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590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形涉及一种管子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适合安装在两个管子连接的部位防止漏水。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管子连接器是通过连接两个管子连接起输送流体,并包紧两个管子接触的部位防止两个管子接触部位间隙中漏水。通常连接器是以包紧管子外缘的金属套管、插入于此套管内壁的橡胶密封环节、在上述套管两端设置的收紧部及插入于此收紧部的金属或塑料材的支撑杆构成,用上述支撑杆形成的插入孔的螺栓和拧紧此螺栓的螺母锁紧上述套管,并由上述的密封环节密封两个管子的间隙,这样可防止流体的泄漏,同时压紧此间隙周围而防止从间隙漏出流体到管子外部。但是上述的连接器,时间越长其拧紧力量也越弱,由此对密封环节的压紧力也变弱,结果从两个管子接触的间隙中挤出流体,最后被挤出的流体到管子外缘泄漏。即金属支撑杆虽然以很强的拧紧力压紧管子的外缘,但对管子的震动不够灵活,由于频繁的管子震动,拧紧螺母容易松动,结果造成减弱拧紧力。塑料支撑杆,虽然对管子的震动灵活,但与锁紧的螺栓和螺母接触的塑料支撑杆的两端受到持续的拧紧压力,由此支撑杆的插入孔两端形成凹陷,结果上述两端和螺栓及螺母之间形成间隙,造成拧紧力减弱,这是一个不足。
本申请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曾经申请过“耐久性管子连接器用张力杆(支撑杆)”实用新专利(申请序号20-2002-0018312,申请日2002年06月17日,以下简称“先行技术1”)和“具备套管垫片的管子连接器”(申请序号20-2003-0003247,申请日2003年02月04日,以下简称“先行技术2”) 注册登记。
但是上述先行技术1及先行技术2存在不能长期保持拧紧力的缺点,在此参考后面附加的图,简单介绍这些先行技术大体的结构和问题。
图6a是先行技术1支撑杆和先行技术2支撑杆的投视图,图6b是在图6a的支撑杆螺母、套管垫片及螺栓互相拧紧的垂直剖面图。
在先行技术1及先行技术2安装的支撑杆10是以主杆1、对主杆1的长度方向垂直贯通而形成的几个插入孔3及具有从插入孔3内壁一侧延长至螺母、螺栓头或套管垫片接触而成的接触面4的突出部7构成。突出部7是以断面看从平平的接触面4的内径到插入孔3的内壁形成斜面5。
由于支撑杆10如上述的结构,如果插入螺栓后与螺母拧紧,或插入套管垫片30后拧紧,或拧紧螺栓40的时,虽然螺母20、套管垫片30、螺栓40头的内壁面的外径D1和接触面4的外径D1是一致,但螺母20、套管垫片30的内径d及螺栓40主杆的外径d与接触面4的内径D2形成斜面5所造成的长度t的大的差距,由于这个差距,螺母20、套管垫片30及螺栓40头的内壁面和接触面4之间发生内径D2、d,差距t,而不能传达拧紧力的部分。
如果上述接触面4长期受到强力的拧紧压力时,往斜面5或外侧被压紧而造成变形,并在螺母20、套管垫片30及螺栓40头的内壁和接触面4的接触部位发生间隙,最后造成不能坚实地拧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实问题,放大螺母或套管垫片和支撑杆的接触面积,在长期的拧紧压力下可防止接触部分的间隙,以此提供长期能保持拧紧功能的无悬边式的管子连接器作为技术课题。
并在上述突出部对面形成的插入孔是补充设置,从末端的一定部位至支撑杆的外缘,越走越大斜面,螺栓的主杆和插入孔末端之间形成间隙,便于螺栓的插入,且对管子的震动灵活,另外,上述的支撑杆和套管垫片,最好是使用塑料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在于设有包绕管子的环形套,紧贴于此套内壁面而插入的密封环节,上述套的两端往外折叠成收紧部;收紧部内插入带螺栓插入孔的支撑杆;在螺栓上有套管垫片和支撑螺母,支撑杆插入孔的外缘有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如上所说的由于通过整合螺栓头的内壁、套管垫片、螺母和支撑杆之间的接触面,消除接触面之间的未接触部位,把螺栓和螺母形成的全部的拧紧力完全地传达,并对接触面均匀而压力防止变形。由此,在长期的拧紧过程中可保持一定的拧紧力,并通过插入孔所形成的斜面,可容易插入螺栓,并对管子的震动具有灵活性,以此可防止插入孔或接触面的损伤。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子连接器的一个实际例子,介绍拧紧于管子的状态。
图2为
图1管子连接器的部分分解投视图。
图3为图2支撑杆及突出部的放大投视图。
图4为图2支撑杆及斜面部的放大投视图。
图5为图2的支撑杆螺母、螺栓头及套管垫片互相接触部位的剖视图。
图6a为先行技术1和先行技术2中对支撑杆的投视图。
图6b为在图6a的支撑杆拧紧螺母、套管垫片及螺栓的纵剖面图。
图面主要符号说明100连接器 110套120收紧部 200密封环节300螺栓320套管垫片330螺母400,415支撑杆410,417插入孔420,422突出部425,427接触面430斜面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通过本实用新型管子连接器的一个实际例子表示对管子拧紧状况的投视图,图2为
