轮减振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国内农用车行业采用的前轮减振器,由减振缸体(1)、减振弹簧(2)、卡簧(3)、滑套(4)、缸体油封(5)、垫片(6)、防尘圈(7)、压盖(8)、活塞筒套(9)、弹簧顶座(10)、螺塞密封圈(11)、筒套螺母(12)、螺塞(13)、托架(14)、O形圈(15)等组成,活塞筒套(9)插装在减振缸体(1)内,外部套有减振弹簧(2),上边套装托架(14),再用筒套螺母(12)和螺塞(13)从顶端紧固,减振缸体(1)内予先装有减振用油,减振缸体(1)的下端装在农用车前轮轴两侧。当前轮受力时,减振缸体(1)内的减振用油进入活塞筒套(9)内腔,并沿活塞筒套(9)外缘穿过滑套(4)上的通孔向上漫延;当受力减轻,减振缸体(1)随前轮向下,减振弹簧(2)复原,活塞筒套(9)向减振缸体(1)上方抽动。由于密封和油压作用,活塞筒套(9)回升的速度比沉降的速度缓慢,减轻颠簸。
这种结构由于活塞筒套(9)是开口的,减振用油由里向外和由外向里流体截面积相同,虽然在大气压力作用和密封条件下活塞筒套(9)回升速度稍慢,能够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但还不足以起到完全密封和迟滞回升的作用,减振效果不够理想,有时活塞筒套(9)回升过快,还容易将密封的减振缸体(1)中的减振用油带出,形成少量渗漏,造成减振器表面污染,也降低减振效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减振器结构,解决现有减振器存在的活塞筒套(9)与减振缸体(1)配合出现渗漏的问题,增强减振效果,提高农用车行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设计一种机动车新型减振器,由减振缸体(1)、减振弹簧(2)、卡簧(3)、滑套(4)、缸体油封(5)、压盖(8)、活塞筒套(9)、弹簧顶座(10)、筒套螺母(12)、螺塞(13)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活塞筒套(9)内装油缸套管(18)和定位套(16),活塞筒套(9)和减振缸体(1)内设有套装活塞组件(19)的阻尼阀杆,阻尼阀杆(22)底部与减振缸体(1)的底部封口连接固定,其杆身部分套装油封组件(20),油封组件(20)与活塞筒套(9)内壁连接为一体,并可沿杆身轴向滑动,活塞筒套(9)内的油缸套管(18)内端装有阀座(17),将油缸套管(18)内端封闭并与定位套(16)隔绝。活塞组件(19)是由限位垫(33)、流通阀片(34)、活塞(35)、阻尼片(36)、活塞阀片(37)、隔垫(38)、紧固螺母(39)依次安装在阻尼阀杆(22)的顶端固定组成,活塞(35)与活塞筒套(9)中的油缸套管(18)滑动配合。油封组件(20)包括油封座(27)、油封(28)、油封垫圈(29)、油封弹簧(30)、密封圈(31)、导向座(32),依次套装在阻尼阀杆(22)上,并用油缸盖(21)和油缸套管(18)从上下两个方向将油封组件(20)顶紧,油缸盖(21)和导向座(32)与活塞筒套(9)内壁固定连接为一体,油缸盖(21)、油封组件(20)与阻尼阀杆(22)滑动配合。活塞筒套(9)内端孔壁与油封组件(20)连接固定,可整体与阻尼阀杆(22)套装轴向滑动,活塞筒套(9)内装有油缸套管(18)和定位套(16),在油缸套管(18)内端装有阀座(17),将油缸套管(18)内端封闭并与定位套(16)隔绝。
活塞筒套(9)内阻尼阀杆(22)上的活塞组件(19)与油缸套管(18)可上下滑动,活塞筒套(9)与减振缸体(1)配合部分装有卡簧(3)、滑套(4)、缸体油封(5)、垫片(6)、防尘圈(7)、压盖(8)等,其结构与现有减振器相同。
按照上述设计制作、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克服活塞筒套(9)与减振缸体(1)之间出现的漏油现象,明显加大了阻尼,增强了减振效果,提高了减振性能,适于农用车在乡镇间低等级公路行驶,提高了驾驶稳定性。


图1是已有技术的减振器整体结构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阻尼阀杆(22)和活塞组件(19)、油封组件(20)的组装半剖图;图中,1—减振缸体,2—减振弹簧,3—卡簧,4—滑套,5—缸体油封,6—垫片,7—防尘圈,8—压盖,9—活塞筒套,10—弹簧顶座,11—螺塞密封圈,12—筒套螺母,13—螺塞,14—托架,15—O形圈,16—定位套,17—阀座,18—油缸套管,19—活塞组件,20—油封组件,21—油缸盖,22—阻尼阀杆,23—平垫,24—小O形圈,25—开槽螺母,26—开口销,27—油封座,28—油封,29—油封垫圈,30—油封弹簧,31—密封圈,32—导向座,33—限位垫,34—流通阀片,35—活塞,36—阻尼片,37—活塞阀片,38—隔垫,39—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采用Q235材料制作Φ60×3mm的减振缸体(1),采用45#钢制作Φ44×8mm的活塞筒套(9),选用65Mn材质弹簧作减振弹簧(2),阻尼阀杆(22)用Φ10.5mm的冷拔钢杆制成,两端开有螺纹,活塞(35)采用粉末冶金件制作,外径为Φ20mm;油封(28)选用丁腈橡胶制作,与油封座(27)一同套装在阻尼阀杆(22)上,油封座(27)靠在油缸盖(21)上,油封(28)装有油封垫圈(29)和油封弹簧(30),再用导向座(32)将油封弹簧(30)顶紧,油缸盖(21)和导向座(32)与活塞筒套(9)的内孔壁拧紧连接固定。导向座(32)采用粉末冶金制作。油缸盖(21)外圆面上加工有螺纹,可与活塞筒套(9)上的内螺纹配合。活塞组件(19)用紧固螺母(39)固定在阻尼阀杆(22)上端,将阻尼阀杆(22)装在活塞筒套(9)内,再将活塞筒套(9)连同阻尼阀杆(22)装入减振缸体(1),将阻尼阀杆(22)底端固定在减振缸体(1)的底部封口上。活塞筒套(9)内装有油缸套管(18)、阀座(17)和定位套(16),油缸套管(18)和定位套(16)用Φ22×1精密冷轧管制作,油缸套管(18)一端顶住导向座(32),一端装阀座(17),阀座(17)与定位套(16)顶紧,并将油缸套管(18)与定位套(16)隔绝。定位套(16)另一端与螺塞(13)顶紧,螺塞(13)装在活塞筒套(9)的上端面,将活塞筒套(9)上口封住。减振弹簧(2)套装在减振缸体(1)外面,上端与托架(14)相接。受力时托架(14)向下压减振弹簧(2),活塞筒套(9)向减振缸体(1)内延伸,阻尼阀杆(22)向活塞筒套(9)内相对延伸。活塞筒套(9)的油缸套管(18)内装有减振器油,减振缸体(1)内装有润滑油脂。当减振器受力时减振弹簧(2)承受主要压力,当受力减轻,减振弹簧(2)恢复原状时,减振缸体(1)、活塞筒套(9)和阻尼阀杆(22)、油封组件(20)、活塞组件(19)等组成的减振装置,可有效地减缓减振弹簧(2)复原速度,使振动平缓,达到减振目的。
经将本实用新型进行台架试验证明,示功图平滑丰满,复原阻力与压缩阻力值作功效果良好,未出现渗油漏油现象,其效果大大优于已有减振器的减振效果。较好地达到了设计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新型减振器,由减振缸体(1)、减振弹簧(2)、卡簧(3)、滑套(4)、油封(5)、压盖(8)、活塞筒套(9)、弹簧顶座(10)、筒套螺母(12)、螺塞(13)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活塞筒套(9)内装油缸套管(18)和定位套(16),活塞筒套(9)和减振缸体(1)内设有套装活塞组件(19)的阻尼阀杆(22),阻尼阀杆(22)底部与减振缸体(1)的底部封口连接固定,其杆身部分套装油封配件(20),油封组件(20)与活塞筒套(9)内壁连接为一体,并可沿杆身轴向滑动,活塞筒套(9)内的油缸套管(18)内端装有阀座(17),将油缸套管(18)内端封闭并与定位套(16)隔绝。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新型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活塞组件(19)是由限位垫(33)、流通阀片(34)、活塞(35)、阻尼片(36)、活塞阀片(37)、隔垫(38)、紧固螺母(39)依次安装在阻尼阀杆(22)的顶端固定组成,活塞(35)与活塞筒套(9)内装的油缸套管(18)滑动配合。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新型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油封组件(20)包括油封座(27)、油封(28)、油封垫圈(29)、油封弹簧(30)、密封圈(31)、导向座(32),依次套装在阻尼阀杆(22)上,并用油缸盖(21)和油缸套管(18)从上下两个方向将油封组件(20)顶紧,油缸盖(21)和导向座(32)与活塞筒套(9)内壁固定连接为一体,油缸盖(21)、油封组件(20)与阻尼阀杆(22)滑动配合。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新型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活塞筒套(9)内端孔壁与油封组件(20)连接固定,可整体与阻尼阀杆(22)套装轴向滑动,活塞筒套(9)内装有油缸套管(18)和定位套(16),在油缸套管(18)内端装有阀座(17),将油缸套管(18)内端封闭并与定位套(16)隔绝。
专利摘要一种机动车新型减振器,在现有农用车减振器结构上加以改进,活塞筒套(9)内装油缸套管(18)和定位套(16),活塞筒套(9)和减振缸体(1)内设有套装活塞组件(19)的阻尼阀杆(22),阻尼阀杆(22)底部与减振缸体(1)的底部封口连接固定,其杆身部分套装与活塞筒套(9)内壁连接为一体的油封组件(20),并可沿杆身轴向滑动,活塞筒套(9)内的油缸套管(18)内端装有阀座(17),将油缸套管(18)内端封闭并与定位套(16)隔绝。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加大了油缸内阻尼作用,明显地增强了减振效果,防止了减振器油液渗漏,提高了整车驾驶稳定性。
文档编号F16F13/00GK2519050SQ02212240
公开日2002年10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17日
发明者刘成强, 林连华, 孙清利, 张宪经, 李吉銮, 池建美 申请人: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