图1管子连接器的局部剖面图,图3为图2的支撑杆及突出部的放大投视图,图4为图2的支撑杆及斜面的放大投视图,图5为图2的支撑杆与螺母、螺栓头及套管垫片互相接触的剖面投视图。

图1-4中,依本实用新型可保持拧紧的管子连接器100是以包绕管子500外缘的环形套110、紧贴于此套的内壁而被插入的密封环节200、把上述套110的两端往外折叠后点焊而成的收紧部120、插入在这收紧部120的支撑杆400并将插入螺栓的插入孔410、417、被插入的螺栓头子310和插入于此螺栓的套管垫片320和支撑螺母330的支撑杆400、415等构成,但上述支撑杆插入孔410、417的一部分内壁往支撑杆400、422的外缘突出,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接触面425、427的突出部,上述突出部420、422的对面是形成从末端的一定部位至到支撑杆的外缘,越来越扩大的斜面430,以此在螺栓和主杆的插入孔410、417末端之间形成间隙,使得螺栓300容易插入,并对管子的震动更加灵活。
在上述的机理中将管套垫片320插入于螺栓头310或螺母330的任何一侧或双侧,可增加拧紧力和缓冲力,并为了螺栓杆340的通过最好是在收紧部120,设置一定长度和宽度的第一裂缝130、135及第二裂缝140、145。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子。用密封环200包绕管子的接缝部位后,用环形套110包绕密封环节200的外缘。然后将支撑杆400、415插入于两侧收紧部120之后,将螺栓300通过第一裂缝130、插入孔410及第二裂缝140,并通过对面的另外第二裂缝145、插入孔417及第一裂缝135的同时插入套管垫片320之后,与螺母330拧紧而结合。
如上述结合用螺栓300和螺母330,用扳手和扳手钳拧紧时,环形套110也可逐渐被拧紧,密封环200压紧管子的接缝部位和其周围,如此可防止流体的泄漏。
用扳手和扳手钳拧紧环形套110的时候,螺栓头310的内壁312和支撑杆400的接触面425,将可无漏缝密封,套管垫片320的一面和另外支撑杆415之间的接触面427也将无漏缝地密封,以此加强的拧紧压力也可防止拧紧力的减弱,并在长期的拧紧也不会发生接触面的变形而长期保持拧紧力。另外,如果将套管垫片320插入于螺栓头310时,螺母330的一面和支撑杆400之间的接触面425也被紧密接触而不造成拧紧力的减弱。也就是由于与螺栓头310的外径D1和支撑杆400、415之间的接触面425、427的外径D1一致,并螺栓杆34的外径d和接触面425的内径D3一致,结果可形成整合,并套管垫片320的内径D1和另外一侧支撑杆415之间接触面427的外径D1一致,套管垫片320的内径d和接触面的内径D3一致,结果形成整合。所以没有任何不接触的部位,拧紧力可完全地全部传达,并对接触面425、427引起同样的压力而不造成变形,结果能够拧紧套110,使得密封环200长期能压紧于管子500的外缘。
另外,由于在突出部420对面的插入孔417形成的斜面430,所插入的螺栓杆340和插入孔410末端之间形成微细的间隙,虽然螺栓300的位置不正确,螺栓杆340也可容易被插入,并如果随流体的流动而产生管子的震动也因螺栓杆340可以适应此震动而不能造成插入孔410、417或接触面的损失。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只要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路,可以修改后进行实施。如此加修改及更正的技术思维也应视为以下实用新实用新型注册的申请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包绕管子的环形套,紧贴于此套内壁面而插入的密封环节,上述套的两端往外折叠成收紧部;收紧部内插入带螺栓插入孔的支撑杆;在螺栓上有套管垫片和支撑螺母,支撑杆插入孔的外缘有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杆突出部的对面插入孔末端上设置越接近支撑杆的外缘越大内径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栓头的内壁、套管垫片、螺母和上述支撑杆之间的接触面形成整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保持拧紧力的无悬边式管子连接器,设有包绕管子的环形套,紧贴于此套内壁面而插入的密封环节,上述套的两端往外折叠成收紧部;收紧部内插入带螺栓插入孔的支撑杆;在螺栓上有套管垫片和支撑螺母,支撑杆插入孔的外缘有突出部,通过整合套管垫片、螺母和支撑杆之间的接触面,消除接触面之间的未接触部位,把螺栓和螺母形成的全部的拧紧力完全地传达,接触面压力均匀防止变形,由此,在长期的拧紧过程中可保持一定的拧紧力,并通过插入孔所形成的斜面,可容易插入螺栓,并对管子的震动具有灵活性,以此可防止插入孔或接触面的损伤。
文档编号F16L21/06GK2842133SQ20042001310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6日
发明者李钟彻 申请人:国一因套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